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的发展靠科研,科研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教师,教师的发展靠教学实践与研究。近年来课堂教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新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教师也需要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改革。
关键词:初中教学 教学模式 小专题教学
多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我发现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可以按照知识体系或者学生的认知能力再次分层教学。为此,我们一群一线教师集思广益,着手研讨并尝试开展“小专题”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一)“小专题教学”的概念:
“小专题教学”顾名思义精髓在于“小而专”,就是依据课程目标,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学生实际,灵活适度的处理教材,把知识分割成一个一个的小知识点,借助考点通过“增、删、改、变、移”等手段设计专题,逐知识点、逐知识层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走向知识的更深处。
我们的数学“小专题教学”因为着眼点窄,切入口小,角度新颖,可以适度放手给学生,教师引领他们思考,让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达到培养创造思维、创新能力。
(二)“小专题教学”的作用:
“小专题教学”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分层挖掘和加深了解知识的作用,而且还可以让我们的教师受益。
对于学生,可以更好的让学生明白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变迁,从根源上厘清知识的内在联系,更能自觉的学会变式,把知识灵活的运用。
对于教师而言,可以促使教师自身留意并记录平时教学中学生的问题表现,可以记载教学中教师突发的灵感,还可以脱离教材的束缚,站在知识的制高点俯瞰知识的运用和考点;更能激发教师之间合作的热情,主动、积极的搞好组内教研,做到“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好的教会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只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专题,长期坚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就会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小专题教学”的设计:
1、“小专题教学”的内容:
(1)“小专题教学”的内容设计要“精”、角度要“新”、切口要“小”,整个专题要让学生有乐趣,想跃跃欲试,主动参与来表现自己,有强烈的成就感。
例如:在《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学中,我们选择生活中五花八门的轴对称图形,在图片的色彩上就要达到吸引他们的目的,他们在下面摩拳擦掌,恨不得自己成为课堂的焦点。
(2)“小专题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开放。可以是教材的内容,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实例,还可以与社会接轨,题材广泛,思路活跃,可以让他们自由驰骋。
例如,我们教材后面的研究性学习中有要求学生用数字设计自己的代码的,我们可以安排学生独立或者分小组完成,找到别人都愿意接受的识别代码。还有“用多边形拼地板”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地板的图案,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3)“小专题教学”的完成任务时间要开放。根据完成任务的难度,可以要求当堂完成,可以要求一、两天完成,也可以要求一周或一月甚至一期才完成。
2、“小专题教学”的设计要求:
(1)“小专题教学”设计要有“乐趣”,能吊起学生的胃口,让他们有兴趣做下去。例如《整式运算专题》,我们可以先以“口算
=?”来激发兴趣。
(2)“小专题教学”设计要有“教育性”,要让学生主动的“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
(3)“专题教学”设计要有“层次性”、“延伸性”,各部分学生能解决对应层次的问题,要让他们踮起脚可以够得着;
(4)“小专题教学”设计要有“可行性”、“开放性”,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感受到“方法活”、“可操作”。
3、“小专题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
(1)“小专题教学”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过手,紧紧围绕中考的考点设计内容。不能只注重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迁移运用,必须保证学生基础过关。
(2)精选“小专题教学”的内容,吃透大纲和中考的考纲,不过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例如《直角三角形》的专题复习时,我们既要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定义、性质、判定、运用和常见的考点),又要注意考查的方式方法,理清解题的思路。
(3)“小专题教学”专题开设要稳中有升。
在小专题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因此,小专题的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基础知识水平的层面上,应该有一定的难度,最好呈“螺旋式”渐进。
例如在函数这一部分,我们可以设计若干个专题,如《函数图象性质专题教学》可以把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对比学习。《函数图象的平移专题教学》可以把一次函数的上(下)左(右)平移和抛物线的平移旋转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领会、掌握,达到运用自如的目的。
(四) “小专题教学”的效果。
过去教师们习惯于在直觉经验的重复中不断改进,忽略了对问题细节的深入思考或研究,使得许多鲜活的教学故事或案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索然寡味。开展“小专题教学”之后,我们可以将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瞬间感悟、课堂偶得、巧妙的解法甚至自己的疑惑等在教研组内、教研群内或者活动群内抛出来,大家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一起以专题的形式想办法解决。
总之,“小专题教学”可以激活校本教研的活力,增多了研究的因素,實现了研究源于课堂又服务于课堂,贴近教师又服务于教师的目的,从而改善教师的教学形式,提升教学效果;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提升教学能力,帮助教师的自身成长。
关键词:初中教学 教学模式 小专题教学
多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我发现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可以按照知识体系或者学生的认知能力再次分层教学。为此,我们一群一线教师集思广益,着手研讨并尝试开展“小专题”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一)“小专题教学”的概念:
“小专题教学”顾名思义精髓在于“小而专”,就是依据课程目标,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学生实际,灵活适度的处理教材,把知识分割成一个一个的小知识点,借助考点通过“增、删、改、变、移”等手段设计专题,逐知识点、逐知识层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走向知识的更深处。
我们的数学“小专题教学”因为着眼点窄,切入口小,角度新颖,可以适度放手给学生,教师引领他们思考,让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达到培养创造思维、创新能力。
(二)“小专题教学”的作用:
“小专题教学”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分层挖掘和加深了解知识的作用,而且还可以让我们的教师受益。
对于学生,可以更好的让学生明白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变迁,从根源上厘清知识的内在联系,更能自觉的学会变式,把知识灵活的运用。
对于教师而言,可以促使教师自身留意并记录平时教学中学生的问题表现,可以记载教学中教师突发的灵感,还可以脱离教材的束缚,站在知识的制高点俯瞰知识的运用和考点;更能激发教师之间合作的热情,主动、积极的搞好组内教研,做到“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好的教会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只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专题,长期坚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就会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小专题教学”的设计:
1、“小专题教学”的内容:
(1)“小专题教学”的内容设计要“精”、角度要“新”、切口要“小”,整个专题要让学生有乐趣,想跃跃欲试,主动参与来表现自己,有强烈的成就感。
例如:在《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学中,我们选择生活中五花八门的轴对称图形,在图片的色彩上就要达到吸引他们的目的,他们在下面摩拳擦掌,恨不得自己成为课堂的焦点。
(2)“小专题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开放。可以是教材的内容,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实例,还可以与社会接轨,题材广泛,思路活跃,可以让他们自由驰骋。
例如,我们教材后面的研究性学习中有要求学生用数字设计自己的代码的,我们可以安排学生独立或者分小组完成,找到别人都愿意接受的识别代码。还有“用多边形拼地板”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地板的图案,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3)“小专题教学”的完成任务时间要开放。根据完成任务的难度,可以要求当堂完成,可以要求一、两天完成,也可以要求一周或一月甚至一期才完成。
2、“小专题教学”的设计要求:
(1)“小专题教学”设计要有“乐趣”,能吊起学生的胃口,让他们有兴趣做下去。例如《整式运算专题》,我们可以先以“口算
=?”来激发兴趣。
(2)“小专题教学”设计要有“教育性”,要让学生主动的“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
(3)“专题教学”设计要有“层次性”、“延伸性”,各部分学生能解决对应层次的问题,要让他们踮起脚可以够得着;
(4)“小专题教学”设计要有“可行性”、“开放性”,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感受到“方法活”、“可操作”。
3、“小专题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
(1)“小专题教学”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过手,紧紧围绕中考的考点设计内容。不能只注重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迁移运用,必须保证学生基础过关。
(2)精选“小专题教学”的内容,吃透大纲和中考的考纲,不过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例如《直角三角形》的专题复习时,我们既要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定义、性质、判定、运用和常见的考点),又要注意考查的方式方法,理清解题的思路。
(3)“小专题教学”专题开设要稳中有升。
在小专题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因此,小专题的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基础知识水平的层面上,应该有一定的难度,最好呈“螺旋式”渐进。
例如在函数这一部分,我们可以设计若干个专题,如《函数图象性质专题教学》可以把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对比学习。《函数图象的平移专题教学》可以把一次函数的上(下)左(右)平移和抛物线的平移旋转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领会、掌握,达到运用自如的目的。
(四) “小专题教学”的效果。
过去教师们习惯于在直觉经验的重复中不断改进,忽略了对问题细节的深入思考或研究,使得许多鲜活的教学故事或案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索然寡味。开展“小专题教学”之后,我们可以将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瞬间感悟、课堂偶得、巧妙的解法甚至自己的疑惑等在教研组内、教研群内或者活动群内抛出来,大家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一起以专题的形式想办法解决。
总之,“小专题教学”可以激活校本教研的活力,增多了研究的因素,實现了研究源于课堂又服务于课堂,贴近教师又服务于教师的目的,从而改善教师的教学形式,提升教学效果;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提升教学能力,帮助教师的自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