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广州是人杰地灵的地方,历史上产生过许多著名的画家。曾嵘先生的山水画艺术能在岭南画坛脱颖而出,实属不易。曾嵘先生从艺几十年来,由“师古人”转入“师造化”,在体验生活的游历中不断写生、提炼,是他绘画特有风格形成的重要途径。他的艺术追求有专一的方向,有清晰的思路,有行之有效的创作路子,找到了个性鲜明的风格。他是重视“表现”和善于“表现”的实力派画家。
关键词:曾嵘;写生;创作;师造化;山水画艺术
几年前,我还在大学读本科,暑假回家看到一本《自然心象——曾嵘画展作品集》,翻阅之后,一下子就喜欢上那用笔潇洒具有写生风情的山水画了,同时也记住了岭南画家曾嵘的名字。2014年9月,我从福州来到广州,考进广州美术学院高修班。转眼一年的紧张学习过去了,临别羊城的前一天,天赐良机让我有缘拜访了久仰的曾嵘先生。他高高的个子,沉静、儒雅、干练、豁达,看不出热情的曾嵘先生已经六十而耳顺,虽然说刚退休,但社会职务很多,还是很忙。他给我的名片上只挂三个头衔: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画院副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州岭南书画院副院长。其实,我还知道他的作品多次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大型画展、20多次广东省美展,有十几幅山水作品被中国邮政选为邮票发行。他曾在国内外举办过17回个人画展,并多次在澳大利亚、美国等地进行艺术交流活动,还应邀在美国圣约翰大学、纽约大学等地讲学,为中国画走向世界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走进曾嵘“松风斋”工作室,让人眼前一亮。宽大的工作室挂满他的山水画作品,有些在画册上见过,再见原作感觉很不一样。如果说看画册是“远看山水有势” ,那看原作就是“近看笔墨有质” ,非常难得。走近作品,一股清新润泽的山水气息扑面而来,呈现出画家深厚的传统艺术功底。我的观感同来过这里的澳大利亚艺术家Mirra Hainsworth一样,正如她在《访曾嵘的艺术工作室》一文中所述:“走进曾嵘的工作室,我深入游历了中国的大好河山一般。这块土地的每一个细节,每条瀑布,每一河川和建筑都通过他的神奇画笔和独特画风被一一再现。他的瀑布蜿蜒陡峭,犹如银河一泻千里。他的江河气势磅礴,犹如万马奔腾。所有这一切都充满了勃勃生机。我之所以喜爱曾嵘的画作,在于他能在融会传统的技艺基础上超越了自我,成就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广州人杰地灵,历史上产生过许多著名的画家,曾嵘的山水画艺术能在岭南画坛脱颖而出,实属不易。
曾嵘1954年生于广州,早年师从岭南画派名家黎葛民,受其熏陶,刻苦学习传统的中国书画艺术,经历了临摹、写生、创作的学习过程,逐步掌握了传统笔墨规范与丘壑经营要领。正如他的忘年之交著名画家黄安仁所言:“尽管此后又在广州美术学院及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深造,其画风不断发展,但岭南画派的艺术始终是他的第一印记。”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导师区大为与曾嵘相识30多年,他在回忆他俩友情的《春天·阳光》文中写道:“……那时我见过很多曾嵘临摹明清古画的作品。有沈周的、石涛的、袁江和袁耀的,还有王原祁的。临摹得很认真,一丝不苟。那年头,美术资料贫乏,但在越秀山的广州美术馆,时常会有一些展览,名为文物展览,交五角钱门票,馆方还借给一块小画板,画者可以席地而坐对着原作临摹。这就是曾嵘的课堂。曾嵘带上馒头和水壶,在美术馆从早画到晚,展览期间日复一日,刻苦用功。其间曾嵘认识了经常在那里一起临画的华南师范大学的黄云教授,还认识了美术馆的卢延光、何为、董丹东、李仁康诸先生。临画条件艰苦,一天下来手足麻木,别以为他是在做笨功夫。殊不知,有机会对着名家原作临摹,静静地感受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是难得的学习际遇。他在汲取传统的营养,为日后美术拓展打下基础。”我想,也许那时他自己也没想到,多年后的1995年他被吸收为广州美术馆特聘画家。
一个生长于南方的画家,从表现南方山水开始,逐渐转向北方山水。这个转变跟他足迹踏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有关,也跟他的艺术情怀有关。也许他发现大西北的大山大水更适合自己性情的流露与表达,为了追求山水画艺术的大美境界,曾嵘不畏艰险深入青藏高原,探索黄河源头,寻找创作素材。他通过大量的实地速写、写生,在表现对象和表达自己感受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笔墨体系。
他的付出终于获得回报,一批黄河流域风情的系列作品,受到同行、专家和学者的一致好评。我特别欣赏他那些蕴含“黄河之水天上来” 意境的《永恒的涛声》《大河之声》《飞越黄河》等作品,气势磅礴,极其壮美!
曾嵘的作品之所以内涵深厚、笔墨精熟,与他深厚的文化底蕴、长期的自身修炼、丰富的人生阅历不无关系。从曾嵘的作品中,可以领悟到:走近自然,画自己的画,加强画家自身文化修养一直是山水画家的一个长期的课题。从古至今是大自然造就了很多的中国画艺术大师,大师的作品又多来自对自然的感悟。我知道,中国画从一开始,既注重表现客观,也注重表现画家主观的精神、感情。1300年前,唐代山水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极其精辟地道出了中国画创作的基本规律和美学主张。以观察为主,以传统以经营为依托的用心写生,其实是中国传统绘画认识自然的老办法。清初石涛所说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就是写生这个意思。传统山水画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从存世的经典名画来看,如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元朝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都是离不开写生的杰作。写生使画家获得了表现的题材,获得了具体的鲜活的形象;写生使画家得以将传统的笔墨语言运用到新的对象上,得以将胸中的意趣情境落实到直观的景物上。曾嵘正是通过写生的途径来实现中国画在传统基础上的新发展。
著名画家满维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院常务副院长)撰文评论:“曾嵘的画不俗。……他所作的山水画,从造型、构图、笔墨、色彩,到神韵、意境、格调、感情,都显示出他的追求和个性。其后他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院研修,及在北京期间外出写生和创作,我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曾嵘擅长山水画,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深入生活,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老练的笔墨功夫。作为一个地道的广州汉子,涉猎的题材却十分开阔,南方的小桥流水、西北的高原、黄河壶口、大漠的胡杨,及至欧美大陆,都是他把握和表现的题材。他能将景物传情达意地艺术处理,达到一种既耐人寻味又不失情感愉悦的效果。他置身现实之中,观察着他所倾向于看到的大自然现象,体现出画家对所处环境的特有感情。曾嵘钻研艺术原理,研究形式技巧,不仅对中国传统绘画有深入的了解,也为他的创作注入了民族文化的精神的内涵,曾嵘的笔墨语言有传统的一面,但从整体造型、意境、格调、感情都具有现代精神。”《秋色连山》这幅八尺见方的作品,是曾嵘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的。这幅作品把秋色渲染得欣欣向荣、热情洋溢,给我的感觉是用笔细致而又怡然自得,不温不火,安闲中充盈着雍容之气,具有浓郁的山乡气息,远可以注目神游,近可以细索把玩,具有可游、可望、可居的传统审美功能,又有着丰富的现代意味的形式语言和当代意趣。满维起对此作品很赞赏:“以细小灵动的线条勾勒出大山的架构,淋漓的淡墨烘托出山峦的起伏,山下农舍掩映在霜叶丹红的树丛中,适逢集市,农民将自己家的农产品搬到街上待沽,也有货贩子在叫卖,苍凉宁静的山村,热闹起来。这是他在山西采风时所得。以新的技法构成,画面富有形式感而不失真实情感。”如果没有西北的生活经历,没有写生,根本就创作不出来这些优秀作品。
在曾嵘的许多作品中,画面上的山水间常有牧人、羊群或村舍等元素,人与自然和谐的景象,自然而生动。我对《初晓》这幅作品情有独钟,其构图严谨,超凡脱俗,用笔遒劲有力,这与他的书法艺术修养有密切关系。画面上,那层峦叠嶂、气象雄伟的大山,让我想起了父爱如山;那山脚下清澈的流水滋润着大地,就像慈爱的母亲;那水岸边点缀的三匹骏马,给人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感。从曾嵘的《初晓》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创作是用“心”、用“神”来传达画家对客观的认识和感悟,把自然山水之美,升华为艺术之美。其山水作品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那逍遥自在的心境,清逸脱俗的人性、松散疏放的心态和闲愁无尽的心绪,以及其宁静悠远又积极向上的艺术境界。
曾嵘先生从艺几十年来,由“师古人”转入“师造化”,在体验生活的游历中不断写生、提炼,是他绘画特有风格形成的重要途径。他的艺术追求有专一的方向,有清晰的思路,有行之有效的创作路子,找到了个性鲜明的风格。他是重视“表现”和善于“表现”的实力派画家。他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个性化抒情风格,使得作品的张力更加饱满。特别是他的黄河系列山水,成功的地方在于很好地把握巨大尺幅的作品创作,形成宏大的格局和气象,洋溢着磅礴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
钟声,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曾进修于广州美术学院。现为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专业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曾嵘;写生;创作;师造化;山水画艺术
几年前,我还在大学读本科,暑假回家看到一本《自然心象——曾嵘画展作品集》,翻阅之后,一下子就喜欢上那用笔潇洒具有写生风情的山水画了,同时也记住了岭南画家曾嵘的名字。2014年9月,我从福州来到广州,考进广州美术学院高修班。转眼一年的紧张学习过去了,临别羊城的前一天,天赐良机让我有缘拜访了久仰的曾嵘先生。他高高的个子,沉静、儒雅、干练、豁达,看不出热情的曾嵘先生已经六十而耳顺,虽然说刚退休,但社会职务很多,还是很忙。他给我的名片上只挂三个头衔: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画院副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州岭南书画院副院长。其实,我还知道他的作品多次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大型画展、20多次广东省美展,有十几幅山水作品被中国邮政选为邮票发行。他曾在国内外举办过17回个人画展,并多次在澳大利亚、美国等地进行艺术交流活动,还应邀在美国圣约翰大学、纽约大学等地讲学,为中国画走向世界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走进曾嵘“松风斋”工作室,让人眼前一亮。宽大的工作室挂满他的山水画作品,有些在画册上见过,再见原作感觉很不一样。如果说看画册是“远看山水有势” ,那看原作就是“近看笔墨有质” ,非常难得。走近作品,一股清新润泽的山水气息扑面而来,呈现出画家深厚的传统艺术功底。我的观感同来过这里的澳大利亚艺术家Mirra Hainsworth一样,正如她在《访曾嵘的艺术工作室》一文中所述:“走进曾嵘的工作室,我深入游历了中国的大好河山一般。这块土地的每一个细节,每条瀑布,每一河川和建筑都通过他的神奇画笔和独特画风被一一再现。他的瀑布蜿蜒陡峭,犹如银河一泻千里。他的江河气势磅礴,犹如万马奔腾。所有这一切都充满了勃勃生机。我之所以喜爱曾嵘的画作,在于他能在融会传统的技艺基础上超越了自我,成就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广州人杰地灵,历史上产生过许多著名的画家,曾嵘的山水画艺术能在岭南画坛脱颖而出,实属不易。
曾嵘1954年生于广州,早年师从岭南画派名家黎葛民,受其熏陶,刻苦学习传统的中国书画艺术,经历了临摹、写生、创作的学习过程,逐步掌握了传统笔墨规范与丘壑经营要领。正如他的忘年之交著名画家黄安仁所言:“尽管此后又在广州美术学院及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深造,其画风不断发展,但岭南画派的艺术始终是他的第一印记。”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导师区大为与曾嵘相识30多年,他在回忆他俩友情的《春天·阳光》文中写道:“……那时我见过很多曾嵘临摹明清古画的作品。有沈周的、石涛的、袁江和袁耀的,还有王原祁的。临摹得很认真,一丝不苟。那年头,美术资料贫乏,但在越秀山的广州美术馆,时常会有一些展览,名为文物展览,交五角钱门票,馆方还借给一块小画板,画者可以席地而坐对着原作临摹。这就是曾嵘的课堂。曾嵘带上馒头和水壶,在美术馆从早画到晚,展览期间日复一日,刻苦用功。其间曾嵘认识了经常在那里一起临画的华南师范大学的黄云教授,还认识了美术馆的卢延光、何为、董丹东、李仁康诸先生。临画条件艰苦,一天下来手足麻木,别以为他是在做笨功夫。殊不知,有机会对着名家原作临摹,静静地感受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是难得的学习际遇。他在汲取传统的营养,为日后美术拓展打下基础。”我想,也许那时他自己也没想到,多年后的1995年他被吸收为广州美术馆特聘画家。
一个生长于南方的画家,从表现南方山水开始,逐渐转向北方山水。这个转变跟他足迹踏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有关,也跟他的艺术情怀有关。也许他发现大西北的大山大水更适合自己性情的流露与表达,为了追求山水画艺术的大美境界,曾嵘不畏艰险深入青藏高原,探索黄河源头,寻找创作素材。他通过大量的实地速写、写生,在表现对象和表达自己感受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笔墨体系。
他的付出终于获得回报,一批黄河流域风情的系列作品,受到同行、专家和学者的一致好评。我特别欣赏他那些蕴含“黄河之水天上来” 意境的《永恒的涛声》《大河之声》《飞越黄河》等作品,气势磅礴,极其壮美!
曾嵘的作品之所以内涵深厚、笔墨精熟,与他深厚的文化底蕴、长期的自身修炼、丰富的人生阅历不无关系。从曾嵘的作品中,可以领悟到:走近自然,画自己的画,加强画家自身文化修养一直是山水画家的一个长期的课题。从古至今是大自然造就了很多的中国画艺术大师,大师的作品又多来自对自然的感悟。我知道,中国画从一开始,既注重表现客观,也注重表现画家主观的精神、感情。1300年前,唐代山水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极其精辟地道出了中国画创作的基本规律和美学主张。以观察为主,以传统以经营为依托的用心写生,其实是中国传统绘画认识自然的老办法。清初石涛所说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就是写生这个意思。传统山水画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从存世的经典名画来看,如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元朝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都是离不开写生的杰作。写生使画家获得了表现的题材,获得了具体的鲜活的形象;写生使画家得以将传统的笔墨语言运用到新的对象上,得以将胸中的意趣情境落实到直观的景物上。曾嵘正是通过写生的途径来实现中国画在传统基础上的新发展。
著名画家满维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院常务副院长)撰文评论:“曾嵘的画不俗。……他所作的山水画,从造型、构图、笔墨、色彩,到神韵、意境、格调、感情,都显示出他的追求和个性。其后他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院研修,及在北京期间外出写生和创作,我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曾嵘擅长山水画,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深入生活,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老练的笔墨功夫。作为一个地道的广州汉子,涉猎的题材却十分开阔,南方的小桥流水、西北的高原、黄河壶口、大漠的胡杨,及至欧美大陆,都是他把握和表现的题材。他能将景物传情达意地艺术处理,达到一种既耐人寻味又不失情感愉悦的效果。他置身现实之中,观察着他所倾向于看到的大自然现象,体现出画家对所处环境的特有感情。曾嵘钻研艺术原理,研究形式技巧,不仅对中国传统绘画有深入的了解,也为他的创作注入了民族文化的精神的内涵,曾嵘的笔墨语言有传统的一面,但从整体造型、意境、格调、感情都具有现代精神。”《秋色连山》这幅八尺见方的作品,是曾嵘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的。这幅作品把秋色渲染得欣欣向荣、热情洋溢,给我的感觉是用笔细致而又怡然自得,不温不火,安闲中充盈着雍容之气,具有浓郁的山乡气息,远可以注目神游,近可以细索把玩,具有可游、可望、可居的传统审美功能,又有着丰富的现代意味的形式语言和当代意趣。满维起对此作品很赞赏:“以细小灵动的线条勾勒出大山的架构,淋漓的淡墨烘托出山峦的起伏,山下农舍掩映在霜叶丹红的树丛中,适逢集市,农民将自己家的农产品搬到街上待沽,也有货贩子在叫卖,苍凉宁静的山村,热闹起来。这是他在山西采风时所得。以新的技法构成,画面富有形式感而不失真实情感。”如果没有西北的生活经历,没有写生,根本就创作不出来这些优秀作品。
在曾嵘的许多作品中,画面上的山水间常有牧人、羊群或村舍等元素,人与自然和谐的景象,自然而生动。我对《初晓》这幅作品情有独钟,其构图严谨,超凡脱俗,用笔遒劲有力,这与他的书法艺术修养有密切关系。画面上,那层峦叠嶂、气象雄伟的大山,让我想起了父爱如山;那山脚下清澈的流水滋润着大地,就像慈爱的母亲;那水岸边点缀的三匹骏马,给人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感。从曾嵘的《初晓》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创作是用“心”、用“神”来传达画家对客观的认识和感悟,把自然山水之美,升华为艺术之美。其山水作品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那逍遥自在的心境,清逸脱俗的人性、松散疏放的心态和闲愁无尽的心绪,以及其宁静悠远又积极向上的艺术境界。
曾嵘先生从艺几十年来,由“师古人”转入“师造化”,在体验生活的游历中不断写生、提炼,是他绘画特有风格形成的重要途径。他的艺术追求有专一的方向,有清晰的思路,有行之有效的创作路子,找到了个性鲜明的风格。他是重视“表现”和善于“表现”的实力派画家。他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个性化抒情风格,使得作品的张力更加饱满。特别是他的黄河系列山水,成功的地方在于很好地把握巨大尺幅的作品创作,形成宏大的格局和气象,洋溢着磅礴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
钟声,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曾进修于广州美术学院。现为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