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出土的元代高足杯研究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yoyo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足杯俗称马上杯,盛行于元代,是元代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高足杯在新石器时期已经出现。本文以目前内蒙古地区出土的元代的高足杯为基础,通过类型学分析,对高足杯的造型、纹饰做初步研究。
  【关键词】高足杯 造型 纹饰高足杯的长把柄可系于腰间或挂在马背上,游牧民族骑猎时可随时用来喝奶浆或饮酒,这为蒙古人的游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内蒙古地区出土的元代高足杯材质有金的、有瓷的。目前发现的内蒙古地区出土的金高足杯共3件,分别出土于乌兰察布盟达茂旗明水墓、锡林郭勒盟镶黄旗乌兰沟墓葬以及乌兰察布盟兴和县五甲地墓葬。本文讨论的是内蒙古地区出土的瓷高足杯。
  一、出土情况
  内蒙古地区出土的高足杯共43件。 分别是:1.元上都四关调查出土2件高足杯。2.元上都南关遗址试掘时出土1件高足杯。3.元上都皇城南门及东墙清理修复时出土3件高足杯。4.元上都宫城1号基址发掘时出土2件高足杯。5.内蒙古林西县元代瓷器窑藏出土4件高足杯。6.内蒙赤峰大营子元代瓷器窑藏出土5件高足杯。7.内蒙赤峰大营子乡煤窑沟出土1件高足杯。8.呼和浩特东郊保合少出土3件高足杯。9.四子王旗城卜子古城及墓葬出土1件高足杯。10.开鲁县三义井元代瓷器窑藏出土2件高足杯。11.卓资山县元代窑藏出土2件高足杯。12.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大学院内出土1件高足杯。13.察右中旗广益隆元代古城出土2件高足杯。14.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土城子古城窑藏出土6件高足杯。15.内蒙古包头市郊区燕家梁出土1件高足杯。16.巴音塔拉镇土城子村出土1件高足杯。17.玛尼罕乡五十家子宁昌路出土2件高足杯。18.乌兰浩特市郊窖藏出土1件高足杯。19.赤峰市博物馆藏1件高足杯。
  二、考古类型学分析
  根据目前考古出土的高足杯口沿的不同分为A、B、C、D、E五个类型。分别为侈口、喇叭口、敞口、撇口、直口。
  A型:13件。根据腹部的不同分为三个亚型。
  Aa型:5件。依器物的足部特征分为二式。
  Ⅰ式:4件。喇叭形竹节状高圈足。
  标本一:内蒙古林西县元代瓷器窑藏出土。白釉暗龙纹高足杯。口沿为侈口状,深腹,喇叭形竹节状,高圈足。足底露胎,外壁无纹饰,内壁腹部饰暗龙纹。釉色淡雅,为景德镇产品。
  标本二:内蒙古林西县元代瓷器窑藏出土。青花凤纹高足杯。侈口,深腹,喇叭形高圈足,竹节状,足底露胎,留有刀削痕。杯的造型和釉色与上述龙纹高足杯相同,与龙纹杯为一对。
  标本三:内蒙古林西县元代瓷器窑藏出土。完整。侈口,深腹,喇叭形高圈足,呈竹节状。
  标本四:内蒙古林西县元代瓷器窑藏出土。残。高足杯口沿为侈口,深腹,足部为喇叭形竹节状。足部露胎。
  Ⅱ式:1件。平底高圈足。开鲁县三义井得胜村出土。圆唇移口,腹部为弧曲较深,足部为平底,高圈足。胎骨较厚,器体稍变形。釉绿闪光,足部露胎。
  Ab型:根据足部特征可分为三式。
  Ⅰ式:1件。出土于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土城子。器身施青白釉,足内呈黄色露胎。口沿为侈口,弧腹,杯身倾斜,高圈足。
  Ⅱ式:2件。喇叭形高圈足。
  标本一:1973年出土于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大学院内。尖唇,口沿为侈口,杯腹较深,弧腹,喇叭形高圈足,足底外撇。杯体外施透明玻璃釉,杯由褐色和白色胎泥绞合而成,呈木纹状。
  标本二: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土城子古城出土。器物口部略向外侈,腹部为弧腹,足部为喇叭形。杯内外皆施满釉,足内无釉。釉色偏青,胎质较粗疏,有裂纹和开片。
  Ⅲ式:4件。竹节形高圈足。
  标本一: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土城子古城出土青花双凤纹高足杯。胎质为细白胎。口部微外撇,侈口,为弧腹,足部为竹节形高圈足,四节。
  标本二: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土城子古城出土。青花云龙纹高足杯,杯口为侈口,微外撇,弧腹,下承竹节形高圈足,为四节。
  标本三: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土城子古城出土的高足杯,口沿略向外侈,弧腹,为竹节形高圈足,四节。器物通身施卵白釉。
  标本四:呼和浩特东郊保合少出土窖藏金元瓷器。器形轻薄,全身施月白釉。尖圆唇,口沿为侈口,弧腹,为喇叭竹节状。器内画青花草叶梅花,上釉较粗糙。
  Ac型:1件。玛尼罕乡五十家子宁昌路出土。杯口沿为侈口,斜直腹,细高足,足跟外撇。
  B型:7件。根据足部特征可分为两个亚型。
  Ⅰ式:6件。喇叭口高圈足。
  标本一:元上都皇城南门及东墙出土。深腹,喇叭口高圈足。瓷质细腻,内外壁施浅蓝釉。
  标本二:元上都四关调查出土。仅存底部,喇叭口高圈足。瓷质细腻,杯体施浅蓝釉,杯底印有花草纹。
  标本三:元上都四关调查出土。仅存底部,喇叭口高圈足。内外壁施白釉。
  标本四:元上都南关遗址出土。仅存足部,喇叭口高圈足。瓷质细腻,内外壁施绿釉。
  标本五:清理元上都皇城南门及东墙时出土。喇叭口,高圈足。残存底部。杯身内外壁均施白釉,内底有5个支钉痕迹。
  标本六:清理元上都皇城南门及东墙时出土。喇叭口高圈足。残存底部。内外壁施浅蓝釉,内底印有花草纹。
  Ⅱ式:1件。喇叭口竹节式高足龙泉窑高足杯。元上都宫城1号基址出土。上部残缺。喇叭口竹节式高足,下腹圆弧。施豆青釉,釉面做冰裂纹。
  C型:12件。根据釉色不同分为四式。
  Ca型:5件。内蒙赤峰大营子元代瓷器出土。口沿为敞口,腹部微内收,足部细高,足缘外侈,器身饰三道凹弦纹。施青花釉彩和印纹。
  Cb:5件。
  标本一:出土于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土城子古城。敞口,外撇,弧腹,喇叭形高圈足,足外壁呈竹节状。   标本二:卓资山县元代窑藏出土。敞口,弧腹,高圈足。施白釉。
  标本三:卓资山县元代窑藏出土。敞口,折腹,高圈足。通体施白釉,内底有三个支钉痕。
  标本四:呼和浩特东郊保合少出土。胎体厚重。尖圆唇,敞口。全器施白釉,釉色不匀,粗糙,有流釉泪痕,胎骨粗松,器足露胎,胎呈黄白色。
  Cc型:1件。内蒙赤峰大营子乡煤窑沟出土。敞口,浅弧腹,足部为高圈足,杯内壁印龙纹。
  Cd型:1件。清理元上都皇城南门及东墙时出土。圆唇,敞口,弧腹斜收,足部缺损。瓷质细腻,内外壁施浅绿釉。
  D型:3件。根据腹部不同,可分为三式。
  Ⅰ式:乌兰浩特市郊窖藏出土。器物口沿为撇口,腹部较深,足部呈竹节形外撇高圈足。器物通体施釉。
  Ⅱ式:为赤峰市博物馆藏。绞胎瓷器高足杯,高足杯为圆唇,口沿微向外撇,腹部特征为曲腹,较深,足部为喇叭形。通体施透明釉。
  Ⅲ式:巴音塔拉镇土城子村出土。高足杯口沿略向外撇,弧腹,小喇叭口。器物釉色偏青,胎质较粗疏,有开片。
  E型:5件。根据腹部不同可分为二式。
  Ⅰ式:1件,弧腹。包头市郊区燕家梁出土。口沿直口,微敛,弧腹,腹部较深,高圈足。胎质细白,较薄。整器旋削痕明显。足根和圈足内部均无釉,露胎。
  Ⅱ式:4件,深腹。
  标本一:元代集宁路遗址出土。乳白瓷3件。胎釉粗糙。杯口沿为直口,腹部较深,底为高圈足圆柱状。
  标本二:出土于玛尼罕乡五十家子宁昌路。高足杯唇为尖唇,口沿为直口,深腹,弧壁,足部外撇。器物通体镶嵌花纹。
  有3件口部残损严重,无法从口部特征分析其类型,依釉色可分二式。
  Ⅰ式:1件。出土于四子王旗城卜子古城。口部残,高圈足。高足杯内外壁皆施青釉,瓷质细白,高足杯内底部饰印花图案。
  Ⅱ式:出土于察右中旗广益隆古城。口部略残,竹节状2件。胎质细腻,为天蓝釉。
  三、器物的造型
  目前出土的资料表明,内蒙古地区发现的元代的高足杯,口沿为侈口、喇叭口、敞口、撇口、直口。腹部特征主要有深腹、曲腹、弧腹,还有一件斜直腹出土于玛尼罕乡五十家子宁昌路,以及卓资山县元代窑藏出土折腹。足部特征有喇叭形高圈足,呈竹节状;平底,高圈足;喇叭形高圈足。玛尼罕乡五十家子宁昌路出土的高足杯,足部为细高足,足跟外撇。
  高足杯的高度大约在9~10厘米之间,有一小部分为7~8厘米之间。口径为9~11厘米左右,足径在3~4厘米之间。有一部分器物损坏严重,残损高度只有5~6厘米左右,但其口径均在9厘米左右。根据完整器物的高度判断,口径在9厘米左右的高足杯,其高度也差不多在9厘米左右。其残缺器物的足径为3~4厘米之间。根据完整器物的足径判断,其器物高度大概也在7~10厘米之间。
  四、器物的纹饰
  器物纹饰分两种,为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主题纹饰有动物、植物、人物纹;内蒙古地区出土的元代高足杯中没有发现人物纹,只有动物纹和植物纹。辅助纹饰主要有卷草纹、弦纹、花草纹、蕉叶纹、火焰纹等。在器身上往往有几组间隔纹饰。
  (一)主题纹饰
  1.动物纹
  龙纹:内蒙古林西县出土的白釉暗龙纹高足杯,内壁腹部饰暗龙纹,纹饰微凸起,为二龙戏珠。双龙一前一后,首尾相接。突鼻,大眼,长角,宽嘴紧抿,嘴角两端向上翘起,四爪,首尾衔接处饰宝珠。内蒙古林西县元代瓷器窑藏出土的青花龙纹高足杯,其龙纹特征与上述白釉暗龙纹基本相同,仅爪子为三爪。通过龙纹的爪子数量,我们可以判断出这两件器物为民窑所制。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土城子古城出土的高足杯,杯腹部饰有云龙纹,龙纹矫健勇猛。内蒙赤峰大营子元代瓷器出土的五件青花高足杯,腹部为一条飞舞的龙纹,外壁亦饰一条飞龙纹。内蒙赤峰大营子乡煤窑沟出土的高足杯,内壁印有两条五爪行龙,应当是元代官窑所制。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土城子古城出土的卵白釉印花高足杯,内腹壁下部饰云龙纹。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中一男性骨架右侧用蚌壳摆塑一条龙,为我国发现最早的龙纹图案,距今已经有6000年以上的历史。商周时期龙的图案多作石、玉、铜器上的纹饰,自战国后才逐渐被移植用于陶瓷器的装饰。
  凤纹:出现在内蒙古林西县元代瓷器窑藏和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土城子古城出土的高足杯上,均作展翅飞翔状。凤纹作陶瓷器上装饰始于五代越窑,由唐代金银器和铜镜纹饰变化而来,宋时尤盛。
  鹤纹:玛尼罕乡五十家子宁昌路出土的高足杯,内壁有四只仙鹤在细雨中飞翔。瓷器上见有鹤纹约始于唐代,但不常见。宋代渐多,元代始盛。
  2.植物纹
  牡丹纹:牡丹,素有“国色天香”“富贵之花”之称,被人视为繁荣昌盛、天下太平、美好幸福或富贵荣华的象征,并将它作为装饰题材广泛用于各种工艺品种。宋瓷中的各种器皿均有构图多样的牡丹纹,元代更加丰富多彩。乌兰浩特市郊窖藏出土的高足杯外壁饰牡丹纹。
  莲花纹:出现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土城子古城与巴音塔拉镇土城子村的器物底部。“莲花”自南朝始,南北各地窑址以其作为瓷器装饰盛行不衰。唐、五代前莲花多作花瓣状,或仰或覆饰于圆器上。到宋代莲花纹兴起,莲花纹也逐渐从器物的主要纹饰变为辅助纹饰。元青花瓷的莲花纹常与缠枝结合,莲心突出,莲瓣由元以前的肥大变为窄细,瓣心下呈石榴形,叶似葫芦状。
  菊花纹:我国装饰在瓷器上的菊花纹,始见于隋代临汝窑出土的瓷器。以后历代南北各地窑址陆续烧制,宋元大盛。元青花瓷以菊花纹作装饰尤为典型。内蒙古林西县元代瓷器窑藏和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土城子古城各出土两件高足杯,杯内底均饰菊花纹。
  (二)辅助纹饰
  主要用于器物口沿和底部。
  卷草纹:又被称为“卷叶”“卷枝”“串枝”,日本学者称为“唐草纹”。是由唐朝的忍冬纹发展而来,宋代以后才被广泛采用。内蒙古林西县元代瓷器窑藏的青花凤纹和青花龙纹高足杯,饰卷草纹一周。内蒙赤峰大营子元代瓷器出土的青花高足杯,口沿部饰相互勾连的卷草纹。
  弦纹、缠枝花纹、八宝纹、云朵纹、杂宝纹均装饰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土城子古城出土的高足杯底部。
  花草纹:元上都四关调查与元上都皇城南门及东墙清理时各出土一件龙泉窑高足杯,杯内底均印有花草图案。
  蕉叶纹和云纹:均见于内蒙赤峰大营子出土青花高足杯的底部。
  火焰纹:内蒙赤峰大营子出土的青花高足杯,以火焰纹作为点缀。
  五、结论
  元代是高足杯发展的鼎盛时期,其造形、装饰艺术和工艺等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内蒙古地区出土的元代高足杯,釉色以青花和白釉为主,还有两件绞胎高足杯。烧制最多的窑口为龙泉窑和景德镇窑。
  参考文献:
  [1]张柏.中国出土瓷器全集(内蒙古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魏坚.元上都[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3]魏坚.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4]张英.元代青花与五彩瓷器[M].沈阳:辽宁画报出版社,2000.10-13.
  [5]崔利明.察右中旗广益隆元代古城调查[J]内蒙古文物考古,1994.
  [6]李彩萍.呼和浩特东郊保合少出土窑藏金元瓷器[J].内蒙古文物考古,1994,(01)
  [7]陈世玖.呼和浩特博物馆馆基瓷器选介[J].内蒙古文物考古,1995.
  [8]唐汉三,李福臣,张松柏.内蒙赤峰大营子元代瓷器窖藏[J].文物,1984,(5).
  [9]林西县文物管理所.内蒙古林西县元代瓷器窖藏[J].文物,2001,(8).
  [10]汤宝珠.卓资山县元代窑藏[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1,(2).
  [11]刘金城.元代高足杯中折射出来的草原文化和农耕文明[J].南方文物,2012,(2).
  [12]马健.元代窑藏瓷器初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13]秦晓杰.内蒙古、东北地区出土元代瓷器初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
其他文献
【编者按】清代瓷器较之明代有很多创新。釉色增加,品种丰富,五彩、粉彩、珐琅彩等彩瓷都达到了较高水平。笔者精选了沈阳故宫瓷器藏品中顺治至光绪时期官窑瓷器佳者三十余件,对其形制、沿革、尺寸、釉料、纹饰、款识等方面做综合性说明,以飨清代瓷器爱好者及研究者。  24.清康熙款青花番莲纹大盘  盘撇口,弧壁,浅腹。盘内外通体以青花为饰,盘心及外腹壁均绘缠枝莲纹。纹饰线条勾线精准,婉转有力,采用双勾法且分水涂
期刊
龚伟海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首都师范大学刘大为工作室班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工作室画家,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台北故宫书画院终身名誉院长、特聘教授,上海浦东画院院长。  1981年至1984年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花鸟画师从郭西河教授,人物画师从许勇教授。2010年进入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工作室,师从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老师和任惠中、宫中奇、陈嵘老师。出版
期刊
冯印强,字一甲,号悟玄斋主,1969年生于河南滑县。国家一级美术师,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乌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乌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内蒙古工业大学乌海学院专职书法教师。  倪和军,别署逸墨堂主人,1972年生,山东泰安人。师从刘宝纯先生、王友谊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山东印社理事、副秘书长,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王羲之书法院副院长,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
期刊
【摘要】本文以近两年来岷县博物馆实施的古建类文物小修保养和保护修缮项目为例,就古建类文物保养修缮中普遍遇到的“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问题和古建类文物“当地做法”的处理问题做了探讨。笔者认为在保养修缮中需要我们具体分析不同价值维度对“文物原状”做出判断取舍,要高度重视“当地做法”所蕴含的重要价值并尽可能地重点予以保留。  【关键诃】古建类文物 保养修缮 原状 当地做法 价值  按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安
期刊
【摘要】文章以《当阳县志》一书的修复为例,简述手工纸浆修复技术在破损文献修复中的运用。从前期的三种修复方案对比,经过具体的操作,得出结论,手工纸浆修复技术具有修复效率高、节省纸张、修复后书页柔软度提高等优点。避免敲平而带来的二次人为破坏。经过滴补后的文献有利于二次揭取与修复。旨在遇到破损文献时,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手工纸浆修复技术。  【关键词】手工纸浆 修复技术 修复原则 古籍文献  一、前言  
期刊
【摘要】古籍是记录人类文明发展史、传播人类文化和文明交流的重要媒介,而古籍修复队伍的建设是古籍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以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为例,基于博物馆内藏品的特色及保护现状、古籍保护修复历程等基础,详细阐述纸质类文物修复队伍中人员的素质培养、人才梯队建设制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三大手段与方法。并建议文物修复队伍的建设要结合现实需求科学布局、可持续培养,以期为博物馆纸质类文物保护修复队伍的建
期刊
中国陶瓷艺术经过长期发展,于乾隆时期达到顶峰,盛世瓷器的杰出成就建立在国力雄厚、帝王重视及督陶官唐英等人的精益求精之上。乾隆帝关心瓷器的制作,参与、审定御用瓷器的造型、釉色、纹饰等诸多方面。为迎合乾隆帝的喜好,督陶官唐英也试制了一些形制特别的瓷器。乾隆时期官窑瓷器有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瓷器,珐琅彩、粉彩等釉上彩瓷器以及众多的颜色釉作品,瓷质精细,釉面莹润,色彩绚丽,纹样繁复,造型新奇,制作精湛,可
期刊
【摘要】伊金霍洛旗郡王府整体建筑属砖、木、石结构,硬山顶与平顶相结合,融蒙、藏、汉风格为一体,府院的多数房屋为飞檐斗拱式,从屋顶到屋面均用砖、木、石雕刻龙凤、鹿鹤、山水、花草、人物等纹饰,图案精美,栩相如生。在所有建筑工艺中,以精湛的砖雕技压群芳,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郡王府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保存最完整的王爷府。  【关键词】郡王府 砖雕 民族文化 古建筑  郡王府位于伊金霍洛旗阿勒腾席热
期刊
竹刻之道自古有之,但真正兴盛起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上海嘉定,从事者多为文人雅士,而非一般匠人。其艺术成就,赏玩情趣,非外人所能领略。它也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枝独秀的奇葩,以竹为载体,融诗、书、画等诸艺为一炉。所作也是自己玩赏、馈赠文友之物,而非谋生之用。竹乃常见之物,随手可得,不为特殊。而明清以来,文人巨匠凭其书画造诣,以刀作笔,施以竹材,于方寸间做文章,化腐朽为神奇,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至今仍
期刊
【摘要】随着江汉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不断推进,更多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的文物得以发现,江汉区博物馆筹建办公室收藏的一份抗日战争时期的汉口版《新华日报》便是其中之一。由于《新华日报》在武汉的发行时间并不长,存世量少,所以尤为珍贵。汉口版《新华日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和浓厚的地域性特征,它是抗战时期历史的见证,是武汉作为重要战略地位的体现,也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标志之一。在中华民族最危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