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作为教师我们对新课改教学标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在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改变教学观,以新型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培养他们成为全面的发展的社会公民打下基础,顺应信息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为了更好的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上要切实的转变固有的教学观,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不等于计算机教育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让学生认识信息工具,了解并掌握信息获取、处理、应用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学会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开展各种专题项目的信息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计算机教育则是中小学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它以培养学生计算机知识与使用计算机技能为核心。学生们会学到计算机软硬件等基础知识;程序设计知识;用计算机打字、排版、画图、制表等方面的知识与技巧,是单一的技术教育。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是完全不同的,所以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不能简单的将信息技术教育当成计算机教育来教授,更不能把它当成电脑培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重视知识与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能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视信息文化的内化。信息技术教育能实现个性教育、终身教育,全面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社会素质。这就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意义,也是单一的计算机教育无法达到的高度。
二、依据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基于课本,适当扩充相关教学内容
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注重基础和实际应用,其目标是使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会用信息技术为自我服务。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飞速发展,软硬件快速更新的信息时代,如果教师仅仅教会学生会使用和掌握眼前的这些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那么学生以后每遇到一个新软件、新系统都要靠教师去教,完全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如果只是强调实用化的“操作与使用”,学生则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对于知识、过程、原理等却知之甚少。这样的他们走上社会时仍是“零知识”的学生,而不是适应社会的人才。
所以我们的教学内容不应该只是放在课本,而是要基于课本,放眼于未来。基于课本,就是说教学仍然以课本为主,以课本的内容为基本;而着眼于未来,则是在课本的内容这一教学基础上,通过学习现有的软件、计算机操作的同时,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更有对一切信息的捕捉能力,这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实际、实用性的内容,并且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着重讲授与指导,对纯粹的理论方面的内容要与实际相结合,给予学生一定的与实际相联系的动手操作实践练习和思考空间,这样扩展出来的教学内同才更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三、依据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注重教学设计
任何东西、任何事都有它枯燥的一面,信息技术教育同样如此,学生们对信息技术课的热情并不总是那样高。比如在编程语言的学习中学生更易产生厌倦的情绪。因此,教师要针对学习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为枯燥乏味的内容添加吸引学生的东西。教学设计应该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经验。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来教学,也可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比如:在有关搜索引擎的教学时,可以利用学生以前使用搜索引擎的经验;在学习程序设计时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家庭财务管理的小软件帮助爸妈管理财务。这些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经验实质的教学在于连接学生的已有经验,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并以此作为出发点,更好地改造和拓展学生学习新知识。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对教学、甚至每一节课都要有精心的教学设计,要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积累、总结经验,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
四、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旧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自主学习机会较少。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应为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教学方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7种教学方法是我们最常用到的,它们为:讲授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范例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WebQuest、讨论法、游戏教学法。这七种教学方法,不仅体现了传统的讲授式、启发式教学方式,也体现了新的合作式和探究式学习方式;不仅有适合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也有适合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不仅有适合班级教学的,也有适合小组和个别化教学的。只要教师选择得当、应用恰当,既能使学生掌握学习内容,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助于学生独立探索、开拓的自学能力的培养。
但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面临比较复杂的问题和任务时,应如何进行主动探索、自主研究和合作学习,并最终学会学习。比如,在文字处理软件的教学中,可通过编辑一篇文章、一个通知、一份板报、一份简历等任务来让学生掌握信息处理的有关技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协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任务,从而培养学生获取、加工、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开展协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息技术创新的能力,实现信息素养的实质性提升。
五、实行多元化而全面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新课程标准评价机制要求既要关注学习成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要求在教学的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的教学评价:在教学开始时进行安置性评价,在面向过程中运用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最后做终结性评价。在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也是如此,评价的每个阶段我们更要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和全面性。
评价主体要是多元的,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等,把学生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评价可以是多角度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的接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审美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教学评价也要注重全面性,评价必须全面、全员和全程(课程和过程)采集和利用与学生各种素质培养及各种技能发展有关的评价信息,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全部学习、教育的动态过程。
新课程下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师生与家长多元为主体,评价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采用定性评价结合量化评价的多种方式,动态地评价过程。教师采用最有效、最合理的评价方式与手段,是真正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也是有效提高教与学实效的方法。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育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面对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教育更加需要教学观上的转变,这门课的教学也应在不断实践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探索信息技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更大空间。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不等于计算机教育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让学生认识信息工具,了解并掌握信息获取、处理、应用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学会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开展各种专题项目的信息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计算机教育则是中小学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它以培养学生计算机知识与使用计算机技能为核心。学生们会学到计算机软硬件等基础知识;程序设计知识;用计算机打字、排版、画图、制表等方面的知识与技巧,是单一的技术教育。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是完全不同的,所以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不能简单的将信息技术教育当成计算机教育来教授,更不能把它当成电脑培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重视知识与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能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视信息文化的内化。信息技术教育能实现个性教育、终身教育,全面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社会素质。这就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意义,也是单一的计算机教育无法达到的高度。
二、依据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基于课本,适当扩充相关教学内容
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注重基础和实际应用,其目标是使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会用信息技术为自我服务。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飞速发展,软硬件快速更新的信息时代,如果教师仅仅教会学生会使用和掌握眼前的这些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那么学生以后每遇到一个新软件、新系统都要靠教师去教,完全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如果只是强调实用化的“操作与使用”,学生则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对于知识、过程、原理等却知之甚少。这样的他们走上社会时仍是“零知识”的学生,而不是适应社会的人才。
所以我们的教学内容不应该只是放在课本,而是要基于课本,放眼于未来。基于课本,就是说教学仍然以课本为主,以课本的内容为基本;而着眼于未来,则是在课本的内容这一教学基础上,通过学习现有的软件、计算机操作的同时,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更有对一切信息的捕捉能力,这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实际、实用性的内容,并且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着重讲授与指导,对纯粹的理论方面的内容要与实际相结合,给予学生一定的与实际相联系的动手操作实践练习和思考空间,这样扩展出来的教学内同才更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三、依据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注重教学设计
任何东西、任何事都有它枯燥的一面,信息技术教育同样如此,学生们对信息技术课的热情并不总是那样高。比如在编程语言的学习中学生更易产生厌倦的情绪。因此,教师要针对学习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为枯燥乏味的内容添加吸引学生的东西。教学设计应该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经验。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来教学,也可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比如:在有关搜索引擎的教学时,可以利用学生以前使用搜索引擎的经验;在学习程序设计时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家庭财务管理的小软件帮助爸妈管理财务。这些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经验实质的教学在于连接学生的已有经验,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并以此作为出发点,更好地改造和拓展学生学习新知识。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对教学、甚至每一节课都要有精心的教学设计,要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积累、总结经验,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
四、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旧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自主学习机会较少。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应为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教学方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7种教学方法是我们最常用到的,它们为:讲授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范例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WebQuest、讨论法、游戏教学法。这七种教学方法,不仅体现了传统的讲授式、启发式教学方式,也体现了新的合作式和探究式学习方式;不仅有适合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也有适合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不仅有适合班级教学的,也有适合小组和个别化教学的。只要教师选择得当、应用恰当,既能使学生掌握学习内容,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助于学生独立探索、开拓的自学能力的培养。
但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面临比较复杂的问题和任务时,应如何进行主动探索、自主研究和合作学习,并最终学会学习。比如,在文字处理软件的教学中,可通过编辑一篇文章、一个通知、一份板报、一份简历等任务来让学生掌握信息处理的有关技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协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任务,从而培养学生获取、加工、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开展协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息技术创新的能力,实现信息素养的实质性提升。
五、实行多元化而全面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新课程标准评价机制要求既要关注学习成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要求在教学的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的教学评价:在教学开始时进行安置性评价,在面向过程中运用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最后做终结性评价。在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也是如此,评价的每个阶段我们更要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和全面性。
评价主体要是多元的,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等,把学生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评价可以是多角度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的接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审美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教学评价也要注重全面性,评价必须全面、全员和全程(课程和过程)采集和利用与学生各种素质培养及各种技能发展有关的评价信息,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全部学习、教育的动态过程。
新课程下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师生与家长多元为主体,评价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采用定性评价结合量化评价的多种方式,动态地评价过程。教师采用最有效、最合理的评价方式与手段,是真正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也是有效提高教与学实效的方法。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育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面对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教育更加需要教学观上的转变,这门课的教学也应在不断实践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探索信息技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更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