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首先对辽宁省城镇实际失业率和三个产业就业弹性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并针对辽宁省资源型城市众多和第三产业比重小的现状,最后提出了以下促进劳动力就业的策略。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就业弹性;劳动力就业转移
一、辽宁省资源型城市就业现状
辽宁省陆地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090万人,共辖14个市、44个县(县级市)。辽宁省自然资源型城市有鞍山、抚顺、本溪、阜新、盘锦以及6个县级市(区),总人口占全省33%,土地面积占全省37%,被国家公布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区)的有7个。
除盘锦市以外,辽宁省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失业率都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根据《辽宁统计年鉴2009》中2005-2008年辽宁省各地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失业率得知:2005年以来,辽宁省资源型城市的城镇登记失业率高于非自然资源型城市的大连和沈阳。2008年,本溪市和阜新市的登记失业率为5%和5.1%。据2006年国家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调研组抽样调查发现:资源型城市抚顺、本溪和阜新3个市的失业率分别为31.12%、21.30%和24.68%。
根据辽宁省统计局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得知:辽宁省城镇失业人口137.7万人,失业率为10.89%,失业人口和失业率分别为登记失业人口和登记失业率的2.28倍和1.91倍。从表1可以看出:2008年底辽宁省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39.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而全省城镇实际失业人口88.9万人,实际失业率为7.3%,实际失业人口和实际失业率分别为登记失业人口和登记失业率的2.27倍和1.92倍。据此分析,辽宁省资源型城市的实际失业率超过了国际警界线7%的水平。这足可以反映2005年以来辽宁省资源型城市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此外,辽宁省第三产业的比重相对较小,从表2中可以看出:自2005年起,辽宁省第三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到2007年降为36.6%,与发达国家70%以上或者发展中国家65%的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而在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最强,但是2005-2007年辽宁省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呈连续下降趋势,连续3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就业的增长。
二、辽宁省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就业的出路
(一)优先引导劳动力向就业弹性大的第三产业转移
扭转辽宁省劳动力严峻的就业形势,需要根据就业弹性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就业弹性系数大的产业,并且逐渐使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和每一大产业内部就业比重趋于合理,提高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从表3中可以看出:2007年辽宁省第三产业就业弹性为0.4554,而第一、二产业就业弹性分别是-0.0912和0.0799,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分别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高0.56和0.38。2008年,辽宁第三产业就业弹性下降为0.1431,第一、二产业就业弹性分别是-0.0476和0.0211,就业增长明显低于2007年。因此,辽宁省可以利用第三产业的增长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即辽宁省解决就业问题的希望,应当主要放在就业弹性大的第三产业上。
第三产业内部就业弹性也不一样。从表4可以看出: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的就业吸纳弹性最高,均在0.4以上,增加就业的潜力最大;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社会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的就业吸纳弹性也比较高,在0.2左右,增加就业的潜力也较大,辽宁省资源枯竭型城市应该重点发展这些行业。
(二)继续扩大第二产业内就业转移
辽宁省历来以第二产业为主,今后也是如此,应该将第二产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一个战略重点,在第二产业内部也要优先发展就业弹性大的行业。
辽宁省的优势工业产业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原材料开采加工业;二是钢铁业;三是装备制造业,其中装备制造业吸纳就业能力比较强,所以辽宁省要优先发展装备制造业,同时加强新兴制造业的发展,推动劳动力就业发展,尤其是要发展制造业中拉动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如皮革制品、服装、文教体育用品、家具、纺织、专业设备、普通机械、金属制品、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木材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和电气机械及器材等就业密度高的产业。
(三)引导劳动力向现代农业转移
辽宁省各县域地区要发展就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就近优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据研究:如果搞工业项目,安置一个劳动力需要投入固定资产100千元-200千元,搞现代农业只需要30千元-50千元就够了,并且当年就能见成效。资源枯竭型城市可以利用自身的土地资源,建设农业园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阜新市重点发展花卉和畜牧业,建设都市农业;盘锦重点发展精品农业;抚顺、大石桥和本溪重点发展林果、药材及其加工业;调兵山、北票重点发展林草、花卉、畜牧业;弓长岭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良性互动,切实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出路。
(四)引导劳动力向辽宁省外部转移
辽宁省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主导产业在人才、资金、技术、设备、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可以到异地开发矿产资源,实现异地就业。各市可以以域外就业机构为支撑点,拓展域外劳务输出,在省外境外建立一批稳固的劳务输出基地,组建劳务输出协会,培养劳务经济带头人、经纪人,组织省外、国外输出。
各个市政府可在北京、上海、江苏、福建、深圳、沈阳、大连等经济发达省市建立劳务输出办事机构,设专人负责收集境内外的劳动用工信息,扩大就业信息渠道,与当地劳动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劳务输出合作的重点放在吸纳就业人数众多且技能要求不是很高的制造业、服务业上。
(五)培育当地优势替代产业
辽宁省各个资源城市可以从其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发,培育优势替代产业。2009-2013年辽宁省重点支持接续替代产业项目——葫芦岛煤炭工业园区资源深加工,可以吸纳14000人就业;盘锦市2009-2013年的海洋装备制造基地项目可以吸纳15000人就业,政府要重点支持。辽宁省资源枯竭型城市在确定重大接续替代产业项目时,要重点考虑解决人口就业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金属矿山尾矿积存有50亿吨,煤矸石有38亿吨。辽宁省各个资源城市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矿山尾矿积存,这些所谓的“废物”,是矿业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可以再利用的“衍生资源”,这些产品的生产会解决大量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因此,在缓解就业问题上,资源枯竭城市可以以此为起点,发展替代产业,以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带动就业。此外还以利用煤矿关闭后具有独特的采矿遗迹景观,发展工业旅游,将其建成生态旅游风景区;将露天矿坑蓄水建成人工湖等。
(六)培训劳动力,提高劳动力工作技能
提高劳动力资源素质和工作技能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之策。资源枯竭型城市剩余劳动力技能单一,很难在其他行业就业。各市要鼓励政企联手对农民工开展劳动技能、个人素质、敬业精神、法律法规等综合素质培训,把培训的重点放在45岁以下、文化基础好、有培训要求、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民工上。
在条件允许的地区,通过立法强化农民工培训,实行就业和培训相结合,将企业招工与劳动保障部门培训相衔接,根据企业用工和工种的情况,由企业和劳动保障部对农民工联合办班进行培训,以减少培训的盲目性。各地区可以结合各自的实际,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中增加必要的就业培训的内容和法律法规知识等。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概况辽宁地理概要[DB/OL].http://www.china-liaoning.gov.cn.
2、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课题组.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政府策略研究[DB/OL].http://www.pkuppi.com,2007-03-01.
3、辽宁统计局.辽宁省统计局发布有关就业状况分析报告[N].沈阳日报,2006-06-07.
4、赵建国.国有企业过剩就业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5、赵晓峰同志赴阜新考察经济转型过程中做好劳动保障工作的报告[EB/OL].http://www.yc.gov.cn/zwgk/dcyj/22813.html,2008-03-27.
6、贾世凤.东北资源枯竭型城市就业问题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3).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就业弹性;劳动力就业转移
一、辽宁省资源型城市就业现状
辽宁省陆地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090万人,共辖14个市、44个县(县级市)。辽宁省自然资源型城市有鞍山、抚顺、本溪、阜新、盘锦以及6个县级市(区),总人口占全省33%,土地面积占全省37%,被国家公布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区)的有7个。
除盘锦市以外,辽宁省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失业率都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根据《辽宁统计年鉴2009》中2005-2008年辽宁省各地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失业率得知:2005年以来,辽宁省资源型城市的城镇登记失业率高于非自然资源型城市的大连和沈阳。2008年,本溪市和阜新市的登记失业率为5%和5.1%。据2006年国家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调研组抽样调查发现:资源型城市抚顺、本溪和阜新3个市的失业率分别为31.12%、21.30%和24.68%。
根据辽宁省统计局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得知:辽宁省城镇失业人口137.7万人,失业率为10.89%,失业人口和失业率分别为登记失业人口和登记失业率的2.28倍和1.91倍。从表1可以看出:2008年底辽宁省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39.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而全省城镇实际失业人口88.9万人,实际失业率为7.3%,实际失业人口和实际失业率分别为登记失业人口和登记失业率的2.27倍和1.92倍。据此分析,辽宁省资源型城市的实际失业率超过了国际警界线7%的水平。这足可以反映2005年以来辽宁省资源型城市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此外,辽宁省第三产业的比重相对较小,从表2中可以看出:自2005年起,辽宁省第三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到2007年降为36.6%,与发达国家70%以上或者发展中国家65%的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而在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最强,但是2005-2007年辽宁省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呈连续下降趋势,连续3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就业的增长。
二、辽宁省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就业的出路
(一)优先引导劳动力向就业弹性大的第三产业转移
扭转辽宁省劳动力严峻的就业形势,需要根据就业弹性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就业弹性系数大的产业,并且逐渐使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和每一大产业内部就业比重趋于合理,提高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从表3中可以看出:2007年辽宁省第三产业就业弹性为0.4554,而第一、二产业就业弹性分别是-0.0912和0.0799,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分别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高0.56和0.38。2008年,辽宁第三产业就业弹性下降为0.1431,第一、二产业就业弹性分别是-0.0476和0.0211,就业增长明显低于2007年。因此,辽宁省可以利用第三产业的增长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即辽宁省解决就业问题的希望,应当主要放在就业弹性大的第三产业上。
第三产业内部就业弹性也不一样。从表4可以看出: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的就业吸纳弹性最高,均在0.4以上,增加就业的潜力最大;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社会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的就业吸纳弹性也比较高,在0.2左右,增加就业的潜力也较大,辽宁省资源枯竭型城市应该重点发展这些行业。
(二)继续扩大第二产业内就业转移
辽宁省历来以第二产业为主,今后也是如此,应该将第二产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一个战略重点,在第二产业内部也要优先发展就业弹性大的行业。
辽宁省的优势工业产业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原材料开采加工业;二是钢铁业;三是装备制造业,其中装备制造业吸纳就业能力比较强,所以辽宁省要优先发展装备制造业,同时加强新兴制造业的发展,推动劳动力就业发展,尤其是要发展制造业中拉动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如皮革制品、服装、文教体育用品、家具、纺织、专业设备、普通机械、金属制品、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木材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和电气机械及器材等就业密度高的产业。
(三)引导劳动力向现代农业转移
辽宁省各县域地区要发展就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就近优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据研究:如果搞工业项目,安置一个劳动力需要投入固定资产100千元-200千元,搞现代农业只需要30千元-50千元就够了,并且当年就能见成效。资源枯竭型城市可以利用自身的土地资源,建设农业园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阜新市重点发展花卉和畜牧业,建设都市农业;盘锦重点发展精品农业;抚顺、大石桥和本溪重点发展林果、药材及其加工业;调兵山、北票重点发展林草、花卉、畜牧业;弓长岭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良性互动,切实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出路。
(四)引导劳动力向辽宁省外部转移
辽宁省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主导产业在人才、资金、技术、设备、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可以到异地开发矿产资源,实现异地就业。各市可以以域外就业机构为支撑点,拓展域外劳务输出,在省外境外建立一批稳固的劳务输出基地,组建劳务输出协会,培养劳务经济带头人、经纪人,组织省外、国外输出。
各个市政府可在北京、上海、江苏、福建、深圳、沈阳、大连等经济发达省市建立劳务输出办事机构,设专人负责收集境内外的劳动用工信息,扩大就业信息渠道,与当地劳动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劳务输出合作的重点放在吸纳就业人数众多且技能要求不是很高的制造业、服务业上。
(五)培育当地优势替代产业
辽宁省各个资源城市可以从其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发,培育优势替代产业。2009-2013年辽宁省重点支持接续替代产业项目——葫芦岛煤炭工业园区资源深加工,可以吸纳14000人就业;盘锦市2009-2013年的海洋装备制造基地项目可以吸纳15000人就业,政府要重点支持。辽宁省资源枯竭型城市在确定重大接续替代产业项目时,要重点考虑解决人口就业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金属矿山尾矿积存有50亿吨,煤矸石有38亿吨。辽宁省各个资源城市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矿山尾矿积存,这些所谓的“废物”,是矿业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可以再利用的“衍生资源”,这些产品的生产会解决大量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因此,在缓解就业问题上,资源枯竭城市可以以此为起点,发展替代产业,以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带动就业。此外还以利用煤矿关闭后具有独特的采矿遗迹景观,发展工业旅游,将其建成生态旅游风景区;将露天矿坑蓄水建成人工湖等。
(六)培训劳动力,提高劳动力工作技能
提高劳动力资源素质和工作技能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之策。资源枯竭型城市剩余劳动力技能单一,很难在其他行业就业。各市要鼓励政企联手对农民工开展劳动技能、个人素质、敬业精神、法律法规等综合素质培训,把培训的重点放在45岁以下、文化基础好、有培训要求、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民工上。
在条件允许的地区,通过立法强化农民工培训,实行就业和培训相结合,将企业招工与劳动保障部门培训相衔接,根据企业用工和工种的情况,由企业和劳动保障部对农民工联合办班进行培训,以减少培训的盲目性。各地区可以结合各自的实际,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中增加必要的就业培训的内容和法律法规知识等。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概况辽宁地理概要[DB/OL].http://www.china-liaoning.gov.cn.
2、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课题组.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政府策略研究[DB/OL].http://www.pkuppi.com,2007-03-01.
3、辽宁统计局.辽宁省统计局发布有关就业状况分析报告[N].沈阳日报,2006-06-07.
4、赵建国.国有企业过剩就业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5、赵晓峰同志赴阜新考察经济转型过程中做好劳动保障工作的报告[EB/OL].http://www.yc.gov.cn/zwgk/dcyj/22813.html,2008-03-27.
6、贾世凤.东北资源枯竭型城市就业问题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3).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