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激烈市场竞争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随之迎来了巨大的挑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材料采购成本的上升会导致企业的现金流量增加及生产成本增加,以致企业在市场经济中降低竞争力。因此,有效的控制材料成本差异,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企业获利能力。本文从材料成本差异成因、控制入手,分析材料成本差异对企业经营成本以及利润造成的一系列影响。
关键词:材料成本差异;企业利润;研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制度不断改革,我国经济体制已经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化背景下,企业竞争压力日益增加。不管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在企业持续化生产经营中,对每个企业而言,原材料日常消耗均是价格不菲的投入,因此材料成本差异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而材料成本差异对企业的成本与利润有千丝万缕联系,因此我们要对企业的材料成本差异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材料成本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用来核算企业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的材料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额,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记该科目,贷记“材料采购”科目;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做相反的会计分录。结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按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记成本、费用等科目,贷记该科目;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做相反的会计分录。该科目期末如为借方余额,反映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差异,贷方余额则反映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差异。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必须按月分摊,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计算。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除委托外部加工发出材料可按上月的差异率计算外,都应使用当月的实际差异率;如果上月的成本差异率与本月成本差异率相差不大的,也可按上月的成本差异率计算。计算方法已经确定,不得随意变动。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方法如下:
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计划成本)*100%
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差异=发出材料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如某单位日常生产需用A、B、C、D(钢材)四种原材料,月初库存材料余额298191.93元,结存材料成本差异借方余额12504.92元,原材料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相差甚少。由于D种原材料价格上涨,月底收入材料差异借方额为535285.46元,收入材料计划成本690993.73元,计算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为55.3779%。平时每月材料消耗在40-50万元之间,而本月使用A、B、C、D原材料数量较大,是平时用量二倍多,发出材料计划成本1135777.06元,因此发出材料应负担材料差异628969.48万元。通过以上数字分析,材料成本差异对企业利润影响非比寻常。
二、探讨材料成本差异影响企业利润的对策
材料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会对企业成本利润造成很大程度上的影响,那么我们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有效的控制材料成本差异。
1.制定材料合理计价方法。为能正确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对于使用品种数量不多、能分批保管、价值较高容易识别的原材料,可以采用个别计价法,按其取得实际成本计价,详细记录了解材料项目情况,这样计算发出存货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比较合理,才能确保存货实物流动和成本流动完全一致,计算精确。虽然实务操作工作量繁重,困难大,但符合会计核算原则,减少企业经营风险,消除逃避上缴所得税隐患。
2.完善材料采购制度
(1)企业内要建立严格的采购制度,完善其采购规范,不单单能够降低采购成本,还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避免部门之间互相推脱责任,从而预防采购人员的不良采购行为。对材料采购的申请,授权人的权限、相关采购方法都要做出明确规定。
(2)向企业提供物资的供应商需要构建完善、准确的档案资料,供应商的档案除了应该有详细联系方式与生产地址这些基础项之外,还应该具备付款条件、交换条件、信誉评价等要素。对供应商应该经过严格的审查,然后进行归档处理。
(3)采用现代化手段,在已经实现网络信息化的今天,电子商务已经逐渐普及。它不单单是传统采购手段与形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改变了采购的处理模式。通过电子采购能够有效的提高采购效率、优化采购过程,从而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随着市场竞争的逐渐加大,企业在市场中生存进而创造出更多经济效益就显得越发的困难。任何经济行为的展开都必须符合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基本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即“最小—-最大”,被马克思称为政治经济学的一个“精彩的命题”,它是指以最小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劳动成果,即以最小的投入而取得最大的产出。而材料成本差异是企业经营运作、生产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有效节支降耗、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部分。用最低的成本在生产运作中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要降低材料成本最主要方法就是要改变采购理念,在进行采购过程中严格控制各项制度,并且通过对市场经济规律了解,从而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洪 刚:《会计基础》,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9)127-132.
[2]王槐林:《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3)56—57.
[3]梁世翔 刘荔娟:《采购实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10)42—44.
关键词:材料成本差异;企业利润;研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制度不断改革,我国经济体制已经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化背景下,企业竞争压力日益增加。不管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在企业持续化生产经营中,对每个企业而言,原材料日常消耗均是价格不菲的投入,因此材料成本差异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而材料成本差异对企业的成本与利润有千丝万缕联系,因此我们要对企业的材料成本差异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材料成本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用来核算企业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的材料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额,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记该科目,贷记“材料采购”科目;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做相反的会计分录。结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按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记成本、费用等科目,贷记该科目;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做相反的会计分录。该科目期末如为借方余额,反映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差异,贷方余额则反映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差异。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必须按月分摊,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计算。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除委托外部加工发出材料可按上月的差异率计算外,都应使用当月的实际差异率;如果上月的成本差异率与本月成本差异率相差不大的,也可按上月的成本差异率计算。计算方法已经确定,不得随意变动。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方法如下:
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计划成本)*100%
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差异=发出材料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如某单位日常生产需用A、B、C、D(钢材)四种原材料,月初库存材料余额298191.93元,结存材料成本差异借方余额12504.92元,原材料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相差甚少。由于D种原材料价格上涨,月底收入材料差异借方额为535285.46元,收入材料计划成本690993.73元,计算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为55.3779%。平时每月材料消耗在40-50万元之间,而本月使用A、B、C、D原材料数量较大,是平时用量二倍多,发出材料计划成本1135777.06元,因此发出材料应负担材料差异628969.48万元。通过以上数字分析,材料成本差异对企业利润影响非比寻常。
二、探讨材料成本差异影响企业利润的对策
材料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会对企业成本利润造成很大程度上的影响,那么我们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有效的控制材料成本差异。
1.制定材料合理计价方法。为能正确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对于使用品种数量不多、能分批保管、价值较高容易识别的原材料,可以采用个别计价法,按其取得实际成本计价,详细记录了解材料项目情况,这样计算发出存货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比较合理,才能确保存货实物流动和成本流动完全一致,计算精确。虽然实务操作工作量繁重,困难大,但符合会计核算原则,减少企业经营风险,消除逃避上缴所得税隐患。
2.完善材料采购制度
(1)企业内要建立严格的采购制度,完善其采购规范,不单单能够降低采购成本,还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避免部门之间互相推脱责任,从而预防采购人员的不良采购行为。对材料采购的申请,授权人的权限、相关采购方法都要做出明确规定。
(2)向企业提供物资的供应商需要构建完善、准确的档案资料,供应商的档案除了应该有详细联系方式与生产地址这些基础项之外,还应该具备付款条件、交换条件、信誉评价等要素。对供应商应该经过严格的审查,然后进行归档处理。
(3)采用现代化手段,在已经实现网络信息化的今天,电子商务已经逐渐普及。它不单单是传统采购手段与形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改变了采购的处理模式。通过电子采购能够有效的提高采购效率、优化采购过程,从而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随着市场竞争的逐渐加大,企业在市场中生存进而创造出更多经济效益就显得越发的困难。任何经济行为的展开都必须符合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基本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即“最小—-最大”,被马克思称为政治经济学的一个“精彩的命题”,它是指以最小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劳动成果,即以最小的投入而取得最大的产出。而材料成本差异是企业经营运作、生产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有效节支降耗、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部分。用最低的成本在生产运作中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要降低材料成本最主要方法就是要改变采购理念,在进行采购过程中严格控制各项制度,并且通过对市场经济规律了解,从而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洪 刚:《会计基础》,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9)127-132.
[2]王槐林:《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3)56—57.
[3]梁世翔 刘荔娟:《采购实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10)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