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县耕地土质现状调查与土壤修复改良综合技术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多年田间实际调查,对社旗县耕地pH值下降、耕层土壤变浅、土质板结、土壤中毒、部分田块成为“癌症田”等现象作了阐述,对修复改良土壤的试验示范实效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土壤修复改良综合技术,主要包括:优化完善秸秆还田,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推广机械深耕和深松,加深土壤耕层,破除板结,提高土壤抗旱耐涝性能;大力推广有机无机相结合的施肥技术,遏止土壤酸化;重视和推广绿色农业技术,逐步改良和修复土壤;推广绿色植保技术,从根本上解决农残问题;推广绿色除草,减少化学除草,减少土壤污染;重视推广小麦、花生、玉米等减量增效施肥新技术;提倡一年一熟或隔年轮休种植模式等。
  关键词:耕地质量;土壤酸化;土壤pH值;土壤修复改良
  中图分类号 S3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9-0109-02
  社旗县是一个有着73万人口,93000hm2耕地的农业大县,盛产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红薯、芝麻等农作物,是河南省产粮大县,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地理坐標为东经112°46′~113°11′、北纬32°47′~33°09′,海拔103~135m,最高海拔711m,位于豫西南南阳盆东北缘,属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土壤与耕地资源特征为:以黄棕色黏土为主的垄缓岗面积66333hm2,占全县总土地面积54%;以砂姜黑土为主的湖积平源面积37333hm2,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39.5%;其余浅山区粗骨土和沿河流域潮土占全县总耕地6.5%。1982年全县土壤普查各土类平均pH6.8。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化肥、农药、激素等化学品对土壤的长期大量使用,这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壤耕地的质量产生了较重影响,土质逐渐酸化板结,土壤中一些嗜酸性有害微生物基数不断垒积,对作物的致病程度逐步加重;使用化肥残留在土壤中的一些盐分和有害物质导致土壤愈加板结,除草剂大面积连续使用,有害物质残留严重超标,使部分田块下茬几乎所有作物都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而严重减产,甚至绝收,有毒土壤被农民称为“癌症田”。为此,笔者根据相关农技信息及近年来在耕地土质修复改良方面的多点次试验示范效果,进行了总结。
  1 社旗县耕地土质现状
  1.1 全县土壤养分有所增加 根据2007—2010年全县土壤普查统计结果,全县土壤养分现状为: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5.85g/kg,全氮含量1.07g/kg,P2O5含量16.36mg/kg,K2O含量119mg/kg。与1982年全县土壤普查结果相比,有机质增加值10.19g/kg,全氮增加值0.27g/kg,P2O5含量增加值10.3mg/kg,K2O含量减值38mg/kg。总体来看,与1982年相比,出现了“三增”(有机质、全氮P2O5增加)、“一减”(K2O减少)的状况。
  1.2 耕地酸化程度逐渐加重 据社旗县耕地质量监测资料介绍,1982年全县土壤普查结果,全县耕地土壤酸碱度(pH值)6.0~7.5,平均值6.8。据笔者2015—2021年在全县15个乡镇测查的486块耕地土壤(0~20cm土层)pH值平均为5.52,pH值最高6.2,最低值3.8。其中,pH值在6.0以上的有33块,占总查地块的6.79%;pH值在5.0~6.0以下的有322块,占总查地块的66.26%;pH值在4.5~5.0以下的有107块,占总查地块的22.06%;pH值在3.8~4.5以下的有24块,占总查地块的4.94%。全县土壤由大面积中性下降为大面积偏酸性。约5%的地块pH值甚至下降到4.5以下,导致多种农经作物不能正常生长,减产减收50%左右,甚至绝收。
  1.3 大面积旋耕导致耕层变浅,加之化学品的长期投入,导致耕地土质板结加重 进入21世纪以来,机械旋耕大面积推广,大面积耕地活土层越来越浅,由旋耕前的20cm以上,现在变浅到15cm左右,少数地块只有12cm左右。加之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导致有害物质盐分、氯离子等大量累积、破坏土壤团粒结构、土壤“三相”失调,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土壤比重由20世纪80年代的1.18左右,到目前的1.23左右,土质黏重,通透性下降,不耐旱、不耐涝,化肥施用量越来越多,生产成本增加,化肥养分利用率却在逐年下降。施肥少了,庄稼长不好,施肥多了又继续加重土壤板结和污染生态环境。因此,化肥的大量施用成为恶性循环。
  1.4 除草剂大范围使用,导致“癌症田”越来越多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麦田、玉米田、花生田、大豆田、烟田、西瓜田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应用化学除草,农作物一年两熟田除草剂使用3~4次,特别是花生田和玉米田往往封闭灭草加上苗后化除连续进行,苗后化除后效果不佳再搞化除挑治,一季作物往往需化除2~3遍。所用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残毒期往往为6—7个月(如烟嘧磺隆、莠去津、甲黄隆等)甚至2~3年(如甲咪唑烟酸等),这些残留期长的除草剂连年使用后,对下茬多种作物的正常生长造成了严重影响甚至致命威胁。2015年在兴隆镇后门李村委小祁庄自然村北一块1.5hm2的土豆地,因前茬是连种2年的花生,大量使用除草剂和激素,导致土豆70%左右的植株盯住不长,土豆植株长得“爷的爷孙的孙”,喷药补救3~4遍药,效果也很差,最后只得毁掉,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5 土壤有害微生物基数加大,导致多种病害重发 玉米秸秆还田后,翌年小麦赤霉病往往发生严重。重茬花生土质酸性加重,白绢病、根腐病、茎基腐、青枯病等往往重发。
  2 土壤修复改良综合技术
  2.1 完善秸秆还田技术,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 根据多块多点次测查,全县每年小麦秸秆还田约60000hm2,秸秆还田量6000kg/hm2左右;玉米秸秆还田约20000hm2左右,秸秆还田量约9000kg/hm2左右。这是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减缓和遏止土壤酸化,改良土质,培肥地力的最基础最根本、最关键的措施。但是,秸秆还田也带来了多种农作物病虫害加重发生和危害的负面影响,应采取政府推动行为大力推广秸秆生物腐熟技术,选用“RW”(用量45kg/hm2)“EM”(用量30kg/hm2)等生物菌剂秸秆促腐和除害的生物技术,推动全县秸秆还田这一土壤改良重大技术获得更好的成效。   2.2 推广机械深耕或深松技术,提高土壤抗旱耐涝性能 目前,社旗县大面积耕地耕层只有15cm左右,连年旋耕土壤耕层变浅,不耐旱、不耐涝。应大力推广机械深耕,使耕层达到20cm以上。推广机械深松,深度达到25cm以上。根据试验,土壤耕层加深3~5cm,可提高小麦、玉米产量750~1125kg/hm2,干旱年份增产效果更高。
  2.3 大力推广有机无机相结合旋肥技术,遏止土壤酸化 长期大量使用化肥是导致土壤大面积酸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今后要大力推广增施有机肥和复合生物菌剂肥料、生物有机肥和有机无机生物复混肥的施肥方法,使社旗县土壤酸化态势逐步得到有效的缓解和改善。
  2.4 重视和推广绿色农业发展技术,逐步修复和改良土壤 通过使用土壤调理剂如天脊牌土壤调理剂、“巨微”土壤修复剂、“澳佳壤动”、多元高钙等土壤修复剂及复合生物菌剂等,增加土壤中钙、镁元素,调治土壤酸化程度,提高土壤通透性,抑制和杀灭土壤中嗜酸有害微生物或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种群数量,分解转化土壤有害物质,如化肥累积的盐分、农残,特别是除草剂残留等,使土壤酸化、板结、中毒等症状逐步得到修复和改良。
  2.5 推广绿色植保技术,从根本上解决土壤农残问题 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往往需要大量农药,根据农业植保部门统计,全县农作物病虫害常年累计发生约56.67万/hm2,每年需使用化学农药(折纯)130~150t,农药的残留是土壤逐渐中毒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应用绿色植保技术,减少或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生物源农药及绿色无公害农药,是修复土壤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目前,在绿色植保技术方面效果比较尖端的为“菌绿通”生物防病杀虫剂,既可防治农作物多种真菌、细菌、病毒性病害,又可减轻多种刺吸、咀嚼、钻蛀性害虫,还能促进作物健壮生长和增产增收,提高农产品口味和品质,是当代农业一项重大的革新技术。枯草芽孢杆菌、苏云金杆菌、宁南霉素、四霉素等的大面积推广,为发展绿色农业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2.6 推广绿色除草技术,减轻土壤污染程度 化学除草剂连年多次使用,对土壤的污染和对土质的破坏是特别严重的。为此,应引起高度重视,尽可能减少化学除草,大力推广人工除草及机械灭草等绿色除草技术,如春花生、春玉米、春土豆实施地膜覆盖(膜上覆土)除草技术,中草药有色地膜(膜上栽植)灭草技术,高浓度碳铵水灭草技术等,对修复保护土壤有着直接的作用。
  2.7 大力推广小麦、花生、玉米等作物化肥减量增效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 根据近年来多点次试验示范,小麦、花生采用“天脊”硝酸磷钾底施600~750kg/hm2或“澳佳”腐植酸螯合肥600~750kg/hm2,加配天脊土壤调理剂600kg/hm2或巨微“土壤修复剂”150~300kg/hm2,生长期结合防治病虫害加喷“老乡”液肥(或喷施“澳佳”壤动)3~4次,每次750g/hm2的施肥模式,可使化肥減量20%~30%的基础上,小麦平均增产900~1350kg/hm2,花生平均增产600~750kg/hm2。并且,抗病耐旱性能明显提高,土壤酸度也得到了调理和改良。
  2.8 提倡一年一熟或隔年种植土地休养模式和用地养地种植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 如推广一季小麦一季绿豆掩青的种植模式,或一年只种植一季春花生(覆膜灭草)或一季土豆(覆膜灭草)或一季春玉米(覆膜灭草)或隔年轮休的模式,既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又让土地得以休闲,起到自我休养、修复的作用。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摘 要:普查弄清商洛市新发生6种马铃薯病害的发生情况、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了发生原因,提出了种植抗病品种、轮作倒茬、改良土壤、实施种薯处理+沟施药剂预防+苗期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马铃薯;病害;防控策略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9-0095-02  Occurrence and Control of New Po
摘 要:对江西南昌和上高的野生泥鳅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南昌泥鳅和上高泥鳅的水分、灰分、脂肪、蛋白质含量分别为76.9%、1.1%、1.3%、19.9%和77.3%、1.3%、1.4%、19.2%。南昌泥鳅的18种氨基酸总量略高于上高泥鳅,分别为20.1%、18.7%;其中甘氨酸、脯氨酸和色氨酸含量以上高泥鳅稍高,其他15种氨基酸均以南昌泥鳅含量稍高;含量最高的均为谷氨酸、天门冬氨酸
摘 要:在皖南烟区开展了有机无机复混肥与施肥机械的适应性研究,为皖南烟区机械化施肥和配方改进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采用施肥机施肥对烟叶外观质量、经济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作用,产值增加3195元/hm2。机械施肥效率是人工施肥的3倍,可节省施肥成本300元/hm2。  关键词:机械施肥;烟叶;肥料配方;质量  中图分类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
摘 要:为提高蔬菜食用的安全性,了解六盘水本地蔬菜农药残留情况,该研究利用农药残留速测仪对六盘水市内3家超市(超市1、超市2、超市3)的5类共12种蔬菜进行了农药残留检测,以期为有效控制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等农药残留超标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蔬菜;农药残留;六盘水  中图分类号 S48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9-0130-03  Detecti
摘 要:随着生物科技水平的提升和畜牧业转型升级,国内动物疫病防控技术不断创新与优化,但同时疫病种类也显著增多,疫情态势日趋复杂。应用实验室检测技术,有助于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合理、规范和高效开展,推动完善科学防控体系,为我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该文简述了实验室检测技术的分类及主要检测技术,并介绍了实验室检测技术在诊断动物疫病、评估动物疫病免疫效果、监测动物疫病等方面的应用,以期为推进实验室检测技
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的盘活利用是新时代中央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此,肥西县开展了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工作,落实各项部署,积极进行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有效途径及政策措施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该文以肥西县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盘活利用4个试点村为例,总结了试点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的对策建议.
摘 要:该文介绍了柯桥区单季稻主要病虫害在不同时期的发生特点与危害概况,总结提出了抓关键环节,实施“治前控后”策略和“一喷多防”手段的单季稻主要病虫害防治对策。  关键词:单季稻;主要病虫种类;发生特点;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9-0097-03  单季稻是绍兴柯桥区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水平最高的稻作类型,是全年水稻生产当中的
摘 要:黄瓜白粉病病菌繁殖速度快、发生普遍,在黄瓜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一旦发生便难以控制,造成严重的产量下降和品质损失。该文阐述了黄瓜白粉病的危害特点,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对黄瓜白粉病防控的研究,总结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及生物防治方法,以期为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瓜白粉病;综合防治;危害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
摘 要:近年来,瘟猪肉、病死鸡、农药残留西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反映出农产品市场监管仍存在疏漏,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也与社会进步脱节。因此,与时俱进、及时修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和市场混乱的当务之急。该文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定和实施的现状入手,分析其存在的漏洞,如宏观监管立法不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执法力度疲软等,进而论证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
摘 要:近年来,加拿大一枝黄花已成为宣州区破坏生态的恶性杂草之一。该文介绍了宣州区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发生现状,并提出了春季化除、秋季物理铲除、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综合防除技术,以期有效遏制加拿大一枝黄花在宣州区的进一步危害。  关键词:加拿大一枝黄花;发生现状;综合防除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9-0099-02  宣州区地处皖南山区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