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发现,在实践中体验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笔者在小学负责了为期10周的学生实习指导工作,经过听课(听实习生上课、听小学数学老师上课)、评课、指导实习生上课、参加小学数学的教研活动等,发现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作为本文的出发点,结合新理念数学教学模式,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数学建模;数学化;数学思想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在小学负责了为期10周的学生实习指导工作,经过听课(听实习生上课、听小学数学老师上课)、评课、指导实习生和参加小学数学的教研活动等,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传统而又封闭,使学生缺乏进一步探究的兴趣;第二,教学过程中大都强调数学的结果,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大部分学生不会举一反三;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程式化和模式化;第四,教师为完成认知目标,新课讲解过程中由教师给学生归纳各种解题类型,怕影响教学进度,不愿意多花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第五,大量的家庭作业和课堂作业的布置,使学生陷入题海中,为完成作业学生只会模仿,套用现成模式解题减少了学生自己思考的机会,这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
  二、建模与数学教学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一切数学概念、公式、规律、法则均可视为数学模型. 结合新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基本模式: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拓广、反思,数学教学过程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出发,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三、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策略
  (一)联系生活实际,巧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建模的趣味性
  所谓“数学化”, 是指学习者从现实的情境出发,经过归纳、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活动,寻找数学模型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 简单地说,将生活原型抽象成数学模型就是数学化.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收集信息,应用学生这些可感、可观、可触的感性材料抽象出数学问题进行教学,相对于学生模仿和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要生动有趣得多. 所以,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原型抽象成数学模型,如教学“0的认识”,老师引导学生盘子里两个苹果用“2”表示,吃掉一个苹果,剩下一个苹果用“1”表示,把剩下的一个苹果再吃掉,盘子里一个也没有了,用什么数字表示?教师通过从有到无的动态演示,让学生讨论,最后揭示什么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又如“角的初步认识”,教师通过很多学生都亲身经历过的玩滑梯、红领巾、三角板等,抽象出角的概念进行教学. 我一位实习学生教学“周长”,她首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周”字,问同学们认识吗?认识的话就用“周”组词,同学们虽然很疑惑(数学课怎么变成语文了?)但很快就组词周围、四周、周身,等等,老师因势利导,通过师生讨论“周”的意义,引出周长课题,此时,学生恍然大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这样的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体验了“数学化”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感觉数学看得见、摸得着,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对数学建模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巧用数学思想的一般化思想构建数学模型,化难为易,让学生感受数学建模的优越性
  数学思想是指在数学活动中对数学现象产生的理性认识,它是对数学事实与数学理论的本质认识. 而数学思想中的一般化思想具有化难为易、去表就里的优点和优势.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涉及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学学科知识,更是涉及数学知识中蕴含着的众多的数学思想方法,思想方法是数学概念建立,数学规律发现,数学问题解决的核心,是数学模型的灵魂.
  例如,在平面上画3条直线,每两条直线都不重合,那么最多可以形成多少个交点?如果满足题意的直线画10条,最多可以形成多少个交点?小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时,通常都会在纸上尝试画3条所成的交点数,但是画10条直线,而后试图数出交点的个数,这样的做法很难得到正确答案,交点实在太多,如果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进行分析解决问题,1条直线发现没有交点,2条直线最多形成一个交点,3条直线是在两条直线的基础上又加一条直线,通过分析,最多有3个交点,于是构建数学模型:如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交点个数随着直线条数的变化而变化规律,利用数学中一般化思想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为现实的数学问题找到了捷径,就算再多的直线也不怕了,这样类似的问题还如线段AB上有3个点时共有多少条线段?当有10个点时又有多少条线段?等等. 因此,解题过程中正确运用数学思想构建数学模型,能够化难为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建模解题的优越性.
  (三)应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悟数学建模的魅力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利用数学模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中,《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加强生活积累,从生活的角度去理解数学模型,并逐步养成用数学模型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理解数学,体验数学. 在学习圆的面积S=πr2(π为圆周率,r为圆的半径)后,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算一算,学校操场上白杨树树干的横截面积?”同学们经过讨论,一种说法:算圆的面积一定要先知道半径,把树砍掉之后测量半径;第二种说法:只要想办法量出树干的周长,再由周长公式求出圆的半径,然后应用面积公式算出白杨树横截面积. 第一种方法砍树不划算,赞成第二种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在经历白杨树的横截面积的求解过程后,既能理解知识、巩固知识和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模型从生活中来又应用于生活.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感悟到数学建模的魅力.
  除此之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不断激发小学生的建模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提供独立进行数学建模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都有助于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互作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小学生是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并非模仿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建立一种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自信地学习,大胆地建构,给他们思想的自由、创作的自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刘朝晖.现代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陈璐.例谈“数学建模”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J]. 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27).
其他文献
【摘要】 设计有效合理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有时会出现一些问题. 个别教师将教学情境仅仅设置在有趣的层面,而忽略了对教学情境本身的思考,反而对教学的开展起了阻碍作用. 所以,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将数学知识的内涵与数学的探索性结合起来. 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 初中数学;情境设计;课堂教学;方法    一、巧妙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创设问题
课堂是学生获取文化知识,提升学习技能的主阵地.在当前实施新的课程理念的大背景下,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圆满顺畅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是落实素质教育,践行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数学教学效率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优化教学设计,精心预设是提升课堂效率的前提  课前的精心准备,可让课堂活动有章可循,它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
【摘要】 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的重要学科,但由于数学课堂往往较为枯燥乏味,这使得好动、好奇心重的小学生难以投入. 新课导入成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带动学习氛围的关键. 如何在新课导入中先声夺人,吸引学生目光,调动学生思维成为了教师们头疼的问题. 本文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小学数学课程,对四种课程导入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学习兴趣  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
【摘要】 所谓空灵的美丽就是让教师教得灵巧,学生学得灵动. 在数学课中要想有效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牵引,教师就要在教学中细心挖掘、相机引导,从而正确指导学生的情感倾向、兴趣、观念,让数学教学也能充满人性,充满感情.  【关键词】 空灵的美丽;尊重;探索;思想;人文  空灵,从美学的角度讲,是一种意境,一种空旷辽远的灵动空间,如同庄子说的“無极之境”. 数学的空灵之境,应该是一种教学价值.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  【关键词】 小组合作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数学课堂精彩绽放.  一、在新授知识尝试时组织小组合作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地掌握新知识,但有的知识光靠教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反复机械地训练,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
由于学生是思想、性格、身心发展特征等差别都很大的一个群体,而“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只有读懂学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只有读懂学生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师生交往互动,让课堂充满活力. 本文就读懂学生方面谈一些浅见,与同行们商榷.  一、课前读懂学生——未雨绸缪  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
我们知道,小学数学内容在难度上相对较小,所以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除非智力存在明显的缺陷. 但进入初中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学生之间数学成绩的差异一下子被拉开来,几十分的差距是正常的事情. 于是学生懵了,家长急了,连老师也恼了. 放学后被数学老师留下来的学生多了,双休日寒暑假请老师补课的学生多了. 但是频繁的加班加点,高强度的补课,并没有多大成效. 往往是补一阵,稍微好一点,一段时间后又跌落下去
在以往的教学经历中,总有一些教学内容让我念念不忘——虽教学多次,但一直没能找寻到一条满意的教学路径.“三角形的面积”就是这样一节令我纠结的内容.  片段一:口答直角三角形面积,初步积累活动经验  师:这里有一个直角三角形(出示底是2厘米,高是1厘米的直角三角形 ■ ),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呢?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下.  生:1平方厘米.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把上面的部分移到下面,变成一格. (
【摘要】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第一动力,也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本文从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动手操作和联系生活四个方面来谈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方法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容易感觉枯燥无味, 而且
所谓探究,就是学生基于求知的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探究式教与学既非一般意义上的活动课,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它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围绕某个数学问题,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探求适当的数学规律或结论,并给出解释或证明.其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学会学习,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而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