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目前我国财经类研究生教育质量并未与当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相匹配,这意味着这意味着保障和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仍是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当务之急。。本文基于战略视角,借助文献研究法和焦点小组访谈法收集、整理的相关词条,根据“输入质量-过程质量-输出质量-系统效率”理论,构建了财经类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内部质量管理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建立、学校、政府和社会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多元化监督机制。
关键字财经类研究生;教育;保障体系;监督机制
一、财经类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问题的提出
(一)财经类研究生教育现状
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展分科辦学、行业办学以来,财经类院校通过拓展学科门类,增设特色等使得学科结构不断优化,并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但在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财经类研究生教育仍相对薄弱。首先,截止到目前,我国管理类和经济类的研究生仅有研究生总数的19.6%,与理、工、农、医类的研究生相比所占比例相对较少,但从各行业的人才需求来看,约为70.5%的需求都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住宿、餐饮等),研究生教育出现了供给与需求失衡的状态。
其次,科学学位中管理学和经济学科学学位仅占所有专业科学学位的的7.32%,工商管理硕士(MBA)、工程硕士(MPM)、公共管理硕士(MPA)等财经类专业学位仅占所有专业学位的1/3,研究生培养学位结构显然与现实需求不匹配。
第三,由于高等院校师资力量缺乏、研究生培养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原因,使我国财经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以学术型培养为主,形式较单一,其中经济和管理类学科尤甚。近几年来,随着对学术型专业人才要求的提高,大部分经管类的科研机构、教学机构只引进博士毕业生,而研究生的就业选择多以银行、公务员、企业为主,逐渐走向非专业化。这就导致财经类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就业需求不一致,培养结构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问题的提出
从以上财经类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可知,财经类研究生人才教育培养,不论是规模大还是规模小,不论是学术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都必须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而确立培养目标。因此,财经类研究生的培养类型、培养目标和培养结构必须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财经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将从“学术研究型”向“应用复合型”转变,使高校研究生教育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适应和促进学科的发展,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鉴于此,我们必须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视角以及高校本身的发展角度出发,积极构建“应用复合型”财经类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二、研究述评
目前,国外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高等教育质量和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方面,对专门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较少,而且大多数是集中在研究某个专业或某个学科点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缺乏完整的、专门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国内高等教育界对研究生教育质量及保障体系的理论贡献较大。黄飞跃(2004)结合兰州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出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志是创新,探讨了研究生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吴照云(2007)提出了通过转变教育观念,调整课程设置,完善教育教学监控体系等方面来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熊志翔(2003)提出了发展由学校、政府、社会共同组成的多元化质量保障主体,建立質量标准、指标体系、保障模式多样性的质量保障体系的主张。王战军(2011)提出了完善我国研究生教育保障体系需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和契合时代发展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保障体系构建的核心,保证内、外部保障协同发展。李博等(2015)以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为切入点,深入探究了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培育过程及规律,从提高生源质量、分类培养、完善管理保障制度等角度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综合以上文献资料可知,财经类研究生教育质量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分为内部质量保障系统的建设和外部质量保障系统的建设。已有国内外高等教育界虽然将内部与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但对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仍不够系统,不够全面,且缺乏对财经类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专门研究。
三、研究框架
本研究将根据“输入质量-过程质量-输出质量-系统效率”理论,结合财经类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与现状,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内容分为输入质量保障、过程质量保障、输出质量保障、系统效率保障四部分,首先,通过文献搜索、筛选,搜集与财经类研究生教育质量相关的大量词条;接着通过焦点小组访谈确定财经类高校内部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各级影响因素;然后构建财经类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内部管理指标体系,并从输入质量、过程质量、输出质量和系统效率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证;最后提出要建立财经类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监督、反馈体系和政府和社会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外部监督机制。
三、财经类高校内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分析
首先通过 “财经类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保障体系”等关键词在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中进行独立或共同检索,“postgraduate education”、“develop”、“factor”三个关键词在Elsevier、SAGE和Springer Link数据库中共同检索,筛选出有代表性的核心期刊42篇,共收集到关于“财经类研究生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成要素”的词条417个,经对重复表述和语意相通的词条进行合并、重命名等处理,最终得到词条48个。
然后课题组邀请经管类专业的4位博士生、2位硕士生为一组,6位高校教师(2位教育学专业、2位管理学专业、2位经济学专业)为另一组,向每个小组提供“输入质量-过程质量-输出质量-系统效率”的体系框架,以及文献研究收集到48个词条,分别以“财经类高校内部研究生教育质量关键影响因素”为题进行讨论,结果如表1所示。 四、基于战略视角的财经类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
(一)建立以高校自身为本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依照社会对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客观需求、高校自身发展所具备的客观基础、现阶段办学的客观条件及教育的客观规律,在遵循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财经类研究生教育应促成规模、结构、质量以及效益四方面的协调统一,改进学科的专业层次和知识体系结构,保证学科定位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针对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实施环节,建立以研究生招生、培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质量管理指标体系。根据文献研究与焦点小组访谈得到的财经类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影响因子,借鉴“输入质量-过程质量-输出质量-系统效率”的理论框架,构建如图1所示财经类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内部质量管理指标体系。
首先看输入质量系统。学校应该将社会需求作为培养导向来调整招生结构,对招生简章中的招生计划、报考条件、考试内容及培养计划等作出详细说明,通过优化研究生奖助体系、科学规划学科发展、自主定期评估学科点,适当调整报考条件及考试内容,吸引优质生源。
其次要关注过程质量。在培养方案方面,财经类院校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培养目标,通过导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的科研互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科学地设计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培养方案,适应其学术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等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在课程教学方面,既要凸显研究生现代教育理念,加强研究生科研学术方面的训练,充分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又要根据各培养方向的特点和培养规律,从实际出发,适当减少必修课的比重,增加方向特色课,并在多数课程中要适当增设实践环节。在学位论文方面,必须树立“学术至上”的培养理念,努力为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积极构建科研实训平台,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思想基础和科研创新水平。在实践教学方面,要增强实践教学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加大产学研三者间的结合力度,促进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对研究生实践教学实施制度化、规范化的考评机制。在导师队伍建设方面,具有副、正高级技术职称的导师要通过丰富的校内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要重视输出质量。财经类高校一方面要重视人才培养的方案目标和质量及质量监控之间的吻合度,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师资队伍、教学仪器设备、实践教学基地等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高校可从研究生自身的人力素质、人本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及社会角度的外显性来测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输出质量。
(二)构建财经类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监督、反馈体系
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的考核依赖于学校开展的自我评估,学校通过日常、有序的评估工作对本单位研究生的教育活动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以评促建,以评提质,自我诊断,自我调整。在全校范围内成立评估机构,包括评估办公室、院校研究室、质量保障办公室等子机构,由校领导牵头,各学院老师辅助专门负责研究生学习的阶段性评估检查工作。除此之外,各财經类院校还应建立起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确立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细化观测点,包括政治思想考核、业务学习考核、科研成果考核等,明确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措施和手段,对照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监测与评估。
学校要定期开展对已毕业就业研究生的跟踪调查,到企事业和机关等用人单位去了解毕业研究生的工作情况,并结合研究生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对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及时调整,对相关内容逐一修正,以减少研究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促进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契合。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反馈体系可通过实时监控研究生教学活动、教育管理与教学建设过程,收集监控信息,对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进行综合检测计算和宏观分析把控,并及时将有效信息反馈给活动主体、教学单位及相关部门。该体系的运行主要依赖于学生、教师、学院学校、人才市场及用人单位的评价反馈。
(三)建立政府和社会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外部监督机制
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保障与政府和社会的监督密不可分,政府管理部门、社会中介机构、用人单位和有关公共媒体都应对研究生教育实施有效监督。通过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政府管理部门应当增强并区分对学术型、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健全准入与退出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制定差异化的教育标准和质量要求,建立专家智囊团,开展专家分类咨询与指导工作,加强专家分类咨询指导,以促进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教育有序、规范、健康和科学发展。各类社会中介机构可为政府管理部门和高校提供决策咨询和参谋,公众问责也可依賴于中介机构的研究测评成果来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此外,应制定用人单位介入高校研究生教育和辅助教学的激励政策,以加强二者之间的的良性互动与合作。
参考文献
[1]RG Burgess, Beyondthe first degree: graduate education, lifelong learning and careers.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7.
[2]曹健、芮国强.研究生教育质量观:转变及重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
[3]黄飞跃.谈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3)
[4]吴照云.对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1)
[5]熊志翔.试论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创新[J].高教探索,2003(1)
[6]王战军.建立健全新时期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1(6)
[7]何海燕.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的新维度:知识管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
[8] 李博,陈艳慧.构建地方院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基于优秀硕士论文的实证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5(2)
关键字财经类研究生;教育;保障体系;监督机制
一、财经类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问题的提出
(一)财经类研究生教育现状
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展分科辦学、行业办学以来,财经类院校通过拓展学科门类,增设特色等使得学科结构不断优化,并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但在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财经类研究生教育仍相对薄弱。首先,截止到目前,我国管理类和经济类的研究生仅有研究生总数的19.6%,与理、工、农、医类的研究生相比所占比例相对较少,但从各行业的人才需求来看,约为70.5%的需求都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住宿、餐饮等),研究生教育出现了供给与需求失衡的状态。
其次,科学学位中管理学和经济学科学学位仅占所有专业科学学位的的7.32%,工商管理硕士(MBA)、工程硕士(MPM)、公共管理硕士(MPA)等财经类专业学位仅占所有专业学位的1/3,研究生培养学位结构显然与现实需求不匹配。
第三,由于高等院校师资力量缺乏、研究生培养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原因,使我国财经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以学术型培养为主,形式较单一,其中经济和管理类学科尤甚。近几年来,随着对学术型专业人才要求的提高,大部分经管类的科研机构、教学机构只引进博士毕业生,而研究生的就业选择多以银行、公务员、企业为主,逐渐走向非专业化。这就导致财经类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就业需求不一致,培养结构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问题的提出
从以上财经类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可知,财经类研究生人才教育培养,不论是规模大还是规模小,不论是学术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都必须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而确立培养目标。因此,财经类研究生的培养类型、培养目标和培养结构必须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财经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将从“学术研究型”向“应用复合型”转变,使高校研究生教育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适应和促进学科的发展,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鉴于此,我们必须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视角以及高校本身的发展角度出发,积极构建“应用复合型”财经类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二、研究述评
目前,国外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高等教育质量和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方面,对专门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较少,而且大多数是集中在研究某个专业或某个学科点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缺乏完整的、专门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国内高等教育界对研究生教育质量及保障体系的理论贡献较大。黄飞跃(2004)结合兰州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出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志是创新,探讨了研究生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吴照云(2007)提出了通过转变教育观念,调整课程设置,完善教育教学监控体系等方面来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熊志翔(2003)提出了发展由学校、政府、社会共同组成的多元化质量保障主体,建立質量标准、指标体系、保障模式多样性的质量保障体系的主张。王战军(2011)提出了完善我国研究生教育保障体系需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和契合时代发展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保障体系构建的核心,保证内、外部保障协同发展。李博等(2015)以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为切入点,深入探究了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培育过程及规律,从提高生源质量、分类培养、完善管理保障制度等角度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综合以上文献资料可知,财经类研究生教育质量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分为内部质量保障系统的建设和外部质量保障系统的建设。已有国内外高等教育界虽然将内部与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但对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仍不够系统,不够全面,且缺乏对财经类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专门研究。
三、研究框架
本研究将根据“输入质量-过程质量-输出质量-系统效率”理论,结合财经类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与现状,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内容分为输入质量保障、过程质量保障、输出质量保障、系统效率保障四部分,首先,通过文献搜索、筛选,搜集与财经类研究生教育质量相关的大量词条;接着通过焦点小组访谈确定财经类高校内部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各级影响因素;然后构建财经类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内部管理指标体系,并从输入质量、过程质量、输出质量和系统效率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证;最后提出要建立财经类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监督、反馈体系和政府和社会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外部监督机制。
三、财经类高校内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分析
首先通过 “财经类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保障体系”等关键词在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中进行独立或共同检索,“postgraduate education”、“develop”、“factor”三个关键词在Elsevier、SAGE和Springer Link数据库中共同检索,筛选出有代表性的核心期刊42篇,共收集到关于“财经类研究生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成要素”的词条417个,经对重复表述和语意相通的词条进行合并、重命名等处理,最终得到词条48个。
然后课题组邀请经管类专业的4位博士生、2位硕士生为一组,6位高校教师(2位教育学专业、2位管理学专业、2位经济学专业)为另一组,向每个小组提供“输入质量-过程质量-输出质量-系统效率”的体系框架,以及文献研究收集到48个词条,分别以“财经类高校内部研究生教育质量关键影响因素”为题进行讨论,结果如表1所示。 四、基于战略视角的财经类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
(一)建立以高校自身为本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依照社会对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客观需求、高校自身发展所具备的客观基础、现阶段办学的客观条件及教育的客观规律,在遵循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财经类研究生教育应促成规模、结构、质量以及效益四方面的协调统一,改进学科的专业层次和知识体系结构,保证学科定位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针对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实施环节,建立以研究生招生、培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质量管理指标体系。根据文献研究与焦点小组访谈得到的财经类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影响因子,借鉴“输入质量-过程质量-输出质量-系统效率”的理论框架,构建如图1所示财经类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内部质量管理指标体系。
首先看输入质量系统。学校应该将社会需求作为培养导向来调整招生结构,对招生简章中的招生计划、报考条件、考试内容及培养计划等作出详细说明,通过优化研究生奖助体系、科学规划学科发展、自主定期评估学科点,适当调整报考条件及考试内容,吸引优质生源。
其次要关注过程质量。在培养方案方面,财经类院校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培养目标,通过导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的科研互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科学地设计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培养方案,适应其学术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等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在课程教学方面,既要凸显研究生现代教育理念,加强研究生科研学术方面的训练,充分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又要根据各培养方向的特点和培养规律,从实际出发,适当减少必修课的比重,增加方向特色课,并在多数课程中要适当增设实践环节。在学位论文方面,必须树立“学术至上”的培养理念,努力为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积极构建科研实训平台,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思想基础和科研创新水平。在实践教学方面,要增强实践教学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加大产学研三者间的结合力度,促进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对研究生实践教学实施制度化、规范化的考评机制。在导师队伍建设方面,具有副、正高级技术职称的导师要通过丰富的校内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要重视输出质量。财经类高校一方面要重视人才培养的方案目标和质量及质量监控之间的吻合度,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师资队伍、教学仪器设备、实践教学基地等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高校可从研究生自身的人力素质、人本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及社会角度的外显性来测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输出质量。
(二)构建财经类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监督、反馈体系
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的考核依赖于学校开展的自我评估,学校通过日常、有序的评估工作对本单位研究生的教育活动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以评促建,以评提质,自我诊断,自我调整。在全校范围内成立评估机构,包括评估办公室、院校研究室、质量保障办公室等子机构,由校领导牵头,各学院老师辅助专门负责研究生学习的阶段性评估检查工作。除此之外,各财經类院校还应建立起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确立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细化观测点,包括政治思想考核、业务学习考核、科研成果考核等,明确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措施和手段,对照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监测与评估。
学校要定期开展对已毕业就业研究生的跟踪调查,到企事业和机关等用人单位去了解毕业研究生的工作情况,并结合研究生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对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及时调整,对相关内容逐一修正,以减少研究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促进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契合。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反馈体系可通过实时监控研究生教学活动、教育管理与教学建设过程,收集监控信息,对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进行综合检测计算和宏观分析把控,并及时将有效信息反馈给活动主体、教学单位及相关部门。该体系的运行主要依赖于学生、教师、学院学校、人才市场及用人单位的评价反馈。
(三)建立政府和社会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外部监督机制
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保障与政府和社会的监督密不可分,政府管理部门、社会中介机构、用人单位和有关公共媒体都应对研究生教育实施有效监督。通过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政府管理部门应当增强并区分对学术型、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健全准入与退出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制定差异化的教育标准和质量要求,建立专家智囊团,开展专家分类咨询与指导工作,加强专家分类咨询指导,以促进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教育有序、规范、健康和科学发展。各类社会中介机构可为政府管理部门和高校提供决策咨询和参谋,公众问责也可依賴于中介机构的研究测评成果来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此外,应制定用人单位介入高校研究生教育和辅助教学的激励政策,以加强二者之间的的良性互动与合作。
参考文献
[1]RG Burgess, Beyondthe first degree: graduate education, lifelong learning and careers.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7.
[2]曹健、芮国强.研究生教育质量观:转变及重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
[3]黄飞跃.谈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3)
[4]吴照云.对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1)
[5]熊志翔.试论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创新[J].高教探索,2003(1)
[6]王战军.建立健全新时期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1(6)
[7]何海燕.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的新维度:知识管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
[8] 李博,陈艳慧.构建地方院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基于优秀硕士论文的实证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