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xg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知识已愈来愈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时代急需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需要创新教育来培养。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得好:“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1]根据“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教学体会,笔者认为在追求素养教育的今天,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大有必要。以下就本课教学的创新教育体会抛砖引玉,企盼专家、学者和同仁指导。
  一、溯工业革命之源催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学生发展中的核心素质。为了催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点燃学生创造灵感的火花,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采取“换角度思考法”来探究工业革命之源。即提供新史料再究新结论。
  工业革命首先于英国,后传到世界其它国家。那么,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于英国?是天意?还是英国历史发展必然?多年来,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引用史料带领学生思考,最后归纳。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雄厚资本、充足劳动力、丰富资源、海外市场广阔等等因素决定的。显然,这些都是常规分析,师生一般都能理解。所以,往昔教学本课时,总感觉寡味嚼蜡。但“换角度思考法”则为学生打开了创新思维的窗口,展现了一个新视角的英国工业革命之源。
  伊莉莎白一世时期,英国技术十分落后,大量技术都靠海外引进。为此,1624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垄断法》(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垄断法》规定,发明技术保护期限14年,凡新发明创造,在保护期限内,未经专利权人允许,任何人不得生产、制造、销售、使用这种方法以及相类似的产品。违者将受到严厉的经济和法律制裁。 《垄断法》颁布后不久,英国就出现了技术创新的高潮。1716年,约翰·隆贝发明了捻丝机(申请了专利),建立了第一个工厂,在专利有效期内获利12万英镑。1733年,约翰·凯发明了飞梭,织布速度飞速提高,甚至出现了一个织布工得五、六个纺纱工供应的“棉纱荒”现象。1738年,约翰·怀特发明了新纺纱机(申请了专利)提高了纺纱速度。1765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多轴纺纱机(也叫珍妮纺纱机),这种机器可以让一个人纺几十根纱。1770年获专利,其后十多年间,英国此种机器不少于两万架。工业革命从此开始。
  看罢这则材料,很多学生兴奋起来,自问声、发问声、争辩声、质疑声不断响起。英国首先工业革命,其最重要因素究竟是什么?新材料新情景激起千层浪,沉闷的课堂一时火爆起来。因为,新材料打开了一扇窗,给了学生一个思辨的而且是崭新的又完全不同于教材的思维视角。学生激烈地争论起来,许多创新思维火花不断呈现出来。有的认为经济原因是根本,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更多的认为是政治制度原因,是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所致。具體体现在:由于英国确立了专利制度,保护了知识产权,保障了发明人的应得权利,从而催生了大量的技术创新,最终导致工业革命。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工业革命之源探讨,转换角度的思考,让学生对教材来了个大翻转。这不仅拓展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在于让学生坚定了创新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因“疑”还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和敢于批判、挑战权威的创新精神和拼搏勇气。
  二、赏工业革命之果育学生创新品质
  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可谓数不尽数,这是巨大的生产力,所以,世界因此发生剧变。那么,如何讲解这些成果让学生身动、脑动直至心动?无疑,这是个教学难题。回顾多年来教学实践,很多教师教学此内容时,多半都是简单的成果展示,然后让学生记住。显然,这是毫无意义的照搬教材做法。为让学生触之心动,笔者尝试鉴赏工业革命成果办法,以鉴赏来感悟历史,感悟工业品的价值和实际功效,从而培育学生的创新意志品质。
  如讲解珍妮纺纱机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性成果。首先,设问:为什么珍妮纺纱机是工业革命开始标志?其和凯伊发明的飞梭区别在哪?有何质的飞跃和创新?其次,展示飞梭和珍妮纺纱机图(图略),让学生鉴赏、讨论并发表看法。第三,师生互动,最后达成共识。1733年,钟表匠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因为它借助脚踏踏板,带动梭子往返飞动,所以,大大提高了功效。那么,飞梭是不是机器?笔者就让学生就工具与机器的概念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明了:工具是指从事劳动、生产所使用的器具,它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如斧头、钳子、缝纫针。机器则是由工具机、传动机和动力机组合而成。据此,飞梭只能是手工工具的一个部件,不是机器。而工业革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所以飞梭的发明不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端。
  飞梭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机器,但它的使用造成了纺与织的发展不平衡,引起了严重的“纱荒”。为此,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新式纺纱机即“珍妮纺纱机”。由于它可以带动16至18个纱锭,这就改变了原来一次只能纺一根线的缺陷,变成能同时纺16至18根线的速度,功效大大提高。个中原因,就是“珍妮纺纱机”具备了动力、传动、工具三个部分的装置,完成了从工具到机器的转变,已经是一台机器。所以,它的出现揭开了工业革命序幕,成为工业革命开始标志。
  这样,一堂工业革命的历史课上成了工业革命成果的鉴赏课和机械原理探究课,让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成为了学生自我探寻的源和不断深挖的根。学生表面上好像对历史“无动于衷”,实际上他们只是不喜欢课本上“浓缩的、概念化的历史”,而是非常渴望或愿意在广袤的史海中自由地探寻和群体间的集思广益与交流。鉴赏中想象,想象中创造,一点一点地追求历史学习的生命价值。《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的教学,通过珍妮纺纱机、瓦特蒸汽机、火车机车、汽轮等等工业革命成果的鉴赏与剖析,不仅改变了往日教学的沉闷,而且推动着学生对知识的深究与挖掘,有力地培育了学生的创新品质。
  三、学工业革命之人立学生创新志向
  布克哈特的《世界历史沉思录》中讲到:“历史是生活的领路人。”[2]一堂意义深远的历史课,一定离不开“人”。这个“人”既可以是为民族、为国家、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也可以是芸芸众生中平凡人。总之,历史教育,“人”不能缺席。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靠的是人才。正是因为众多的技师巧匠、科学巨人不惧艰险、忘我探索、努力创新才造就了两次工业革命璀璨的成果。所以,讲述本课就要抓住创造工业革命成果的人这一主线,通过对这些技师巧匠、科学巨人的创新历程、成果作用的煽情和叙述,从而,一方面厚重历史的情感,增强历史的趣味。另一方面,以人带事,加深对工业革命成果的了解,认识其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如讲瓦特改良的蒸汽机,笔者首先从瓦特改良蒸汽机的缘起入手。瓦特从小体弱多病,生活在一个贫困家庭里。那时,家家户户都生火做饭烧水,并无特别之处。有一天,祖母烧火做饭时,他发现水壶噼里啪啦的响动,仔细一看水壶冒着热气,水壶盖不断的上下跳动。他问祖母水壶盖为什么跳动?祖母回答:因为水开了所以跳动。瓦特又问,为什么水开了水壶盖会跳动?祖母极其不耐烦的告诉他,因为水开了所以会跳动。祖母不耐烦的回答让瓦特倍感难过,但他并没有放弃问题的追寻,而是不断地观察,仔细地研究。水没开的时候水壶盖是安静的,水开了水壶盖就跳动起来。细心的瓦特开始尝试用其他的东西代替水壶盖,但还是跳动着。经过反复的尝试,瓦特终于知道了水壶盖跳动的秘密:是水蒸气的作用。后来,他又不断地探索与尝试,终于发明了改良后的蒸汽机。听罢这个故事,教师设问:体弱多病、家境贫寒的瓦特为什么能发明改良后的蒸汽机?它的问世改变了世界什么?一问惊醒学中人。
  又如讲爱迪生这位举世闻名的美國电学家和发明家,笔者从爱迪生走上发明道路的奇特经历说起。爱迪生生于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米兰小市镇,他8岁上学,但仅仅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从此,他的母亲就担负起他的“家庭教师”。由于母亲的良好教育,使得爱迪生对读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仅博览群书,而且一目十行,过目成诵”。1862年,爱迪生以大无畏的英雄气魄救出了一个在火车轨道上即将遇难的男孩。孩子的父亲对此感恩戴德,但因无钱酬谢,就以教他电报技术为报。这样,爱迪生便和这个神秘的电的新世界发生了关系,踏上了科学的征途,并且一发不可收拾,一生竟然发明1000多项。试问:这是必然还是偶然?“秘诀”在哪?除了一颗好奇心,一种亲自试验的本能,那就是他超乎常人的艰苦工作的无穷精力和果敢创新精神。
  历史人物教学蕴含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历史课堂因为有了人,所以,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发人深省。工业革命中的能工巧匠、科学巨人的优秀品质和创新精神无一不是非常有力的励志素材。瓦特、史蒂芬孙、法拉第、爱迪生、西门子等等,他们的事迹或激励或点燃或催发学生发明创造的萌动,树立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志向和学习的主动性与灵动性。
  四、析工业革命之“不足”明学生创新重任
  工业革命既给人类带来前景和希望,也给人类生存和发展留下了潜在的危害。首先,欧美国家率先步入工业化,最早享受到工业化带来的幸福。其次,他们也最早品尝到工业化带来的苦果。19世纪以来,环境污染、卫生脏乱、生态危机等等问题层出不穷,既造成无数生命受到威胁乃至丧生,也造成了严峻的社会危机。因此,教学本课时,教师不仅要重点探析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还需补充大量史实分析论证工业革命所带来的问题,即严重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环以及社会危机等等一系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
  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重在育人,还重在鉴往昔,知未来。面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双重影响,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在推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把治理环境污染以及缓解社会矛盾提上了日程。所以,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为保护地球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各国政府为推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历史的发展并不是人们所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因为,强权政治、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影响往往会阻碍或左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组矛盾的解决。
  基于这种背景,那么,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如何保持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特别是在目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大环境下,如何加强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等等已成为理论界和实践家们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也成为中学历史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放在了首位。这就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发展思路、方向和着力点。学史可以知兴替,知史可以励心志。工业革命影响的“不足”探析,不仅重要,而且必要。因为,它能让学生明确心中的那份责任和崇高的使命。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中学历史教育也应堪当此任。
  【注释】
  [1]转引自王啸:《教育人学——当代教育学的人学路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20页。
  [2]布克哈特著,金寿福译:《世界历史沉思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36页。
其他文献
“表现手法分析”是高考现代文文学作品阅读的一大亮点,2010年18套高考试卷有10套对其进行了考查。在日常教学中,表现手法有别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专指对比、衬托、白描、细描、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结合、渲染、烘托、类比、抑扬、对比、悬念、以小见大等。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表现手法作用的相关知识来解题。    [方法指津]    1 熟悉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很丰富,其作用
“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1],关于历史解释多样化的成因,冯一下先生认为与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解释方法、受众等相关,并着眼受众变化补说了多样化成因。[2]受先生启发,我们从解释方法中的叙事组合切入,续说多样化成因。  一、线条性叙事组合  线条性叙事以时间为线索,如线条一般前后相接,注重叙事完整性。时间是基本线索,不同时间段即可划分不同的叙事线段或找到不同的叙事起点。故解释因叙事线段数量的调整
3年前的教师节,50岁的乡村教师王莉莉通过网络,参加了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开启了她的网络学习之路。  “30多年来,我身上的标签就是村小老师,随着年龄增长,我的标签变成了老教师。我想,我的一生就這样平平淡淡地度过了。然而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第一次触网学习,完全改变了我,让我的人生有了全新的开始。”  8月23日,在第二届中国西部教育发展论坛上,王莉莉分享了她3年的“互联网 ”历程。尤其在今
《求索时空》是已故著名历史地理学教授谭其骧的论文集,由他的学生葛剑雄教授整理出版。近日拜读了该书中的多篇论文,感觉谭先生在研究历史地理问题时所渗透的时空观念,对中学历史教学有很大启发。下文结合有关课堂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俯视——构建整体的历史时空  在《中国历代政区概述》一文中,谭先生首先从长时段的视角将二千年来政区的演变分成六个阶段,即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开元前)、唐(开元后)五代
地处东莞市东南端的凤岗镇,东、南、西三面紧邻深圳,区位优势明显。  近年来,凤岗发挥毗邻深圳优势主动融入大湾区都市圈,成效初显。在具体操作时,主要是从八个方面融入,打造平台积极主动承接深圳外溢产业。对接深圳优势突出  “凤岗三面临深,整个镇好像一颗心脏一样嵌在深圳东西部中间,分别紧邻龙岗、龙华,换句话说,就是渗进深圳里面的凤岗。”凤岗镇党委书记张耀洪表示,对接深圳,凤岗首先是区位优势突出,从地理位
从2014年以来,为解决农村看病难问题,湖北省宜昌市出资订单式培养大学生村医。  目前,宜昌已培养大学生村医1275名,毕业上岗的有779人,为全市30多万农民建立了详细的电子健康档案,与全市20多万老年慢性病患者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大学生村医正成为农民的新一代健康守护神。  让村医进得来、退得出、稳得住,必须建立完善村医队伍优化准入、流转、退出机制,宜昌未雨绸缪,破解村医身份之困,提高村医待遇,为
中小学的研学旅行是作为学校课堂之外的一种教育活动,是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研学重在研和学,它既是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是一种研究性体验性学习,可以促进学生把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深度融合,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1]  历史与社会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历史与社会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本学科特性的必备人文品质和关键综合能力,主要由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社会实践等要素构成。[2
议论文要做到议论精辟是一大难点,也是阅卷老师在批阅议论文时最为关注的内容。所谓精辟,是说见解、主张或看法深刻透彻。考场议论文,能不能精准地理解观点,或独特、富有预见性地分析理解周遭事物与现象,就显得特别重要。精辟议论考查的是考生对事物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识见能力,而很多考生恰恰不注意这一点,或者缺乏必要的议论艺术,导致议论文的写作貌合神离、流于现象的罗列,或者思维混乱、强拉硬扯,致使事与理严重分
“九寨归来不看水”,是对九寨沟景色真实的诠释。在这里,可以看到泉、瀑、河、灘,美不胜收。  天空、森林像装在了湖里一样,颜色丰富、多变,浓郁得好似油画中的调色一般,身处其中就仿佛到了梦境。人入画中游客观景拍照  编辑:郭梁 美编:陈荔
2015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高考命题要贯彻落实“一点四面”要求,即“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突出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能力”的理解和践行。鉴于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和优势,将“一点四面”要求融入高中历史教学,探索“一点四面”思想有效渗透高中历史教学的途径、方法和策略,不但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能够渗透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本文尝试以中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