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点四面”思想有效渗透高中历史教学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r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高考命题要贯彻落实“一点四面”要求,即“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突出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能力”的理解和践行。鉴于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和优势,将“一点四面”要求融入高中历史教学,探索“一点四面”思想有效渗透高中历史教学的途径、方法和策略,不但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能够渗透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本文尝试以中学历史教材“一国两制”内涵的深入挖掘为例,分析“四面”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具体呈现,探寻将“一点四面”要求有机融入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为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有益思考。
  一、教材困境:“经典叙述”与“深度欠缺”
  目前高中历史四大版本的教材(岳麓版、人教版、人民版和北师大版),对“一国两制”的内涵都有相应叙述。综合上述教材的阐述,都提到了“政治前提”(一个中国),“两种制度并存”(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国家主体”(社会主义)。所不同者:岳麓版强调了两种制度“长期共存”;人教版强调了“和平统一”;相较于人教版,北师大版更进一步强调了“和平统一”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民版则最为简略,深度最为欠缺。
  據此可知,教材关于“一国两制”的材料比较单薄,论述也不够深入,容易给高中教学带来一些困境:
  1.学生对“一国两制”的理解,整体上依然停留在初中层面,脑海中呈现的依然是对“一国两制”的“经典叙述”,即“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没有明显体现出,高中历史相较于初中历史,在知识层次、理性分析和学科素养等方面的提升,即“深度欠缺”;
  2.缺乏更多的史料和细节,结论性的内容太多,难以引导学生层层理解与深入分析,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不强;
  3.教学内容与初中有较多重复,缺乏“深度”的同时又缺乏“新意”,容易变成“炒冷饭”,高中历史教学对“一点四面”的要求,更是难以体现。
  好在目前学术界对于“一国两制”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所以针对目前中学教材的不足,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丰富的学术成果,通过深入挖掘“一国两制”的内涵,将“一点四面”的要求有效融合到历史教学过程中。
  二、教学设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材料一:港澳台的分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层层思考:港澳台问题产生的原因?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的不同之处?解决的途径与方式?
  产生原因:(港澳)因西方侵略及不平等条约而产生;(台湾)因内战产生。
  不同之处:一个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一个属于中国内政;一个属于对外主权问题,一个属于对内民族统一问题。
  途径与方式:(港澳)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主权;(台湾)反对任何外来干涉,实现国家统一。
  教师引导: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中国政府从未放弃努力!
  材料二:“一国两制”构想的逐步形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从50年代到80年代,“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可以说,这一构想是中国政府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伟大创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精神。(“一点四面”之“创新能力”在此得以体现)
  材料三:“一国两制”的特定涵义
  “一国两制”构想有其特定的科学涵义,“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大陆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香港、澳门实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和平共处,互不伤害,互不吃掉对方,互相沟通和交流,共同促进祖国的繁荣富强。
  设计意图:让学生加深对其涵义的理解: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二者长期共存,共同繁荣;同时,亦使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一点四面”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此得以体现)
  教师引导:毫无疑问,“一国两制”概念中的“一国”即“一个中国”。“一个中国”原则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政治前提和政治基础,抛开“一国”谈“两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是两岸围绕“一个中国”问题,却产生了争议。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一国”?
  材料四:“一国”的争议?
  从两岸围绕“一个中国”问题的争议来看,“一个中国”概念之中至少蕴含着以下两个层次的争议一是针对谁是“中国”的争议……具体来说就是大陆和台湾对“一个中国”究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中华民国”问题的争议;二是是否存在“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争议,或者说是对“中国”这一国家符号的争议,即台湾是否属于中国的一部分或世界上究竟有几个中国的问题。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对“一国”的深入思考与理解。
  教师引导:对于“一国”的理解,除了需考虑政治因素外,还应从法律层面进行思考。《中英联合声明》和《中葡联合声明》这两份重要的国际法律文件,都明确规定主权归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这一问题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没有任何异议。因此,“一国”既是“政治一国”,又是“法理一国”的国家认同;“一个中国”的原则不能动摇的同时,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也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一国两制”中,“两制”的含义是指“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更进一步而言,“一国两制”强调两制的意义在于坚持两制并存,却主要体现在不同的法律制度中。对此,我们应如何理解“两制”?
  材料五:如何理解“两制”?
  大陆与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施行不同的法律,因此三者实际上分别属于“一个中国”之中的三个不同的法域……从这个意义上讲,“两制”既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也是两种不同的法律制度,“一国两制”中的“两制”并存,实际上就意味着两种以法律制度为基础的治理体系的并存。   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的进一步分析,让学生对“一国两制”的内涵有了深刻理解:“两制”既具有“政治属性”,又具有“法律属性”;既体现了“社会制度”的不同,又贯彻了“依法治国”的理念。(“一点四面”之“依法治国”在此得以体现)
  教师引导:大陆方面提出“一国两制”的方案,不仅仅是通过具体制度设计来实现祖国统一,更是指用“一国两制”的基本精神来解决台湾问题。
  材料六:“一国两制”的基本精神及最终落脚?
  “一国两制”的基本精神并不在于设计出一种能够容纳不同社会形态的制度安排,而在于能够宽容处理国家统一问题的基本态度……邓小平同志站在国家民族利益的高度,以和平思维代替战争思维,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使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在尽可能不受战争伤害的同时,解决了国家统一的重大命题……“一国两制”的基本精神最终落脚在将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探索适当的途径解决国家统一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入理解“一国两制”基本精神:以“宽容态度”及“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终落脚:“一国原则”与“两制差异”有机结合,探索适当途径完成统一。
  教师引导:“一国两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平統一”是我们的基本方针。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我们要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一点四面”之“优秀传统文化”在此得以体现)
  总结升华:“一国两制”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政治文明的独特贡献、充满中国智慧的制度创新,又体现了和谐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一点四面”之“创新能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强调)
  三、教学总结
  由于“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及成功实践,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又属于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进程中的重大政治问题,所以从内容上看,能够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而“一国两制”本身就具有相应的法律基础,故“依法治国”也能得到体现。为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中国政府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战略构想,所以“创新能力”也能够得以有效展现。而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加深对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认识,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两岸同胞,都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
  通过精选材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入思考“一国两制”的内涵,“一点四面”的要求可以自然地融入到教学实践过程中,既体现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又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一点四面”思想有效渗透高中历史教学,这不仅仅是中学历史教学本身发展的要求,也是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可以说任重而道远。笔者学力有限,仅就平日所思所得进行了初步探究,希望能够为当下中学历史教学提供某种借鉴与参考。
其他文献
降生之前,我们没有不同,同样的温暖湿润,同样的无声无息;降生时,我们依然相同,同样的一声啼哭,同样的胸口跳动。而在此之后,我们便开始了千差万别的征程,便有了万差千别的人生。  不同的际遇给予了人们不同的信念。  比如说,越南人的信仰很多,太阳、月亮,菩萨、耶稣,维克多·雨果或者胡志明,凡是有益的都多多少少地留在了他们的生活中。而印度人则不同,他们心中只有佛教,古老的合十礼,神圣的菩提树,佛珠是永恒
“表现手法分析”是高考现代文文学作品阅读的一大亮点,2010年18套高考试卷有10套对其进行了考查。在日常教学中,表现手法有别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专指对比、衬托、白描、细描、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结合、渲染、烘托、类比、抑扬、对比、悬念、以小见大等。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表现手法作用的相关知识来解题。    [方法指津]    1 熟悉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很丰富,其作用
“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1],关于历史解释多样化的成因,冯一下先生认为与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解释方法、受众等相关,并着眼受众变化补说了多样化成因。[2]受先生启发,我们从解释方法中的叙事组合切入,续说多样化成因。  一、线条性叙事组合  线条性叙事以时间为线索,如线条一般前后相接,注重叙事完整性。时间是基本线索,不同时间段即可划分不同的叙事线段或找到不同的叙事起点。故解释因叙事线段数量的调整
3年前的教师节,50岁的乡村教师王莉莉通过网络,参加了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开启了她的网络学习之路。  “30多年来,我身上的标签就是村小老师,随着年龄增长,我的标签变成了老教师。我想,我的一生就這样平平淡淡地度过了。然而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第一次触网学习,完全改变了我,让我的人生有了全新的开始。”  8月23日,在第二届中国西部教育发展论坛上,王莉莉分享了她3年的“互联网 ”历程。尤其在今
《求索时空》是已故著名历史地理学教授谭其骧的论文集,由他的学生葛剑雄教授整理出版。近日拜读了该书中的多篇论文,感觉谭先生在研究历史地理问题时所渗透的时空观念,对中学历史教学有很大启发。下文结合有关课堂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俯视——构建整体的历史时空  在《中国历代政区概述》一文中,谭先生首先从长时段的视角将二千年来政区的演变分成六个阶段,即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开元前)、唐(开元后)五代
地处东莞市东南端的凤岗镇,东、南、西三面紧邻深圳,区位优势明显。  近年来,凤岗发挥毗邻深圳优势主动融入大湾区都市圈,成效初显。在具体操作时,主要是从八个方面融入,打造平台积极主动承接深圳外溢产业。对接深圳优势突出  “凤岗三面临深,整个镇好像一颗心脏一样嵌在深圳东西部中间,分别紧邻龙岗、龙华,换句话说,就是渗进深圳里面的凤岗。”凤岗镇党委书记张耀洪表示,对接深圳,凤岗首先是区位优势突出,从地理位
从2014年以来,为解决农村看病难问题,湖北省宜昌市出资订单式培养大学生村医。  目前,宜昌已培养大学生村医1275名,毕业上岗的有779人,为全市30多万农民建立了详细的电子健康档案,与全市20多万老年慢性病患者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大学生村医正成为农民的新一代健康守护神。  让村医进得来、退得出、稳得住,必须建立完善村医队伍优化准入、流转、退出机制,宜昌未雨绸缪,破解村医身份之困,提高村医待遇,为
中小学的研学旅行是作为学校课堂之外的一种教育活动,是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研学重在研和学,它既是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是一种研究性体验性学习,可以促进学生把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深度融合,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1]  历史与社会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历史与社会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本学科特性的必备人文品质和关键综合能力,主要由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社会实践等要素构成。[2
议论文要做到议论精辟是一大难点,也是阅卷老师在批阅议论文时最为关注的内容。所谓精辟,是说见解、主张或看法深刻透彻。考场议论文,能不能精准地理解观点,或独特、富有预见性地分析理解周遭事物与现象,就显得特别重要。精辟议论考查的是考生对事物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识见能力,而很多考生恰恰不注意这一点,或者缺乏必要的议论艺术,导致议论文的写作貌合神离、流于现象的罗列,或者思维混乱、强拉硬扯,致使事与理严重分
“九寨归来不看水”,是对九寨沟景色真实的诠释。在这里,可以看到泉、瀑、河、灘,美不胜收。  天空、森林像装在了湖里一样,颜色丰富、多变,浓郁得好似油画中的调色一般,身处其中就仿佛到了梦境。人入画中游客观景拍照  编辑:郭梁 美编:陈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