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篇大文章,而“工学交替”更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职业学校要积极探索优化“工学交替”的新方法新途径,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专业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的工学交替形式,提倡“包容性管理”和“目标定位”评价,创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运行机制。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包容性管理;目标定位
职业教育未来的重点任务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教育,这使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存在巨大的挑战。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和中高职协调发展已进入全面的建设期,主要的建设任务之一就是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创新、改革具有地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优效课程体系。 而这也且是制约部分地区、学校职教发展和专业建设的瓶颈问题,而由于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机制研究,使“工学交替”成为更难以解决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优效途径,开始探索和实践工学交替的新方法新思路,探索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运行机制。
学校确立了“对接产业设专业、校企合作办专业、内涵发展强专业”的建设思路,规划了“以岗位需要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途径,着力做好校企合作这篇大文章。首先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建筑施工技术、会计、旅游服务与管理等五个专业实施“工学交替”,并全过程贯彻“包容性管理”,在全方位评价的同时确立“目标定位”评价原则。通过工学交替,来深化“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改革,通过校企合作,达到“五个对接”的要求,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加强研究,形成优效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运行机制
要做好“工学交替”这篇大文章,必须要加强研究,研究如何利用支持支持,如何在政府职能部门主导下,调动行业、企业的参与积极性,研究“工学交替”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
1.研究可行的政策支持,形成资金补偿机制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走“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之路,既要学校主动积极,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学校要加强政策研究,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积极沟通,提出方案,形成调研报告,明确需要的政策支持的内容、要求、方式方法等。同时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研究企业的需求,从企业角度思考:企业在考虑社会效益时,必然会考虑经济效益,因此要形成工学交替的经费补偿机制,使企业从中受益。例如可在优惠政策、税收、专项资金安排、项目审批等方面提出支持的理由和措施,便于政府实施。
2.深化工学交替的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工学交替具有良好的激励、引领作用,且工学交替的评价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评价,涉及学校、企业、社会、家长,从学生来说,要综合考虑其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还要包括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等多元要素,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工学交替发现学生的特长或最适应的岗位,以便发挥其最大的潜能,我们提出了以“目标定位”评价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研究,逐步形成工学交替的综合评价体系。
3.加强工学交替的管理专题研究
工学交替的难点,主要在于管理。企业不愿意参与工学交替,最担心的也是管理问题、安全问题等方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工学交替作为科研课题立项,设立管理专题,积极邀请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指导,联合科研、教育、行业、企业等多方参与,统筹协调,进行管理机制研究。
4.开展“工学交替”与“学生创业基地”建设有机结合的可行性研究
工学交替不能仅仅依附政府支持、企业参与,要开拓思路,充分挖掘学校潜能,多途径、多方位拓展工学交替途径。我们开展了“工学交替”与“学生创业基地”建设有机结合的可行性研究,五个国示范重点建设专业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通过调研、座谈、头脑风暴、创业试点等方法,形成各专业的研究和建设方案,例如会计专业的会计代理事务所、学校超市、网店代理、导游服务、汽车维修保养、激光工艺品、纪念品雕刻等等。
5.深化“企中校、校中企”研究,拓展工学交替的途径和形式
学校在原有《“分校试”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企中校、校中企”模式研究,同时与学校新投入使用的实训基地的优效运行相结合,开展与企业的深层次合作研究,在大型上市公司中开设“企中校”,在学校中引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形成“校中企”,实现学生实训、员工培训、社会培训等服务功能。例如我们在实训基地中规划建设了“电子工厂”,充分满足了电子专业的工学交替要求。
创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举措与途径
1.规范过程管理,健全工学交替管理机制
在实施工学交替中,要规范全过程管理,我们做到八个落实:教学任务落实、时间落实、地点(企业)落实、任务落实、人员落实(学生、管理人员、指导教师、企业师傅)、安全措施落实、管理机制(组织机构、制度、协议、保险等)落实、评价机制落实。
在安全管理上,一是采用早出晚归,包车接送;二是教师全程跟踪管理;三是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督查;四是购买商业保险。
2.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现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两段四层”人才培养模式,“两段”即学生学习过程分为校内校外两个阶段,“四层”是指将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分为四个层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础训练→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轮岗实习→校外顶岗实习。 (2)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创设了“双基双课、双企双校、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在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下,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的专业课程。
(3)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创新“两融合、三段式” 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以建筑工程施工的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形成融理论、实践于一体的职业岗位课程体系。
(4)会计专业形成“岗证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与职业岗位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5)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创立“双师双课、双增双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及考评体系。
3.落实“五个对接”,优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方案
各专业确定了文化课以素质培养为核心,德育课程注重职业素养和就业创业教育,实践课以工作过程为基础,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要求的对接,并形成了选修课体系——重点为“企业课程”。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三个特色:一是有明确的工学交替要求,二是有来自合作企业的动态课程,三是结合了考工考证课程。
4.把工学交替与教师下企业锻炼有机结合
在实施工学交替过程中,相关专业教师全过程参与,使工学交替成为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最好时机。一是协同企业对学生管理,加强安全教育。二是与学生一起跟班工作,看看考工得来的高级工、技师与企业的高级工、技师的区别,有效提升教师的实操能力。三是进行企业岗位调研。学校给每位教师布置调研报告一份,调研实习企业与本专业相衔接的岗位有哪些?每个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知识和技能要求有哪些,与哪些课程相关。
5.采取学徒制,学校出资聘请企业师傅
学生在工学交替过程中,全部采用学徒制,即每1-2名学生由一个师傅指导,师傅由企业选派,学校聘请,签订师徒合同,师傅负责全程管理,指导学生岗位技能,对学生进行考核。学校给师傅一定的报酬,这样能充分调动企业师傅的积极性,变排斥学生实习到欢迎学生实习,学生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
6.采取“走出去、引进来”,创新工学交替形式
由于专业不同,企业的性质、规模、生产形式不同,根据合作企业与专业的实际情况,我们不墨守成规,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形式,多层次、多方位探索工学交替形式。“走出去”即学生走出校门,进入企业现场,“引进来”即是把企业现场引入学校。
7.搭建学校与企业管理立交桥,提倡“包容性管理”
学校教育比较宽容,以教育说理说服为主;企业管理比较严格,几乎不容员工犯错;两者对于工学交替的学生都有失偏颇。我们对学生实行准员工的“包容性”管理,就是既要对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加强考核、管理,也要对学生具有“包容性”,允许学生适当的犯一点小错误,这是学生成长中的必然。
8.改革评价机制,提倡合理的“目标定位”评价
改革综合评价机制,提倡合理的“目标定位”评价,即通过工学交替,由企业、师傅、教师和学生及家长一起,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其他关键能力及各方面的表现,基本合理准确的给出学生以后就业、创业的基本方向、目标甚至岗位,避免学生以后在就业创业中的盲目性。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创新模式与实践
在工学交替的探索实践中,我们加强调研,根据不同专业特点,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合作,寻求校企合作的切合点,有目的选择管理规范、发展前景好的规模企业进行合作,双方换位思考,商谈合作方式,创新工学交替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旅服、烹饪专业的“政府主导形式”
旅服、烹饪专业学生的需求量比较大,应该说学生供不应求,我们从主要与四星级及以上酒店合作,提升到与旅游协会、烹饪协会合作,进一步升华到与旅游管理局合作,由旅游管理局根据学校实习要求统一安排工学交替,初步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新局面。
2.财经商贸类的“超市形式”
会计等财经商贸类专业,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一般企业的财务处是不接受学生实习的,即使勉为其难接受也是1-2名,而学生数却是所有专业中最多的,工学交替难度最大。我们探索了“超市形式”:与市内几家大型合作,从产品进货、入库、到收银、记账、结算等,能提供十多个岗位给学生实习,即满足了轮岗实训的要求,也能接受大批量学生实训。
3.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分组轮岗形式”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的工学交替也是难点之一,因为在建筑工地实训,安全是最大的问题,并且每个工地不能有太多的学生实训,只能接受2-3人一组。另外,很多大型建筑公司都是搞开发,建筑转包给其他小建筑公司、工程队等,尤其是有些合作企业很积极,但大多数工地不在本地,都给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带来难度。
我们主动寻求合作,上门宣传工学交替的目的,对企业的意义,积极寻求大中型企业的支持。在过程管理上,安全上,工学交替形式上相互沟通,寻求最佳方式。我们在工学交替形式上采取“校内外结合,分组轮岗”形式:即校内技能训练与工学交替同步进行,一部分校内,一部分校外,进行分流,同时,把学生每3人一组,分成多个实训小组,采用轮岗实训的形式,较好的达到了工学交替的实训效果。
4.机械加工类专业的“共建基地形式”
机械加工类专业是企业用工量最大的专业之一,校企合作开展的时间最长,合作企业最多。但工学交替却也常常问题百出,最主要是工学交替会演变成顶岗实习,学生成为廉价劳动力,还有就是安全问题防不胜防。为了能使工学交替达到预期要求,我们一直致力于“共建基地形式”:一是在企业中共建实训基地。例如我校与江苏江旭铸造集团共建数控实训基地,企业提供车间、部分设备、工量夹具、技术工人,学校提供部分设备,每学期每个数控班工学交替一个月,实现了教学与生产的对接。二是学校与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例如我们与江苏永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共建金属切削中心,企业派技术人员上门指导教师、学生,适时为企业生产零件;同时也承担为企业员工进行岗前位培训任务。
5.电子信息类的“校中企形式”
电子类企业的一个特点是流水线作业,用工量大,工学交替很难做到轮岗实习,且工种的技术含量不高,往往成为流水线操作员,学生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引企入校,用“校中企形式”提升工学交替的效果,企业只要1-2位技术指导,企业全部由学校根据教学要求进行合理安排,既满足了教学要求,也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便于管理。
通过“工学交替”,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就业的适应能力,找出学生自身能力、学校培养要求与社会、企业要求的差距,进而完善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包容性管理;目标定位
职业教育未来的重点任务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教育,这使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存在巨大的挑战。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和中高职协调发展已进入全面的建设期,主要的建设任务之一就是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创新、改革具有地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优效课程体系。 而这也且是制约部分地区、学校职教发展和专业建设的瓶颈问题,而由于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机制研究,使“工学交替”成为更难以解决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优效途径,开始探索和实践工学交替的新方法新思路,探索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运行机制。
学校确立了“对接产业设专业、校企合作办专业、内涵发展强专业”的建设思路,规划了“以岗位需要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途径,着力做好校企合作这篇大文章。首先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建筑施工技术、会计、旅游服务与管理等五个专业实施“工学交替”,并全过程贯彻“包容性管理”,在全方位评价的同时确立“目标定位”评价原则。通过工学交替,来深化“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改革,通过校企合作,达到“五个对接”的要求,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加强研究,形成优效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运行机制
要做好“工学交替”这篇大文章,必须要加强研究,研究如何利用支持支持,如何在政府职能部门主导下,调动行业、企业的参与积极性,研究“工学交替”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
1.研究可行的政策支持,形成资金补偿机制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走“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之路,既要学校主动积极,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学校要加强政策研究,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积极沟通,提出方案,形成调研报告,明确需要的政策支持的内容、要求、方式方法等。同时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研究企业的需求,从企业角度思考:企业在考虑社会效益时,必然会考虑经济效益,因此要形成工学交替的经费补偿机制,使企业从中受益。例如可在优惠政策、税收、专项资金安排、项目审批等方面提出支持的理由和措施,便于政府实施。
2.深化工学交替的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工学交替具有良好的激励、引领作用,且工学交替的评价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评价,涉及学校、企业、社会、家长,从学生来说,要综合考虑其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还要包括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等多元要素,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工学交替发现学生的特长或最适应的岗位,以便发挥其最大的潜能,我们提出了以“目标定位”评价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研究,逐步形成工学交替的综合评价体系。
3.加强工学交替的管理专题研究
工学交替的难点,主要在于管理。企业不愿意参与工学交替,最担心的也是管理问题、安全问题等方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工学交替作为科研课题立项,设立管理专题,积极邀请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指导,联合科研、教育、行业、企业等多方参与,统筹协调,进行管理机制研究。
4.开展“工学交替”与“学生创业基地”建设有机结合的可行性研究
工学交替不能仅仅依附政府支持、企业参与,要开拓思路,充分挖掘学校潜能,多途径、多方位拓展工学交替途径。我们开展了“工学交替”与“学生创业基地”建设有机结合的可行性研究,五个国示范重点建设专业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通过调研、座谈、头脑风暴、创业试点等方法,形成各专业的研究和建设方案,例如会计专业的会计代理事务所、学校超市、网店代理、导游服务、汽车维修保养、激光工艺品、纪念品雕刻等等。
5.深化“企中校、校中企”研究,拓展工学交替的途径和形式
学校在原有《“分校试”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企中校、校中企”模式研究,同时与学校新投入使用的实训基地的优效运行相结合,开展与企业的深层次合作研究,在大型上市公司中开设“企中校”,在学校中引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形成“校中企”,实现学生实训、员工培训、社会培训等服务功能。例如我们在实训基地中规划建设了“电子工厂”,充分满足了电子专业的工学交替要求。
创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举措与途径
1.规范过程管理,健全工学交替管理机制
在实施工学交替中,要规范全过程管理,我们做到八个落实:教学任务落实、时间落实、地点(企业)落实、任务落实、人员落实(学生、管理人员、指导教师、企业师傅)、安全措施落实、管理机制(组织机构、制度、协议、保险等)落实、评价机制落实。
在安全管理上,一是采用早出晚归,包车接送;二是教师全程跟踪管理;三是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督查;四是购买商业保险。
2.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现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两段四层”人才培养模式,“两段”即学生学习过程分为校内校外两个阶段,“四层”是指将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分为四个层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础训练→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轮岗实习→校外顶岗实习。 (2)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创设了“双基双课、双企双校、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在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下,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的专业课程。
(3)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创新“两融合、三段式” 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以建筑工程施工的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形成融理论、实践于一体的职业岗位课程体系。
(4)会计专业形成“岗证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与职业岗位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5)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创立“双师双课、双增双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及考评体系。
3.落实“五个对接”,优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方案
各专业确定了文化课以素质培养为核心,德育课程注重职业素养和就业创业教育,实践课以工作过程为基础,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要求的对接,并形成了选修课体系——重点为“企业课程”。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三个特色:一是有明确的工学交替要求,二是有来自合作企业的动态课程,三是结合了考工考证课程。
4.把工学交替与教师下企业锻炼有机结合
在实施工学交替过程中,相关专业教师全过程参与,使工学交替成为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最好时机。一是协同企业对学生管理,加强安全教育。二是与学生一起跟班工作,看看考工得来的高级工、技师与企业的高级工、技师的区别,有效提升教师的实操能力。三是进行企业岗位调研。学校给每位教师布置调研报告一份,调研实习企业与本专业相衔接的岗位有哪些?每个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知识和技能要求有哪些,与哪些课程相关。
5.采取学徒制,学校出资聘请企业师傅
学生在工学交替过程中,全部采用学徒制,即每1-2名学生由一个师傅指导,师傅由企业选派,学校聘请,签订师徒合同,师傅负责全程管理,指导学生岗位技能,对学生进行考核。学校给师傅一定的报酬,这样能充分调动企业师傅的积极性,变排斥学生实习到欢迎学生实习,学生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
6.采取“走出去、引进来”,创新工学交替形式
由于专业不同,企业的性质、规模、生产形式不同,根据合作企业与专业的实际情况,我们不墨守成规,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形式,多层次、多方位探索工学交替形式。“走出去”即学生走出校门,进入企业现场,“引进来”即是把企业现场引入学校。
7.搭建学校与企业管理立交桥,提倡“包容性管理”
学校教育比较宽容,以教育说理说服为主;企业管理比较严格,几乎不容员工犯错;两者对于工学交替的学生都有失偏颇。我们对学生实行准员工的“包容性”管理,就是既要对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加强考核、管理,也要对学生具有“包容性”,允许学生适当的犯一点小错误,这是学生成长中的必然。
8.改革评价机制,提倡合理的“目标定位”评价
改革综合评价机制,提倡合理的“目标定位”评价,即通过工学交替,由企业、师傅、教师和学生及家长一起,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其他关键能力及各方面的表现,基本合理准确的给出学生以后就业、创业的基本方向、目标甚至岗位,避免学生以后在就业创业中的盲目性。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创新模式与实践
在工学交替的探索实践中,我们加强调研,根据不同专业特点,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合作,寻求校企合作的切合点,有目的选择管理规范、发展前景好的规模企业进行合作,双方换位思考,商谈合作方式,创新工学交替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旅服、烹饪专业的“政府主导形式”
旅服、烹饪专业学生的需求量比较大,应该说学生供不应求,我们从主要与四星级及以上酒店合作,提升到与旅游协会、烹饪协会合作,进一步升华到与旅游管理局合作,由旅游管理局根据学校实习要求统一安排工学交替,初步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新局面。
2.财经商贸类的“超市形式”
会计等财经商贸类专业,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一般企业的财务处是不接受学生实习的,即使勉为其难接受也是1-2名,而学生数却是所有专业中最多的,工学交替难度最大。我们探索了“超市形式”:与市内几家大型合作,从产品进货、入库、到收银、记账、结算等,能提供十多个岗位给学生实习,即满足了轮岗实训的要求,也能接受大批量学生实训。
3.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分组轮岗形式”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的工学交替也是难点之一,因为在建筑工地实训,安全是最大的问题,并且每个工地不能有太多的学生实训,只能接受2-3人一组。另外,很多大型建筑公司都是搞开发,建筑转包给其他小建筑公司、工程队等,尤其是有些合作企业很积极,但大多数工地不在本地,都给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带来难度。
我们主动寻求合作,上门宣传工学交替的目的,对企业的意义,积极寻求大中型企业的支持。在过程管理上,安全上,工学交替形式上相互沟通,寻求最佳方式。我们在工学交替形式上采取“校内外结合,分组轮岗”形式:即校内技能训练与工学交替同步进行,一部分校内,一部分校外,进行分流,同时,把学生每3人一组,分成多个实训小组,采用轮岗实训的形式,较好的达到了工学交替的实训效果。
4.机械加工类专业的“共建基地形式”
机械加工类专业是企业用工量最大的专业之一,校企合作开展的时间最长,合作企业最多。但工学交替却也常常问题百出,最主要是工学交替会演变成顶岗实习,学生成为廉价劳动力,还有就是安全问题防不胜防。为了能使工学交替达到预期要求,我们一直致力于“共建基地形式”:一是在企业中共建实训基地。例如我校与江苏江旭铸造集团共建数控实训基地,企业提供车间、部分设备、工量夹具、技术工人,学校提供部分设备,每学期每个数控班工学交替一个月,实现了教学与生产的对接。二是学校与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例如我们与江苏永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共建金属切削中心,企业派技术人员上门指导教师、学生,适时为企业生产零件;同时也承担为企业员工进行岗前位培训任务。
5.电子信息类的“校中企形式”
电子类企业的一个特点是流水线作业,用工量大,工学交替很难做到轮岗实习,且工种的技术含量不高,往往成为流水线操作员,学生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引企入校,用“校中企形式”提升工学交替的效果,企业只要1-2位技术指导,企业全部由学校根据教学要求进行合理安排,既满足了教学要求,也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便于管理。
通过“工学交替”,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就业的适应能力,找出学生自身能力、学校培养要求与社会、企业要求的差距,进而完善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