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在日常教学中常常听到学生没有节奏、拖着长腔的顿读、唱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朗读,培养主体意识,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呢?
一、 示范引路,自悟自得
朗读指的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朗读技能是反映教师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引起他们共鸣,激起他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的行为方式。朗读可以说是教师比较基本的行为方式。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与教师的示范作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教师示范引路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有人说朗读是“口耳之学”,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通过教师的示范,形成课文所需的情感氛围,使学生进入意境,受到熏陶,感受语言的魅力所在,出于教师的口,入于学生的耳,了然于学生的心,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感情,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示范朗读固然重要,但是只能起到“示范作用”而已,而决不是让学生机械被动地重复模仿,千篇一律地一个声音,那样就会违背学生认知规律而拔苗助长,学生不能主动发展,更谈不上素质、能力的提高。因材施教是教书育人的原则,学生发音条件不同,理解思路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既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朗读条件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必须放开手脚,解放思想,促进主体意识的发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从教师的示范读中获得直观感受,结合自己的条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去朗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悟自得,形成各自的风格,获得朗读的最佳效果。
二、创设意境,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朗读的动力。创设意境,激发兴趣是教师应研究的课题之一。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千方百计去“引逗”学生,激起他们的朗读欲望,要让学生感到“今天,我就是主角”。如学习《黄山奇石》中“仙人指路”一段,让学生结合课文观看教学录相,启发想象仙人会说什么呢?结果是学生畅所欲言,一番讨论后老师话锋一转“大家说得这么有趣,那你能不能把这段话读得更有趣呢?”一语激起千层浪,大家都抢着读,读得有滋有味,就好像仙人就在人们眼前,黄山美景正等着游人去观赏呢。课堂气氛紧张而有趣,活泼而有序,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其次,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多种朗读形式,如大声读、小声读、默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使学生读起来不枯燥、不乏味,感到是在表演节目,达到愿意在课堂朗读表现自己的目的。再次,可采用“鼓励法”,对读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对于读得不好的学生,也要寻找他们的闪光点进行鼓励,以增强他们朗读的自信心,使他们养成敢于朗读的好习惯,主体得到了锻炼。也可以把学生朗读进行录音,然后回放,进行评比。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感觉这话是很对的。
三、探索朗读规律,掌握朗读技巧
朗读时要有一定的技巧,如适当的停顿、读音的轻重、变化的语气、恰当的节奏、音色的处理以及各种体裁的朗读处理等等。朗读必须眼到、心到、口到,精神集中,防止读错,先慢读,读得比较熟了,再加快速度。掌握轻生缓急,抑扬顿挫。如诗歌的朗读要读得响音,清晰,平仄分明,注意韻角的稍微拖长,产生和谐的音韵美;记叙文在朗读时尽量接近生活中的口语,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还要教给学生各种句式的朗读语调。对于低年级学生,逐步引导他们从一眼看上一个字到看上一个词组,把一句话分成几个单位连续地读出来,朗读就会比较流利。最后,一定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朗读。我们知道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能再现和烘托文章的思想内容。因此学生要在理解中去读,在读中再去理解。如在学习《田忌赛马》一课时,要让学生注意人物个性,展开辩论,各抒己见,通过朗读技巧把不同人物逼真地显现出来。要对三个人的音色做不同的处理,突出孙膑的胸有成竹,齐魏王的骄傲轻敌,田忌的由犹疑到决断的过程。
四、以读促写,为作文铺路
长期的朗读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说话、写作、 思维大有稗益。在朗读过程中,课文语言的逻辑性会影响学生,使他们学会有条理地表达思想,课文语言的声调、语气以及词汇表达的丰富性会影响学生,使他们说话生动而有表情,从而形成和发展表达能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平时教学中,要敢于让学生大声读、大胆说、 大量的写。因此,朗读和说话能力、作文水平是密不可分的,坚持以读促写,使学生陶醉在朗读的情趣中,漫游在自由自在的写作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让学生产生朗读兴趣,坚持朗读训练,掌握朗读技巧,不仅仅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更是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一、 示范引路,自悟自得
朗读指的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朗读技能是反映教师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引起他们共鸣,激起他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的行为方式。朗读可以说是教师比较基本的行为方式。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与教师的示范作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教师示范引路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有人说朗读是“口耳之学”,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通过教师的示范,形成课文所需的情感氛围,使学生进入意境,受到熏陶,感受语言的魅力所在,出于教师的口,入于学生的耳,了然于学生的心,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感情,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示范朗读固然重要,但是只能起到“示范作用”而已,而决不是让学生机械被动地重复模仿,千篇一律地一个声音,那样就会违背学生认知规律而拔苗助长,学生不能主动发展,更谈不上素质、能力的提高。因材施教是教书育人的原则,学生发音条件不同,理解思路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既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朗读条件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必须放开手脚,解放思想,促进主体意识的发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从教师的示范读中获得直观感受,结合自己的条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去朗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悟自得,形成各自的风格,获得朗读的最佳效果。
二、创设意境,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朗读的动力。创设意境,激发兴趣是教师应研究的课题之一。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千方百计去“引逗”学生,激起他们的朗读欲望,要让学生感到“今天,我就是主角”。如学习《黄山奇石》中“仙人指路”一段,让学生结合课文观看教学录相,启发想象仙人会说什么呢?结果是学生畅所欲言,一番讨论后老师话锋一转“大家说得这么有趣,那你能不能把这段话读得更有趣呢?”一语激起千层浪,大家都抢着读,读得有滋有味,就好像仙人就在人们眼前,黄山美景正等着游人去观赏呢。课堂气氛紧张而有趣,活泼而有序,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其次,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多种朗读形式,如大声读、小声读、默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使学生读起来不枯燥、不乏味,感到是在表演节目,达到愿意在课堂朗读表现自己的目的。再次,可采用“鼓励法”,对读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对于读得不好的学生,也要寻找他们的闪光点进行鼓励,以增强他们朗读的自信心,使他们养成敢于朗读的好习惯,主体得到了锻炼。也可以把学生朗读进行录音,然后回放,进行评比。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感觉这话是很对的。
三、探索朗读规律,掌握朗读技巧
朗读时要有一定的技巧,如适当的停顿、读音的轻重、变化的语气、恰当的节奏、音色的处理以及各种体裁的朗读处理等等。朗读必须眼到、心到、口到,精神集中,防止读错,先慢读,读得比较熟了,再加快速度。掌握轻生缓急,抑扬顿挫。如诗歌的朗读要读得响音,清晰,平仄分明,注意韻角的稍微拖长,产生和谐的音韵美;记叙文在朗读时尽量接近生活中的口语,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还要教给学生各种句式的朗读语调。对于低年级学生,逐步引导他们从一眼看上一个字到看上一个词组,把一句话分成几个单位连续地读出来,朗读就会比较流利。最后,一定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朗读。我们知道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能再现和烘托文章的思想内容。因此学生要在理解中去读,在读中再去理解。如在学习《田忌赛马》一课时,要让学生注意人物个性,展开辩论,各抒己见,通过朗读技巧把不同人物逼真地显现出来。要对三个人的音色做不同的处理,突出孙膑的胸有成竹,齐魏王的骄傲轻敌,田忌的由犹疑到决断的过程。
四、以读促写,为作文铺路
长期的朗读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说话、写作、 思维大有稗益。在朗读过程中,课文语言的逻辑性会影响学生,使他们学会有条理地表达思想,课文语言的声调、语气以及词汇表达的丰富性会影响学生,使他们说话生动而有表情,从而形成和发展表达能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平时教学中,要敢于让学生大声读、大胆说、 大量的写。因此,朗读和说话能力、作文水平是密不可分的,坚持以读促写,使学生陶醉在朗读的情趣中,漫游在自由自在的写作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让学生产生朗读兴趣,坚持朗读训练,掌握朗读技巧,不仅仅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更是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