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文应注重探究性教学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h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探究性教学的概念
  探究性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础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探究性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进而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探究性教学的重要性
  (1)教育的新特征对教学的需要
  在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上,学校生活将超越课堂。教师为学生灌输知识已转向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教师从为学生提供答案转向和学生共同寻找答案,而且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成学生道德修养的典范。学生学习将从过去的博览群书,一劳永逸变为按需学习。
  (2)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
  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9年,第三次中国教育工作会议中进一 步强调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探究性教学。2011年7月,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探究性教学已越来越引起各级教育部门和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
  三、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中学语文教师在引入新课时,或介绍写作背景,或巧妙设疑、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这时,一句隽永精警的名言,一则简短而寓意深刻的寓言,一首流传千古的古诗……都能成为中学语文教师手中的道具。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的学习能力。语文是一门表现人的思想情感的学科,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是无法维护正常思维的。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思考基础的储备,重视学生思考基础的积累。为了学生能够具体持久的阅读前景,熟练运用多种启发等方式 ,则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思维新鲜感,促进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的形式,而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启发,可以获得新思维。
  (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下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学生总是被动地坐等知识,重知识记忆而轻问题思考,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习惯于背诵书本知识,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尤为重要。
  在现今语文课本中,常常有一些感人的英雄事迹,而这些英雄常常有不同于常人的壮举。可以让学生利用本身固有的思维方式与英雄人物的事迹进行比较,探究矛盾根源。例如在语文课文描述红军长征时,一个炊事员和病号在途中为什么病号没有饿死,而炊事员相反饿死了呢?因为他把钓到的鱼煮给了病号吃,而他自己啃鱼骨头。可以先启发学生体验饥饿时的感觉。为什么炊事员能忍住常人所不能忍受的饥饿不吃现有的鱼?是什么精神支撑着他?教师可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
  总之,探究性教学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它的实施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单方面控制课堂的现状,有利于课堂的自然和谐,有利于师生互动,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素质。
其他文献
一、主体的积极参与意识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首先必须弄清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处的位置:是被动的接受者还是主动的吸纳者。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对学习对象实际上并不可能完全处于纯被动接受状态,但如果不强化其参与意识,不能将主体自身与对象有意识地结合起来,那么主体就不可能积极调动其主动性,发挥能动性,轻者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重者则对学习对象产生厌倦、排斥,最终放弃学习。  如何才能使学生增强
期刊
语文教学如何来教?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各方名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真正思考,付出行动,进行高效语文教学的却为数不多。再加上,如今减负行动如春风化雨,四处开花。减负不减质口号的提出,让许多语文老师无所遁行,不得不面临减少作业,同时又担心提高不了课堂质量的矛盾心理。于是就出现了语文教学如何来教与学生作业如何来减的纠结与困惑。  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减负,其实不仅仅是减少学生作业数量的负担
期刊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结论教学”现象。只重视知识传授,“缺失学习过程”,导致学生不会阅读。  在运用“三疑三探”模式教学实践中,我们回车二中“初中生语文学习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组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过程,重点研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方法如下:按“局部到整体再到局部”的顺序解读课文。首先根据文体特点,从题目、开头、结尾和关键句、段入手,整体感知,生疑发问,自主探究,合
期刊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结束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中,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就这个问题,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是这样回答的:  这些词语反映了孔乙己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酷自私。  此说游离于问题之外,语焉不详,过于笼统。  《漫谈〈孔乙己〉的语言》中这样写:  小说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
期刊
新课标确立了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地位,确立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的提高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那么在班级授课中就要注重阅读教学的方法,才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现就语文阅读教学中总结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罗列如下:  一、以情动人,重在引导。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学科要充分挖掘人文精神,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播,也要重视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包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
期刊
夸美纽斯曾说:“眼睛看到美丽的图画,耳朵听到优美的曲调,用不着督促就会欣赏。”这是为什么?因为艺术能引发趣味,而出色的课堂教学,也常常 能做到不加督促,引发趣味。在我国古代,早就注意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了。《礼记·学记》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不引发兴趣,就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怎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来学习音乐呢?  一、 内容求美,知识求精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
期刊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是学生创造力的萌芽,心理学研究证明,青少年时期是发展创造才能的黄金时代,教师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胆想象,埋下创造的种子  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思想,也是世界各
期刊
事事有目标,目标是我们进军的方向,目标是万里长征的终端,有目标的指引我们才能少走弯路,教学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程,目标明确尤为必要!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却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下面我就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教学目标不现实,教学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的目标过高过低都不行,目标过高教师急于求成加重学生思想负担,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目标要求过低,所教内容学生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尤其是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更以读为主。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为了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质量,我认为教学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文与图相结合。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
期刊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益是每个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毕生都要研究的课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预习,大胆质疑  在教学中我们都经常要求学生进行预习,我觉得指导学生预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预习首先要解决字词,疏通文意。在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时,既要制订统一的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处理。学生的智力知识水平发展不同,预习要求的难易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