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校园”的诗意建设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tiemi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间教室也应该放尸个诗人,一个教室里同时有一个诗人,还有一台电脑,让他们共存……我们确实非常有必要使两者保持平衡:高技术和高格调。我们的技术变得越技术,我们就越需要诗人。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我们将进入一个什么时代》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文化渗透在整个中国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渗透于我们血液里的一种民族意识、一种挥之不去的文化情结。诗是中国上流社会千年不变的时尚,诗是中国平民百姓长期追捧的传统,朝堂庙会子曰诗云从容应对,故友重逢诗词歌赋激情唱和,中国人具有诗文化崇拜情节,诗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着神奇的、妙不可言的作用,无论人物、建筑,还是史实、故事,只要与诗歌相联系,就会进射出永不泯灭的光芒,就会变得高雅,变得美好,就会获得审美品位的提升。诗可以使平凡成为伟大,使普通成为神圣,使瞬间化为永恒。
  诗歌是人类最美好情感的生动凝聚,是人类至真至纯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是最真实最朴素最高雅的的生命方式和思与美的完美演绎,中国素有诗教的优良传统。两千多年前,孔子首开诗教先河。“《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不学诗,无以言”。诗教是古代中国人完成文学教育、语言教育、人格教育的一个必然经历,也是增进知识修养、学会做人的一个核心的方式和途径。运用诗歌教育培养学生,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从古代的孔子,孟子、董仲舒、韩愈、王安石、朱熹、颜元,一直到近代的蔡元培、陶行知、鲁迅、杨贤江、徐特立等,代代相传,绵绵不断。当你读“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时候,感受不到屈原对祖国的无限忠贞与热忱吗?当你读“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时候,体会不出李白对未来的坚信与执著吗?当你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时候,你品味不到苏东坡对天下人的美好祝福吗?正像谢冕先生指出的那样,诗歌能够使人的心灵明亮。优秀诗歌可以涵养心性、提升人格,能使人敏锐聪颖、富有灵性,提升人生的境界。中国文人温柔敦厚、从容宁静、沉稳坚定的秉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诗歌教化的结果。
  教育是文明的传承,是关系国家兴衰的千秋基业。只有分数和升学的教育是对教育的背叛,学校没有诗意是学校的贫穷,师生没有诗情是教学的悲哀。学校教育理应继承我国优秀的诗教传统,并发扬光大。不是诗歌需要校园,而是校园需要诗歌。没有诗歌的校园是暗淡的,是没有生命激情的,缺乏诗意的生活不是师生应有的校园生活。一个诗的国度,竟然没有了诗,没有了激情,应该最爱诗的青少年不愿读诗,读不懂诗,岂不怪哉?青少年时期是最富激情最富幻想的时期,是最爱做梦的时期,而诗歌从来都是梦想的最好载体。那么我们有什么权利剥夺他们用诗描绘梦想的权利呢?人类需要诗歌,青少年更需要诗歌!
  曲阜是孔子的故乡,是一座具有特殊历史地位的城市,被誉为东方圣城。处在这座特殊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学校,理应具有厚实的文化底蕴,別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理应将中华优秀的诗教传统继承发扬下去。在汹涌而至的商品经济大潮和急剧转型的中国当今社会。在这个高度物质化低度人文化的浮躁的时代,曲阜市实验中学的诗意校园建设,无疑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有益启迪,给当今基础教育贡献一个良好的范例。
  
  二
  
  诗意的校园是美丽的,美丽的校园才有诗意。曲阜市实验中学,“处处有佳景,枝头石榴红”,八景相点缀。五百树婆娑。环境优雅。景色怡人,情趣盎然,生机勃勃。王玉贞校长这样描绘他们的校园:“校园孟夏日,/处处好风光。/树为晴雨伞,/花作篱笆墙,/竹叶悠悠绿,/杏儿浅浅黄。/疏影摇曳处,/谁人醉书香?”山东省特级教师刘振佳老师在参加了该校十年校庆后。欣然撰写的文章中这样描述:“学校是按照诗意来进行整体的布局和构想的,不仅碧绿的草坪上红花摇曳,浓郁的树荫下雕塑凭远,还在每一处景点都专门书写着诗意的命名,每一条走廊的墙壁上都悬挂着师生的诗篇。甚至在每一处花草树木的身旁、更小的转弯处都会见到诗句的命义和点缀,特别用了心思的他们,几乎将校园编辑书写成了一部诗画的长卷。”
  值得一提的是,实验中学的诗歌长廊别具一格,独有品位,绝不像一些学校将几首诗歌零星地悬挂在楼道里,就算是校园文化了。他们按楼层分主题,将“诗”“书”“画”“印”每一个主题的发展脉络、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其评价影响系统地层示出来。既有层次性,更具系统性,独具内涵,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完美的艺术呈现。这难道不是校园文化的亮丽风景吗?
  然而,校园文化建设要凸显出自身特色并不是是很容易的事,如果缺少底蕴的支撑,就很难形成真正的特色。其实,物化的外在表现不能算是文化,至多能算是形式,而更重要的是内涵。校园文化应该是人性化、人文化的,能够熏染并提升灵魂的高度理性认同而转化成情感品质。一个学校有没有诗意,不看牌子,要看老师是不是诗意地教学,学生是不是诗意地学习、诗意地成长。
  曲阜实验中学将诗意融入到整个学校的教学生活之中,工作中时有诗歌应和唱答,不但语文老师写诗,其他学科老师也写诗。全校师生集体参加《中国教师》杂志社主办的全国,校园诗声”诗歌大赛,到目前为止也是绝无仅有。汶川大地震后,学校师生举行了“五月烛光”诗会,用独具创意的形式祭奠逝者。鼓舞来者。学校里每个季度都有诗会,古诗文诵读活动、“北辰文学社”社团活动、“新月诗社”活动等,诗潮澎湃。王玉贞校长曾亲自领诵《春江花月夜》,两千师生激情互动。诗歌与教学的结合,诗意课堂的构建,趣味盎然。
  也许有人心存疑虑:诗歌诗教能解决现实问题?能解决升学问题?的确,学诗背诗也许在升学中一分也多考不了,诗教也不是为了培养诗人。然而王玉贞校长坚信:“一个爱诗的人能坏到哪儿去呢?”诗教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在学生的心灵里播种美好的种子。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素质教育是教育的理性回归,没有青藏高原不可能产生珠穆朗玛峰。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不可能单方面发展。必须全面发展,教育者要从多元角度开启学生的智慧,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唤醒学生的生命激情。要说素质教育类的活动,很少有同类学校开展得比曲阜实验中学多。像“走进社区,走进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学校红十字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爱心社、北辰文学社、新月诗社、小美术家协会、小歌唱家协会、合唱团、国旗班等社团和29个兴趣俱乐部举办的活动,每年一届的艺术节和体育节,多姿多彩,生机勃勃。同学们在这些活动中释放着生命的激情,展现着生命的亮色,提高了综合素质,不但没有影响学习。反倒促进了学习。
  曲阜市实验中学十年发展之路是成功的素质教 育之路,鲜活的事实给了人们百倍的信心。早在2004年,该校就毅然决然地取消了节假日上课,取消了走读生的晚自习,恰恰从此以后,该校的中考却连续多年取得骄人成绩,创造了曲阜市中考历史上的奇迹,多次在省市素质教育、教学、管理等会议上交流典型经验,多次为济宁市提供素质教育会议观摩现场,自2005年以来,该校连续5次以全市综合评估第一名的成绩被评为初中办学先进单位。2003年以来,就有200余人次在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的比赛中获奖。信息技术奥赛中,有三届包揽济宁市初中组一等奖;在全国青少年音乐电视大赛中,曾一举获得山东赛区声乐、器乐两个金奖。2006年,北辰文学社荣获山东省优秀文学社团称号,并在全国得到推介。2008年,校报和文学报在参评的全国2000多家校内报刊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校内报刊评比特等奖和一等奖;体育竞技类活动也获奖频频。目前学校获得了山东省教学示范校、山东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山东省绿色学校、山东省卫生先进单位、济宁市级文明单位和济宁市规范化学校等荣誉。
  诗意校园同时也是开放的校园、创造的校园,该校成为了曲阜名副其实的对外开放交流的窗口学校,先后和济南市东方双语实验学校等多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关系,长期保持业务联系,同新加坡基督堂中学开展了富有创意的“同一个月亮同一首诗”“同一个月亮同一首歌”“同一个月亮同一片天”“同一个月亮同一梦想”的系列活动;与美国Fairfield Woods中学学生之间建立了笔友会,与大连开发区第七中学、英国Melior CommunityCollege学校签订了“三校协作体”协议,结为姊妹友好学校。这些对外交往实现了卓有成效的跨区域和跨文化交流。
  
  三
  
  曲阜市实验中学的诗意校园建设,不是领导的指示命令,也不是一时的应时跟风,而是在学校十年文化积淀的基础上逐步涵育出的诗意校园的文化特色,是自然生成!
  李希贵在做了北京十一学校的舵手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寻求该校长期快速发展的成功基因。那么曲阜市实验中学的成功基因又在哪里呢?
  有个好校长是学校成功的第一基因。“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是该校的真实写照。笔者在与曲阜市教育局李建伟局长探讨这个问题时,“有个好校长啊!”李局长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一语道破该校成功的真谛。一个用心来做教育、用心来管理学校的校长,一个把教育当成事业来做的校长,一个把学校看做自己生命的校长,会始终把握住学校发展的正确方向,会不断抓住和开拓学校发展的良好机遇。曲阜实验中学从1999年建校起,就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办学宗旨,按照“设施一流、师资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的办学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原则,科学统筹规划,始终朝着同一个目标不懈奋斗,努力实现“弘扬传统文化,构建诗意校园”教育理想。这样的校长才是学校的灵魂,才能够将学校引向高处。在这样的校长周围凝聚成了一个精诚团结、肝胆相照的领导集体,共同的教育理想,共同的学校发展愿景使得他们心相通、趣相投,毫无私心,配合默契。比如,学校要在7名曲阜市级优秀教师中推荐1名济宁市优秀教师,校长和副校长相约各自在小纸条上写出自己心目中的那一个,然后再集体研究,结果完全一致,写的都是陈儒亭老师,两人大悦。陈儒亭老师呢,不负众望,同时也被评为济宁市“杏坛名师”。他们就这样在工作中快乐着,快乐地工作着。
  曾经有记者不解地问王玉贞校长:“校长还写诗?”也许在这位记者看来,校长整天忙着迎接检查,部署工作、听取汇报,忙着处理繁琐事务、谈话训人,绝对没有时间更没有心情写诗吧?然而,王玉贞校长不但写诗,还出了诗集。不但当校长,还当老师站讲台上语文课。看起来这个校长很有些悠闲很自在。为什么呢?奥秘正在于学校的人文化、精细化管理,在王玉贞校长看来,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需要管理。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关注教师的事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努力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校园氛围,给师生提供一个自主自由的和谐空间。用王玉贞校长的话说,就是“让大家在校园里自觉地、自主地、自由地生活着,和谐着,快乐着,幸福着”“诗意地栖居在校园里”。2008年以来,该校就有16位教师获得“曲阜市教学能手”的称号,6人获得济宁市优质课一等奖,6A获得山东省优质课、课件制作、教育科研优秀教师等奖励,10人获得曲阜市“三名工程”优秀校长、曲阜名师和曲阜骨干教师的称号,3A被评为济宁市“杏坛名师”“骨干教师”,王玉贞校长被评为济宁市“十佳校长”,王廷志副校长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42篇。以人为本的人文化精细化管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体教职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关注细节追求完美的工作作风和精神,也是该校“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因。
  一个学校的文化不是一天形成的,必然是长期积淀的结晶。在办学过程中,曲阜实验中学始终立足学校地处文化名城这一先天优势。努力弘扬传统文化,注重文化积淀,不断积累充实完善学校文化,逐步确立了具有确切内涵的包括办学宗旨、教育理想、校训、校魂、校风、教风、学风、工作作风在内的教育理念,逐渐形成了“人文科学并举,以人文见长”的学校特色文化。先后编写了《中华古诗词诵读篇目》《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读本》《百诗百联》《论语百则》《名言百句》《歌曲百首》的“五百工程”系列校本教材,出版《实验中学报》131期,出版《北辰文学》报25期,均是从创刊至今一期不缺,从未间断。
  “先哲诗教遗风在,两千师生尽学诗”“诗书画与印,琴棋舞载歌”。曲阜市实验中学是一首内涵丰富的诗篇,笔者在校园里徜徉,感到读出的仍只有一二,仍需继续细细品读。但深信曲阜实验中学会让越来越多的人读出更丰富的内涵,品出更浓厚的诗意。“弘扬传统文化,构建诗意校园”是曲阜实验中学人的共同的教育理想,在此笔者也深情地祝愿“自强不息”的曲阜市实验中学在“弘扬传统文化,构建诗意校园”的征程上“日新又新”,不断谱写出新的华彩篇章!
  
  责任编辑 鲁亚山
其他文献
《中国教师》:请简单地谈一谈你对女子篮球运动的认识。  任冰洁:我觉得通过参与篮球这样的集体项目对养成团结协作的精神特别重要,尤其对独生子女,它会让你认识到每个人不是独立的,有些事情要靠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做好。我个人认为女子篮球最重要的是扎实的基本功,然后是顽强的作风与良好的身体素质。女生之间身体条件的差别不像男生那么明显,例如跳起的高度不会差很多,所以我觉得顽强的作风非常重要。  《中国教师》:通
1891年10月18日(农历九月十六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钟灵毓秀皖南黄潭源村诞生。对现实生活中贫病与痛苦的切身体验使他产生行医济世思想,参与辛亥革命地方议会与武装暴动的经历以及金陵大学的学习生活,使他开始思考更深层的社会问题,终成为医治人心而非人身的教育巨匠。  一、止于人民幸福选择终生从教  陶行知在人生中选择教育,是由于他主张民主共和,反对专制横威,认为“自由、平等、民胞,共和之三大信条也
根据教育部实施“教师网联计划”的部署,广州在2003年正式面向全市中小学教师开展远程培训工作。2007年教育部在广州召开现场会之后,广州的教师远程培训又实现了新的突破,形成“全员培训以远程培训为主,骨干培训以面授培训为主,个性化培训以校本培训为主”的三头并举的培训模式,积极开展大规模、广覆盖的教师培训。五年来,广州市本级共投入超过8 000万元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师培训已经实现全过程信息化
在西方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园丁”被引入教育领域是近现代以来的事情。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著名的“种子说”,即“学问、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自然存在我们身上的”[1]。在种子隐喻中,“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2]由此引申出来的教师与园丁之间的类比成为后世“园丁说”的缘起。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人的发现在教育领域中的一个反映就是儿童的发现,儿童的独特性和主体性得
小学品德学科内涵丰富,包括许多社会常识、道德规范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认知。假如光靠书本所提供的内容和素材,缺少一定质量的资源建设和素材拓展,尤其是生动形象的教学素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就会使教学对话不能畅快自由,课堂气氛不能融洽和谐,学生参与也自然无法热情投入。  其实,品德课的教学素材无处不在,社会、学校、家庭、班级,甚至是在课堂上,只要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用一颗敏感的心去体会,都能从中寻
周作人本是中国现代史上响当当的大人物,五四新文学的主要开创者之一。很难设想,若没了周氏兄弟,中国的新文学将会是何等模样。也许是泄露了天机,以“作人”为名的他,偏偏在做人上不那么成功。且不说他落水成了汉奸一节,单单是既“谢师”又“破门”一事,就足以叫后人精神痉挛、咋舌不已了。  秦牧先生在《谢本师》一文中这样说:“以我们百年来的思想史上,那几回可怕的‘谢本师’的事件为例罢!清末俞曲园曾以‘治小学不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其协作意识和自主能力。那么,怎么样才能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在教学设计中呢?笔者结合“有丝分裂”教学案例进行一些深入的实践和反思。    一、“课伊始,趣亦生”——创设问题
山西省教育厅:  “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对我省教师培训工作无疑起到了示范引领、雪中送炭的巨大作用,但实施过程中新老问题也得到集中暴露。如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问题,中小学校对教师培训工作的支持问题,大面积培训的后勤保障、专家团队、实训基地等问题,顶岗大学生的生活与实习指导问题等。今后工作应力争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1.对教师参加培训及其作用发挥有更明确的奖惩政策规定;  2.对中小学校长安排教
驻鄂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洪宇:  “建议仿照‘经济特区’的做法,在全国选择若干个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区域,由中央确定为国家教育特区,赋予一系列权力和优惠政策,允许这些区域在全面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试验中先行先试点。”    支持方:  驻鄂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洪宇:可以选择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域进入教育特区  其一为省级行政区域(含直辖市),其二为较低层级(市州或
和于漪老师接触过的人都会被于老师的生命状态深深地感动。她已经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身体一直不是很好,但她依然活跃在教科研一线。她已经没有任何职衔,只是一位退休教师,但在上海普教领域,其影响力却是不可替代的,其声望却是无人能及的,而这都是因为于漪老师的生存方式。我们都知道上一两堂好课不难,难的是不断地上出好课,上出几千堂好课;做一两次报告不难,难的是不断给人启迪;发表一两篇文章不难,出版一两部著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