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电视娱乐节目除了发挥娱乐功能之外,还应注重人文关怀。本文以湖南卫视明星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为例,针对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现实情况,梳理《爸爸去哪儿》的节目亮点,思考收视成功背后的原因,分析如今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现状及推动力,以期为该领域的未来发展开拓新思路。
《爸爸去哪儿》节目创作背景
在现如今的电视荧屏上,多元而深入的竞争迫使电视娱乐节目“娱乐至死”的态度发生反转。实践反复证明,那些舍弃思想性,没有人文关怀,一味迎合受众视觉快感需求的节目,以及那些以制造话题、噱头来引发短暂关注的做法,因其社会正面导向功能缺失,因此无法获得受众的良好口碑。近年来,荧屏上的竞技类真人秀节目虽然始终存在,但大多都流于同质形式而不得不草草收场,尤其是2013年前三个季度的电视荧屏上充斥着太多的“这歌声”“那歌声”,满是“梦想”和“煽情”的东西,着实让受众对真人秀节目表现出无力接受的疲态。
2013年10月11日22点,湖南卫视重磅推出一档名为《爸爸去哪儿》的明星亲子类真人秀节目,仿佛一阵清风拂来,让受众眼前一亮。根据泽传媒统计,截至10月14日,该节目的收视率就上升至1.374,该日(10月14日)泽传媒指数也达到8.1分(满分为10分)。在首期节目中,林志颖、田亮、郭涛、王岳伦、张亮五位明星首次公开展示作为爸爸的一面,他们的宝贝Kimi、Cindy、石头、Angela、天天等几名“星二代”也在一期节目之后瞬间受到受众的关注。
《爸爸去哪儿》电视原版来源于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原版在韩国收视率极高,在2013年1月份首播时收视率就突破10%。该节目诞生的背景,源于韩国近年来离婚率居高不下的社会现实,节目制作人希望通过这档节目,让那些不愿意要孩子的年轻夫妻得到启示,同时探索科学的教育方式。韩国原版节目中,5位明星父亲带着自己的子女一起度过两天一夜的旅行,在旅行中,父亲们认真聆听子女们的心事,向子女们表达无限的父爱;湖南卫视版的《爸爸去哪儿》也延续了这一亲情路线。据泽传媒统计,2013年10月14日《爸爸去哪儿》在视频网站点击量累计达到3323万次。
而湖南卫视版的节目并未刻意地设计感人情节,也没有走传统说教的平淡路线,更没有长篇大论地讲故事——节目讲述的就是在三天两夜的行程里,5个明星爸爸和他们的子女在乡村共同生活的实况纪录。《爸爸去哪儿》的收视率在娱乐节目中独占鳌头,并且凭借8次的重播次数,刷新了《我是歌手》创下的纪录。这本身就说明,没有什么比真实更有力量,没有什么比真情更能打动人心。
探究《爸爸去哪儿》的成功要素
节目模式创新。《爸爸去哪儿》属于目前非常热门的户外娱乐节目模式,与传统的真人秀节目有很大的不同。目前,国内基本没有同类型的节目,因为此类节目的制作对拍摄团队要求很高,不仅需要大量专业的摄影、收音器械,大量的工作人员及后勤保障,还要面对各种环境、各种突发情况,协调各种角色的配合,以完成全天全程全角度跟拍。如今受众已经厌恶了泛滥的情感作秀,平常生活中的真实感则更能得到受众的青睐。《爸爸去哪儿》节目中,受众可以跟随镜头一窥明星的“隐私”,明星们的生活起居、待人接物、各种情绪的临界点以及在面对亲子教育和交流情感问题时尴尬的表情……可以说,《爸爸去哪儿》是真人秀节目模式的转折点。
准确定位目标人群。如今,年轻的电视受众比例持续增加,他们的审美需求也逐渐影响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方向。《爸爸去哪儿》主打的亲情牌正是切中了要害,节目的目标受众是处于生育高峰的“80后”,即将面临生育的“90后”和准备要二胎的“70后”,该节目满足了社会不断增长的对亲子教育话题的需求。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星不仅要在户外生存,还要面对房屋、食物等生活必需品分配的不平等的情况,明星父子(女)在面对这些不平等待遇时产生的反应以及如何处理,也是节目的一大看点。在节目中融入伦理、人文关怀等要素,恰恰满足了主要目标受众的精神需求。截至2013年10月28日,《爸爸去哪儿》在泽传媒全媒体微博的粉丝数已经高达98万。这些受众都希望能从该节目中找到代入感,学到东西并解决一些问题。
对《爸爸去哪儿》的理性思考
由“速食娱乐”向“返璞归真”的理念转变。释放压力、给受众带来愉悦感是娱乐节目的基本属性。如今的受众已逐渐对“作秀”没有了心理认同,更希望感受淳朴、自然的清新之风,获得有共鸣的真实情感体验。湖南卫视顺应潮流,在《爸爸去哪儿》中放大了“真”,掩盖了“秀”,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下,让受众在一场没有刻意煽情的亲子秀中感受到了温情教育。节目中,王岳伦的女儿Angela特别懂礼貌,当她做错事了会主动向其他小朋友或大人道歉,被大伙称赞“这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小姑娘”;而田亮的女儿Cindy则十分有爱心,不仅一人完成了很多任务,还照顾年纪小的妹妹,在和小伙伴一起做任务时,拎起了很重的篮子,让网友大呼是个善良的“小女汉子”;林志颖的儿子Kimi,其可爱的模样深受“粉丝”们怜爱;模特张亮的儿子天天,会懂事地安慰爸爸说,“我觉得你做的每一个菜都好吃”;郭涛的儿子石头在这群孩子里年龄最大,则表现出一副大哥哥的样子,处处都很照顾其他小伙伴……所有的这些场景都缔造了《爸爸去哪儿》在全媒体社交方面的高话题数。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电视节目,都必须具备人文关怀因素,对社会大众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据泽传媒的数据显示,2013年10月20日《爸爸去哪儿》全媒体收视率再创新高,达到3.509,在第二期(10月18日)开播前的全媒体累计盛赞数已达284万,而恶评数仅有4850条,盛赞比率达80%以上。
坚持本土化的创新更为重要。近年来,我国的电视娱乐节目一直都在走“山寨”路线,鲜有优秀的原创娱乐节目问世。其中,收视火爆的节目大多是引进国外版权,比如《中国达人秀》《星跳水立方》《中国好声音》等。我国的娱乐类节目起步相对较晚,学习国外成熟的节目模式和制作经验是发展的必然过程,但是完全照搬、没有本土化创新的节目是没有生命力的,因为价值观、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在国与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水土不服”是很难避免的,而《爸爸去哪儿》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的本土化改造。韩国原版节目节奏缓慢,内容单调,更注重明星的搞笑表演和作秀。而湖南卫视版的节目在剪辑上更为紧凑;内容设置上更为丰富,不仅将孩子带到了更艰苦的环境,还布置了更多样化的任务;最重要的改变是,节目偏重于父亲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将温馨、真实的亲子教育作为节目的最大看点。所以,湖南卫视版的节目在带给受众欢乐的同时,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意义。真人秀节目让人有瞬间的感动不难,但要像《爸爸去哪儿》那样,不仅让人有频繁的心灵撞击,还能有看完后的沉静思索,就显得很不容易了。引进节目是一个吸取精华、开拓视野的过程,是和国际电视界接轨的过程,但是一定要经过电视人的深度思考和再次加工,才能打造出更加本土化的娱乐节目。
展现人性的美好,传递正能量。在这个习惯于宏大叙事的年代,太多文化产品都忽略细微关怀;在这个价值观多元、少数人遭遇信仰危机的年代,孩子正在成为无数人内心最为呵护、最为敬畏的“宗教”;在这个有着“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角色分工的社会,又有无数的爸爸们在淡出幼儿教育。特别是“80后”“90后”初为人父母,这代年轻人要继承传统亲情伦理,又要在亲子关系中增添更多符合这个时代的文化元素,会面临诸多现实难题。很多年轻的父母,甚至还没能完全从孩子的身份中转型过来,他们原本也缺乏笃定的价值观,缺乏理性的生活方式,他们又如何能既为孩子提供安全呵护,又能传递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这本身就需要一个公共文化平台来进行交流、互动与传播。从包括各种社交媒体在内的各种平台的反馈来看,《爸爸去哪儿》无疑极好地完成了一次“议程设置”,让更多人发自内心地参与进来。
电视娱乐节目通过制造视觉狂欢和议题焦点,片面追求娱乐效果的发展路径是难以长久的,而只有那些包含价值引导和人文关怀元素,并具有社会整合价值的节目,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爸爸去哪儿》就是一个很好的样本。虽然娱乐节目的内容、形式、受众群体各有不同,但衡量其是否具有价值引导作用和人文关怀精神的标准则是具有普适性的,那就是能够消解和扭转当前社会不良的风气和思想趋向,能够彰显真善美和展示人性的光辉,能够满足受众需求以及调试受众心理,能够唤起受众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感以及传递正能量。
作者单位 郭弘 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董健 上海戏剧学院
《爸爸去哪儿》节目创作背景
在现如今的电视荧屏上,多元而深入的竞争迫使电视娱乐节目“娱乐至死”的态度发生反转。实践反复证明,那些舍弃思想性,没有人文关怀,一味迎合受众视觉快感需求的节目,以及那些以制造话题、噱头来引发短暂关注的做法,因其社会正面导向功能缺失,因此无法获得受众的良好口碑。近年来,荧屏上的竞技类真人秀节目虽然始终存在,但大多都流于同质形式而不得不草草收场,尤其是2013年前三个季度的电视荧屏上充斥着太多的“这歌声”“那歌声”,满是“梦想”和“煽情”的东西,着实让受众对真人秀节目表现出无力接受的疲态。
2013年10月11日22点,湖南卫视重磅推出一档名为《爸爸去哪儿》的明星亲子类真人秀节目,仿佛一阵清风拂来,让受众眼前一亮。根据泽传媒统计,截至10月14日,该节目的收视率就上升至1.374,该日(10月14日)泽传媒指数也达到8.1分(满分为10分)。在首期节目中,林志颖、田亮、郭涛、王岳伦、张亮五位明星首次公开展示作为爸爸的一面,他们的宝贝Kimi、Cindy、石头、Angela、天天等几名“星二代”也在一期节目之后瞬间受到受众的关注。
《爸爸去哪儿》电视原版来源于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原版在韩国收视率极高,在2013年1月份首播时收视率就突破10%。该节目诞生的背景,源于韩国近年来离婚率居高不下的社会现实,节目制作人希望通过这档节目,让那些不愿意要孩子的年轻夫妻得到启示,同时探索科学的教育方式。韩国原版节目中,5位明星父亲带着自己的子女一起度过两天一夜的旅行,在旅行中,父亲们认真聆听子女们的心事,向子女们表达无限的父爱;湖南卫视版的《爸爸去哪儿》也延续了这一亲情路线。据泽传媒统计,2013年10月14日《爸爸去哪儿》在视频网站点击量累计达到3323万次。
而湖南卫视版的节目并未刻意地设计感人情节,也没有走传统说教的平淡路线,更没有长篇大论地讲故事——节目讲述的就是在三天两夜的行程里,5个明星爸爸和他们的子女在乡村共同生活的实况纪录。《爸爸去哪儿》的收视率在娱乐节目中独占鳌头,并且凭借8次的重播次数,刷新了《我是歌手》创下的纪录。这本身就说明,没有什么比真实更有力量,没有什么比真情更能打动人心。
探究《爸爸去哪儿》的成功要素
节目模式创新。《爸爸去哪儿》属于目前非常热门的户外娱乐节目模式,与传统的真人秀节目有很大的不同。目前,国内基本没有同类型的节目,因为此类节目的制作对拍摄团队要求很高,不仅需要大量专业的摄影、收音器械,大量的工作人员及后勤保障,还要面对各种环境、各种突发情况,协调各种角色的配合,以完成全天全程全角度跟拍。如今受众已经厌恶了泛滥的情感作秀,平常生活中的真实感则更能得到受众的青睐。《爸爸去哪儿》节目中,受众可以跟随镜头一窥明星的“隐私”,明星们的生活起居、待人接物、各种情绪的临界点以及在面对亲子教育和交流情感问题时尴尬的表情……可以说,《爸爸去哪儿》是真人秀节目模式的转折点。
准确定位目标人群。如今,年轻的电视受众比例持续增加,他们的审美需求也逐渐影响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方向。《爸爸去哪儿》主打的亲情牌正是切中了要害,节目的目标受众是处于生育高峰的“80后”,即将面临生育的“90后”和准备要二胎的“70后”,该节目满足了社会不断增长的对亲子教育话题的需求。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星不仅要在户外生存,还要面对房屋、食物等生活必需品分配的不平等的情况,明星父子(女)在面对这些不平等待遇时产生的反应以及如何处理,也是节目的一大看点。在节目中融入伦理、人文关怀等要素,恰恰满足了主要目标受众的精神需求。截至2013年10月28日,《爸爸去哪儿》在泽传媒全媒体微博的粉丝数已经高达98万。这些受众都希望能从该节目中找到代入感,学到东西并解决一些问题。
对《爸爸去哪儿》的理性思考
由“速食娱乐”向“返璞归真”的理念转变。释放压力、给受众带来愉悦感是娱乐节目的基本属性。如今的受众已逐渐对“作秀”没有了心理认同,更希望感受淳朴、自然的清新之风,获得有共鸣的真实情感体验。湖南卫视顺应潮流,在《爸爸去哪儿》中放大了“真”,掩盖了“秀”,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下,让受众在一场没有刻意煽情的亲子秀中感受到了温情教育。节目中,王岳伦的女儿Angela特别懂礼貌,当她做错事了会主动向其他小朋友或大人道歉,被大伙称赞“这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小姑娘”;而田亮的女儿Cindy则十分有爱心,不仅一人完成了很多任务,还照顾年纪小的妹妹,在和小伙伴一起做任务时,拎起了很重的篮子,让网友大呼是个善良的“小女汉子”;林志颖的儿子Kimi,其可爱的模样深受“粉丝”们怜爱;模特张亮的儿子天天,会懂事地安慰爸爸说,“我觉得你做的每一个菜都好吃”;郭涛的儿子石头在这群孩子里年龄最大,则表现出一副大哥哥的样子,处处都很照顾其他小伙伴……所有的这些场景都缔造了《爸爸去哪儿》在全媒体社交方面的高话题数。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电视节目,都必须具备人文关怀因素,对社会大众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据泽传媒的数据显示,2013年10月20日《爸爸去哪儿》全媒体收视率再创新高,达到3.509,在第二期(10月18日)开播前的全媒体累计盛赞数已达284万,而恶评数仅有4850条,盛赞比率达80%以上。
坚持本土化的创新更为重要。近年来,我国的电视娱乐节目一直都在走“山寨”路线,鲜有优秀的原创娱乐节目问世。其中,收视火爆的节目大多是引进国外版权,比如《中国达人秀》《星跳水立方》《中国好声音》等。我国的娱乐类节目起步相对较晚,学习国外成熟的节目模式和制作经验是发展的必然过程,但是完全照搬、没有本土化创新的节目是没有生命力的,因为价值观、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在国与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水土不服”是很难避免的,而《爸爸去哪儿》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的本土化改造。韩国原版节目节奏缓慢,内容单调,更注重明星的搞笑表演和作秀。而湖南卫视版的节目在剪辑上更为紧凑;内容设置上更为丰富,不仅将孩子带到了更艰苦的环境,还布置了更多样化的任务;最重要的改变是,节目偏重于父亲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将温馨、真实的亲子教育作为节目的最大看点。所以,湖南卫视版的节目在带给受众欢乐的同时,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意义。真人秀节目让人有瞬间的感动不难,但要像《爸爸去哪儿》那样,不仅让人有频繁的心灵撞击,还能有看完后的沉静思索,就显得很不容易了。引进节目是一个吸取精华、开拓视野的过程,是和国际电视界接轨的过程,但是一定要经过电视人的深度思考和再次加工,才能打造出更加本土化的娱乐节目。
展现人性的美好,传递正能量。在这个习惯于宏大叙事的年代,太多文化产品都忽略细微关怀;在这个价值观多元、少数人遭遇信仰危机的年代,孩子正在成为无数人内心最为呵护、最为敬畏的“宗教”;在这个有着“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角色分工的社会,又有无数的爸爸们在淡出幼儿教育。特别是“80后”“90后”初为人父母,这代年轻人要继承传统亲情伦理,又要在亲子关系中增添更多符合这个时代的文化元素,会面临诸多现实难题。很多年轻的父母,甚至还没能完全从孩子的身份中转型过来,他们原本也缺乏笃定的价值观,缺乏理性的生活方式,他们又如何能既为孩子提供安全呵护,又能传递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这本身就需要一个公共文化平台来进行交流、互动与传播。从包括各种社交媒体在内的各种平台的反馈来看,《爸爸去哪儿》无疑极好地完成了一次“议程设置”,让更多人发自内心地参与进来。
电视娱乐节目通过制造视觉狂欢和议题焦点,片面追求娱乐效果的发展路径是难以长久的,而只有那些包含价值引导和人文关怀元素,并具有社会整合价值的节目,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爸爸去哪儿》就是一个很好的样本。虽然娱乐节目的内容、形式、受众群体各有不同,但衡量其是否具有价值引导作用和人文关怀精神的标准则是具有普适性的,那就是能够消解和扭转当前社会不良的风气和思想趋向,能够彰显真善美和展示人性的光辉,能够满足受众需求以及调试受众心理,能够唤起受众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感以及传递正能量。
作者单位 郭弘 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董健 上海戏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