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课程改革必须引入新的课程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本文通过研究缔造价值取向的基本概念、探究性学习的内涵、什么是数学探究课,和怎样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希望有利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结构的教学目标达成,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主体精神和数学能力的逐步提高。
关键词 初中数学 缔造取向 探究性学习 课程实施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引发了教育观念的改变与教学行为的更新。教师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结构的教学目标,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对学习内容进行了深度的开发。
要真正贯彻实施好初中数学新课程,要有效达成素质教育的“两全目标”,就必须在数学教学中追求缔造价值取向的实施策略,开展主体性教学、合作学习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才能通过数学课堂教学创生学生的智慧。
一、缔造课程价值取向的基本概念
课程实施的取向集中表现在对课程变革计划和课程实施过程关系的不同认识方面。美国学者辛德等人将其归纳为三种不同的观点: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和缔造取向。这三种课程价值取向曾不同地影响着我国课程改革。但缔造取向由于关注课程实施主体的存在价值、过程体验、和经验创生,实际上超越了前两种取向的理论视野,与初中数学新课程的理念相吻合。所以,缔造价值取向的实施理念更适合于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缔造取向秉持的是创造性、生成性的经验课程观;认为不是体现于教科书、教案等物质载体中的有计划的内容,而是师生用于创生课程的一种资源。缔造取向在课程实施中,彰显人文关怀,提出了课程不是在实施中固定下来的,而是教师和学生在实际教育情境中联合创造出来的,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这样,就扩展了课程的内涵,否定了师生是知识的被动“传授者”和“接受者”。
由于缔造价值取向的创造性、生成性的经验课程观,关注课程实施过程中实际发生的问题,强调实施主体的意义诠释、经验创生以及学生的成长发展。所以,运用缔造取向的课程观,指导初中数学家的探究式学习,有利于新课程目标的达成,在数学教育情境中实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根据缔造取向的创造性、生成性课程观,笔者就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进行了探讨。
二、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的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在《教育现代化运动》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学生也应该像科学家一样,在学习中去发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其内涵包括:①自主性和合作性的学习方式;②生成性和发展性的学习内容存在方式;③体验式和活动式的学习过程特点;④接受性和创造性统一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⑤情境性和开放性统一的课堂教学生态。
从其内涵不难看出:研究性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三者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其基本思想是重新发现、重新组合。
三、什么是数学探究课
荷兰数学家“费赖登塔尔”指出:“数学知识既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数学探究课是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主地对所创设的探究情境中的问题进行观察、归纳、分析、综合,从中提出假设并加以验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放飞思维、发挥想象,但教师要特别注意:这种学习方式有一个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要真正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攻坚的习惯,存在着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主探究”不是“自由探究”,或“毫无目的的猜想”。
现代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种。陈述性知识是有关“是什么”的知识,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便能理解;程序性知识是有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只有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究与体验等活动,学生才能内化,而且学习得更加牢固与深刻。所以,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并不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而且数学中的内容不是都能运用探究式方法教学的。
四、如何引导学生成为研究者
在对程序性数学知识的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体现在启蒙、激励、引导和必要的组织上;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铺设一条拾级而上的阶梯,并逐步拉开阶梯的跨度;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进行激励与引导。对每一章节的知识背景进行揭示,带领学生进行了研究、探索,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
科学研究并不是高不可攀,研究的内容都是在生活中最基本的东西;自己的猜想经过科学严格的证明就成为了研究成果;在具备一定知识之后的猜想就是发现与创造力;每个人只要坚持不懈的发现,猜想和解决问题,都会成为科学家。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在缔造价值取向理念指导下,通过对研究学习理念内涵的把握,和师生对话、合作、协商的主体交往方式,学生的创新意识、主体精神和数学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周晴.让学生成为研究者:湖南教育[J],2003;(23)48;
[2]金玉梅等;试论缔造取向课程实施的理念与策略;当代教育论坛[J];2005;(7)13—15。
关键词 初中数学 缔造取向 探究性学习 课程实施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引发了教育观念的改变与教学行为的更新。教师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结构的教学目标,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对学习内容进行了深度的开发。
要真正贯彻实施好初中数学新课程,要有效达成素质教育的“两全目标”,就必须在数学教学中追求缔造价值取向的实施策略,开展主体性教学、合作学习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才能通过数学课堂教学创生学生的智慧。
一、缔造课程价值取向的基本概念
课程实施的取向集中表现在对课程变革计划和课程实施过程关系的不同认识方面。美国学者辛德等人将其归纳为三种不同的观点: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和缔造取向。这三种课程价值取向曾不同地影响着我国课程改革。但缔造取向由于关注课程实施主体的存在价值、过程体验、和经验创生,实际上超越了前两种取向的理论视野,与初中数学新课程的理念相吻合。所以,缔造价值取向的实施理念更适合于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缔造取向秉持的是创造性、生成性的经验课程观;认为不是体现于教科书、教案等物质载体中的有计划的内容,而是师生用于创生课程的一种资源。缔造取向在课程实施中,彰显人文关怀,提出了课程不是在实施中固定下来的,而是教师和学生在实际教育情境中联合创造出来的,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这样,就扩展了课程的内涵,否定了师生是知识的被动“传授者”和“接受者”。
由于缔造价值取向的创造性、生成性的经验课程观,关注课程实施过程中实际发生的问题,强调实施主体的意义诠释、经验创生以及学生的成长发展。所以,运用缔造取向的课程观,指导初中数学家的探究式学习,有利于新课程目标的达成,在数学教育情境中实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根据缔造取向的创造性、生成性课程观,笔者就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进行了探讨。
二、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的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在《教育现代化运动》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学生也应该像科学家一样,在学习中去发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其内涵包括:①自主性和合作性的学习方式;②生成性和发展性的学习内容存在方式;③体验式和活动式的学习过程特点;④接受性和创造性统一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⑤情境性和开放性统一的课堂教学生态。
从其内涵不难看出:研究性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三者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其基本思想是重新发现、重新组合。
三、什么是数学探究课
荷兰数学家“费赖登塔尔”指出:“数学知识既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数学探究课是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主地对所创设的探究情境中的问题进行观察、归纳、分析、综合,从中提出假设并加以验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放飞思维、发挥想象,但教师要特别注意:这种学习方式有一个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要真正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攻坚的习惯,存在着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主探究”不是“自由探究”,或“毫无目的的猜想”。
现代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种。陈述性知识是有关“是什么”的知识,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便能理解;程序性知识是有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只有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究与体验等活动,学生才能内化,而且学习得更加牢固与深刻。所以,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并不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而且数学中的内容不是都能运用探究式方法教学的。
四、如何引导学生成为研究者
在对程序性数学知识的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体现在启蒙、激励、引导和必要的组织上;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铺设一条拾级而上的阶梯,并逐步拉开阶梯的跨度;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进行激励与引导。对每一章节的知识背景进行揭示,带领学生进行了研究、探索,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
科学研究并不是高不可攀,研究的内容都是在生活中最基本的东西;自己的猜想经过科学严格的证明就成为了研究成果;在具备一定知识之后的猜想就是发现与创造力;每个人只要坚持不懈的发现,猜想和解决问题,都会成为科学家。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在缔造价值取向理念指导下,通过对研究学习理念内涵的把握,和师生对话、合作、协商的主体交往方式,学生的创新意识、主体精神和数学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周晴.让学生成为研究者:湖南教育[J],2003;(23)48;
[2]金玉梅等;试论缔造取向课程实施的理念与策略;当代教育论坛[J];2005;(7)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