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深入开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与研究。针对初中学生出现的一些不良心理现象,学校除了专门开设心理健康课外,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目前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了解不够,也缺少该方面的教育能力,往往采用简单的教化去面对有着纷繁原因的心理问题,导致学生的心理抵触,早恋、出走现象时有发生。加上家庭教育辅导等方面的欠缺,使得“育人”没有很好地与“授知”形成配合。
(二)心理健康是新《英语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新《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同时,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因素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它的特点是交际性、实践性和工具性,借助于语言的学习,学生可以方便地获取知识和文化,同时也为心理教育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渠道,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三、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充分挖掘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在初中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如课文涉及的交通安全、文明礼仪、规章制度、理想教育、传统节日、购物、看病、网络、环境保护、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自然灾害等题材。在讲中国传统的节日时,教师可以详细介绍中国传统的节日,适当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更新观念,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或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明白道理和掌握规律。所以我们要改变“一言堂”,把课堂还给学生,形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我们要更加积极地加强自身的课程改革理论学习,转变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和活动教学观。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树立优秀的师表形象。
相对来说,初中生比小学生独立性强,自尊心也逐渐增强,他们渴望得到尊重。所以我们要用自己满腔的爱去关心、尊重学生,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沟通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使自己成为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人。
(四)探索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
农村初中学生的平均英语水平与市区学生相比而言较低。他们大多不敢开口讲英语,更不懂英文写作。究其原因,是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接触面小,说练机会少,以及英文与中文差异较大等诸多因素,使得学生对英语学习常常存在“厌、怕、弃”的不健康的心理。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便改善学生这种不健康的心理。
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创设良好的外语环境和气氛,可以在班级的黑板报开辟英语学习园地,定期举行校园英语角活动,开英语晚会。在这些活动中,可以配合思想品德教育,如通过黑板报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在教室的墙壁上挂上英语名人名言或鼓舞人奋发向上的口号、标语等。
在教学时,我们还要纠正学生的保守态度和嫉妒心理,身体力行地发动学生,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勇于表现、不怕竞争的精神,如进行小组竞赛、男女生之间竞赛、自由组合竞赛、个人挑战竞赛等——教单词可比赛谁读得又快又好又准;教会话时,可竞赛谁对话正确、流利,竞赛哪个组、哪个同学先背出来,等等。
英语课是一门语言课,其课程特点决定了英语教学必须通过师生间、生生间互助合作、交流来达到语言的掌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合作学习”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完善和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在英语课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教学艺术。只要我们潜心钻研,一定能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知识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统一,从而教会学生掌握心理调节艺术,避免不良心理的产生,自行消除心理障碍,进而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绍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余建林.浅谈当前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J].南平师专学报,2005(3).
(责任编辑 周侯辰)
一、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目前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了解不够,也缺少该方面的教育能力,往往采用简单的教化去面对有着纷繁原因的心理问题,导致学生的心理抵触,早恋、出走现象时有发生。加上家庭教育辅导等方面的欠缺,使得“育人”没有很好地与“授知”形成配合。
(二)心理健康是新《英语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新《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同时,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因素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它的特点是交际性、实践性和工具性,借助于语言的学习,学生可以方便地获取知识和文化,同时也为心理教育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渠道,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三、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充分挖掘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在初中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如课文涉及的交通安全、文明礼仪、规章制度、理想教育、传统节日、购物、看病、网络、环境保护、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自然灾害等题材。在讲中国传统的节日时,教师可以详细介绍中国传统的节日,适当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更新观念,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或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明白道理和掌握规律。所以我们要改变“一言堂”,把课堂还给学生,形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我们要更加积极地加强自身的课程改革理论学习,转变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和活动教学观。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树立优秀的师表形象。
相对来说,初中生比小学生独立性强,自尊心也逐渐增强,他们渴望得到尊重。所以我们要用自己满腔的爱去关心、尊重学生,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沟通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使自己成为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人。
(四)探索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
农村初中学生的平均英语水平与市区学生相比而言较低。他们大多不敢开口讲英语,更不懂英文写作。究其原因,是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接触面小,说练机会少,以及英文与中文差异较大等诸多因素,使得学生对英语学习常常存在“厌、怕、弃”的不健康的心理。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便改善学生这种不健康的心理。
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创设良好的外语环境和气氛,可以在班级的黑板报开辟英语学习园地,定期举行校园英语角活动,开英语晚会。在这些活动中,可以配合思想品德教育,如通过黑板报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在教室的墙壁上挂上英语名人名言或鼓舞人奋发向上的口号、标语等。
在教学时,我们还要纠正学生的保守态度和嫉妒心理,身体力行地发动学生,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勇于表现、不怕竞争的精神,如进行小组竞赛、男女生之间竞赛、自由组合竞赛、个人挑战竞赛等——教单词可比赛谁读得又快又好又准;教会话时,可竞赛谁对话正确、流利,竞赛哪个组、哪个同学先背出来,等等。
英语课是一门语言课,其课程特点决定了英语教学必须通过师生间、生生间互助合作、交流来达到语言的掌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合作学习”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完善和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在英语课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教学艺术。只要我们潜心钻研,一定能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知识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统一,从而教会学生掌握心理调节艺术,避免不良心理的产生,自行消除心理障碍,进而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绍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余建林.浅谈当前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J].南平师专学报,2005(3).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