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鉴于新课程的教学思想和观念极富有创见性,发展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我在认真学习研究了新课程理论知识后,就把这些崭新的教学观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在实践中,我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性质与任务,重新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与角色,并以此重新调整课堂教学的活动模式。那么,如何改变过去一味由教师传授的教学模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课堂模式,使语文课堂多一些动感、生气与活力,并由此带来极高的学习效率呢?从以下几方面说起:
1、导入方法设计巧妙——打开兴趣之门
如果导入方式设计得巧妙精当,就能在顷刻之间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迅速步入精神兴奋状态,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强烈的探究意向,从而为新的教学活动做好心理准备。如何设计妙趣横生又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导入方式呢?
例如在拼音教学中,如果把一些抽象的说教性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绘画语言,把绘画引入拼音教学之中,可以促使学生动脑动手,自动参与学习过程,儿童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如教ǖ之前,引导学生:谁会画一条活则乱跳的鱼?学生画出(),这条鱼今天遇到了件高兴的事,它的嘴里会吐出什么?(泡泡),要求学生在鱼嘴上画出一个小泡泡,由于它太高兴了,跳得很高,所以尾巴上也溅起了小水花,请学生在尾巴上添上一个水泡,画成()。这条小鱼真可爱。于是教师板书ǖ,师生共同进入新的教学活动中。这样,以绘画形式导入新课,既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除上所述外,还可用图片、游戏、唱歌、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等形式引出所学内容。实践证明,这些富于变化的导入形式,给学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情绪高涨,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从而大大增强了课堂学习兴趣及效果。当然,趣味导入过程时间不宜过长,以2分钟左右为宜。导语要力求精练、巧妙、准确、有趣,既能造成悬念,又富有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
2、积极利用课堂提问艺术——开启思维王国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如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磁石般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以顺利完成教学活动呢?实践证明: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往往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良好的教学提问艺术既是一种镇静剂,又是一股凝聚力,它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展。
教学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奔腾向前,有所发现和领悟,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也可以为了突出教材重点内容而设计的提问,目的在于解决教学中的主要矛盾。这类提问称之为核心性提问,其作用是扣住教材主要内容,明确学习重点。让学生学习时直奔重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第三册《坐井观天》时,我出示一些动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一双双眼睛注视着图,从而了解小鸟“飞行”的路线,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提问:“小鸟为什么飞到这儿来?它看到了青蛙会说什么?坐井观天的“观”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小鸟会飞到井口边?为什么青蛙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再如第十二册《詹天佑》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来攻破重难点: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只要弄清了这个问题,同学们就能全面理解课文,深深体会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精神的伟大。
通过教学提问活动,教师和学生可分别从中获得对各自有益的反馈信息,以进一步调整教与学活动的重要参考。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检查学生对所教的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探明学生知识链条上的漏洞和产生错误的原因,全面掌握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反省自己的教学中的不足或错误等,然后,再根据从问题而得到的反馈消息,灵活地调整后继的教学活动。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答问,从老师那里获得评价自己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在学习中不断审视自己,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习惯等,使自己后继的学习活动更富有成效。所以,教师应深刻地认识并充分地利用教学提问的这一重要功能,为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服务。
3、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让课堂动起来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上课,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地讲解。”,这与新课标要求“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不谋而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精神。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营造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课堂气氛,规矩少点,束缚少点,让他们思维动起来,语言活起来。在自主的前提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展开讨论,畅所欲言。
例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有争议、答案多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就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各抒己见,相互启迪。如,我在教《乌塔》一课时,让学生就“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么做对不对?”一问,发表自己的见解。由于学生阅历、视野的种种不足,站起来回答的学生所列理由并不充分,而且非常局限。于是我让他们在小组中相互讨论,集思广益。经过交流,在后面的小组汇报中有持赞成观点的,他们的理由是:“外出旅游可以增长见识”“自己外出可以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到各个国家去旅游可以看看外面的景色,了解当地的风俗。”……也有些同学持反对意见,他们的理由是:“乌塔毕竟还小,遇到危险怎么办?”“她虽然作了准备,但有些危险是她想象不到的,如果她能找个朋友一起去就更好了。”等等,面对如此充分的理由,我又何必再阐述自己的观点呢。
4、丰富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体悟中不断创新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力求丰富教学形式,以让学生在不断体悟中创新学习方式。
1、模拟表演。如教学《九寨沟》这篇课文时,教师模拟旅游活动,让全班学生当旅游团成员,请一位同学当导游,教师给“导游”戴上一顶旅游帽,一个无线扩音话筒,和一面三角小红旗,并要“导游”把课文改变成导游辞,指着投影屏幕上依次出现的景色,向全班同学作介绍。同学们还可以以旅游团成员的身份向“导游”提问题,由“导游”解答。如果“导游”答不出,也可以请老师或能回答的同学作答。这样的课堂表演,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在内化课文语言的同时,根据表演的需要,创造性地组织语言的表达,而且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对交际言语的学习和运用。我们还可以将课文改编为剧本,再组织演出的活动或课本剧比赛,它可以说是课堂表演的一种升华,以此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全身心地在阅读天地中遨游。
2、课堂拓展。在学习《卢沟桥的狮子》一课后,我让同学们收集歇后语,开展了“歇后语大赛”活动。活动中,好几个同学一口气背了几十条歇后语。问他们为什么能背这么多,原来大部分同学都收集了几十条歇后语,有的还找来了厚厚的《歇后语大全》在读背。这以后,我们班先后开展了“成语大赛”、“个人技能竞赛”、“小制作比赛”、“课文剧比赛”、“口头作文竞赛”、“小实验活动”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既激发培养了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提高了同学们听、说、读、写能力,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我班语文课堂是最具活力的课堂教学之一。
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我们可以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创新,切实让学生感觉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以上实践,仅是我教学中的实践探索,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体验和对问题的独特看法,通过合理引导,巧妙导入,积极利用提问这门艺术,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方式,丰富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师生互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语文教学更富有活力!真正地激活语文课堂!
1、导入方法设计巧妙——打开兴趣之门
如果导入方式设计得巧妙精当,就能在顷刻之间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迅速步入精神兴奋状态,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强烈的探究意向,从而为新的教学活动做好心理准备。如何设计妙趣横生又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导入方式呢?
例如在拼音教学中,如果把一些抽象的说教性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绘画语言,把绘画引入拼音教学之中,可以促使学生动脑动手,自动参与学习过程,儿童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如教ǖ之前,引导学生:谁会画一条活则乱跳的鱼?学生画出(),这条鱼今天遇到了件高兴的事,它的嘴里会吐出什么?(泡泡),要求学生在鱼嘴上画出一个小泡泡,由于它太高兴了,跳得很高,所以尾巴上也溅起了小水花,请学生在尾巴上添上一个水泡,画成()。这条小鱼真可爱。于是教师板书ǖ,师生共同进入新的教学活动中。这样,以绘画形式导入新课,既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除上所述外,还可用图片、游戏、唱歌、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等形式引出所学内容。实践证明,这些富于变化的导入形式,给学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情绪高涨,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从而大大增强了课堂学习兴趣及效果。当然,趣味导入过程时间不宜过长,以2分钟左右为宜。导语要力求精练、巧妙、准确、有趣,既能造成悬念,又富有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
2、积极利用课堂提问艺术——开启思维王国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如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磁石般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以顺利完成教学活动呢?实践证明: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往往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良好的教学提问艺术既是一种镇静剂,又是一股凝聚力,它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展。
教学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奔腾向前,有所发现和领悟,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也可以为了突出教材重点内容而设计的提问,目的在于解决教学中的主要矛盾。这类提问称之为核心性提问,其作用是扣住教材主要内容,明确学习重点。让学生学习时直奔重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第三册《坐井观天》时,我出示一些动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一双双眼睛注视着图,从而了解小鸟“飞行”的路线,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提问:“小鸟为什么飞到这儿来?它看到了青蛙会说什么?坐井观天的“观”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小鸟会飞到井口边?为什么青蛙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再如第十二册《詹天佑》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来攻破重难点: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只要弄清了这个问题,同学们就能全面理解课文,深深体会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精神的伟大。
通过教学提问活动,教师和学生可分别从中获得对各自有益的反馈信息,以进一步调整教与学活动的重要参考。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检查学生对所教的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探明学生知识链条上的漏洞和产生错误的原因,全面掌握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反省自己的教学中的不足或错误等,然后,再根据从问题而得到的反馈消息,灵活地调整后继的教学活动。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答问,从老师那里获得评价自己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在学习中不断审视自己,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习惯等,使自己后继的学习活动更富有成效。所以,教师应深刻地认识并充分地利用教学提问的这一重要功能,为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服务。
3、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让课堂动起来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上课,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地讲解。”,这与新课标要求“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不谋而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精神。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营造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课堂气氛,规矩少点,束缚少点,让他们思维动起来,语言活起来。在自主的前提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展开讨论,畅所欲言。
例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有争议、答案多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就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各抒己见,相互启迪。如,我在教《乌塔》一课时,让学生就“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么做对不对?”一问,发表自己的见解。由于学生阅历、视野的种种不足,站起来回答的学生所列理由并不充分,而且非常局限。于是我让他们在小组中相互讨论,集思广益。经过交流,在后面的小组汇报中有持赞成观点的,他们的理由是:“外出旅游可以增长见识”“自己外出可以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到各个国家去旅游可以看看外面的景色,了解当地的风俗。”……也有些同学持反对意见,他们的理由是:“乌塔毕竟还小,遇到危险怎么办?”“她虽然作了准备,但有些危险是她想象不到的,如果她能找个朋友一起去就更好了。”等等,面对如此充分的理由,我又何必再阐述自己的观点呢。
4、丰富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体悟中不断创新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力求丰富教学形式,以让学生在不断体悟中创新学习方式。
1、模拟表演。如教学《九寨沟》这篇课文时,教师模拟旅游活动,让全班学生当旅游团成员,请一位同学当导游,教师给“导游”戴上一顶旅游帽,一个无线扩音话筒,和一面三角小红旗,并要“导游”把课文改变成导游辞,指着投影屏幕上依次出现的景色,向全班同学作介绍。同学们还可以以旅游团成员的身份向“导游”提问题,由“导游”解答。如果“导游”答不出,也可以请老师或能回答的同学作答。这样的课堂表演,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在内化课文语言的同时,根据表演的需要,创造性地组织语言的表达,而且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对交际言语的学习和运用。我们还可以将课文改编为剧本,再组织演出的活动或课本剧比赛,它可以说是课堂表演的一种升华,以此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全身心地在阅读天地中遨游。
2、课堂拓展。在学习《卢沟桥的狮子》一课后,我让同学们收集歇后语,开展了“歇后语大赛”活动。活动中,好几个同学一口气背了几十条歇后语。问他们为什么能背这么多,原来大部分同学都收集了几十条歇后语,有的还找来了厚厚的《歇后语大全》在读背。这以后,我们班先后开展了“成语大赛”、“个人技能竞赛”、“小制作比赛”、“课文剧比赛”、“口头作文竞赛”、“小实验活动”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既激发培养了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提高了同学们听、说、读、写能力,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我班语文课堂是最具活力的课堂教学之一。
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我们可以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创新,切实让学生感觉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以上实践,仅是我教学中的实践探索,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体验和对问题的独特看法,通过合理引导,巧妙导入,积极利用提问这门艺术,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方式,丰富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师生互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语文教学更富有活力!真正地激活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