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中年级是整个小学阶段过渡期,此时的孩子一般在十岁左右,他们的情感趋于丰富,对事物的认识逐渐深入,他们自我意识已经逐渐形成,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之后,就会把在幼儿期潜伏的叛逆心理表现出来,对待事物和周围的环境也相对敏感,所以,中年级的孩子已不再像低年级的孩子那样把老师家长的话放在第一位,而是表现为一种”不听话”的样子,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一些老师抱怨说孩子这个时候不好管了,一些家长也说孩子不听话了,等等,殊不知,这个时候的孩子正是心理和身体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而这些叛逆的表现就最正常不过了。那么,教师如何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进行心理调适呢?
首先,讲究方法,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来自老师给予的爱
与低年级学生相比,虽然中年级的孩子也较好地适应了学校生活,但他们毕竟还是孩子,还具有孩子活泼的天性,具备了初步辨识是非的能力,对一些人和事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开始对一些人和事加以关注,对一些人评头论足,对别人的看法他们也大都比较敏感,无论是思想还是心理还是生理上都在飞速发展,所以,当老师的要是再用对待低年级学生的方法教育身心发展都逐渐复杂的中年级学生的话。那么就可能适得其反。学生不但不会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还会产生一种对抗情绪。所以,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观察学生,以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为主要目的,以爱为根本,切实关注第一位学生的细微变化,及时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在心理是关心他们,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不仅在学习上更在生活上做学生的导师,运用智慧让学生感受并接受浓浓的师爱,学生如果陶然在爱的氛围中,就会很容易接受来自教师的真诚关怀和教导,教育的结果也会事半功倍。而且,这个时期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和各人的兴趣和特长,已经明显地表露出来,学生的认识能力开始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的过渡,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学生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从以行为的后果为标准,逐步过渡到能考虑行为动机的水平,道德行为从服从外部控制的水平,逐步向自我控制的自律水平发展,这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教师在心理调适的基础上也要讲究方法,注意学生道德品质的引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教师要学会倾听,让学生的心灵之音得到释放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这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怎么你犯错误了还有理了呢?”“你说你错了!”……如此种种,让许多小学中年级教师苦不堪言。其实。教师往往在用成人的思维去思考孩子做过的事,以成人的眼光来评价孩子,他们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孩子也是和我们一样的人,是和教师的人格平等的人,他们也会哭、也会闹、也会发脾气、也会犯错误,他们的一些看似错误的行为并不是在挑战大人的权威,而是一种自然的再正常不过的现象。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已经从依附被动、服从权威的阶段,逐步向独立自主的水平发展。他们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完全服从家长和老师的意见。他们的叛逆正是表现了他们的成长和逐渐走向成熟,如果了解了这一点,教师和家长就不会再为他们的行为紧张和恼火,而要为他们的成长表示高兴,遇到一些“不听话”的情形也要泰然处之,想办法疏导,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们的一些看似“不正常”的行为,并能以平等的身份来倾听学生的心灵之音,这样,学生就会知道,理解自己的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会抱着支持的态度听他说话,为他解决困难。如果他有心理困扰,也肯定会迫不及待地想要和他最尊敬的老师分享了。
第三,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让他们成长中的心灵不再受到伤害
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人与人之间面红耳赤的争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其万能的法宝就是学会换位思考。”对小学中年级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被别人尊重、让人认同的心理需要,十岁左右的孩子正是自我人格认同和成长的关键期,同样有渴望被理解、被认同的心理需求,他们更在意的是来自教师和家长的肯定和赞扬,也在意周围人的评价,这构成了他们成长中最重要的有效因素。当觉得一向乖巧的孩子突然有一次不听话了,一直成绩优异的学生突然有一段时间不学习了,当生性活泼天真的学生一下子沉默了,教师都要在这些反常的现象发生之后冷静下来思考原因,设身处地想一想学生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难,从学生本身的角度考虑一下他们自身的感受,如果真是学生错了就想办法让他们改正,如果真是无意识的举动就要加以理解,这样,老师对学生的一些变化很容易就能想明白,并能及时为他们解决一些生活和学习方面的问题,控制好了情绪之后,老师才不会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怒气冲天,结果是不仅没有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使他们健康成长,反而会让自己的威信扫地而不利于自己以后教育行为的正确实施。
总之,面对一些正在成长的小学中年级的学生以及他们表现出来的前所未有的“怪异”的行为,教师既要以师爱为先导,以平和的心态给予学生无私的爱,更要把握好爱的尺度和方法,切实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只有对小学中年级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调适,帮助他们走出成长的关键时期,教育的天空才会出现一片丽日晴天。
首先,讲究方法,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来自老师给予的爱
与低年级学生相比,虽然中年级的孩子也较好地适应了学校生活,但他们毕竟还是孩子,还具有孩子活泼的天性,具备了初步辨识是非的能力,对一些人和事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开始对一些人和事加以关注,对一些人评头论足,对别人的看法他们也大都比较敏感,无论是思想还是心理还是生理上都在飞速发展,所以,当老师的要是再用对待低年级学生的方法教育身心发展都逐渐复杂的中年级学生的话。那么就可能适得其反。学生不但不会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还会产生一种对抗情绪。所以,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观察学生,以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为主要目的,以爱为根本,切实关注第一位学生的细微变化,及时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在心理是关心他们,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不仅在学习上更在生活上做学生的导师,运用智慧让学生感受并接受浓浓的师爱,学生如果陶然在爱的氛围中,就会很容易接受来自教师的真诚关怀和教导,教育的结果也会事半功倍。而且,这个时期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和各人的兴趣和特长,已经明显地表露出来,学生的认识能力开始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的过渡,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学生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从以行为的后果为标准,逐步过渡到能考虑行为动机的水平,道德行为从服从外部控制的水平,逐步向自我控制的自律水平发展,这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教师在心理调适的基础上也要讲究方法,注意学生道德品质的引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教师要学会倾听,让学生的心灵之音得到释放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这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怎么你犯错误了还有理了呢?”“你说你错了!”……如此种种,让许多小学中年级教师苦不堪言。其实。教师往往在用成人的思维去思考孩子做过的事,以成人的眼光来评价孩子,他们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孩子也是和我们一样的人,是和教师的人格平等的人,他们也会哭、也会闹、也会发脾气、也会犯错误,他们的一些看似错误的行为并不是在挑战大人的权威,而是一种自然的再正常不过的现象。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已经从依附被动、服从权威的阶段,逐步向独立自主的水平发展。他们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完全服从家长和老师的意见。他们的叛逆正是表现了他们的成长和逐渐走向成熟,如果了解了这一点,教师和家长就不会再为他们的行为紧张和恼火,而要为他们的成长表示高兴,遇到一些“不听话”的情形也要泰然处之,想办法疏导,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们的一些看似“不正常”的行为,并能以平等的身份来倾听学生的心灵之音,这样,学生就会知道,理解自己的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会抱着支持的态度听他说话,为他解决困难。如果他有心理困扰,也肯定会迫不及待地想要和他最尊敬的老师分享了。
第三,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让他们成长中的心灵不再受到伤害
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人与人之间面红耳赤的争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其万能的法宝就是学会换位思考。”对小学中年级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被别人尊重、让人认同的心理需要,十岁左右的孩子正是自我人格认同和成长的关键期,同样有渴望被理解、被认同的心理需求,他们更在意的是来自教师和家长的肯定和赞扬,也在意周围人的评价,这构成了他们成长中最重要的有效因素。当觉得一向乖巧的孩子突然有一次不听话了,一直成绩优异的学生突然有一段时间不学习了,当生性活泼天真的学生一下子沉默了,教师都要在这些反常的现象发生之后冷静下来思考原因,设身处地想一想学生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难,从学生本身的角度考虑一下他们自身的感受,如果真是学生错了就想办法让他们改正,如果真是无意识的举动就要加以理解,这样,老师对学生的一些变化很容易就能想明白,并能及时为他们解决一些生活和学习方面的问题,控制好了情绪之后,老师才不会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怒气冲天,结果是不仅没有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使他们健康成长,反而会让自己的威信扫地而不利于自己以后教育行为的正确实施。
总之,面对一些正在成长的小学中年级的学生以及他们表现出来的前所未有的“怪异”的行为,教师既要以师爱为先导,以平和的心态给予学生无私的爱,更要把握好爱的尺度和方法,切实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只有对小学中年级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调适,帮助他们走出成长的关键时期,教育的天空才会出现一片丽日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