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789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的学习不应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更应该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要鼓励学生体验数学的学习过程,从具体的实例中体会数学,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对同一个问题的解答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就是一种创新。所以,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不是高深莫测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体现出来。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使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了解数学和认识数学,在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而互动式教学就能为学生提供发展创新意识的环境及实践能力得以提高的空间。
  关键词: 互动式教学 教学设计 实践能力 学习兴趣 创新能力
  一、设计互动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素材,运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学生身边的数学故事,以恰当的方式设计成“互动”的教学活动情境。
  案例1:正方体展开教学片段
  师:我们已经知道多面体可由平面图形围成,或者说把多面体展开以后可得到一个平面图形。下面一起来研究正方体展开以后的平面图形有哪些?能想一个研究的方法吗?
  生:可以倒过来思考,即看有哪些平面图形可以围成正方体。
  师:好注意!那就拿出准备好的6个正方体,用透明胶把它粘连成一个平面图形。(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拼出了许多种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显然你也能拼出不止一个,为了待会儿拼出的图形不重复,请思考一下有什么好办法呢?或者说照怎样的规律去拼?
  生:可先并排拼四块,另外两块再放在旁边,然后并排三块,再考虑另外三块的放法。
  师:真聪明!下面就请大家动手,看你拼成的图形能否围成正方体?若能,请把你的图形画在活动报告上;若不能,也把图形画在活动报告上,看谁画得最多、最快?(教师巡视,学生基本完成后。)
  师:共有几种图形能围成正方体?生1:10种。生2:11种。生3:12种。……
  二、设计互动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能使学生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才是成功的教学。
  案例2:质数、合数的教学片断
  师出示:写出下面每个数的所有约数,并分类.
  1,2,3,4,5,6,7,8,9,10,11,12.
  师:试试看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根据观察你可以得到哪些结论?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自然数按约数个数可分三类,1;有2个约数;3个约数以上。
  师:在数学中我们把只有2个约数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把有2个以上约数的数叫合数。
  生:老师,那么1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对吗?
  师:同学们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生:是对的,因为1只有约数1,不符合质数和合数的条件。
  师:那么怎样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呢?
  生:很简单,看这个数约数的个数有几个?只有两个,就是质数,两个以上就是合数。
  师:在这里如果要出现一个判断题你会怎么问?
  生: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生:我还想到了,就是自然数可以分成1,质数,合数。
  三、设计互动练习,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练习是学生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的最有效方法。传统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解例题后学生模仿做练习,当练习题中的条件或数量关系发生了变化,学生往往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师生互动的练习。
  案例3:同底数幂乘法片段
  请大家看屏幕上问题:你会算吗?①②③④先完成①②,要将过程表达出来。请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板演后由学生纠错,老师适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再口答③④,教师在学生口答时板书(略)。
  师:=如何证明?
  生:(疑惑,思考片刻后恍然大悟)上面的计算过程就是证明过程。
  师:下面我们先运用这个公式处理一些简单的计算。(以下略)
  四、设计互动结语,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常见的结尾往往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梳理和巩固所学知识。设计互动式的结语,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归纳所学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不断追求知识的品质。
  案例4: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生1:原来只知道四种平面图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还有立体图形。
  生2: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面,棱长,高。相对的面面积相等,棱长相等。
  生3:正方体的6个面相等,12条棱都相等。
  ……
  师:你们的收获还真不小呢。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学会这些知识的?
  生1:数出来的。
  师:数一数,数出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和棱有多少?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摸一摸,比一比就知道了长方体,正方体面的大小,棱的长短。
  生3:还有量一量的方法。
  师:在这一节中,我们学到了......
  总的来说,“互动式教学”就是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质疑问难;开放教学,诱发问题意识;细化操作流程,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继承传统教学科学、合理的成分,互补互利,在“主体参与”思想的指导下,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着眼实际,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让学生走出封闭的思维定势,以学习主人翁的姿态站稳脚跟。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教育的现代发展.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2]郭文安.试论创新教育及其特点.中国教育学刊,2000.1.
  [3]徐艳兵.极端建构主义以下的数学教育.外国教育资料,2000.3.
  [4]察攻.我所理解的数学建构教学观.数学教育学报,1995.5.
其他文献
摘 要: 对于开设《抛物线的标准方程》这一节公开课,作者选择了“研究性学习”教学法。此法是十分具有创造性与挑战性的教学新模式。在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知识,获得知识与方法,理解概念与原理,也需要时刻参与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老师的主导地位。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模式 教学设计 引导与可控 教学反思  一、环节设计要全面。  本次环节设
Rapid urbanization has triggered large rural population floating into cities,which in t affects rural human-land relationships.The actual human-land relationshi
摘 要: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的面向全国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开拓知识面,培养创造精神及合作意识,推动大学数学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关键词: 数学建模 综合能力 数学模型  我院开展数学建模教学、培训及建
The spatial interaction model is an effective way to explore the geographical disparities inherent i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 by simulating spatial f
航空业历来有“三高一低”的特殊行业属性,面对外部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如何使企业适应时代的变化和激烈竞争,完善内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而全面预算管理作为行之有效的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手段,是覆盖公司全体员工、所有经济活动、全管理流程、全年期间,衔接公司长短期目标的企业级管理体系。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内外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功效,尤其在企业内部控制中起着核心作用。  完善的预算控制体系应当是立体化、多元化的。所谓
期刊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他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笔者就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一、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的素质水平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俗话说“师傅领进门,
1.问题的提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著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4.1等可能性,有这样一道例题:一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1个白球和2个红球,这些球除颜色外都相同,搅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技能,进行数学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主要阵地。如何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与积极的心态下,化苦学为乐学,化唯分数论为知识技能齐头并进,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最佳发展,进而让初中数学课堂高效而精彩,值得我们思考。高效课堂是近年来教育界较时髦的课题,也是一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1.精细重组教材,认真备课  备课越充分,上课越其乐融融,师生越能找到幸福感。教师需要从初中三年、或一个学期、或一
2019年10月30日,历任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副主编、音乐学系主任,现任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蔡际洲老师来到浙江音乐学院举行了一场讲座,该讲座名称为:《音乐学学术规
期刊
素质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更提倡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数学教学作为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其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素质教育下,为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更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应注重落实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可以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