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作文评分标准中,“内容充实”是非常之重要的一条。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对于如何利用材料感到无所适从,如何处理作文材料已成为严重制约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瓶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仅靠过去那种“刀耕火种”的教学方式,是远跟不上时代步伐的。因此,必须改革作文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实践证明运用网络技术能够优化作文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我们的做法是:
1 建立网站
提供素材能否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写作素材,建立学生作文网站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的要求,并顺应儿童的写作心理,建立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法多元的写作知识和图文素材网站。从形式上有“图文宝库”、“语段宝卷”、“词汇宝典”、“思维宝塔”、“练笔宝石”、“名师宝藏”等栏目;从内容上有写人的、记事的、写景的、状物的等;从文体有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等。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并深受同学们欢迎的。
2 引导上网
选择素材光有网站这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如何上网,让学生在网上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素材,因为网上的素材可以说是图文并茂、五彩缤纷、丰富多样。这就必须有一个筛选的过程。如在教学“写一种动物或植物”的作文时,首先引导学生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对这些素材进行筛选;再看看名师是怎样指点迷津的;紧接着找一找有不有自己需要的语段或优美词句。最后还得走出网络,走向生活,和生活中观察的动植物进行比较,抓住特点,优化组合。网上资料加上生活实际,再注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便是你理想的作文。
3 教给方法
活用素材网络虽然提供了不少素材,这毕竟和学生生活实际有很大的差距。学生在作文时,不能照搬照套网上的素材,必须要活用素材。如在教学“小花猫和小白兔”时,先让学生比较观察网上提供的各式各样的小花猫和小白兔后,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口述,同学们有的说,小花猫的眼睛在暗光下,总是登得大大的,圆圆的,并且眼珠子是绿绿的,绿得像两颗绿灯泡;在强光下,小花猫的眼睛就眯成了一条线。而小白兔的眼睛也是圆圆的,眼珠子是红红的,像两颗红珍珠。有的说,小白兔的耳朵是长长的,尖尖的,还会转动,特别灵活。而小花猫的耳朵是短短的,不能转动。有的说,小白兔的四肢是前腿短,后腿长,跳跃式走动。小花猫的脚心有肉垫,走路很轻,便于捉老鼠。还有的说,小白兔全身是雪白的毛,而小花猫身上的毛,是黄、白、黑三种颜色,像穿的一件花衣服,听好看的。学生为什么能够说得生动具体呢?是因为网上提供的画面就是这样清楚明白,再加上学生的生活实际的体验,才有这样的效果。
4 勇于创新
加工素材“创新”这是新概念作文所要追求的目标,但它又不同于成人的文学创作。小学生的习作其主要特点,就是把生活中所看、所听、所想、所感,用纪实的手法来表达真情实感。然而,要使文章有新意,不是人云亦云,老生常谈,就必须要做到:立意新、构思巧、语言美,既有实,又有虚,虚实结合,巧夺天工——这就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写文章要有一定的联想和想象。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网上的资料虽然经过老师的精心设计和技术加工,所提供的素材都是学生要写的主要内容,看起来只是照录纪实,不需要什么想象,但实际上文章要写得生动、形象、具体,还必须进行创新,合理加工,合理想象。
如在指导学生说写“小花猫”时,本来从网上资料中看不到猫捉老鼠的情景,也不知道猫的胡须管什么用的,同时也看不到它平常是怎么玩耍的。这就必须要把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合理想象。结果同学们的想象不但合理,而且十分丰富,有的说,猫的胡须是用来探测什么的;有的说,是用来量鼠洞大小的;有的说,猫捉老鼠时,眼睛登得又大又圆,在鼠洞前耐心地等待着老鼠的到来,当老鼠出现在眼前时,猫就来个迅雷不及眼耳之势,就逮住了老鼠。当它把老鼠捉到了玩弄一阵子后才美美地饱餐一顿。
5 优化评改途径
传统的作文评改,教师在台上读,学生在台下听,耳听为虚,学生的注意力得不到高度集中,往往是听了前言忘了后语,效果很不明显。即使是感觉到了语言表达上的问题,但动手修改却感到困难。运用电教媒体网络教学后,作文的批改、修订就直观、简捷、高效了许多,对于典型性问题的作文,我详细批改后,将文章在大屏幕上反馈给学生,既开阔了他们的思路,又可以在互相借鉴参考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让学生“眼见为实”,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集体修改,还可以集思广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上课时,教师将有代表性的学生作文投影到大屏幕上,引导学生围绕作文要求逐字逐句逐段地进行评改。既方便地实现增添、删除、调序、变换等修改,同时也将一系列的修改符号教给学生,而且还可利用计算机对文字有针对性地处理。如精彩之处和欠缺之处都可变换字体颜色或加入下划线。既使学生直观地感知了修改过程,又一步步地掌握了修改作文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作文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确优化了作文教学的过程,给作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然而,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它不是万能的。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之中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注重实用性和时效性,把握使用的“量”与“度”。只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懂得不断学习的教师,才有可能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1 建立网站
提供素材能否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写作素材,建立学生作文网站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的要求,并顺应儿童的写作心理,建立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法多元的写作知识和图文素材网站。从形式上有“图文宝库”、“语段宝卷”、“词汇宝典”、“思维宝塔”、“练笔宝石”、“名师宝藏”等栏目;从内容上有写人的、记事的、写景的、状物的等;从文体有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等。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并深受同学们欢迎的。
2 引导上网
选择素材光有网站这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如何上网,让学生在网上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素材,因为网上的素材可以说是图文并茂、五彩缤纷、丰富多样。这就必须有一个筛选的过程。如在教学“写一种动物或植物”的作文时,首先引导学生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对这些素材进行筛选;再看看名师是怎样指点迷津的;紧接着找一找有不有自己需要的语段或优美词句。最后还得走出网络,走向生活,和生活中观察的动植物进行比较,抓住特点,优化组合。网上资料加上生活实际,再注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便是你理想的作文。
3 教给方法
活用素材网络虽然提供了不少素材,这毕竟和学生生活实际有很大的差距。学生在作文时,不能照搬照套网上的素材,必须要活用素材。如在教学“小花猫和小白兔”时,先让学生比较观察网上提供的各式各样的小花猫和小白兔后,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口述,同学们有的说,小花猫的眼睛在暗光下,总是登得大大的,圆圆的,并且眼珠子是绿绿的,绿得像两颗绿灯泡;在强光下,小花猫的眼睛就眯成了一条线。而小白兔的眼睛也是圆圆的,眼珠子是红红的,像两颗红珍珠。有的说,小白兔的耳朵是长长的,尖尖的,还会转动,特别灵活。而小花猫的耳朵是短短的,不能转动。有的说,小白兔的四肢是前腿短,后腿长,跳跃式走动。小花猫的脚心有肉垫,走路很轻,便于捉老鼠。还有的说,小白兔全身是雪白的毛,而小花猫身上的毛,是黄、白、黑三种颜色,像穿的一件花衣服,听好看的。学生为什么能够说得生动具体呢?是因为网上提供的画面就是这样清楚明白,再加上学生的生活实际的体验,才有这样的效果。
4 勇于创新
加工素材“创新”这是新概念作文所要追求的目标,但它又不同于成人的文学创作。小学生的习作其主要特点,就是把生活中所看、所听、所想、所感,用纪实的手法来表达真情实感。然而,要使文章有新意,不是人云亦云,老生常谈,就必须要做到:立意新、构思巧、语言美,既有实,又有虚,虚实结合,巧夺天工——这就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写文章要有一定的联想和想象。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网上的资料虽然经过老师的精心设计和技术加工,所提供的素材都是学生要写的主要内容,看起来只是照录纪实,不需要什么想象,但实际上文章要写得生动、形象、具体,还必须进行创新,合理加工,合理想象。
如在指导学生说写“小花猫”时,本来从网上资料中看不到猫捉老鼠的情景,也不知道猫的胡须管什么用的,同时也看不到它平常是怎么玩耍的。这就必须要把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合理想象。结果同学们的想象不但合理,而且十分丰富,有的说,猫的胡须是用来探测什么的;有的说,是用来量鼠洞大小的;有的说,猫捉老鼠时,眼睛登得又大又圆,在鼠洞前耐心地等待着老鼠的到来,当老鼠出现在眼前时,猫就来个迅雷不及眼耳之势,就逮住了老鼠。当它把老鼠捉到了玩弄一阵子后才美美地饱餐一顿。
5 优化评改途径
传统的作文评改,教师在台上读,学生在台下听,耳听为虚,学生的注意力得不到高度集中,往往是听了前言忘了后语,效果很不明显。即使是感觉到了语言表达上的问题,但动手修改却感到困难。运用电教媒体网络教学后,作文的批改、修订就直观、简捷、高效了许多,对于典型性问题的作文,我详细批改后,将文章在大屏幕上反馈给学生,既开阔了他们的思路,又可以在互相借鉴参考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让学生“眼见为实”,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集体修改,还可以集思广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上课时,教师将有代表性的学生作文投影到大屏幕上,引导学生围绕作文要求逐字逐句逐段地进行评改。既方便地实现增添、删除、调序、变换等修改,同时也将一系列的修改符号教给学生,而且还可利用计算机对文字有针对性地处理。如精彩之处和欠缺之处都可变换字体颜色或加入下划线。既使学生直观地感知了修改过程,又一步步地掌握了修改作文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作文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确优化了作文教学的过程,给作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然而,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它不是万能的。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之中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注重实用性和时效性,把握使用的“量”与“度”。只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懂得不断学习的教师,才有可能实现教育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