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自有其重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yi870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萧萧》是沈从文写于1929年的一部短篇小说,主人公萧萧天真懵懂,小说描写了她成为童养媳后的成长历程,其间多种力量交织,旧与新同时影响着萧萧的生命进程,但意外的结局安排却使萧萧从封建文化与新文化的夹道中脱身,靠着生命本身的重量获得生存权力,这体现了沈从文对生命力量的尊重。
  关键词:沈从文;萧萧;生命
  一、文本分析
  在萧萧的成长历程中,童养媳的身份贯彻始终,她的经历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萧萧尚且天真懵懂,经历了以“丈夫”和“祖父”为代表的封建力量的浸染;第二阶段,她受到了代表新式文化的“女学生”形象的冲击,但她对“女学生”形象仅仅停留在好奇与憧憬;第三阶段,她从花狗身上体会了男女之情,并因此不为礼法所容,萧萧此时思及“女学生”,突然有了为自由远走的力量,付诸行动后遭到传统力量堵截,出走宣告失败。第四阶段,萧萧对自由的追求实际上是对生命的追求,不得自由,按理生命也该难存,不曾想最后却意外存活。沈从文对生命的认识,是小说结局萧萧得以生存的合理性。
  (一)丈夫代表的封建力量
  小說开头描写的是新娘子出嫁的情形,寻常人家的姑娘出嫁,是从母亲的身边离开,去一个陌生人的家里,心理上的差异自然会导致慌张,要哭一哭,可萧萧不哭,萧萧没有母亲,她对生活一无所知,也没有归属感。“萧萧做媳妇时年纪十二岁,有一个小丈夫,年纪还不到三岁。”仅用极平淡的三句话说明这一事实。萧萧对出嫁一事的平静态度,与作者对童养媳这一身份的轻描淡写,相互映衬下显现出萧萧的无知与懵懂,也体现出封建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对人进行渗透。
  萧萧虽有着童养媳的身份,但根本上还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孩子,她并不缺少这个年纪的小孩该有的一切心思,她对新鲜有趣的东西都有追求的欲望。并且“这小女人简直全不为丈夫设想那么似的,一天比一天长大起来了。”丈夫的存在就是萧萧童养媳身份的证明,这个身份代表着萧萧外部始终环绕着的传统力量,萧萧年纪尚小却在婆家受累许多,承担了照顾“弟弟”的大部分任务,身体发育却不比先前受苦,顺当且健康的长大了。她的成长状态意外的没有受传统力量的影响。
  (二)女学生带来的憧憬
  “女学生”这一形象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院坝中,忙完农活的“祖父”与大家闲聊,“想起白天场上的事情,祖父开口说话:‘我听三金说,前天又有女学生过身。’大家就哄然笑了起来。”“女学生”是一个新潮的人群,与旧传统对立,而“祖父”所经历的传统年岁最多,是旧一辈的最好代表。提及“女学生”时,大家哄笑起来的表现也说明,“女学生”这一形象的出现就是传统的对立面,她代表着新文化对乡村传统的吞噬,两者无法共生,这也是特殊时代背景下萧萧必须会接触到的新旧冲突。
  萧萧被众人取笑,说她像个女学生,一开始她认为这是不好的形容,于是争辩了几句,可是后来“听过这话的萧萧,心中却是忽然有了一种模模糊糊的愿望。”萧萧对乡下人眼中举止怪异的“女学生”形象产生了好奇 ,这样的好奇很快在她抚摸着自己的辫子沉思时转化成了憧憬。促使萧萧对其产生憧憬的,除了新奇,还应该有同样的身份矛盾带来的认同感。萧萧与丈夫之间以姐弟相称,既是姐姐,也是妻子,可姐姐不是真正的姐姐,妻子尚不能成为真正的妻子,这就造成了萧萧身份的滑稽与怪异。同样,在农村人眼里尚未形成一个新的认知体系可以容得下女学生的举止,她们的身份也是模糊错乱的,萧萧由此感受到了共通点并产生了憧憬。
  (三)花狗与自由
  在女学生这一形象给萧萧留下一定印象后,花狗出现了。萧萧在不断成长,生理逐渐成熟,同时心理上对男女关系有了启蒙和体味,可年龄小她许多的合法丈夫却只是把她当做“母亲”。萧萧生命里必须出现的一个男人,可以是任何形象,但沈从文没有为萧萧安排一个可以承担责任的男人来经历男女之情,而选择了花狗,是为萧萧后来为了自我拯救选择出走做了铺垫。
  “自由”这一概念是花狗带给萧萧的,“他在萧萧面前说了点大话……不消说,这自然完全是胡诌的笑话。可是那故事把萧萧可乐坏了。因为花狗说这个就叫做‘自由’。”萧萧在发现自己怀孕之后,曾经向花狗发出过一起逃走的请求,可花狗注定不是萧萧“自由”的寄托。
  后来“有一天,又听人说有好些女学生过路,听过这话的萧萧,挣了眼做过一阵梦,,愣愣的对日头出处痴了半天。”在这痴了半天的思考之后,萧萧仿佛突然获得了力量,她决定离开。在此之前,萧萧对“女学生”的形象只停留在憧憬阶段,但是在经历过人生中的大变动之后,她不再只是站在路边看“女学生”经过,她要向“女学生”学习,要争取自由,这是整篇文章中萧萧生命力最为蓬勃的时刻。
  (四)“出走”失败
  萧萧的自由追求没有成功,沈从文在这里设计了一个很巧妙的“出走失败”情节,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沈从文对五四以来文学作品里“出走”主题的看法。在五四启蒙语境下,出走被想象成青年自我拯救的方式。新时代的青年与旧家庭封建伦理道德和婚姻观念及其所象征的传统力量决裂,离家出走,反抗家庭,反抗落后的社会,甚至走向革命的道路,这是以巴金早期家庭小说尤其是《家》为代表的叙事模式。但与巴金不同的是,巴金在作品中塑造“家”的形象,是为了毁掉它,沈从文却是要回归它,换言之,在《萧萧》这个故事中,沈从文并不认为萧萧想要去的“城里”有真正的自由。
  文本中,萧萧出走失败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沈从文对都市的舍弃,但他仍然认为乡村中存在的封建传统是落后愚昧的。首先当然是萧萧童养媳的身份,萧萧本身所带的枷锁是不合理的,她与花狗的私情是不合理上的不合理,所以难以评判。正如大家在商量对萧萧的处置方式时,文中写:“沉谭多是读过‘子曰’的族长爱面子才作出的蠢事。伯父不读‘子曰’,不忍把萧萧当牺牲,萧萧当然应当嫁人做‘二路亲’了。”萧萧违背礼法,有两种处置方式,沈从文借伯父的选择来批判封建纲常对生命的迫害。
  二、总结
  沈从文给萧萧设置了三重困境,第一,萧萧身为童养媳,违背了新文化里“女学生”们所宣扬的民主平等,在现代文明中不应该存在;第二,萧萧身为童养媳却与外人私通,与传统的礼法道德不符,应该被沉谭或发卖,也不为传统道德所容;第三,萧萧受“女学生”形象鼓动,想要为自己争取自由而出走,却并未成功。萧萧在故事的尾声明显已经走入了死局,无论走向哪里都难以生存,可沈从文早在前文中埋下她能活下去的伏笔,这伏笔就是生命本身的力量。
  生命自有其重,它不应受封建道德的迫害,也不应沦为新文化的附庸,更不用追寻尚且存疑的自由,仅仅只是生命本身就有活下去的权力,就具备抵抗一切侵蚀的力量,这是沈从文对生命最极致的赞美与讴歌,是他对传统与现代的思考,是他对生存一事最平实的叙述,正如萧萧在出走前的思考:“她常想,我现在死了,什么都好了。可是为什么要死?她还很高兴活下去,愿意活下去。”
  沈从文是现代中国作家中自觉地将艺术触角延伸到现代中国城乡两大社会区域两类文化板块中的小说家。在《萧萧》这部作品中,他描写了传统、现代、自由、人情、自然等多种力量的交织,但最后生命作为讴歌对象脱颖而出,可以看出沈从文试图把握住这种蕴藏在冲突与力量拉扯背后的生命本身自然流动的姿态,并用乡野的朴实人情味道为其增色,这是一种新的超越。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代表作(上)[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40-154.
  [2]沈从文.沈从文批评文集[M].广东.珠海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吕凤子先生的中国画艺术为出发点,探寻凤老的艺术人生。对吕凤子先生的艺术思想,艺术创作方法与方式,对中国传统绘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贡献,根据吕凤子不平凡的艺术人生将吕凤子先生的绘画创作分层次来进行研究,进而对吕凤子的创作方法与艺术思想做了基础的挖掘与探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吕凤子对艺术的领悟和把握,对笔墨的继承与创新,以及对艺术教育的态度,以此挖掘出凤老对艺术的认知与贡献,使吕凤子的
期刊
摘 要:《入蜀日记》是清末民初陕西籍士人陈涛将自己由陕入川的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感汇集写成,是川陕交通研究中重要的历史地理文献。对清代川陕商业贸易研究、晚清西部政局研究、川陕交界的城市史研究、清末交通史研究都大有裨益。  关键词:入蜀日记;陈涛;川陕交通;川陕交通  一.陈涛简介  陈涛(1866~1923)字伯澜,陕西省三原县人。幼年在刘古愚任教的三原东关胡子周古月斋就读。1887年又随刘古愚到
期刊
摘 要:山西古县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的汾河片平阳小片。虚词“的”在山西古县话中使用频率高,具有多种用法,本文主要讨论古县话中的结构助词“的”。  关键词: 古县方言;结构助词“的”  引言  山西临汾古县位于山西省的南部,临汾市的东北部。《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山西方言分区》、《中国语言地图集》都将古县方言划为中原官话的汾河片平阳小片。虚词“的”在山西临汾(古县)话中使用频率高,具有多种用法,且其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野草》与《恶之花》的差异与思考,寻找二者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上的异同。悲观主义的时间意识以及思想的双重性,是这两位作家的创作共性,而“求真”与“求善”两种不同的价值追求,是两位作家时间意识内涵不同的主因。  关键词::恶之花》;《野草》;时间意识  一、《恶之花》与《野草》时间性范畴的比较  《恶之花》是波德莱尔转向自身、诉诸内省的一次艺术尝试,是极具个人性的纯粹的生  命体验
期刊
1.はじめに  藤本敏之は『日米における呼称語の比較』の中で、「日本語の呼称体系を概観して気づくことは、日本語が社会的目上、目下の関係を重視していることである。つまり、一般に親族名称や職業、地位名称は、上位者に対する対称詞、あるいは上位者が用いる自称詞として、また固有名詞や人称名詞は、対等者及び下位者に対する対称詞、あるいは対等者及び下位者が用いる自称詞として、整然と位置づけられている。これは日本
期刊
摘 要:《西方哲学简史》是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作品,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来阐述: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和近代哲学。纵观全书,我们不难从字里行间寻得罗素的许多评论,所以本书实质上是一部他对于哲学历史的主观论述。基于对其中一些评论的思考、看法和异议,我将在下文中就几个片段发表一些浅见。  关键词:真理;中庸;正义;平等;均贫富  一、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一)中庸之说的例外  亚里士多德有一种
期刊
摘 要: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苗族与侗族一直是相互扶持的两个民族,俗话说“侗苗是一家”在这两个民族大迁徙与融合的过程中,民族间的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怀化位于湖南西部偏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有“黔滇门户”之称。是湖南少数民族聚集的一个“多民族文化村”,长期以来,侗、苗、等50多个少数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也正因如此,各少数民族间的生活习惯、风俗文化在一点一点的更新、替换,从舞
期刊
《雷雨》是由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剧中以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不论是家庭秘密还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发,在叙述家庭矛盾纠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顽固的同时,反映了更为深层的社会及时代问题。该剧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炼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
期刊
摘 要:通过对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在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和推进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为恢复草原生态系统,促进了牧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产生积极意义。  关键词:生态资源;草原生态补偿;生态补偿政策  一、肃南县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草原生态补偿制度还不够完善  该县草原生态补助还没有形成一种合理的补偿制度,存在着“一刀切”的现象。草场多,人口少
期刊
摘 要:《梅雨之夕》是施蛰存先生的作品。施蛰存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更偏向于心理分析小说。《梅雨之夕》也不例外,这部作品的心理分析来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整部作品注重描写主人公的潜意识,尤其注重写主人公内心的自我冲突。从怦然心动到跃跃欲试到想入非非以及最后的恋恋不舍,怅然若失。施蛰存用细腻的笔法记述了一位男子记述了一位下班回家的男子在途中邂逅一位少女之后的一段心灵历程。《梅雨之夕》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