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领导中的情绪冲突与调控

来源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ver18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校长对教师的人际领导是课程领导的基礎,是情绪化的劳动。课程领导中校长与教师的情绪互动机制包括情感反应路径、推断加工路径,信息加工程度、合适性判断是其调节因素。课程领导中校长与教师的情绪冲突体现在课程规划中的理性假设与教师情绪的背离、课程开发中的共情鸿沟与教师情绪误判、课程实施中的伪装积极情绪与教师虚假情绪感知、课程评价中的功利主义倾向与教师情绪耗竭。通过理性与情绪交互作用于课程规划、培育校长的共情能力、营造积极情绪氛围、注重教师的心理资本补偿等策略,可以调控课程领导中校长与教师的情绪冲突。
  
   关键词: 课程领导;校长;教师;情绪互动机制;情绪冲突;情绪调控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国家一般课题“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转化模式研究”(项目编号:BHA170148)的成果。
  作者简介:颜晓程,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研究;吕立杰,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泰勒原理确立了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崇尚工具理性,加强对课程开发及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形成了科学化的课程开发范式,使得科层式、程序式的课程管理模式获得了合法地位。泰勒原理实质上认为学校组织乃理性实体,校长和教师在工作中应表现出理性的一面,情绪则被排除在组织管理之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教师情绪日益得到教育学者的重视,成为近十余年来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议题。[尹弘飚:《教师情绪研究:发展脉络与概念框架》,《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第4期,第77-82页。]已有学者对教师情绪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目前为止校长与教师的情绪互动问题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本文聚焦课程领导中的情绪因素,分析课程领导工作的情绪性,探究课程领导过程中校长与教师的情绪互动机制,以及课程领导中校长与教师的情绪冲突表现、调控方式,以期使课程领导中的情绪因素得到应有的关注。
  一、课程领导是一项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指个体为了某一目的,努力改变自己情绪的行为,是个体为表达组织期望的情绪而进行的自我管理。[毛晋平,莫拓宇:《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情绪劳动策略、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教师教育研究》2014年第5期,第22-28页。]课程领导是校长通过对教师的领导引发相应的课程行为,是兼具理性与情感的领导工作。为了达成课程目标,校长与教师需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合作,其间必然启动某种情绪或限制某种情绪。情绪劳动是课程领导的必要组成部分。
  1.校长对教师的人际领导是课程领导的基础
  课程领导即校长领导教师团体以合作、交流、沟通的方式对学校的课程规划、开发、实施、评价等课程活动进行革新的实践过程。萨乔万尼认为,校长领导有技术领导、人际领导、教育领导、象征领导及文化领导五种,前三种是基础领导力,后两种是较高层次的领导力。[萨乔万尼:《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 张虹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131页。]人际领导是校长课程领导的基础,即校长在课程领导过程中调动、发挥人际资源的能力。首先,人际领导可以挖掘教师课程能力,增加校长课程领导的厚度。校长的人际领导需要与教师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挖掘教师个体的课程能力,将教师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赋予教师适度的课程权利。教师在得到一定的课程权利时,会增强对学校工作的认同感、投入感,以此满足个体归属感的需要,增加校长课程领导的厚度。其次,校长的人际领导可以提升学校课程组织运行的流畅性。组建合作的课程团队是实现课程领导的关键。但是,在课程领导以及课程实践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种人际矛盾。有效的人际领导可以调和人际矛盾,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组织成员间的凝聚力,最终实现校长课程领导效率的提升。
  2.校长对教师的人际领导是情绪化的劳动
  校长的人际领导是一项情绪化的领导活动。人际领导的最大特征是“人性化”,在人际互动中情绪问题是难以规避的重要问题。权变领导理论认为领导是一个领导者与下属员工双向互动的过程,而情绪作为联结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在这个互动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彭坚,刘毅,路红,刘映杰,吴伟炯:《情绪领导力:概念、测量、发展与模型建构》,《心理科学进展》2014年第11期,第1757-1769页。]情绪普遍存在于校长的人际领导活动中,有必要对校长人际领导中的情绪进行分析、理解。正性情绪即积极情绪,具有正效价的情绪,如高兴、愉悦、自信等;负性情绪即消极情绪,具有负效价的情绪,如愤怒、沮丧、悲伤等。校长人际领导的过程中,课程愿景的表达,对教师的鼓励、关怀等都需要通过情绪信息来传递。情绪表达影响人际交流的方式以及个体对表达内容、方式、对象的选择,决定了他人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并将对个体的人际关系产生影响。[李响:《情绪表达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概述》,《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第9期,第12-14页。]换句话说,情绪是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首先,积极情绪可以增强校长与教师间的人际信任。情绪是影响人际信任的关键因素之一,积极情绪释放的是尊重、可信的情绪信息,会增强校长与教师间的人际信任。人际信任是人与人交流合作的基础,教师在充分信任校长的前提下,会更易于认同校长的课程决策。其次,积极情绪可以拉近校长与教师间的人际距离。校长的领导角色必定导致其在与教师交往中的优势地位,易产生人际距离。人际距离的存在会阻碍校长与教师的人际交流。这时就需要校长在与教师的交往中表达、释放积极情绪,以拉近与教师间的人际距离。
  二、课程领导中校长与教师的情绪互动机制
  范·克莱夫(Van Kleef)于2009年基于情绪的社交功能以及决策的信息加工系统建构了情绪社会信息模型 (Emotion as Social Information Model,EASI)。[Van Kleef,G.A. How Emotions Regulate Social Life: The Emotions as Social Information (EASI)Model[J].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9,18:184-188.]此模型的前提假设是情绪承载着个体的情感、意图、动机等信息,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如同个体能够实现对自我情绪的体验,观察者亦能在他人的情绪表达中获得情绪信息,从而对观察者的行为选择产生影响。该模型阐释了个体情绪如何对他人行为产生影响,揭示了情绪的人际效应作用机制。本研究以此模型为理论基础,建立课程领导中校长与教师的情绪互动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领导中校长与教师情绪互动机制
  课程领导中,校长和教师既是情绪的表达者,也是情绪的接收者。课程领导中校长与教师的情绪互动路径包括“情感反应”和“推断加工”两条路径,两条路径的选择受信息加工程度与合适性判断两种因素影响。
  1.校长与教师情绪互动的情感反应路径
  情感反应是指情绪表达者直接激发接收者的情绪状态,从而产生情绪层面的“人际效应”,[陈璟,汪为:《情绪即社会信息模型述评》,《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年第2期,第214-223页。]它具有直接性、无意识聚合性的特征。情感反应的类型有两种:第一,情绪会通过情绪感染过程直接从表达者传递到接收者。[Van Kleef,G.A..How Emotions Regulate Social Life: The Emotions as Social Information (EASI)Model[J].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9,18:184-188.]情绪感染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中,会自动、无意识地捕捉他人的情绪,最后他人的情绪被我所接受,即他我情绪保持一致性。[赖胜强,唐雪梅:《信息情绪性对网络谣言传播的影响研究》,《情报杂志》2016年第1期,第116-121页。]课程领导中,校长为情绪表达者,教师为接收者时,校长的情绪会以表情、语言等方式直接扩散给教师,教师的情绪则无意识地与校长的情绪产生聚合,与校长的情绪状态趋于一致。因此,如果校长对教师的课程行为表现出更多的正向情绪时,教师也会产生正向情绪,对课程行为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亦然。当教师为情绪表达者,校长为接收者时,当教师对校长的课程领导行为表现出认可、肯定等正向情绪时,校长也会产生正向的情绪,以更加积极的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课程领导工作之中,反之亦然。第二,情绪会影响印象形成和人际喜爱。[Van Kleef,G.A..How Emotions Regulate Social Life: The Emotions as Social Information (EASI)Model[J].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9,18:184-188.]课程领导中的情绪会影响教师与校长之间的印象,印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校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校长与教师相互给予的正向情绪会给彼此留下好的印象,拉近校长与教师间的情感距离,提升学校课程领导过程中的向心力;反之,会使校长与教师拉开距离,最终导致课程领导工作的低效化。
  2.校长与教师情绪互动的推断加工路径
  推断加工路径将他人的情绪表达视为信息输入,通过推断加工获取信息而产生情绪的人际效应来影响个人决策,[陈璟,姜金栋,汪为,李红:《决策中情绪作用机制的理论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14年第6期,第1346-1353页。]它具有间接性、有意识认知性的特征。该路径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即认为情绪是个体对任务信息进行提取和加工的结果。基于此,情绪表达者在发出某种情绪时,接收者可以提取情绪表达者的情感、态度、行为意向等信息,并且将这些信息进一步推断加工,形成某种结论,继而影响其行为。课程领导中,校长为情绪表达者,教师为接收者时,校长的情绪代表了其对教师教学效果、课程目标达成程度的判断。负性情绪表示校长对教师的课程实施效果不满意,正性情绪表示较为满意。教师可以通过提取校长对待其课程工作完成度所表达的情绪信息,并且进一步推断加工,推断的结果会对教师的课程行为起到抑制或激励作用。而当教师为情绪表达者,校长为接收者时,教师的情绪往往代表其对校长课程领导方式、方法满意度的判断。负性情绪表示教师对校长的课程领导方式、方法不满意,正性情绪表示相对满意。校长通过提取教师表达的情绪信息,推断出自己的课程领导方式是否存在某些值得肯定或不足的地方,以此发扬或改正,这样才能达成最终的课程领导目标。
  3.校长与教师情绪互动路径选择的影响因素
  信息加工程度即情绪接收者对情绪信息加工的深度。情绪接收者对情绪信息加工的程度越深入,推断加工路径的预测力相对就越强;反之,信息加工程度越粗浅,情感反应加工路径的预测能力越强。[张艳红,佐斌:《情绪社会信息模型:情绪人际效应的新理论》,《社会心理科学》2014年第7期,第42-47页。]情绪接收者的信息加工程度取决于以下两点:首先,求知动机影响信息加工程度。求知动机即个体准确理解外部环境以及他者意愿的程度。求知动机较高的教师和校长,在与他人的相处过程中,面对外部不确定的知识与环境时,更倾向于通过信息加工的方式进行信息判断、选择,最终做出決策。因此,求知动机较高的教师和校长在面对他者表达出的情绪时,也能较为准确地进行情绪信息识别和深度加工,更倾向推断加工路径。反之,更倾向于情感反应路径。其次,情绪智力影响信息加工程度。情绪智力即影响个体适应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人格、人际能力的总和,由个体内部成分、人际成分、适应性成分、压力管理成分和一般心境成分构成。[薛海珊:《情绪智力的研究现状及其展望》,《社会心理科学》2009年第5期,第15-18页。]高情绪智力的校长和教师在课程领导的情绪互动过程中更容易感知他者的情绪变化,并且进行情绪信息的加工,迅速适应他者的情绪变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亦然。
  合适性判断(perceived appropriateness)即情绪接收者根据情境因素判断情绪的合理性。情境因素即情绪互动中,情绪表达者与接收者直接关联因素的总和。情绪互动发生的场域具有差异性,因而,其情境因素也不尽相同。课程领导中校长与教师情绪互动的情境性影响因素包括课程领导的类型、组织氛围、组织文化类型等。这些情境性因素影响情绪接收者对表达者情绪适宜性的判断,进而影响其情绪路径选择。当感知到情绪表现不合时宜时,接收者的信息加工动机会降低,倾向情感反应路径;反之,感知到情绪表现适宜时,接收者的信息加工动机会提高,倾向信息推断加工路径。[张艳红,佐斌:《情绪社会信息模型:情绪人际效应的新理论》,《社会心理科学》2014年第7期,第42-47页。]
其他文献
摘 要: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展美育已经有40年的历程,经过“以美辅德”“德美一体”和“以美育人”三个阶段。学校一开始注重育德于美,以美养德,将美育作为德育的一种手段。之后学校开始越来越关注人,关注人的综合素质,关注人的核心素养,提出德美一体。目前,学校的美育探索的重点是以美育人,素养为重,即以审美教育的自由精神与创造意识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 美育;德育;以美养德;德美一体;以美育
期刊
摘 要: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要改变结果性评价方式,遵循过程性评价的基本原则,即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重视非预期的活动结果,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中学遵循过程性评价原则,各年级开展的“雏鹰假日小队”活动,注重活动前的任务安排、活动中的量表记录和活动后的反思总结,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性评价;“雏鹰假日小队”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
期刊
摘 要: 学科融合是当前学校教育的趋势。研究性阅读可通过对素材提供的内容进行衍生学习和深度理解,建立新的知识体系。因此,研究性阅读有助于改变人文学科独立分离的状态,促进学科融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采取以下策略进行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科融合:找到恰切的融合点,促使不同学科内容互动;采用主题式设计,实现有限课堂中“由点到面”的研究性阅读;把握学科的“分”来实现内涵的“合”;在精心设计的活动中丰富研究性
期刊
摘 要: 学术著作中运用的诸多概念,在保持其学术性、专业性的同时,也为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提供了突破口。概念的梳理、整合可以提供概念性视角。结合概念性视角,以《乡土中国》为例,学术著作的整本书阅读从概念走向理解可以采取以下实施路径:以单元为整体的“逆向化”设计,以概念为本的梳理和整合,以任务为驱动的阅读活动,以理解为目标的结构化迁移,从而让阅读真实地发生,发展学生的阅读素养。  关键词: 学术著作
期刊
摘 要: 学校美育强调通过审美、艺术实践实现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美术教育是学校美育中的重要一环。而“美育”不仅仅是艺术技法教育,基础美术教育中的“艺术赏析”也是美育。针对当前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文章以“写意性”油画教学为例,提出教学策略:认知“写意性”油画的概念及文化内涵,探索“写意性”油画的教学方法,导入“写意性”油画的作品赏析,以期对我国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小学美术
期刊
摘 要: 文章以国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课程方案以及大规模学生课程表调查为基础,依据古德莱德和布罗菲的课程实施层级理论,构建本土化的课程实施层级分析框架,剖析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实施产生落差的过程。调查显示:国家与省级之间落差微弱,极少数省级课程方案突破国家方案;但省级方案与学校课表之间落差较大,部分班级课时严重不足。基于此,应增强学校课程管理人员的法规意识,规范艺术课程名称及地位;构建艺
期刊
2020年11月13日至15日,由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承办的全国第八届教育伦理学术研讨会在遵义医科大学顺利召开。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广州大学等50多所高校与教育机构的120多位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会议主题“新时代立
期刊
摘 要: 基于教师智慧的内涵,智慧教师应该具备三个品性,即高尚人格、善于思辨、创新能力,其中,高尚人格是智慧教师之基础,善于思辨是智慧教师之动力,创新能力是智慧教师之核心。在创新教师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学校通过参与式、体验式的培养模式培养智慧教师。同时,这些创新智慧更好地指引教师在学生成长、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并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育人理念、核心素养和人格修养。  关键词: 教师发展模式
期刊
摘 要: 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天职”使教师职业具有独特的魅力。然而,在现代性浪潮中,过度强调工具理性使教师的“传道”使命被部分遮蔽,德性光环失去光泽,故需“复魅”;同时,教师职业又被“泛道德主义”和“圣贤道德”所绑架,故需“祛魅”。法律作为一种外在的规训力量,对教师职业的合理“复魅”与“祛魅”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底线师德立法,不仅能够规范教师行为,而且能为教师的正当利益提供法律保护。因此,师德建设
期刊
摘 要: 在国际高中开展以生涯指导为导向的项目式学习,主要是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基本框架,以生涯规划为主线,以年级为阶段,层层推进,实施完成不同主题的系列项目式学习。在国际高中开展以生涯指导为导向的项目式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依托于实际环境,通过思考、实践,获得相应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不同主题的引导,有效帮助学生不断探索自我,完成选课、选专业、申请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