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开发校本课程与落实核心素养要求的关系,提出基于核心素养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并以百色市右江区第十小学“活水课程”为例,论述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 校本课程 开发 实践 活水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A-0070-02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我国新时代对学生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2016年以来,国内对“核心素养”的讨论越发热烈,各级各类学校都在探索怎样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地生根。课程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既包括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课程,也包括学校内所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也把研究方向直接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各地中小学纷纷围绕核心素养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一、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核心素养落实
核心素养是每个人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备的基础性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实质上,它指向的还是“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核心素养必须通过学校教育形成和发展。
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引领着课程改革的方向。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设立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既能够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又能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不足。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对原有课程的补充和发展,它的开发与实施也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围绕学校的育人目标进行。所以,校本课程必须以培养核心素养作为出发点,为“人的成长”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应突出“校本”特征,围绕“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进行设计,融会贯通,充分体现德育性、跨学科性、实践性等特点。
(一)基于“文化基礎”方面的“学科+课程”
“文化基础”方面的素养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因素,也是核心素养的根基。没有文化基础,其他两方面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学校的课程主体是学科课程,深化学科课程改革,丰富学科课程的内容,形成更加立体的学科结构,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途径。“学科+课程”就是从学科的角度出发,扩大学科外延,实现多学科、跨学科的深度融合。
(二)基于“自主发展”方面的“生活体验课程”
“自主发展”方面的素养包括“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重在要求学生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成为一个会学习、会生活的本真之人。“生活体验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个人成长需要,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根据学生的差异性与个性设计、安排课程。
(三)基于“社会参与”方面的“社会成长课程”
“社会参与”方面的素养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重在强调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良好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一名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社会成长课程”应将学生的养成教育、道德教育相融合,通过课程实践,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百色市右江区第十小学“活水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百色市右江区第十小学(以下简称十小)坐落在美丽的鹅江之滨,学校采用“活水文化”这一核心理念,构建富有十小特色的“活水教育”。学校的办学理念是“立人、立学、立生活”,育人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这也与核心素养的要求相适应。学校在学校文化框架的基础上,基于核心素养内涵,积极开发系列校本“活水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小达人”课程
学校针对进城务工家庭学生人数较多的特点,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以及文明礼仪,每月开展“好习惯我养成”“达人”教育主题活动。每月一主题,月初进行活动启动,公布“达人”的评比标准;学生通过参与每日评比、讲故事、制作手抄报等主题活动,争当“小达人”,学校下发统一的量化记录表进行跟踪;月末总结,表彰获奖“小达人”。学校通过评比,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初步树立学校德育新风尚。以下是我校“小达人”评比项目:
春季学期:
三月:文明和谐(“有礼小达人”)
四月:学习养成规范(“学习小标兵”)
五月:文明卫生(“卫生小能手”)
六月:珍爱生命,与安全同行(“安全小卫士”)
秋季学期:
九月:惜时守时(“惜时守时小能手”)
十月:书香伴我成长(“书香小明星”)
十一月:行为规范养成(“美德小明星”)
十二月:诚信友善(“诚善美少年”)
一月:冬季锻炼,强身又健体(“健康好少年”)
(二)选修课程
学校围绕核心素养要求和本校发展特色,整合社区、家长资源,开设了校本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有艺术、体育、语言、科技、劳技等8个门类,具体设置了合唱、电钢琴、书法、轮滑、手工、种植等30余门小课程。上课的教师既有校内在职老师,也有社区、家长志愿者。开学初,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一门自己喜欢的课程参与学习。不同门类选修课的开设优化了学校原有课程结构,为全校学生搭建了发展平台,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目标和育人标准。 (三)展厅课程
学校划出专用场地,建设“活水教育主题展厅”,为展厅课程的实施奠定了基礎。展厅内设有“国防教育厅”“家乡文化厅”“民族教育厅”“法治教育厅”“安全教育厅”“人与自然厅”等展区。各展区内配设展板和展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主题展示,每个展厅就是一套立体的校本教材。如“家乡文化厅”,介绍了百色的历史沿革、地方特产、秀美风光,还展示了百色起义的内容;“民族文化厅”,陈设了各少数民族的服饰、生活器具;“国防教育厅”,介绍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还有现代强军的武器、装备……学校开设“展厅课程”,每周轮流安排一个班级到展厅上一节主题教育课,学生在这里接受到内容更为丰富的教育。
(四)节庆课程
学校积极倡导实践性的学校文化,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满足学生的精神成长需求,打造鲜活而充满生机的精神世界。节庆课程是学校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月,学校开展“栽培节”活动,孩子在教师、家长的带领下植树种花,感受劳动的喜悦;四月,学校开展“三月三”民俗文化节,教师、家长和孩子穿上民族服装,共同吃民族美食,做民俗手工,玩民俗游戏;六月,学校开展艺术节活动,孩子参与各种比赛和展演,尽情展现自己的艺术才能;10月,学校开展科技节活动,学生通过参观科技展览、科技小制作、科技比赛、科技绘画,实现自己的科技梦想;12月,学校开展体育节活动,孩子充分享受运动的快乐与拼搏的喜悦。
在节庆活动中,学校提出“人人都可以参与,每个人都要勇敢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创造自身价值”的口号,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和表现。学生在学校搭建的节庆课程平台锻炼自我,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五)红领巾社会实践课程
学校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开设红领巾社会实践课程,将校内教育延伸到校外,使学校的校本课程更具实践性,体现了“社会参与”的要求。比如“红丝带”关爱课程,学校在每年3月5日学雷锋日和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组织学生到社区敬老院开展关爱活动;在清明节组织学生参观百色起义纪念碑、纪念馆,举行祭奠英烈的活动;与社区、团委联手,到校外开展爱心义卖活动,通过募集学生捐赠的物品,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帮助贫困地区学生。学校坐落在江边,与海事局结对,把教育课搬到了海事船上,让学生学习水上安全和保护水资源的知识。学校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拓宽学生认知社会的渠道,让学生学会关爱和感恩,懂得珍惜美好生活。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有利于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百色市右江区第十小学的“活水课程”基于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需求而开发、实施,逐步形成个性鲜明的课程文化,促进了学校的创新发展。
作者简介:汤莹(1977— ),女,广西百色人,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百色市教学名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教育管理。
(责编 秦越霞)
【关键词】核心素养 校本课程 开发 实践 活水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A-0070-02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我国新时代对学生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2016年以来,国内对“核心素养”的讨论越发热烈,各级各类学校都在探索怎样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地生根。课程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既包括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课程,也包括学校内所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也把研究方向直接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各地中小学纷纷围绕核心素养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一、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核心素养落实
核心素养是每个人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备的基础性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实质上,它指向的还是“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核心素养必须通过学校教育形成和发展。
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引领着课程改革的方向。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设立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既能够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又能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不足。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对原有课程的补充和发展,它的开发与实施也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围绕学校的育人目标进行。所以,校本课程必须以培养核心素养作为出发点,为“人的成长”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应突出“校本”特征,围绕“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进行设计,融会贯通,充分体现德育性、跨学科性、实践性等特点。
(一)基于“文化基礎”方面的“学科+课程”
“文化基础”方面的素养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因素,也是核心素养的根基。没有文化基础,其他两方面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学校的课程主体是学科课程,深化学科课程改革,丰富学科课程的内容,形成更加立体的学科结构,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途径。“学科+课程”就是从学科的角度出发,扩大学科外延,实现多学科、跨学科的深度融合。
(二)基于“自主发展”方面的“生活体验课程”
“自主发展”方面的素养包括“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重在要求学生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成为一个会学习、会生活的本真之人。“生活体验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个人成长需要,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根据学生的差异性与个性设计、安排课程。
(三)基于“社会参与”方面的“社会成长课程”
“社会参与”方面的素养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重在强调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良好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一名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社会成长课程”应将学生的养成教育、道德教育相融合,通过课程实践,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百色市右江区第十小学“活水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百色市右江区第十小学(以下简称十小)坐落在美丽的鹅江之滨,学校采用“活水文化”这一核心理念,构建富有十小特色的“活水教育”。学校的办学理念是“立人、立学、立生活”,育人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这也与核心素养的要求相适应。学校在学校文化框架的基础上,基于核心素养内涵,积极开发系列校本“活水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小达人”课程
学校针对进城务工家庭学生人数较多的特点,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以及文明礼仪,每月开展“好习惯我养成”“达人”教育主题活动。每月一主题,月初进行活动启动,公布“达人”的评比标准;学生通过参与每日评比、讲故事、制作手抄报等主题活动,争当“小达人”,学校下发统一的量化记录表进行跟踪;月末总结,表彰获奖“小达人”。学校通过评比,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初步树立学校德育新风尚。以下是我校“小达人”评比项目:
春季学期:
三月:文明和谐(“有礼小达人”)
四月:学习养成规范(“学习小标兵”)
五月:文明卫生(“卫生小能手”)
六月:珍爱生命,与安全同行(“安全小卫士”)
秋季学期:
九月:惜时守时(“惜时守时小能手”)
十月:书香伴我成长(“书香小明星”)
十一月:行为规范养成(“美德小明星”)
十二月:诚信友善(“诚善美少年”)
一月:冬季锻炼,强身又健体(“健康好少年”)
(二)选修课程
学校围绕核心素养要求和本校发展特色,整合社区、家长资源,开设了校本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有艺术、体育、语言、科技、劳技等8个门类,具体设置了合唱、电钢琴、书法、轮滑、手工、种植等30余门小课程。上课的教师既有校内在职老师,也有社区、家长志愿者。开学初,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一门自己喜欢的课程参与学习。不同门类选修课的开设优化了学校原有课程结构,为全校学生搭建了发展平台,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目标和育人标准。 (三)展厅课程
学校划出专用场地,建设“活水教育主题展厅”,为展厅课程的实施奠定了基礎。展厅内设有“国防教育厅”“家乡文化厅”“民族教育厅”“法治教育厅”“安全教育厅”“人与自然厅”等展区。各展区内配设展板和展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主题展示,每个展厅就是一套立体的校本教材。如“家乡文化厅”,介绍了百色的历史沿革、地方特产、秀美风光,还展示了百色起义的内容;“民族文化厅”,陈设了各少数民族的服饰、生活器具;“国防教育厅”,介绍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还有现代强军的武器、装备……学校开设“展厅课程”,每周轮流安排一个班级到展厅上一节主题教育课,学生在这里接受到内容更为丰富的教育。
(四)节庆课程
学校积极倡导实践性的学校文化,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满足学生的精神成长需求,打造鲜活而充满生机的精神世界。节庆课程是学校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月,学校开展“栽培节”活动,孩子在教师、家长的带领下植树种花,感受劳动的喜悦;四月,学校开展“三月三”民俗文化节,教师、家长和孩子穿上民族服装,共同吃民族美食,做民俗手工,玩民俗游戏;六月,学校开展艺术节活动,孩子参与各种比赛和展演,尽情展现自己的艺术才能;10月,学校开展科技节活动,学生通过参观科技展览、科技小制作、科技比赛、科技绘画,实现自己的科技梦想;12月,学校开展体育节活动,孩子充分享受运动的快乐与拼搏的喜悦。
在节庆活动中,学校提出“人人都可以参与,每个人都要勇敢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创造自身价值”的口号,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和表现。学生在学校搭建的节庆课程平台锻炼自我,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五)红领巾社会实践课程
学校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开设红领巾社会实践课程,将校内教育延伸到校外,使学校的校本课程更具实践性,体现了“社会参与”的要求。比如“红丝带”关爱课程,学校在每年3月5日学雷锋日和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组织学生到社区敬老院开展关爱活动;在清明节组织学生参观百色起义纪念碑、纪念馆,举行祭奠英烈的活动;与社区、团委联手,到校外开展爱心义卖活动,通过募集学生捐赠的物品,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帮助贫困地区学生。学校坐落在江边,与海事局结对,把教育课搬到了海事船上,让学生学习水上安全和保护水资源的知识。学校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拓宽学生认知社会的渠道,让学生学会关爱和感恩,懂得珍惜美好生活。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有利于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百色市右江区第十小学的“活水课程”基于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需求而开发、实施,逐步形成个性鲜明的课程文化,促进了学校的创新发展。
作者简介:汤莹(1977— ),女,广西百色人,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百色市教学名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教育管理。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