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long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念领、庞培刚,江苏省张家港市塘桥高级中学教师。
  2016年5月起,教育部组织专家修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次修订的课标增加了不少内容,特别是关于语文核心素养方面的内容,成为目前语文教育教学中最为关注的热点。“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如何培养语文核心素养”?这是每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必须研究的问题。个人以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在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中,现以苏教版必修四上选自雨果《巴黎圣母院》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教学为例,谈一些粗浅的想法和尝试。
  一、在互动对话中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也是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只有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才能形成语文运用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提高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能力,促进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因此,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衡量一个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准之一。
  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换言之,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培养要学生自主积累、整合,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通过丰富的语言实践不断提升。要注意的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的。
  比如:在教学《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在课堂开始阶段,为了了解学生对文本的掌握程度,设计了一个环节:你读了几遍课文?你通过预习知道了哪些内容?
  为什么这样设计?因为通过读懂文本主要内容来了解文本表达特点是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的表现,学生依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有效地运用语言来交流,表达自己对预习文本的掌握情况,这就是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的过程。因此,在课堂开始阶段,设计“你通过预习知道了哪些内容”的环节,不仅仅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测,也是对学情的把握,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培养。
  又比如:在完成《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课堂教学目标时,设计了两个思考题:这是一滴怎样的眼泪?为什么是一滴这样的眼泪?
  这个教学设计对学生的语言训练要求更高,因为这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厘清了这两个问题,也就解决了文本的难点。学生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对文本有比较到位的认识,并“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也就是先要语言建构,然后才是语言表达,也就是运用。因为在听说读写中,“说”属于运用语言范畴。阅读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文本表达的内容,更要有具体语言知识能力的学习和培养,这样的语文课才没有偏离语言学科的本质,这样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为了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具体的语言建构规则,而且要为学生的语言运用提供合适的语言训练点。“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就是在恰当的时候向学生提供恰当的语言材料,并且教他如何学习,也就是说帮他养成恰当的学习方法和检验自己假设是否正确的能力。”[1]的确,在文本阅读的时候,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建立在一定语言材料的积累之上,在此基础上,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素养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后具有了良好语感,并能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联系,通过梳理和整合,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那“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素养就基本完善了。
  二、在有效提问中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如果说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属于基础部分,那么,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辅相成,因为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素养要以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为基础,是在语言建构与运用过程中实现的。所以,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特征之一。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个素养呢?钱梦龙老师认为,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常规武器”,而爱因斯坦则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可见,启发和引导思维的最好办法是精心设计好问题。纵观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大多以提出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为终结点。所以,我们老师要提高自己的提问艺术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比如:在教学《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作为小说,认识艾丝美拉达和伽西莫多这两个人物形象是教学的重点,如何把握这两个人物形象,我们可以提问:请大家结合文本,想一想:这是一滴怎样的眼泪?为什么是一滴这样的眼泪?这个问题具有开放性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认识。我们不妨看看有关的教学片断:
  生1:这是“感激”的眼泪。伽西莫多哀求了广场上的很多人,但人们不仅不给他水喝,反而还“被人不停地折磨,虐待,嘲笑,甚至被人投石子”,只有艾丝美拉达给他水,面对如此美貌善良的姑娘,伽西莫多流下的是“感激”之泪。
  生2:这是“愧疚”的眼泪。艾丝美拉达没有因为伽西莫多曾经劫持自己受到伤害而跟着广场上的百姓一起嘲笑他,反而还给他水喝,这一定令伽西莫多感到愧疚。
  生3:这是“吃惊”的眼泪。艾丝美拉达不仅不计前嫌,还居然给伽西莫多水喝,“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第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这无疑让伽西莫多感到非常“吃惊”。
  生4:这是“懊悔”的眼泪。伽西莫多不辨好坏,听信克洛德·孚罗洛的话,劫持爱斯梅拉达。看着送水给他喝的艾丝美拉達,伽西莫多想起劫持她的往事,他感到很“懊悔”。
  生5:这是“自责”之泪。伽西莫多原以为爱斯梅拉达走上刑台是要来报复他的,但是他错了,他为自己误解爱斯梅拉达而流下了“自责”之泪。   生:6:这是“积郁已久”的眼泪。因为在文章最后有“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可见,这眼泪是“积郁已久”的了。
  ……
  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或许恰切的问题,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谈自己的理解,抓住“一滴眼泪”来解读文本,这个解读不仅需要学生熟悉文本相关信息,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出结论。在这里,“这是一滴怎样的眼泪”是学生思维的诱发点,也正是这个诱发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无意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意识,在交流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发展和提升”。
  有人说:“阅读教学的核心是思维能力,阅读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训练、发展思维的过程。”看来,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这个素养的有效途径。当然,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路径还有很多,我们可以精心设疑,促进思维发展;我们也可以扎实训练,提升思维能力;我们还可以鼓励质疑,拓展思维空间。总之,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根据高中语文课标“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求,善于在有效提问中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问题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三、在形象分析中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来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所以,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那么,高中学生在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个素养上应该达到怎样的程度?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明确要求:“能感受汉语汉字独特的美,表现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能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分析其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能运用语言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具有创新意识。”如何达到课标要求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个素养要求?
  比如:在教学《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我们从“这是一滴怎样的眼泪?为什么是一滴这样的眼泪”入手,进而分析艾丝美拉达和伽西莫多这两个人物形象。比如对艾丝美拉达形象的把握,学生从广场上和伽西莫多无冤无仇却“不停地折磨,虐待,嘲笑”甚至向伽西莫多投石子的看客和曾受到伽西莫多劫持的艾丝美拉达给他水的对比中,可以认识到艾丝美拉达是一个心地单纯、不计前仇、以德报怨的善良的姑娘;学生从“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第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的行为,可以认识到艾丝美拉达是一位外貌美丽而心地善良的姑娘等等。同样的,对伽西莫多这个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从伽西莫多喝艾丝美拉达喂给他的水之前,“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这一滴眼泪,学生可以认识到这是对艾丝美拉达的感激,充满了自责、悔恨,他从艾丝美拉达身上看到了希望,他既然知道劫持艾丝美拉达行为的错误,当然会明白克洛德·孚罗洛行为的不当,这意味着他开始觉醒;从伽西莫多喝过了水,“想吻一吻那帮助了他的美丽的小手”这一行为举动,学生可以认识到这是伽西莫多表示感激的方式,他不仅仅有生理层次的需求,同时还有精神层面的需要,同时也反应出伽西莫多对美的追求。
  我们说阅读是鉴赏的第一步,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文学鉴赏。在进行文本阅读的时候,在完成人物形象的分析中,我们把握了艾丝美拉达和伽西莫多这两个审美形象,在形象分析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素养。
  四、在拓展延伸中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人们常说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获得文化的过程。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高中课标对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要求是:“能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能借助语言文字的学习,初步理解、包容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能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觉,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那么,如何达到高中语文课标提出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素养要求?课标上明确提出要“借助语言文字”,从而传承文化,理解文化。
  比如:在教学《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最后环节时,可以提问:“文章说‘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为什么强调生平第一次?怎么可能是生平第一次?”在《巴黎圣母院》全篇中,伽西莫似乎是个不会流泪之人,本文选自第六卷,在之前的所有描写中,伽西莫多似乎从来没有流过泪。在第九卷第三章:“她非常感动地听着他的话,一滴眼泪在那敲钟人的眼睛里滚动,却没有落下来,他好像在努力把它往肚里吞。”第九卷第四章:“然而可怜的聋子却听见了,他胸膛里迸出深深的叹息,转身退了回来。他心中胀满了他吞下的眼泪。”“聋子看着她,他是明白这种哑剧的。可怜的敲钟人眼睛里充满了泪水,但他一滴也不让它流下来。”“他不禁悲哀地摇摇头。‘我会把他给你带来的。’他用微弱的声音说。随后他就掉过头忍住眼泪,连忙大踏步下楼去了。”在第九卷中伽西莫多有眼泪,但始终没有流下来。或许他一生只流过两次泪,我们可以从其后的第十一卷第二章看到:“他像受了雷击的人一样不动也不响,一长串泪珠从他那一共还只流过一滴眼泪的独眼里悄悄地往下流淌。”这里的描写显然照应了第六卷,我们看到,伽西莫多轻易不流泪,几次都是眼泪在他的眼眶里而始终没有流下来。如此一个类似“硬汉”的伽西莫多,为什么在艾丝美拉达给他水的时候会流下生平第一次泪了呢?大家觉得他会流泪吗?
  补充了关于伽西莫多的眼泪后抛出问题,学生思维很活跃,但有些同学有点瞎猜,此时宜提醒学生要从文本中寻求答案。学生渐渐明白:伽西莫多被拉到格雷沃广场的绞台上受刑,广场上群众百般嬉戏,凌辱这个形体丑陋的人,但伽西莫多不流泪;当年收养他的义父,在他最需要的关键时候,慌忙逃避伽西莫多的眼光,但伽西莫多不流泪;刑台上受到无情地鞭打,他口渴难熬,两次用嘶哑的声音喊着:“给水喝!”却没人理睬,没人同情,只有无数的骂声和侮辱声,但伽西莫多不流泪;但当他喘息着喊完第三次时,一个女孩从人群中走出,温柔的艾丝美拉达将水送进了他的口中。“他十分相信她也是来向他报复的,也是像别人一样来打他的。”因此,他希望“他的独眼能够发出雷电,那波希米亚姑娘一定会给雷电击毙,上不了刑台”,但没想到自己错了,于是,他“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皱了的难看的脸颊缓缓下坠”。为什么干枯的独眼里流下了泪水,那是被善良和宽恕感动了,那是被艾丝美拉达善良的人性感动了。眼前这么一个漂亮、纯洁、妩媚、纤弱的少女能够这样垂怜一个丑陋无比、凶恶的人,台下的群众都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艾丝美拉达善良的人性不仅感动了伽西莫多,还竟然感动了曾经“疯狂”的群众。这是人性的美好,更是人性的伟大,也是当时法国社会倡导的文化主流,所以,伽西莫多的眼泪是善良人性光辉下的觉醒之泪,是人性的觉醒,真正的是“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2]。或许文化的东西不用标榜,但通过语言文字,我们能够自然感受到,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培养,这或许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总之,语文核心素养是后天形成的,是习得、悟得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互动对话、有效提问、形象分析、拓展延伸等方法,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虽然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多次培养、反复训练,但只要我们语文老师做一個有心人,我们就一定能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培养目标,让我们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升起来。
  参考文献:
  [1]S·皮特·科德.应用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2]高中语文(必修四),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
其他文献
按照传统的观点,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小说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塑造个性鲜明的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变色龙》一文中的主角是奥楚蔑洛夫,还有一些次要人物,也值得关注,如赫留金。他们几乎都存在“反常”的一面,表现出特殊嗜好。细究文本,不难发现,小说中也确实难以寻觅我们认为正常的人物。   一、奥楚蔑洛夫“反常”的特殊嗜好   奥楚蔑洛夫是文本中的核心人物。“反常”的特殊嗜好,在他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喜欢摆
王荣生教授说:“语文科的资源材料有自身的特点,它们往往是综合地散发着多种信息的材料。……或者说,语文教材里的材料带有某种自主性,蕴涵或衍生着各种可能的‘教什么’。”[1]  但是,“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这种综合性很强的学习材料其学科知识不够具体明晰,往往很难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不利于有效教学的开展。”[2]  语文教材负载的内容包罗万象,语文课本注定是一个“杂货铺”。但是,语文教学却不能是杂烩课
宗璞先生的父亲冯友兰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姑母冯沅君是中国古典文学史家,书香门第的传统文化濡养,使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抗日战争、反右、文革,这些时代创伤不仅没有摧垮她的心灵,更成为她人生不可多得的财富。这段宝贵的人生经历丰富了她文学创作的内容,充实了她的情感体验,提升了她作品的思维深度和广度,让她的作品更具厚重感。因此,在学习她的作品《紫藤萝瀑布》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她作品中传达的儒道文化思想
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一书中针对阅读教学现状提出了鲜明的批评:把“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混淆起来,往往导致老师以自己“教的活动”来代替学生“学的活动”,这是我们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而问题的症结是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以“教的活动”为基点。2011年版新课标提出“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因而,阅读教学中需要切实转变老师
子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子主张“道”与“器”有机结合。而今,“核心素养”业已出台,其内容框架将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层次地分为“三大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从纵向维度到横向子项所对应的内容,既包含“肉”的一面,又包含“灵”的一面,“灵肉兼备”与孔子所提到的“君子不器”不谋而合。有关“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如何有机结合,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诸多素养落实到常规教学中等系列研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有句言“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苏教版高中语文解释“始指异之”为“才指点西山并感觉到它的惊异”[1],将“指”释作“指点”,为“用手指示”之意。整个句子中,“指”与“异”两个动作具有承续性,即先“指”,然后感觉到惊异,二者应紧密衔接。在此处译文中,“指点”为一种行为动作,“异”则是一种心理感觉,两个词的关联性不强。此种释义并未突出文言语境应有的衔
杜夫海纳是法国现象学美学家,代表作《审美经验现象学》表达了他的基本美学思想,他认为审美知觉是审美主体与对象交流的媒介,包括呈现、再现和想象、反照和情感等三个阶段。主体和对象发生互动,相互作用,并在审美知觉的情感上组合成为审美经验。在此互动过程中,对象的物质性、认识意义丧失,艺术成为审美主体与对象沟通的唯一途径,重感知轻认识。艺术被看作是拯救人摆脱“异化”的文明能力,他将英伽登的研究重点为创作主体的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国外作品。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国外作品涵盖文学、哲学等各个方面,约占教材内容的四分之一。在文学类文本方面,有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还有抒情散文《鸟啼》,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实用类、论述类文本方面,有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不自由,毋宁死》等,还有哲理散文《获得教养的途径》《像山那样思考》等。这些世界文学、思想领域的经典作品,对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逻
入选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作为语言表达训练的范本,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各有各的特色,为我们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提供了充裕的材料。我们如能把握教材特色,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实际,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随文练表达,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借助教材练表达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结合课文,从仿起步   模仿是人类从事学习必不可少的途径和方法,特别是对于生活经验贫乏,语言积累有限
近年来,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学科教育研究的重要论题,在语文教育领域,四项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成为研究者和一些教师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语言运用与建构”受到普遍重视。考虑到统编版《语文》教材新理念及美育热等教育新需求的兴起,本文认为,“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的价值也应被重视。在教学实践中,文学类课文的学习是培育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而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文学文本的分析与教学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