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美、从而形成美的心灵、美的灵魂。”
在我们小学数学中,数学学习表面上看来是跟一些枯燥无味的数字、图形和算式打交道,很难让人感受到它的美丽所在,领略到它的魅力内涵。其实数学是个最富有魅力的学科,它所蕴含的美妙和奇趣,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不能相比的。正如美国数学家克莱因曾对数学美作过这样的描述:“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技可以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却能提供以上一切。”数学具有趣味美、形象美、简洁美、对称美、探究美、思维美、创造美以及因答案的唯一性还具有精确美。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多数教师非常注重结合生活实际,引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注重解法的多样性,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及思维能力。以下是一位六年级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部分实录。
教学这样一道题:小红、小明、小华朋友三人共同搭乘一辆出租车,小红在全程的13处下车,小明在全程的23处下车,小华坐完全程才下车。他们三人共付车费90元。问:三人各应付车费多少元?教学中老师先让学生认真读题、审题、思考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A:按所坐路程越远付钱越多,我们可以将小华所付的钱看作“单位1”的量。得出
小华:90÷(1+ 13+ 23)=45(元)
小红:45×13=15(元)
小明:45×23=30(元)
老师:不错!分析得非常清楚。还有不同想法吗?
学生B:对。所坐路程越远付钱越多,也就是说坐路程的多少与所付钱的多少是成正比的。所以路程比=钱数比=1:2:3 然后将90元按1:2: 3的比例分配得出
小红:90×16=15(元)
小明:90×26=30(元)
小华:90×36=45(元)
学生C: 他们说得真好﹗他们俩的做法还可以转化为整数的和倍关系来解,根据题意得
小红:90×(1+2+3)=15(元)
小明:15×2=30(元)
小华:15×3=45(元)
老师:他们做得都不错,能灵活应用分数应用题中倍、比、率的转化,真聪明。
学生D:老师,我的算法和他们的不一样,答案也不一样。我是这样想的:把全程看作“单位1”,又将“单位1”平均分成3份。三人一起坐了第一份,该三人一起给第一份的钱;第二份是小明、小华两人坐的该他们两人给钱;第三份是小华一个人坐的该他一个人给钱;所以得出三人各应付钱为
小红:90÷3÷3=10(元)
小明:90÷3÷2+10=25(元)
小华:25+30=55(元)或 90-10-25=55(元)
老师,难道我的是错的吗?
老师:“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刚才这位同学的分析和做法合情合理,所以我们不能说这种解法是错的。他能认真思考提出不同想法非常棒,掌声送给他!
学生E:我觉得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没多大意义。
老师:为什么?说出你的想法。
学生E:因为我觉得大家都是朋友才一起坐车,我给你给都一样何必斤斤计较。而且出租车一般设有“起步价”,多少公里以内多少钱,超过多少公里以后每公里加收多少钱。如果结合实际想的话,以上解法都不对。
老师:大家说,他的想法有道理吗?(有!)老师也觉得有道理,所以啊,有时数学题目也可能不止一个答案。答案并不重要,得到答案的思考过程才重要。我们要学有用的数学。
总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学是一种体验学习。体验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亲身体验到有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去体验,体验生活,体验自主,体验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如专家们所预言的那样,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自己向前走。
在我们小学数学中,数学学习表面上看来是跟一些枯燥无味的数字、图形和算式打交道,很难让人感受到它的美丽所在,领略到它的魅力内涵。其实数学是个最富有魅力的学科,它所蕴含的美妙和奇趣,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不能相比的。正如美国数学家克莱因曾对数学美作过这样的描述:“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技可以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却能提供以上一切。”数学具有趣味美、形象美、简洁美、对称美、探究美、思维美、创造美以及因答案的唯一性还具有精确美。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多数教师非常注重结合生活实际,引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注重解法的多样性,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及思维能力。以下是一位六年级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部分实录。
教学这样一道题:小红、小明、小华朋友三人共同搭乘一辆出租车,小红在全程的13处下车,小明在全程的23处下车,小华坐完全程才下车。他们三人共付车费90元。问:三人各应付车费多少元?教学中老师先让学生认真读题、审题、思考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A:按所坐路程越远付钱越多,我们可以将小华所付的钱看作“单位1”的量。得出
小华:90÷(1+ 13+ 23)=45(元)
小红:45×13=15(元)
小明:45×23=30(元)
老师:不错!分析得非常清楚。还有不同想法吗?
学生B:对。所坐路程越远付钱越多,也就是说坐路程的多少与所付钱的多少是成正比的。所以路程比=钱数比=1:2:3 然后将90元按1:2: 3的比例分配得出
小红:90×16=15(元)
小明:90×26=30(元)
小华:90×36=45(元)
学生C: 他们说得真好﹗他们俩的做法还可以转化为整数的和倍关系来解,根据题意得
小红:90×(1+2+3)=15(元)
小明:15×2=30(元)
小华:15×3=45(元)
老师:他们做得都不错,能灵活应用分数应用题中倍、比、率的转化,真聪明。
学生D:老师,我的算法和他们的不一样,答案也不一样。我是这样想的:把全程看作“单位1”,又将“单位1”平均分成3份。三人一起坐了第一份,该三人一起给第一份的钱;第二份是小明、小华两人坐的该他们两人给钱;第三份是小华一个人坐的该他一个人给钱;所以得出三人各应付钱为
小红:90÷3÷3=10(元)
小明:90÷3÷2+10=25(元)
小华:25+30=55(元)或 90-10-25=55(元)
老师,难道我的是错的吗?
老师:“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刚才这位同学的分析和做法合情合理,所以我们不能说这种解法是错的。他能认真思考提出不同想法非常棒,掌声送给他!
学生E:我觉得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没多大意义。
老师:为什么?说出你的想法。
学生E:因为我觉得大家都是朋友才一起坐车,我给你给都一样何必斤斤计较。而且出租车一般设有“起步价”,多少公里以内多少钱,超过多少公里以后每公里加收多少钱。如果结合实际想的话,以上解法都不对。
老师:大家说,他的想法有道理吗?(有!)老师也觉得有道理,所以啊,有时数学题目也可能不止一个答案。答案并不重要,得到答案的思考过程才重要。我们要学有用的数学。
总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学是一种体验学习。体验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亲身体验到有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去体验,体验生活,体验自主,体验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如专家们所预言的那样,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自己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