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意味着在课堂上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有学习的主动权。然而,反思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不难发现,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宰者,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是教师在讲解,生怕某一个知识点没讲到,没讲透,学生不理解;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处境,变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改变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发号施令、学生唯命是从”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必须营造民主、和谐、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尊重每一位学生,态度和蔼,语言亲切,把微笑带进课堂。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二、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1.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成为学习主体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孩子的智慧生长在手指尖上。”对这些拙于抽象思维、长于形象思维的小学生来说,让他们感受最深刻的莫过于用自己的双手实践过的东西。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将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的实践活动,使数学课堂成为一个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让学生亲身动手实践,获取数学知识。例如,教学“克、千克、吨的认识”时,让学生先估一估,当学生产生争论,自己纷纷提出动手实际称一称时,在称量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质量单位的表象。这样的动手实践活动改变了“耳听口说”的简单化学习模式,学生乐于参与活动,较好地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学习欲望更加强烈,思维更加活跃。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成为学习主体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愿望,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内心深处,这种愿望尤其强烈。”例如,在教学六年级“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先出示第一组比例式:3∶5=12∶20;6∶5=12∶10;15∶5=12∶4,30∶5=12∶2。让学生观察后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在探索中得出比例的内项不变,外项在不断发生变化,但积都是60;接着出示第二组比例式:3∶5=12∶20,3∶10=6∶20,3∶15=4∶20,3∶30=2∶20,学生很快发现这一组式子是外项不变,内项变,积不变,规律仍然存在。学生在探索和研究的学习中,经历了观察、归纳、类比、举例、推理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活动,凸显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3.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成为学习主体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合作意识,增进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为切入点,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内容进行精心选择,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每组给一把剪刀、一把尺子、一个平行四边形图片,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开始可能被难住了,但经过大家一番比比划划后,终于想出了办法,几个人同时动手,折、剪、补、量、算,最后把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算出它的面积。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并用自己的方法记忆。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调动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小组成员之间有合作、有交流、有学习、有竞争,课堂呈现出生命的活力。
三、建立多元的评价方式
恰当的课堂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赏识、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一种激励、一种人文关怀。首先,教师要恰当及时地对学生做出评价,让学生收获惊喜。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用机智、幽默的寥寥数语对学生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为学生对他人的评价做好示范。其次,要调动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用语言发挥同伴相互影响作用。这样的评价才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了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爱护了每个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
营造宽松氛围,优化教学过程,改变评价方式,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尝试成功与探索快乐。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健康、和谐、持续地发展。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必须营造民主、和谐、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尊重每一位学生,态度和蔼,语言亲切,把微笑带进课堂。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二、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1.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成为学习主体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孩子的智慧生长在手指尖上。”对这些拙于抽象思维、长于形象思维的小学生来说,让他们感受最深刻的莫过于用自己的双手实践过的东西。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将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的实践活动,使数学课堂成为一个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让学生亲身动手实践,获取数学知识。例如,教学“克、千克、吨的认识”时,让学生先估一估,当学生产生争论,自己纷纷提出动手实际称一称时,在称量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质量单位的表象。这样的动手实践活动改变了“耳听口说”的简单化学习模式,学生乐于参与活动,较好地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学习欲望更加强烈,思维更加活跃。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成为学习主体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愿望,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内心深处,这种愿望尤其强烈。”例如,在教学六年级“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先出示第一组比例式:3∶5=12∶20;6∶5=12∶10;15∶5=12∶4,30∶5=12∶2。让学生观察后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在探索中得出比例的内项不变,外项在不断发生变化,但积都是60;接着出示第二组比例式:3∶5=12∶20,3∶10=6∶20,3∶15=4∶20,3∶30=2∶20,学生很快发现这一组式子是外项不变,内项变,积不变,规律仍然存在。学生在探索和研究的学习中,经历了观察、归纳、类比、举例、推理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活动,凸显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3.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成为学习主体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合作意识,增进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为切入点,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内容进行精心选择,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每组给一把剪刀、一把尺子、一个平行四边形图片,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开始可能被难住了,但经过大家一番比比划划后,终于想出了办法,几个人同时动手,折、剪、补、量、算,最后把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算出它的面积。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并用自己的方法记忆。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调动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小组成员之间有合作、有交流、有学习、有竞争,课堂呈现出生命的活力。
三、建立多元的评价方式
恰当的课堂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赏识、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一种激励、一种人文关怀。首先,教师要恰当及时地对学生做出评价,让学生收获惊喜。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用机智、幽默的寥寥数语对学生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为学生对他人的评价做好示范。其次,要调动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用语言发挥同伴相互影响作用。这样的评价才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了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爱护了每个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
营造宽松氛围,优化教学过程,改变评价方式,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尝试成功与探索快乐。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健康、和谐、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