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作文课是语文阅读课的延续与深入,其本质仍是对话。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作文课对话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还可以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激发学生形成正向的人生追求。
关键词:作文课本质;对话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综合素养;价值取向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的内容就阅读教学提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本质是对话,这是新课标对语文阅读的本质所做的解读。“对话”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这一对话过程是指师生等各个主体间的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但是提起作文课,不少教师却觉得它独立于语文阅读课之外,或者是语文阅读课的一个附属课。
笔者认为,作文课在本质上也是阅读对话课,师生完全可以通过文本进行心灵上的对话交流。唯一不同的是,在这一对话过程中,学生的作文成为了文本,学生成为文本的编者,教师与学生则借助作文文本成为了对话交流的主体,传统意义上的“作文评价”变成了教师就作文文本与学生展开的“心灵对话”。从“作文评价”到“作文对话”,看似仅一词之差,里面却蕴含着极其深刻的教学观念的转变。
一、作文课是语文阅读课的延伸
语文课堂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断得到塑造与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不断得到提高与强化。日常作文课是两节连上,第一节学生用来创作,把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已掌握的语文综合素养诉诸文字,形成文本;第二节则由师生就学生创作的文本展开对话,对话的内容既可以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可以是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其实,学生创作的作文文本与语文课学习的课文文本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师生展开对话的文本材料。区别在于每篇课文文本都经过了编者的精挑细选,在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写作素养等方面颇具代表性,是用来熏陶感染师生的,而学生创作的作文则是学生经过课文的感染熏陶后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是学生具备的语文综合素养的运用尝试与实践。
教师通过阅读作文文本,与作文文本的创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感受到了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情况,了解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具备情况,同时检讨了自己日常语文阅读课的对话效果,为今后语文阅读课的开展提供了参考依据。由此看来,作文课与语文阅读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日常语文阅读课对话过程的延续与深入,同时也是日常语文阅读课对话效果的展现与反馈,其本质仍是对话。
二、作文对话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作文课模式是学生写作文,教师批作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处于“被批”“被评”的地位,不能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如果深入了解作文课的实质也是对话之后,教师就会主动通过认真阅读学生习作来与学生展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流;学生会积极通过作文来展现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作文对话就是教师通过作文阅读来了解学生的心灵,检查学生的写作素养,然后通过对话(传统上的批语、评语)来与学生展开交流。在新作文课教学模式的“写作——阅读——交流”这一过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批改被“对话”所取代,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阅读学生作文文本,与作为文本编者的学生进行平等自主的交流与沟通,进而透过文本来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向,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与表达技巧,然后与学生展开对话。当用“对话”取代了“评价”时,就体现出教师(即读者)对文本(即作文)编者(即学生)的尊重,体现出教师与学生在两个主体间就文本展开的平等沟通与交流,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三、通过作文与学生心灵对话
传统作文的批改与点评过分关注学生的写作技能与素养,既然作文课的实质是阅读课对话过程的延伸,是就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语文素养展开的对话,那教师就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对话过程,与学生的心灵展开对话。
笔者在就作文与学生展开对话时,习惯上把对话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情感方面的,二是写作方面的。在情感对话方面,笔者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人生态度养成、价值观取向等,帮助学生形成正面的人生追求。像一个学生在写《餐桌前的对话》这一篇作文时,提到爸爸在餐桌前要求自己要好好学习,不要贪玩,这个同学听了之后却突然大发脾气,大声与爸爸争吵,饭都不吃了。笔者在这名同学作文本上的对话中写道:“声大并不意味着有理。无论在何时都要让别人先把话说完,然后再心平气和地交流,更何况说话的是爸爸呢……”在作文中与学生进行的这种心灵对话,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多年来,笔者已经养成了通过作文与学生展开心灵对话的习惯,而且教育效果非常好。
作文课在本质上也是对话课,是日常语文阅读对话课的继续与深入,二者是一個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在作文课上与学生展开心灵对话,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河南省莒县寨里河镇中心初级中学】
关键词:作文课本质;对话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综合素养;价值取向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的内容就阅读教学提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本质是对话,这是新课标对语文阅读的本质所做的解读。“对话”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这一对话过程是指师生等各个主体间的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但是提起作文课,不少教师却觉得它独立于语文阅读课之外,或者是语文阅读课的一个附属课。
笔者认为,作文课在本质上也是阅读对话课,师生完全可以通过文本进行心灵上的对话交流。唯一不同的是,在这一对话过程中,学生的作文成为了文本,学生成为文本的编者,教师与学生则借助作文文本成为了对话交流的主体,传统意义上的“作文评价”变成了教师就作文文本与学生展开的“心灵对话”。从“作文评价”到“作文对话”,看似仅一词之差,里面却蕴含着极其深刻的教学观念的转变。
一、作文课是语文阅读课的延伸
语文课堂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断得到塑造与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不断得到提高与强化。日常作文课是两节连上,第一节学生用来创作,把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已掌握的语文综合素养诉诸文字,形成文本;第二节则由师生就学生创作的文本展开对话,对话的内容既可以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可以是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其实,学生创作的作文文本与语文课学习的课文文本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师生展开对话的文本材料。区别在于每篇课文文本都经过了编者的精挑细选,在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写作素养等方面颇具代表性,是用来熏陶感染师生的,而学生创作的作文则是学生经过课文的感染熏陶后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是学生具备的语文综合素养的运用尝试与实践。
教师通过阅读作文文本,与作文文本的创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感受到了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情况,了解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具备情况,同时检讨了自己日常语文阅读课的对话效果,为今后语文阅读课的开展提供了参考依据。由此看来,作文课与语文阅读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日常语文阅读课对话过程的延续与深入,同时也是日常语文阅读课对话效果的展现与反馈,其本质仍是对话。
二、作文对话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作文课模式是学生写作文,教师批作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处于“被批”“被评”的地位,不能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如果深入了解作文课的实质也是对话之后,教师就会主动通过认真阅读学生习作来与学生展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流;学生会积极通过作文来展现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作文对话就是教师通过作文阅读来了解学生的心灵,检查学生的写作素养,然后通过对话(传统上的批语、评语)来与学生展开交流。在新作文课教学模式的“写作——阅读——交流”这一过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批改被“对话”所取代,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阅读学生作文文本,与作为文本编者的学生进行平等自主的交流与沟通,进而透过文本来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向,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与表达技巧,然后与学生展开对话。当用“对话”取代了“评价”时,就体现出教师(即读者)对文本(即作文)编者(即学生)的尊重,体现出教师与学生在两个主体间就文本展开的平等沟通与交流,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三、通过作文与学生心灵对话
传统作文的批改与点评过分关注学生的写作技能与素养,既然作文课的实质是阅读课对话过程的延伸,是就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语文素养展开的对话,那教师就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对话过程,与学生的心灵展开对话。
笔者在就作文与学生展开对话时,习惯上把对话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情感方面的,二是写作方面的。在情感对话方面,笔者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人生态度养成、价值观取向等,帮助学生形成正面的人生追求。像一个学生在写《餐桌前的对话》这一篇作文时,提到爸爸在餐桌前要求自己要好好学习,不要贪玩,这个同学听了之后却突然大发脾气,大声与爸爸争吵,饭都不吃了。笔者在这名同学作文本上的对话中写道:“声大并不意味着有理。无论在何时都要让别人先把话说完,然后再心平气和地交流,更何况说话的是爸爸呢……”在作文中与学生进行的这种心灵对话,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多年来,笔者已经养成了通过作文与学生展开心灵对话的习惯,而且教育效果非常好。
作文课在本质上也是对话课,是日常语文阅读对话课的继续与深入,二者是一個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在作文课上与学生展开心灵对话,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河南省莒县寨里河镇中心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