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评述入手,着重论述了笔者对“研究性学习”的思考,研究性学习课程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最后把落脚点放在“研究性学习”与教学改革的结合,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要求
一、“研究性学习”的由来
有学者把“研究性学习”追溯到18世纪,自18世纪以来,世界上卢梭,杜威,布鲁纳等倡导过三次“研究性学习”。在中国,对于研究性学习的探讨也可以推至20世纪80年代初,但这些都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纵观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多数学者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以 “学会学习”为目标,以问题为载体,重视学习过程,重视知识的应用最终达到多角度,全方位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在于,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运用其脑力劳动;追求“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本质之所在,也是研究性学习所要达到和追求的教育目标。
二、“研究性学习”教学颠覆传统教师形象
传统的教学大多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教师在课堂上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具有绝对的权威,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是学习内容的计划者,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所谓“研究性学习”教学,是指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追求目标,其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1)学习目标的生成性与多样性;2)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3)学习课程的自主性和实践性;4)学习结果的创造性;5)学习方式的灵活性;6)学习评价的多元性与过程性。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课堂特点,教师在其实施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研究者,组织者,监控者,评价者,指导者,帮助者,但不是课程的主宰者。从研究性学习课堂的特点和教师在其实施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来看,课堂效果的好坏与教师能否适应和驾驭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研究性学习课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转变教师“唯我独尊”的思想观念,赢得学生对老师的尊敬
教师权威得以建立的诸因素,如地位,教学能力,课堂管理,纪律约束等,都直接地影响到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期望和要求。在学生眼里,理想的教师应是能维持秩序又不过分严厉、公正无偏私、讲课清晰有趣、能给学生以实际的帮助、有好而又有耐心的。有关课堂纪律的研究发现,学生行为不良往往是由于学生对教师的期望不能完全实现而致的。由此可见,教师的权威的确立,有助他赢得学生的尊重。
2. 转变传统的心理观念,尊重学生作为“研究者”的角色
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与开放性,教师和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由于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开放化,使得有时学生获取信息比教师多,比教师快,使得教师几乎失去专业知识的优势,所以这时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了绝对的权威,教师在心理上必须接受这一事实。
3.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并存
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些什么?学些什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不仅关注“怎么样”,还关注“学什么”。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的的研究性学习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把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融合起来的考虑课程内容。
4. 具有与时代同步的知识结构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由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施性知识和文化知识组成。研究性学习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自然既课程“,“自我既课程”,“生活既课程”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信奉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与时代同步的知识结构
5. 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衡量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不搞科研,就不会有观念的转变和知识的更新,更不会有教学设计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对指导研究性学习就会感到不太适应。
三、“研究性学习”是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自我国2001年颁布《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来,“研究性学习”就成了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课程研究的一个热点。各大报刊纷纷载文研讨“研究性学习”,各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的研讨会也随之兴起。“研究性学习”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观念,强调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科学化与多样化,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究与过程,情感与体验,交流与合作等。
接受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各有长短,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接受式学习就是落后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先进的,但不能不承认,研究性学习确有其独特的好处与必要性。国内有学者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理由进行了概括与总结,认为探究是一种人的本能,儿童天生就是探究者;探究是人的生存之本,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探究是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探究对学生的思维构成了挑战,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过程要求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整合,也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对于兴趣和个性的培养至关重要;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探究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批判和反思,从而为民主品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种学习经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与精神的基础;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或信息,对于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性学习”的宗旨是在于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转移,弥补过去教育教学目的中人的发展中的不足。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提高教师的素质固然是一条途径,如:举办相应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师培训班等。只有教师行动起来,研究性学习才会真正成为深化学校教学改革新的生长点,从而达到“研究性学习”与教学改革的真正结合。
参考文献
[1] 冯新瑞.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2,(5).
[2] 郭继东.“研究性学习”若干词的辨析[J].教育科学,2001,(4).
[3] 李建平.普通高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N].中国教育报,2001-05-31(4).
[4] 石中英.试论研究性学习的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 2002,(8).
[5] 徐学福.“研究性学习”之我见[J].课程.教材.教法,2001,(6).
[6] 应俊峰.研究性课程[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7] 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J].教育发展研究,2001,(5).
[8] 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0,(6).
作者简介:邱新颖(1978.3-),女,汉族,辽宁省阜新市人,阜新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的研究。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要求
一、“研究性学习”的由来
有学者把“研究性学习”追溯到18世纪,自18世纪以来,世界上卢梭,杜威,布鲁纳等倡导过三次“研究性学习”。在中国,对于研究性学习的探讨也可以推至20世纪80年代初,但这些都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纵观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多数学者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以 “学会学习”为目标,以问题为载体,重视学习过程,重视知识的应用最终达到多角度,全方位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在于,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运用其脑力劳动;追求“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本质之所在,也是研究性学习所要达到和追求的教育目标。
二、“研究性学习”教学颠覆传统教师形象
传统的教学大多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教师在课堂上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具有绝对的权威,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是学习内容的计划者,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所谓“研究性学习”教学,是指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追求目标,其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1)学习目标的生成性与多样性;2)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3)学习课程的自主性和实践性;4)学习结果的创造性;5)学习方式的灵活性;6)学习评价的多元性与过程性。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课堂特点,教师在其实施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研究者,组织者,监控者,评价者,指导者,帮助者,但不是课程的主宰者。从研究性学习课堂的特点和教师在其实施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来看,课堂效果的好坏与教师能否适应和驾驭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研究性学习课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转变教师“唯我独尊”的思想观念,赢得学生对老师的尊敬
教师权威得以建立的诸因素,如地位,教学能力,课堂管理,纪律约束等,都直接地影响到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期望和要求。在学生眼里,理想的教师应是能维持秩序又不过分严厉、公正无偏私、讲课清晰有趣、能给学生以实际的帮助、有好而又有耐心的。有关课堂纪律的研究发现,学生行为不良往往是由于学生对教师的期望不能完全实现而致的。由此可见,教师的权威的确立,有助他赢得学生的尊重。
2. 转变传统的心理观念,尊重学生作为“研究者”的角色
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与开放性,教师和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由于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开放化,使得有时学生获取信息比教师多,比教师快,使得教师几乎失去专业知识的优势,所以这时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了绝对的权威,教师在心理上必须接受这一事实。
3.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并存
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些什么?学些什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不仅关注“怎么样”,还关注“学什么”。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的的研究性学习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把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融合起来的考虑课程内容。
4. 具有与时代同步的知识结构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由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施性知识和文化知识组成。研究性学习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自然既课程“,“自我既课程”,“生活既课程”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信奉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与时代同步的知识结构
5. 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衡量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不搞科研,就不会有观念的转变和知识的更新,更不会有教学设计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对指导研究性学习就会感到不太适应。
三、“研究性学习”是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自我国2001年颁布《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来,“研究性学习”就成了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课程研究的一个热点。各大报刊纷纷载文研讨“研究性学习”,各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的研讨会也随之兴起。“研究性学习”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观念,强调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科学化与多样化,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究与过程,情感与体验,交流与合作等。
接受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各有长短,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接受式学习就是落后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先进的,但不能不承认,研究性学习确有其独特的好处与必要性。国内有学者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理由进行了概括与总结,认为探究是一种人的本能,儿童天生就是探究者;探究是人的生存之本,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探究是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探究对学生的思维构成了挑战,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过程要求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整合,也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对于兴趣和个性的培养至关重要;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探究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批判和反思,从而为民主品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种学习经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与精神的基础;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或信息,对于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性学习”的宗旨是在于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转移,弥补过去教育教学目的中人的发展中的不足。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提高教师的素质固然是一条途径,如:举办相应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师培训班等。只有教师行动起来,研究性学习才会真正成为深化学校教学改革新的生长点,从而达到“研究性学习”与教学改革的真正结合。
参考文献
[1] 冯新瑞.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2,(5).
[2] 郭继东.“研究性学习”若干词的辨析[J].教育科学,2001,(4).
[3] 李建平.普通高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N].中国教育报,2001-05-31(4).
[4] 石中英.试论研究性学习的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 2002,(8).
[5] 徐学福.“研究性学习”之我见[J].课程.教材.教法,2001,(6).
[6] 应俊峰.研究性课程[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7] 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J].教育发展研究,2001,(5).
[8] 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0,(6).
作者简介:邱新颖(1978.3-),女,汉族,辽宁省阜新市人,阜新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