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已它成为现代人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当前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将影响到信息时代的每一位社会成员适应当前及未来生活的基本生存能力。在这样的前提下,信息素养的培养已经刻不容缓,而小学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中处于基础地位,这个时期的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影响尤为深远。
关键词:小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策略
1、前言
21世纪的今天已然迈入数字化时代,信息社会需要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智能型人才,这也促使各国对人才培养和教育变革的方向作出精准的把握和前瞻性的部署。信息素养培养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不断受到重视,信息素养對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如何快速适应社会、解决各种学习问题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笔者认为,要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
2.1学校教育
小学生的大部分受教育时间是在学校,因此学校教育是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中的重要方面。
2.1.1提高教师队伍信息素养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与结构尚不够丰富和完善,学习过程主要靠教师的传授和引导。因此,教师的信息素养对小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一个自身缺乏求知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是无法培养出信息素养良好的学生的。所以,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自身都应注重教师的信息素养再教育,让他们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信息资源和信息工具,不断更新自己的原有的知识结构,带领小学生在认知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2.1.2建设学校的电子资源和计算机网络
加强学校电子资源和计算机网络建设,这是为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足够的信息资源保证。“要把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落到实处,学校网络化的电子图书馆的作业就不可低估。如果没有一个方便学生查阅和拥有丰富信息量的现代网络化的图书馆,那么教师和学生们一旦遇到难题或需要查询信息资料就难以在短期内获取及时的信息支持,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将只是一句口号而已。因此,如果要想使学校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新的突破,就必须加大对图书馆的资金、管理的投入,实现在馆舍、库藏书籍的数量、质量、管理员工的业务素质、管理水平、自动化网络化建设水准上由一个重大突破,才能适应信息素养教育的时代要求。”
2.1.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程
教育部对各学段的信息技术课程都提出来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明确各学段和各年级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注意学生在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道德四个方面有侧重地科学、协调地发展。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对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掌握,而是整个信息素养的培养;教学内容也不能只限于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层面,还应包括信息素养所包含的各个方面。加之小学生普遍已具备的零散、浅显的知识基础,笔者认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在此基础上进行重组合引导,使之更加系统和完整,而非完全“从零开始”,以减少重复劳动。
2.1.4整合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课程整合,可以使教学突破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帮助学生了解抽象的、遥远的、历史的、难以感知的事物,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信息技术的趣味性,产生学习技术、运用技术的强烈需求。如在语文课中用网络搜集作文素材、用文字处理软件编辑与修改作文,在数学课中用多媒体技术绘几何图形、用CAI软件将题目过程游戏化,在艺术课中用多媒体技术学习绘画、作曲、播放音乐,在自然课中用计算机动画表现大千世界微观或宏观自然现象等,既减轻了学生负担,又增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2.2家庭教育
家庭是儿童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长是儿童的启蒙者,也是对儿童潜移默化最为深远的人,因此家庭教育是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2.2.1转变家长对信息技术的观念
目前,部分家长目前仍然对儿童使用信息技术持排斥态度。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生活、学习各方面的迅猛发展,小学生已逐渐体会到信息技术的趣味性,加之儿童强烈的好奇心和尝试欲,运用信息技术的需求日益强烈。但是,信息技术同时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于是教师限制、家长排斥,学生的需求得不到合理满足,便会去寻求其它途径——如网吧。网吧长期以来都是社会管理的灰色区,在这里小学生得不到正确引导,计算机就沦为了仅供娱乐的工具。随后,限制、排斥升级,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因此,家长应认识到,信息技术是人们学习、作、休闲的工具和手段,计算机不等于游戏机,信息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可能割裂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而存在,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2.2转变家长的教育方式
信息技术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家长采取一定的干预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干预的方式需要有所转变。干预是“疏通”的艺术,而非“堵截”。问题像洪水,堵截只会让水位不断上升,最终导致溃堤,因此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是疏导。家长的干预也应如此,面对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的因素一方面要加强监督和防范,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孩子正确道德观念的引导,培养孩子的道德判断能力,提高他们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所以,家长应辩证地对待信息技术,而非简单地“全面戒严”。
2.3社会协作
信息技术推动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在信息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都和信息技术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要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信息素养,包括小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全社会的通力配合。
2.3.1加强社会监督和管理
上文中提到,由于之前教师、家长对信息技术的片面认识而对学生下“戒严令”,因此一部分学生便将自己对计算机的好奇心宣泄到了管理薄弱的社会娱乐场所,如网吧等。目前,此类场所大多是私营,管理者受利益驱动,通常不对上网人员做任何约束,对国家三令五申的“禁止十八岁以下人员入内”的实际执行力度很不理想。因此,要使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走向正轨,一方面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对现有信息化娱乐设施进行长期、大力的整顿,把一系列道德规范上升到法律高度,立法净化青少年的娱乐环境;另一方面,设立“青少年网吧”不失为良策,如马来西亚政府设立免费青少年网吧来引导未成年健康上网。
2.3.2将信息技术融入社会生活
提供硬件支持,开设相关课程,转变教师和家长的观念,加强社会监督和管理,仅做到这些并不能实际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小学生有了信息意识和技术基础以后,还要“明白在现实生活、工作、学习中何时使用信息技术、为什么要用信息技术、如何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否则,学生拥有了完成实际任务或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储备,却没有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动机和行为,这必然不是教育者所希望的结果。信息化社会中,信息技术的痕迹无处不在,教师和家长应创设情境并正确引导,让小学生去感受社会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的信息技术。
3、结语
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对社会进步和全民素质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小学时期的教育对人才的发展起着奠基性的作用,通过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成长起来的人才进入各个行业,敏锐的信息意识、熟练的信息操作能力将大大提高个体的工作能力,进而促进各行各业乃至全社会的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林巍,武彦丽,石映辉,卢春.农村中学推进教育信息化教学的困惑与策略[J].中国教育信息化,ISSN1673-8454,2015(15):12-14.
[2]周鹏,任慧,姚丽影,武彦丽.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教学效果评估研究——以苏州市为例阳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8):64 ̄68.
课题名称:乡村幼儿园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研究
课题编号:CDJYKY201837
(作者单位: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小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策略
1、前言
21世纪的今天已然迈入数字化时代,信息社会需要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智能型人才,这也促使各国对人才培养和教育变革的方向作出精准的把握和前瞻性的部署。信息素养培养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不断受到重视,信息素养對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如何快速适应社会、解决各种学习问题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笔者认为,要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
2.1学校教育
小学生的大部分受教育时间是在学校,因此学校教育是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中的重要方面。
2.1.1提高教师队伍信息素养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与结构尚不够丰富和完善,学习过程主要靠教师的传授和引导。因此,教师的信息素养对小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一个自身缺乏求知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是无法培养出信息素养良好的学生的。所以,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自身都应注重教师的信息素养再教育,让他们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信息资源和信息工具,不断更新自己的原有的知识结构,带领小学生在认知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2.1.2建设学校的电子资源和计算机网络
加强学校电子资源和计算机网络建设,这是为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足够的信息资源保证。“要把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落到实处,学校网络化的电子图书馆的作业就不可低估。如果没有一个方便学生查阅和拥有丰富信息量的现代网络化的图书馆,那么教师和学生们一旦遇到难题或需要查询信息资料就难以在短期内获取及时的信息支持,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将只是一句口号而已。因此,如果要想使学校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新的突破,就必须加大对图书馆的资金、管理的投入,实现在馆舍、库藏书籍的数量、质量、管理员工的业务素质、管理水平、自动化网络化建设水准上由一个重大突破,才能适应信息素养教育的时代要求。”
2.1.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程
教育部对各学段的信息技术课程都提出来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明确各学段和各年级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注意学生在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道德四个方面有侧重地科学、协调地发展。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对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掌握,而是整个信息素养的培养;教学内容也不能只限于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层面,还应包括信息素养所包含的各个方面。加之小学生普遍已具备的零散、浅显的知识基础,笔者认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在此基础上进行重组合引导,使之更加系统和完整,而非完全“从零开始”,以减少重复劳动。
2.1.4整合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课程整合,可以使教学突破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帮助学生了解抽象的、遥远的、历史的、难以感知的事物,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信息技术的趣味性,产生学习技术、运用技术的强烈需求。如在语文课中用网络搜集作文素材、用文字处理软件编辑与修改作文,在数学课中用多媒体技术绘几何图形、用CAI软件将题目过程游戏化,在艺术课中用多媒体技术学习绘画、作曲、播放音乐,在自然课中用计算机动画表现大千世界微观或宏观自然现象等,既减轻了学生负担,又增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2.2家庭教育
家庭是儿童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长是儿童的启蒙者,也是对儿童潜移默化最为深远的人,因此家庭教育是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2.2.1转变家长对信息技术的观念
目前,部分家长目前仍然对儿童使用信息技术持排斥态度。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生活、学习各方面的迅猛发展,小学生已逐渐体会到信息技术的趣味性,加之儿童强烈的好奇心和尝试欲,运用信息技术的需求日益强烈。但是,信息技术同时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于是教师限制、家长排斥,学生的需求得不到合理满足,便会去寻求其它途径——如网吧。网吧长期以来都是社会管理的灰色区,在这里小学生得不到正确引导,计算机就沦为了仅供娱乐的工具。随后,限制、排斥升级,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因此,家长应认识到,信息技术是人们学习、作、休闲的工具和手段,计算机不等于游戏机,信息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可能割裂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而存在,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2.2转变家长的教育方式
信息技术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家长采取一定的干预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干预的方式需要有所转变。干预是“疏通”的艺术,而非“堵截”。问题像洪水,堵截只会让水位不断上升,最终导致溃堤,因此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是疏导。家长的干预也应如此,面对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的因素一方面要加强监督和防范,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孩子正确道德观念的引导,培养孩子的道德判断能力,提高他们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所以,家长应辩证地对待信息技术,而非简单地“全面戒严”。
2.3社会协作
信息技术推动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在信息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都和信息技术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要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信息素养,包括小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全社会的通力配合。
2.3.1加强社会监督和管理
上文中提到,由于之前教师、家长对信息技术的片面认识而对学生下“戒严令”,因此一部分学生便将自己对计算机的好奇心宣泄到了管理薄弱的社会娱乐场所,如网吧等。目前,此类场所大多是私营,管理者受利益驱动,通常不对上网人员做任何约束,对国家三令五申的“禁止十八岁以下人员入内”的实际执行力度很不理想。因此,要使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走向正轨,一方面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对现有信息化娱乐设施进行长期、大力的整顿,把一系列道德规范上升到法律高度,立法净化青少年的娱乐环境;另一方面,设立“青少年网吧”不失为良策,如马来西亚政府设立免费青少年网吧来引导未成年健康上网。
2.3.2将信息技术融入社会生活
提供硬件支持,开设相关课程,转变教师和家长的观念,加强社会监督和管理,仅做到这些并不能实际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小学生有了信息意识和技术基础以后,还要“明白在现实生活、工作、学习中何时使用信息技术、为什么要用信息技术、如何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否则,学生拥有了完成实际任务或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储备,却没有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动机和行为,这必然不是教育者所希望的结果。信息化社会中,信息技术的痕迹无处不在,教师和家长应创设情境并正确引导,让小学生去感受社会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的信息技术。
3、结语
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对社会进步和全民素质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小学时期的教育对人才的发展起着奠基性的作用,通过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成长起来的人才进入各个行业,敏锐的信息意识、熟练的信息操作能力将大大提高个体的工作能力,进而促进各行各业乃至全社会的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林巍,武彦丽,石映辉,卢春.农村中学推进教育信息化教学的困惑与策略[J].中国教育信息化,ISSN1673-8454,2015(15):12-14.
[2]周鹏,任慧,姚丽影,武彦丽.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教学效果评估研究——以苏州市为例阳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8):64 ̄68.
课题名称:乡村幼儿园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研究
课题编号:CDJYKY201837
(作者单位: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