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外媒体机构国际传播力提升之路探析

来源 :国际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wj9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2020年,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中美关系急剧恶化,热点事件层出不穷。面对美方恶意抹黑攻击和极限施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美总站坚守国家立场,忠实履行职责使命,坚决打好对美舆论战,有力发出利我声音,强势回击涉华谬论,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以“想到”“去到”“采到”“发到”“独到”为特征的“五到”工作法是北美总站开展国际传播的方法论。从北美总站的工作实际出发,本文认为,驻外媒体机构应具备“六种思维”,即底线思维、全球思维、本土思维、创新思维、数字思维、商业思维,处理好对内报道与对外传播等七大关系,从而推动国际传播事业更好发展。
  【关 键 词】国际传播;国家立场;中国声音;驻外媒体
  2020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美总站的工作来说更是如此。这一年,国际形势波谲云诡,热点事件层出不穷。受美方持续恶意抹黑、挑衅攻击的影响,中美关系陷入两国建交以来的最低谷。美国政府为转移国内矛盾、拉选票,借新冠肺炎疫情“污名化”中国,还四处煽动成立“反华联盟”,在各领域对中方极限施压。这一年也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北美总站(以下简称“北美总站”)建成运行的第一年。尽管频遭美方的无理干扰、限制,尽管面临全球最严重的疫情,北美总站以祖国和总台为坚强后盾,坚守国家立场,忠实履行职责使命,坚决打好对美舆论战,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从北美总站运行一年的工作来看,内容、渠道、技术、融合、用户是加强国际传播的必经之路,“想到”“去到”“采到”“发到”“独到”的“五到”工作法是北美总站开展国际传播的方法论。从北美总站的工作实际出发,可以看出,驻外媒体机构应具备底线思维、全球思维、本土思维、创新思维、数字思维、商业思维;同时,应处理好对内报道与对外传播、报与不报、新闻与评论、大小屏、前后方、总台全球四大区域制作中心、驻外机构与当地国际组织、媒体机构和智库等七大关系,从而推动国际传播事业更好发展。
  一、运用“五到”工作法实现有效和精准传播
  笔者曾借用中国汉字的“主”来解读和探讨媒体的发展方向。其中,“主”字的三横可以分别代表“内容”“技术”“渠道”,一竖可以代表“融合”,三横一竖组成的“王”代表媒体的供给侧,而“王”字上的一点是“用户”,代表需求侧的“用户至上”。①
  从事国际传播的媒体应围绕用户需求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有效、精准传播,只有这样才能建成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结合在北美总站的工作,笔者提出了“五到”工作法,使工作方向更加明晰化、簡单化、具象化,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效果。
  (一)“想到”
  “想到”就是以热点事件或感情共鸣点为切入口,坚持策划先行,提前组织部署,增加报道深度,提升吸引力和感染力。以特别节目《全球行动倡议2020——脱贫》为例。“脱贫”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话题,2020年还是中国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北美总站在年初就开始策划这期特别节目,最初拟以线下媒体论坛的方式进行。随着美国疫情不断加剧,活动方案反复变更,最终以“年终特别节目+专题纪录片”的组合方式呈现,并得到了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多家机构的大力支持和参与。这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海外总站首次举办高规格的全球媒体行动,该行动倡议相关报道触达海外受众2.8亿人次,其中在G7国家的落地媒体达235家,在G20国家的落地媒体达300家,并且登上国内“学习强国”平台,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此外,北美总站围绕“新冠肺炎疫情”“经济重启”等焦点话题,策划推出了《疫情下的美国经济》《疫情下的美国社会》《疫情下的美国校园》《美国分化》《直击大选》等多个系列报道,真实记录了美国普通民众在疫情下的痛苦挣扎,深刻揭示了疫情防控不力对美国的冲击,生动反映了美国社会的严重极化和分裂,相关报道仅在“央视新闻”客户端的阅读量就超过1000万次。
  (二)“去到”
  如果说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那么现场就是新闻的第二生命。“我在现场”对于驻外记者来说,实质上是争夺新闻事件的定义权。例如,在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重大时政报道现场,白宫最初只提供以美方为主的网络直播信号。为体现两国对等原则,维护国家尊严,北美总站紧急协调美联社,经不懈努力争取到我方的独家电视直播信号,并增加了我方直播机位,完成了时长超过2小时、单机一镜到底的重大时政直播活动。再例如,2021年1月6日,在特朗普支持者暴力冲击国会山事件中,北美总站记者自始至终处在冲突的最前线,拍摄到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在重大事件报道中体现了中国视角。相关节目被国内各大平台广泛转发。此外,在波特兰、西雅图、威斯康星等地反种族歧视抗议活动现场,在纽约、得克萨斯、加利福尼亚等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在特拉华、威斯康星、佐治亚等美国大选日的关键地区,在美国和墨西哥的山火、飓风、地震等灾害核心区域,北美总站辖区的记者在做好安全防护的前提下,积极深入新闻一线,制作了大量原创报道,没有错过任何一个重大突发新闻现场。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让现场报道的真实性、贴近性、冲击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有效拉近了新闻事件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三)“采到”
  除了前文所说的“去到”核心现场、拍摄核心画面,驻外媒体机构还要“采到”核心人物。在国外采访核心人物的难度非常大,尤其在中美关系严重恶化的大环境下,嘉宾的拒采率非常高。即便如此,北美总站及下辖站点在“采到”方面依然有不错的表现。比如,在展现中国的大国担当方面,独家采访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联合国副秘书长霍克希尔德、世界粮食计划署副执行干事阿米尔·穆哈默德·阿卜杜拉等国际组织负责人。嘉宾高度评价中国对世界脱贫和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新冠肺炎病毒溯源方面,采访了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病毒猎手”利普金教授、美国疾控中心前主任汤姆·弗里登等专家学者,用科学的声音有力地回击恶意污蔑。在疫情防控方面,采访了一线医护人员、确诊患者等“事件亲历者”,通过采访对象的切身感受,揭露美国疫情防控不力的种种乱象。北美总站以新闻报道为抓手,不断拓展嘉宾资源,2020年新增采访嘉宾600多位。通过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进而实现“滚雪球效应”。   (四)“发到”
  采访的目的是传播。没有传播,采访就失去了意义。新媒体时代,传播平台多样化,媒体不仅要利用好自有平台,还要不断拓展外部平台,才能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北美总站及其下辖站点一方面积极向总台的《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朝闻天下》《环球视线》等栏目,“央视新闻”“央视频”等客户端,以及CGTN频道、CGTN America境外社交媒体等自有大小屏平台播发;另一方面,积极与全美电视节目专业协会(NATPE)、美国公共广播电视公司(PBS)、墨西哥6频道以及苹果TV、亚马逊Fire TV等驻在地媒体机构合作,拓展传播渠道,提升传播效果。北美总站制作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纪录片《武汉24小时》在50多个国家的180多家媒体平台播出;原创新媒体深度评论专栏《北美观察》的700多篇稿件,单篇报道全网浏览量高达上千万,被人民网、环球网、“今日头条”、网易、新浪等媒体广泛转载,成为外界了解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国的独特渠道。
  (五)“独到”
  无论是“想到”“去到”还是“采到”“发到”,贯穿新闻采编播全程的是“独到”。“独到”是“五到”的落脚点,从策划环节要考虑独特的报道角度,在采编环节要体现独家现场、独家观点,播发环节要实现差异化、精准化传播,既有“内容”的独到之处,又有“渠道”的独到之处。北美总站制作推出的《央视记者体验波音737MAX载客复飞》《纽约地铁凌晨停运后,流浪汉们何以为家?》《因为疫情,加拿大的部长和省长“吵起来了”》《央视记者探访美国南部多州:当历史照进现实,美种族歧视阴霾难散》等一系列报道,因采用独特的报道方式或视角而引发广泛关注,多篇报道还被《参考消息》转载。前文所述的《武汉24小时》和《北美观察》等也是因为在新闻报道的各环节追求“独到”,最终实现了更大更广的传播效果。
  二、坚持中国视角 驻外工作应具备“六种思维”
  做好国际传播,必须找到传播之“道”,也就是首先要解决思想意识这一最高层级的问题。驻外媒体机构要遵守的最根本的原则是坚持中国视角,传递中国观点,展现中国立场。目前,在国际舆论场上,西方媒体的话语权仍然占主导地位,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展新闻报道,尤其要增强涉华新闻的敏感性,加大涉华报道的主动性,坚持“以我为主”,有理有据、理直气壮地讲好中国故事。在此前提下,还需要具备六种思维:底线思维、全球思维、本土思维、创新思维、数字思维、商业思维。
  (一)底线思维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①当前,中美关系极为复杂敏感,美方对华敌意短期内难以消除,以“外国代理人”“外国使团”等多种名目限制北美总站等我驻美媒体正常运行。驻外媒体机构要始终坚持底线思维,确保机构和人员安全。
  (二)全球思维
  国际传播必须具备全球思维,要采用国际化表达方式,进行国际化推广。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也要讲好世界的故事,切实做到“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搭建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三)本土思维
  本土思维是实现有效国际传播的必由之路。北美总站拥有一支国际化的报道队伍,当地雇员约占员工的85%。当地雇员具有天然的语言和人脉优势,熟悉当地情况,了解受众特点,是推进本土化的核心支撑。除此之外,驻外媒体机构还应积极挖掘利用驻在地的媒体资源、先进技术、传播渠道等优势,使外部资源“为我所用”。
  (四)创新思维
  北美总站在建设运行的一年多时间里,以创新思维谋篇布局,在继承原央视北美分台总体架构的基础上,打通中英文办公平台,创新了新媒体制播流程,建立了“突发应急播出机制”,健全了公司化运行体制,推出了“全球行动倡议”“北美观察”等多个有影响力的原创品牌,从业务生产到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了创新式发展。
  (五)数字思维
  数字思维是用数字信息化传播需求来思考媒介融合的发展理念。此处未采用“互联网思维”这种时下流行的说法,因为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物联网”,数字都是最底层、最本源的技术。国际传播应该紧跟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以技术为手段,顺应全媒体时代的变化,带动生产流程的再造和革新。
  (六)商业思维
  北美总站采用公司化运作模式,商业思维是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目前,北美总站已经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公司化运作机制,积极融入当地传媒市场。未来还可利用公司化身份的优势,在产品营销、商业推广、对外合作等方面下功夫,实现传播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双赢”。
  三、驻外媒体机构应处理好“七大关系”
  如果说“六种思维”是国际传播的“道”,处理好“七大关系”就是国际传播的“术”。
  (一)对内报道与对外传播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就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①对北美总站来说,具体就是坚持“内外有别”,既要向国际受众(用户)传递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立场,做好涉华报道,又要向国内受众(用户)及时准确报道驻在地的热点事件。前提是要理解对内对外报道的统分关系。中国的全面对外开放既是历史大格局,也是报道工作的立足点,因此对内报道和对外传播要有统一的大局观。在具体工作中,对内报道和对外传播的渠道、受众(用户)都有明显差异。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内容和语态,处理好“全面和客观认识中国以及世界”的辩证关系。
  (二)报与不报的关系
  驻外媒体机构的工作既要符合报道要求,把握好“时度效”,又要结合驻在国实际,有自己的编辑思路,不能“有闻必报”“人云亦云”“人报我报”。重点是要遵循“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原则。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是驻外媒体机构工作要围绕的中心。在新发展阶段,中国如何看待世界、世界应该如何面对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都是需要驻外媒体机构充分学习研究、进行理论储备的重要课题。内化于心方能外化于行,用于指导工作实践。海外派出机构要“内外兼修”,既要熟悉驻在国的情况,更要了解中国的发展。“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①向全世界展现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和努力,就是驻外机构要把握的大局,需要用一个个具体的报道去展现。   (三)新闻与评论的关系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信息传播早已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驻外媒体机构不仅要及时传递新闻事实,做好“第一落点”,还应当加强新闻评论,体现独特视角和深度观察,做好“第二落点”,增强新闻的可读性。例如,英文评论《热点》就是一档以时效性制胜的栏目,当天要闻当天即解读评论。
  (四)大小屏的关系
  目前,中国媒体的新媒体传播水平明显落后于西方主流媒体。总台驻外媒体机构应争当“排头兵”,大力推进“台网并重、移动优先、融合传播”的战略,实现大小屏在策划、采集、播发的全流程融合,着力加快新媒体发展力度,并在人力资源、预算分配、综合保障等方面向新媒体倾斜。2020年,北美总站对CGTN America进行了大幅改革,打通大小屏的联系,重塑新媒体发稿流程,完善考核机制。社交媒体平台的日浏览量从运行之初的不到10万人次,飞跃式增长并稳定在1000万人次的高位,年增长100倍。2020年,CGTN America新媒体平台共发稿47125条,浏览量达20亿人次;其中,自有平台发稿25813条,浏览量达7.5亿人次,视频观看量为4亿人次。
  (五)前后方的关系
  北美总站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派出机构,必须遵守总台的管理规定,根据总台的总体部署开展工作,既要与总台的行政管理部门密切沟通,掌握最新政策要求,又要与总台的业务对口部门紧密协调,明确报道方向,避免因距离、时差等产生管理落差、报道偏差。同时,业务上前后期也是共生关系,相互激励、相互促进。例如,“央视新闻”客户端与北美总站合作创办深度报道栏目《北美观察》,前后方在策划、制作、编发等方面充分沟通,密切合作。《北美观察》被广泛转载,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也为“央视新闻”客户端带来了大量流量。鉴于客户端的传播效果,央视新闻频道也在《朝闻天下》栏目中专门开设了《北美观察》板块,实现了小屏“反哺”大屏。因此,不管是前期的“前輪驱动”还是后期的“后轮驱动”,都不如前后期密切配合的“四轮驱动”更能跨越障碍,平稳前行。
  (六)全球四个区域制作中心的关系
  目前,CGTN在全球有四个区域制作中心,共同完成CGTN全频道、全天候制播内容。北美总站与北京总部和欧洲、非洲区域制作中心密切配合,定期召开业务协调会,确保时段制播衔接有序。CGTN America不仅是一个独立机构,更是整个CGTN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CGTN America推出的《武汉24小时》等13集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录片,以及派出外籍记者出色完成香港“修例风波”的报道等,都离不开北京、北美、欧洲、非洲四地的紧密协作与配合。
  (七)驻外机构与当地国际组织、媒体机构和智库的关系
  驻外机构应善于利用地缘优势、媒体属性优势,加强与驻在地国际组织、媒体机构、智库知名人士等的合作,以新闻采访、合作拍摄、联合推广等为切入点,不断拓展深化巩固合作关系,争做“民间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广泛积累人脉资源,积极融入主流机构、主流人群,不断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
  面向未来,北美总站将在总台的统一领导下,继续从内容、技术、渠道、融合、用户等方面推进国际传播,围绕用户需求和收听收看习惯,制作更多精品节目,加快技术升级改造,拓宽传播渠道,深化融合传播,持续开展“全球行动倡议”等品牌活动,为国际传播事业添砖加瓦。
   (责任编辑:张冬梅)
其他文献
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的创立、机制与演进  ·呼唤文化财产保护的特殊机制  ·理事会  ·五十年历史回顾ICCROM的主要贡献  ·ICCROM与培训  ·研究  ·ICCROM与文献  ·交流  ·参与者眼中的ICCROM    稿约    《国际博物馆》全球中文版所设“中国的声音”栏目,现面向中文作者约稿。  注意事项:  1、稿件内容应契合本刊主题(请留意“下期主题预
期刊
山本晃(Akira Yamamoto)是美国堪萨斯大学名誉人类学与语言学教授,与原住民语言研究所、俄克拉何马土著语言协会及美国印第安语言发展研究所均有密切合作;与马蒂亚斯·布伦辛格共同主持UNESCO濒危语言特别专家组。  马蒂亚斯·布伦辛格(Matthias Brenzinger)是德国科隆大学非洲研究所的终身研究员、作家。他对非洲大陆濒危语言开展实地调查、发表相关著述,并支持当地社群的语言保护
期刊
林德尔·普罗特(Lyndel Prott)是文化遗产法律方面的专家和顾问,曾任UNESCO文化遗产部主任。她是悉尼大学文化遗产法教授,在教学、研究以及实践领域成绩显著,以著者、合著者和编者的身份出版了200多部书、报告或文章。    国际法和各国法律理应适用于解决文化遗产争端。然而,如果法律并不明确或不存在,甚至相关的各国法律之间发生冲突时,会出现何种情况?就任何文化遗产归还问题进行谈判时,道德准
期刊
穆尼尔·布尚纳齐(Mounir Bouchenaki)是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的主任。他曾长期供职于UNESCO,2005年获得任命前夕,于UNESCO任文化助理总干事之职。此前。穆尼尔·布尚纳齐曾在阿尔及利亚文化与信息部主管文物、博物馆及历史遗址事务。他拥有(法国)普罗旺斯省埃克斯市艺术学院的考古与古代史博士学位,曾被法国文化部授予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被法国总统授予法国荣
期刊
【内容摘要】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等制作的百集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于2021年1月25日起在央视开播。作为主流媒体中最早开播的反映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专题节目,这档节目以经典美术作品为载体,讲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重要历史时期的故事,播出之后反响热烈。从美术作品的角度解读红色历史是这档节目的策划目的。百幅美术经典,如一颗颗珍珠,串起了
期刊
梅曼·钦丹,(Mesmin Tcchindjang),喀麦隆雅温得第一大学(University of Yaoundo)地理学者兼制图师。  阿塔纳斯·博普达(Athanase Bopda),喀麦隆国家测绘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cartography)地理学者蒹制图师。  路易斯·安热兰·恩甘内(Louise Angeline Ngamgen),喀麦隆雅温得第一大学语言学
期刊
埃琳娜·科尔卡(Elena Korka)是希腊文化部官员,主管史前与古典文物以及文物登记与保护。    2008年3月17-18日,由希腊主办的文物归还原属国雅典国际会议(the Athen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Return of Cultural Objects to their Countries of Origin)在雅典新卫城博物馆召开。会议
期刊
莫里亚·辛普森(Moria Simpson)是南澳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教育与社会科学学院高级讲师。她的多部著述涵盖博物馆、原住民文化政治与文物归还等问题,其中包括《文化的代言人:后殖民时期的博物馆》(Making Representations:Museums in the Post—Colonial Era)与《博物馆与文物归还》(Museums a
期刊
萨拉·迪莉西亚·比利亚格拉-巴图(Sara Delicia Villagra-Batoux)拥有语言学与文献学、美洲印第安语言学双硕士学位,是西班牙及拉丁美洲研究方向的文学博士。身为大学教授,她曾担任巴拉圭全国双语委员会成员和教育文化部双语教育顾问,并发表多部有关瓜拉尼语和双语教育的著作。目前她在巴拉圭驻法国大使馆担任文化参赞,同时任巴拉圭常驻UNESCO代表。    孩子诞生时,对其身份进行注册
期刊
【内容摘要】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中国对外传播工作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通过融媒体传播,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是中国纪录片对外传播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推出的三部以新疆反恐为主题的纪录片,通过国际化的视角、“用事实说话”的表达方式、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实现广泛覆盖,引发海外热议。本文对融媒体时代纪录片创作和传播的新规律、新方式进行探讨,有助于促进中国纪录片以更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