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受到区域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引导,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决定了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非均衡性又在某种程度上影响高等教育竞争力发展,导致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区域非均衡性凸显。界定了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内涵及指标构成,对我国东中西部高等教育竞争力进行比较,通过对三大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主要指标的实证分析,探讨高等教育竞争力在东中西部存在问题,提出三大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提升途径和建议。
关键词:三大区域 高等教育 竞争力 区域差异
一、高等教育竞争力内涵及指标界定
高等教育竞争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是指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产出在和别国比较时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和能力。狭义上高等教育竞争力是指在全球经济发展环境下,高等教育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能力,以及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能力。高等教育竞争力系统的构成要素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包括4个维度: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包括高等教育的规模以及教育质量;高等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高等教育对经济的贡献,高等教育对知识创新的贡献。高等教育竞争力的评价采用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构成评价体系,包括高等教育规模:主要有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重点高校数、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硕士研究生数、博士研究生数;高等教育经费:主要有区域高等教育经费总额、高等教育经费占区域GDP比例、师均科研经费;高等教育基础设施:包括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固定资产总值、图书量;高等教育师资实力:包括高校生师比、正高级专任教师数、副高级专任教师数等;高等教育科研实力:包括国际三大检索论文数、R&D项目数、专利授权数、国家重点实验室等。
二、我国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区域差异分析
在衡量及评价区域及省域高等教育基本竞争力时,选取了三项一级指标共九项二级指标,即高等教育基础设施竞争能力指标,包括高等院校数量、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三项;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竞争能力指标包括招生本专科学生数、本专科在校学生数、研究生数量及博士生数量四项指标;高等教育师资竞争能力包括专任教师数量、高级职称教师数量。
1.高等教育基础设施竞争力指标差异分析。通过对我国“三大区域”高校数量、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三项指标在东中西部分布情况我们可以看到,东中西部高等教育竞争力的非均衡性表现突出。
1.1“三大区域”高校数量差异分析:2005年我国拥有高校为1792所,到2014年发展到2529所,增速达41.13%,年均增幅4.11%,总体呈快速增长趋势。10年间东中西部增速分别为38.73%、40.42%和46.50%,西部增幅大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在高校绝对数量上三大区域呈非均衡态势。2005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拥有高校数分别为790所、574所、428所,2014年增加到1096所、806所、627所,三大区域高校数差距极大,东中西部平均占比分别为43.99%、31.74%、24.27%,西部与东部地区相差18%,中部与东部相差12%,西部与中部地区也差7%。
1.2“三大区域”高校占地面积差异分析:2005年我国高校占地面積为131682万㎡,到2014年发展到167098万㎡,增速达28.69%,年均增幅为2.87%,总体上呈不断增长趋势。10年间东中西部增速分别为21.39%、1.62%和84.06%,西部地区增幅远大于东部和中部,年均增幅高达8.41%,说明西部在土地利用上有充分的余地,而中部地区土地面积难以扩充,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三大区域占地面积在绝对数量上呈非均衡态势。2005年东中西部高校占地面积分别为59826万㎡、42973万㎡和28882万㎡,2014年增加到72620万㎡、53161万㎡和53160万㎡,三大区域高校占地面积差距较大,东中西部高校占地面积平均占比分别为44.97%、30.45%、24.58%,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差20%,中部地区与东部相差14%,西部与中部地区也差6%。
1.3“三大区域”高校建筑面积差异分析:2005年我国高校建筑面积为51287万㎡,到2014年发展到77390万㎡,增速达50.89%,年均增幅5.09%,呈快速增长趋势。10年间东中西部增速分别为42.45%、47.47%和70.08%,西部地区增幅远大于东部和中部,年均增幅高达7%,说明西部地区高校在土地利用上有充分的余地;但依然改变不了三大区域高校建筑面积在绝对数量上呈非均衡态势。2005年东中西部高校建筑面积分别为23235万㎡、18985万㎡和10586万㎡,2014年分别增加到33099万㎡、25757万㎡和18533万㎡,三大区域高校建筑面积差距较大,东中西部高校占地面积平均占比分别为42.75%、34.94%和23.85%,西部与东部地区相差近20%,中部与东部相差9%,西部与中部地区也差11%。
2.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竞争能力指标差异分析。通过对“三大区域”高校办学规模竞争能力的四项指标进行分析,即本专科招生数、本专科在校生数、硕士生在校生数量和博士在校生数量,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区域”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竞争力的非均衡性突出。
2.1“三大区域”高校本专科招生差异分析:2005年我国高校本专科招生总数为697万人,到2014年发展到987万人,年均招生848万人,总体上呈快速增长趋势。2005年东中西部高校本专科招生分别为320万人、222万人和156万人,2014年增加到427万人、315万人和245万人,三大区域招生差距较大,东中西部高校本专科招生占比分别为44.44%、32.19%和23.37%,西部与东部地区相差近21%,中部与东部相差12%,西部与中部地区相差9%。
2.2“三大区域”高校本专科在校生差异分析:2005年我国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总数为1010万人,2014年发展到1821万人,2005年东中西部高校本专科在校生分别为419万人、313万人和278万人,2014年增加到811万人、580万人和430万人,三大区域在校生数量差距巨大,东中西部高校本专科在校生占比分别为45.79%、31.36%和23.00%,西部与东部地区相差近22%,中部与东部地区相差14%,西部与中部地区相差8%。 2.3 “三大区域”高校硕士研究生差异分析:2005年我国高校硕士在校生总数为76万人,2014年发展到152万人,2005年东中西部地区高校硕士在校生分别为41万人、19万人和17万人,2014年增加到81万人、37万人和33万人,三大区域在校生数量有一定差距,东中西部高校硕士在校生占比分别为52.80%、24.78%和22.42%,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差距巨大,西部与东部地区相差近30%,中部与东部地区相差28%,西部与中部地区差距不大,有近2%的差距。
2.4“三大区域”高校博士生研究生差异分析:2005年我国高校博士生在校生总数为17万人,2014年发展到30万人,2005年东中西部地区博士在校生分别为10.66万人、3.86万人和2.69万人,2014年增加到19.75万人、6.34万人和4.50万人,三大区域博士生在校生数量差距巨大,东中西部高校博士生在校生占比分别为61.62%、22.18%和16.20%,东部与中西部差距悬殊,西部与东部地区相差高达45%,中部与东部相差40%,西部与中部地区差距较小,仅有6%。
3.高等教育师资竞争能力指标差异分析。
3.1“三大区域”高校专任教师差异分析:2005年我国高校专任教师总数为96.58万人,2014年发展到153.45万人,2005年东中西部高校专任教师分别为44.24万人、31.27万人和21.07万人,2014年增加到68.48万人、47.96万人和37.02万人,三大区域专任教师数量差距较大,东中西部专任教师占比分别为45.37%、31.62%和22.95%,东部与中西部差距较大,西部与东部地区相差22%,中部与东部相差14%,西部与中部地区差距较小,有9%的差距。
3.2“三大区域”高校高级职称教师差异分析:2005年我国高校高级职称教师总数为68.67万人,到2014年发展到127.61万人,2005年东中西部地区高校高级职称教师分别为32.21万人、21.60万人和14.87万人,2014年增加到59.33万人、38.83万人和29.45万人,三大区域高级职称教师数量差距较大,东中西部高级职称教师占比分别为46.52%、30.63%和22.45%,东部与中西部差距较大,西部与东部地区相差高达24%,中部与东部地区相差16%,西部与中部地区差距较小,有8%的差距。
三、结语
1.“三大区域”高等院校竞争力非均衡性明显。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竞争力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竞争力资源丰富,效果明显,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竞争力资源极其匮乏,东西部竞争力差异悬殊;中部地区高等教育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但和东部地区相比亦有较大差距,西部地区竞争力极其薄弱,与中部地区相比亦有一定差距。可见,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竞争力呈现极强的充裕性,竞争力聚集效应明显,中西部地区竞争力资源匮乏,主要原因是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应积极推进并实施促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竞争力提升战略,制定并出台三大区域高教合作方案。根据我国东中西部经济现状和高等教育竞争力资源特点,东部地区应重点发展创新性竞争力资源要素,中部地区应注重应用型竞争力资源培育,而西部地区应发展创业型竞争力资源,使三大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资源配置的差异应对区域经济的差异特点。
2. “三大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梯度差与经济梯度相关性明显。整体上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呈明显的梯度差,从东到西高等教育竞争力呈明显的递减态势。因此对东部地区应坚持高等教育竞争力先导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高端人才培养方面的核心竞争功能,提升东部区域高校在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动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西部地区对技术型、管理型、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会迅速增加,高等教育竞争力资源的配置应重点向西部倾斜,前期应加大普通竞争力资源的投入,大力培养实用型人才;中后期应加大优质竞争力资源的配置,培养创新型开拓型高教人才,逐步缩小东西部高校竞争力梯度差。高等教育竞争力已成为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战略性财富之一,因此积极探索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的高等教育竞争力配置模式,是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周浩波.基于竞争力导向的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10):10-14.
[2]邱均平.2014年中國大学本科专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0(4):100-106.
[3]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竞争力:模型、指标与国际比较[J].教育研究,2012,390(7):122-129.
作者简介:赵春雷(1961—)女。民族:满,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策划。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教育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培养力和竞争力区域差异化动态比较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H150204).
关键词:三大区域 高等教育 竞争力 区域差异
一、高等教育竞争力内涵及指标界定
高等教育竞争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是指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产出在和别国比较时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和能力。狭义上高等教育竞争力是指在全球经济发展环境下,高等教育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能力,以及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能力。高等教育竞争力系统的构成要素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包括4个维度: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包括高等教育的规模以及教育质量;高等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高等教育对经济的贡献,高等教育对知识创新的贡献。高等教育竞争力的评价采用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构成评价体系,包括高等教育规模:主要有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重点高校数、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硕士研究生数、博士研究生数;高等教育经费:主要有区域高等教育经费总额、高等教育经费占区域GDP比例、师均科研经费;高等教育基础设施:包括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固定资产总值、图书量;高等教育师资实力:包括高校生师比、正高级专任教师数、副高级专任教师数等;高等教育科研实力:包括国际三大检索论文数、R&D项目数、专利授权数、国家重点实验室等。
二、我国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区域差异分析
在衡量及评价区域及省域高等教育基本竞争力时,选取了三项一级指标共九项二级指标,即高等教育基础设施竞争能力指标,包括高等院校数量、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三项;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竞争能力指标包括招生本专科学生数、本专科在校学生数、研究生数量及博士生数量四项指标;高等教育师资竞争能力包括专任教师数量、高级职称教师数量。
1.高等教育基础设施竞争力指标差异分析。通过对我国“三大区域”高校数量、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三项指标在东中西部分布情况我们可以看到,东中西部高等教育竞争力的非均衡性表现突出。
1.1“三大区域”高校数量差异分析:2005年我国拥有高校为1792所,到2014年发展到2529所,增速达41.13%,年均增幅4.11%,总体呈快速增长趋势。10年间东中西部增速分别为38.73%、40.42%和46.50%,西部增幅大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在高校绝对数量上三大区域呈非均衡态势。2005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拥有高校数分别为790所、574所、428所,2014年增加到1096所、806所、627所,三大区域高校数差距极大,东中西部平均占比分别为43.99%、31.74%、24.27%,西部与东部地区相差18%,中部与东部相差12%,西部与中部地区也差7%。
1.2“三大区域”高校占地面积差异分析:2005年我国高校占地面積为131682万㎡,到2014年发展到167098万㎡,增速达28.69%,年均增幅为2.87%,总体上呈不断增长趋势。10年间东中西部增速分别为21.39%、1.62%和84.06%,西部地区增幅远大于东部和中部,年均增幅高达8.41%,说明西部在土地利用上有充分的余地,而中部地区土地面积难以扩充,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三大区域占地面积在绝对数量上呈非均衡态势。2005年东中西部高校占地面积分别为59826万㎡、42973万㎡和28882万㎡,2014年增加到72620万㎡、53161万㎡和53160万㎡,三大区域高校占地面积差距较大,东中西部高校占地面积平均占比分别为44.97%、30.45%、24.58%,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差20%,中部地区与东部相差14%,西部与中部地区也差6%。
1.3“三大区域”高校建筑面积差异分析:2005年我国高校建筑面积为51287万㎡,到2014年发展到77390万㎡,增速达50.89%,年均增幅5.09%,呈快速增长趋势。10年间东中西部增速分别为42.45%、47.47%和70.08%,西部地区增幅远大于东部和中部,年均增幅高达7%,说明西部地区高校在土地利用上有充分的余地;但依然改变不了三大区域高校建筑面积在绝对数量上呈非均衡态势。2005年东中西部高校建筑面积分别为23235万㎡、18985万㎡和10586万㎡,2014年分别增加到33099万㎡、25757万㎡和18533万㎡,三大区域高校建筑面积差距较大,东中西部高校占地面积平均占比分别为42.75%、34.94%和23.85%,西部与东部地区相差近20%,中部与东部相差9%,西部与中部地区也差11%。
2.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竞争能力指标差异分析。通过对“三大区域”高校办学规模竞争能力的四项指标进行分析,即本专科招生数、本专科在校生数、硕士生在校生数量和博士在校生数量,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区域”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竞争力的非均衡性突出。
2.1“三大区域”高校本专科招生差异分析:2005年我国高校本专科招生总数为697万人,到2014年发展到987万人,年均招生848万人,总体上呈快速增长趋势。2005年东中西部高校本专科招生分别为320万人、222万人和156万人,2014年增加到427万人、315万人和245万人,三大区域招生差距较大,东中西部高校本专科招生占比分别为44.44%、32.19%和23.37%,西部与东部地区相差近21%,中部与东部相差12%,西部与中部地区相差9%。
2.2“三大区域”高校本专科在校生差异分析:2005年我国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总数为1010万人,2014年发展到1821万人,2005年东中西部高校本专科在校生分别为419万人、313万人和278万人,2014年增加到811万人、580万人和430万人,三大区域在校生数量差距巨大,东中西部高校本专科在校生占比分别为45.79%、31.36%和23.00%,西部与东部地区相差近22%,中部与东部地区相差14%,西部与中部地区相差8%。 2.3 “三大区域”高校硕士研究生差异分析:2005年我国高校硕士在校生总数为76万人,2014年发展到152万人,2005年东中西部地区高校硕士在校生分别为41万人、19万人和17万人,2014年增加到81万人、37万人和33万人,三大区域在校生数量有一定差距,东中西部高校硕士在校生占比分别为52.80%、24.78%和22.42%,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差距巨大,西部与东部地区相差近30%,中部与东部地区相差28%,西部与中部地区差距不大,有近2%的差距。
2.4“三大区域”高校博士生研究生差异分析:2005年我国高校博士生在校生总数为17万人,2014年发展到30万人,2005年东中西部地区博士在校生分别为10.66万人、3.86万人和2.69万人,2014年增加到19.75万人、6.34万人和4.50万人,三大区域博士生在校生数量差距巨大,东中西部高校博士生在校生占比分别为61.62%、22.18%和16.20%,东部与中西部差距悬殊,西部与东部地区相差高达45%,中部与东部相差40%,西部与中部地区差距较小,仅有6%。
3.高等教育师资竞争能力指标差异分析。
3.1“三大区域”高校专任教师差异分析:2005年我国高校专任教师总数为96.58万人,2014年发展到153.45万人,2005年东中西部高校专任教师分别为44.24万人、31.27万人和21.07万人,2014年增加到68.48万人、47.96万人和37.02万人,三大区域专任教师数量差距较大,东中西部专任教师占比分别为45.37%、31.62%和22.95%,东部与中西部差距较大,西部与东部地区相差22%,中部与东部相差14%,西部与中部地区差距较小,有9%的差距。
3.2“三大区域”高校高级职称教师差异分析:2005年我国高校高级职称教师总数为68.67万人,到2014年发展到127.61万人,2005年东中西部地区高校高级职称教师分别为32.21万人、21.60万人和14.87万人,2014年增加到59.33万人、38.83万人和29.45万人,三大区域高级职称教师数量差距较大,东中西部高级职称教师占比分别为46.52%、30.63%和22.45%,东部与中西部差距较大,西部与东部地区相差高达24%,中部与东部地区相差16%,西部与中部地区差距较小,有8%的差距。
三、结语
1.“三大区域”高等院校竞争力非均衡性明显。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竞争力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竞争力资源丰富,效果明显,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竞争力资源极其匮乏,东西部竞争力差异悬殊;中部地区高等教育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但和东部地区相比亦有较大差距,西部地区竞争力极其薄弱,与中部地区相比亦有一定差距。可见,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竞争力呈现极强的充裕性,竞争力聚集效应明显,中西部地区竞争力资源匮乏,主要原因是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应积极推进并实施促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竞争力提升战略,制定并出台三大区域高教合作方案。根据我国东中西部经济现状和高等教育竞争力资源特点,东部地区应重点发展创新性竞争力资源要素,中部地区应注重应用型竞争力资源培育,而西部地区应发展创业型竞争力资源,使三大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资源配置的差异应对区域经济的差异特点。
2. “三大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梯度差与经济梯度相关性明显。整体上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呈明显的梯度差,从东到西高等教育竞争力呈明显的递减态势。因此对东部地区应坚持高等教育竞争力先导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高端人才培养方面的核心竞争功能,提升东部区域高校在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动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西部地区对技术型、管理型、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会迅速增加,高等教育竞争力资源的配置应重点向西部倾斜,前期应加大普通竞争力资源的投入,大力培养实用型人才;中后期应加大优质竞争力资源的配置,培养创新型开拓型高教人才,逐步缩小东西部高校竞争力梯度差。高等教育竞争力已成为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战略性财富之一,因此积极探索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的高等教育竞争力配置模式,是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周浩波.基于竞争力导向的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10):10-14.
[2]邱均平.2014年中國大学本科专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0(4):100-106.
[3]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竞争力:模型、指标与国际比较[J].教育研究,2012,390(7):122-129.
作者简介:赵春雷(1961—)女。民族:满,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策划。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教育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培养力和竞争力区域差异化动态比较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H15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