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思维途径,其特点是:重视问题的提出而不仅是解答数学问题;强调通过生活经验建立数学图形激发学生乐于参与,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注重保持认知的灵活性。协调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自我评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探索活动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探究式教学达到理想的目标。探究式教学环节包括:
(1)诱导发现,提出问题:
(2)启迪思路,确定方法;
(3)动手实践,探究规律;
(4)揭示概念、建构模型;
(5)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6)拓展探究,思维发散。笔者广泛查阅有关资料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该模式教学双方应按照如下基本框架实施: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要找准探究性思维训练与教材内容之间的结合点,创设有针对性、可以融入数学思想方法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形成问题,导人新课,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旧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一阶段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拿现成的结论和方法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类比、猜想、联想、推理、判断等,自己发现结论和方法,使课堂成为“科学家”发现定理的平台。
二、释疑解惑,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强调:“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使学习和掌握知识变的轻松、毫无困难。恰恰相反,学生遇到困难并独立克服这些困难的时候,他的才智才会得到发展。”这一阶段应加大学生的参与度,让他们自主地进行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信息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并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注重学生对过程的主体性体验,为良好人格的形成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这样由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获取教科书中未能表达的知识层面,并使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
三、精讲总结,理性归纳,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在问题解决后要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回顾反思,明白探究中的经验教训,使成功的经验明朗化,对错误或偏离方向的探究给予指正,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对规律进行总结,对思想方法进行提炼并形成观点。再通过教师精讲,揭示这些结论在整体中的差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完成新的认知结构的构建。
四、精心设计变式分层练习,使学生在运用知识中形成技能,培养学生迁移与创新的能力
题目要有阶梯性,由基础知识题目、变式训练题目、开放探究题目组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结构题目组,同时,题目设计要挖掘对学生具有强烈刺激的因素;启发学生进行多种思考和思维创新,通过解题的过程及结果可发现问题的一般性、规律性;促进知识巩固、技能迁移,使学生尝到成功解题后的喜悦。
五、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发现新问题
探究性活动始发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发展于问题,不仅以问题为起点和线索,而且最终也应以问题的提出为归宿。在完成以上五步后,教师应进一步帮助学生把命题推广,引申出新的结论和新的问题,使学生的探究能力进一步提高。方法有:条件不变,有没有新的结论?逆命题是否成立?条件适当改变,结论是否改变?若改变,其变化规律是什么?为了得到一个新的结论,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以上是一个基本的操作程序,强调以学生活动和问题研究为中心,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及教学环境条件的变化而灵活运用,步骤可增加或减少。
责任编辑 杨博
(1)诱导发现,提出问题:
(2)启迪思路,确定方法;
(3)动手实践,探究规律;
(4)揭示概念、建构模型;
(5)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6)拓展探究,思维发散。笔者广泛查阅有关资料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该模式教学双方应按照如下基本框架实施: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要找准探究性思维训练与教材内容之间的结合点,创设有针对性、可以融入数学思想方法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形成问题,导人新课,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旧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一阶段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拿现成的结论和方法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类比、猜想、联想、推理、判断等,自己发现结论和方法,使课堂成为“科学家”发现定理的平台。
二、释疑解惑,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强调:“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使学习和掌握知识变的轻松、毫无困难。恰恰相反,学生遇到困难并独立克服这些困难的时候,他的才智才会得到发展。”这一阶段应加大学生的参与度,让他们自主地进行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信息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并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注重学生对过程的主体性体验,为良好人格的形成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这样由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获取教科书中未能表达的知识层面,并使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
三、精讲总结,理性归纳,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在问题解决后要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回顾反思,明白探究中的经验教训,使成功的经验明朗化,对错误或偏离方向的探究给予指正,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对规律进行总结,对思想方法进行提炼并形成观点。再通过教师精讲,揭示这些结论在整体中的差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完成新的认知结构的构建。
四、精心设计变式分层练习,使学生在运用知识中形成技能,培养学生迁移与创新的能力
题目要有阶梯性,由基础知识题目、变式训练题目、开放探究题目组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结构题目组,同时,题目设计要挖掘对学生具有强烈刺激的因素;启发学生进行多种思考和思维创新,通过解题的过程及结果可发现问题的一般性、规律性;促进知识巩固、技能迁移,使学生尝到成功解题后的喜悦。
五、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发现新问题
探究性活动始发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发展于问题,不仅以问题为起点和线索,而且最终也应以问题的提出为归宿。在完成以上五步后,教师应进一步帮助学生把命题推广,引申出新的结论和新的问题,使学生的探究能力进一步提高。方法有:条件不变,有没有新的结论?逆命题是否成立?条件适当改变,结论是否改变?若改变,其变化规律是什么?为了得到一个新的结论,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以上是一个基本的操作程序,强调以学生活动和问题研究为中心,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及教学环境条件的变化而灵活运用,步骤可增加或减少。
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