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微表情是不受思维控制,持续时间短暂或肌肉收缩不充分的表情,其对公安工作具有广泛的实际意义。本文深入分析微表情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针对微表情在公安工作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数据库技术与微表情结合的策略。
关键词 微表情 数据库 侦查讯问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省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410329024y;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
作者简介:赵旭初、张驰、刘玥,江苏警官学院。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4-208-02
微表情,也叫面孔微反应,是指人们在受到有效刺激的二十五分之一秒到五分之一秒内,不由自主表现出的不受思维控制的瞬间真实反应。一个人,可能因为知识、阅历、能力的原因,能够在内心波涛汹涌的时候做到面不改色,他也许很会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但他无法控制自己的微表情。因为微表情是面部肌肉不充分收缩而产生的,它作为微反应的一种,是人类经过长期进化而遗传、继承下来的,是人类实现生存和繁衍的本能反应。将微表情应用到侦查审讯中,能够帮助我们判定他人说法与想法是否一致,从而使我们的判断更加准确有效,具有广泛的实际意义。
一、微表情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最近几年风靡全球的美剧《Lie to me》就是以研究微表情为题材,其灵感来源于行为学家Paul Ekma博士的真实研究。虽然微表情是一个积极有效的辅助判断工具,但由于一定的复杂性,其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却差距较大。
早在1872年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发表《人类与动物的表情》一书,在书中他第一次对人类表情进行了研究。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Ekman受此启发开始了对人类微表情的研究。之后,Ekman与Friesen围绕人的面部肌肉群对表情的控制进行研究,并进行了深入的技术开发,并于1978年发布了“面部行为代码系统Facs”,该系统在2002年进行升级后对表情的捕捉准确率高达90%。在美国,目前针对微表情的研究已经应用到国家安全、司法系统、医学临床和政治选举等领域。
虽然微表情在国外很早就有深入的研究并现已有广泛的应用,然而在中国,直到2009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长付小兰才在国内率先对微表情展开研究。近几年,中国政法大学的姜振宇老师针对心理应激微反应测试展开研究,并成立中国政法大学微反应研究小组。2012年8月20日,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检察院反贪局与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信息中心对双方合作开展的心理应激微反应研究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决定将研究按计划推进到第二阶段,即专家介入实战进行现场指导阶段。至此,微表情的研究应用才慢慢进入司法领域。
二、微表情在案件侦查中的实际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微表情测谎与cps多道心理测试的结果已有初步应用,可以作为侦查人员侦查过程中的侦查导向。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研制出第一台测谎仪之后。截至目前,我国已在北京,上海,云南等二十几个省市的司法机关配置了各种类型的心理测试仪100多台,总计办案达1000余起。在海关、大型活动安检等工作中,许多经验丰富的老民警已将微表情技术运用于其中,他们可以通过被检查人员的非常规言行举止来判断此人是否可疑。在侦查审讯中,大多数民警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直觉来对犯罪嫌疑人的言行做一个主观的判断,其实这也是潜意识里的微表情技术应用,只不过未经过专门训练的基层民警对微表情的运用不熟练、不系统、不够准确。
随着21世纪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形势越来越复杂,面对逐渐增多的高智商犯罪,所需基层办案民警的业务水平也不断提高。在侦查讯问、询问工作中,很多案件无法侦破并不是办案民警不尽力或专业素养不够,而是他们过多关注可以伪装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语言方面,却忽略了比这些更可靠的微表情研究。审讯的过程其实就是公安民警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心理博弈的过程,如何打破他们的心理防线,识破谎言,使他们自愿的说出真实情况,这是所有办案民警共同的难题。而正确使用微表情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解决这种问题。笔者认为,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如何将微表情技术应用到审讯中的关键点在于如何将其广泛的推广到基层公安工作中。
三、微表情应用到公安实际中的对策研究
(一) 数据库技术与微表情结合的创新思路
随着人们对微表情的认识逐渐深入,如何将微表情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基层公安工作中,已成为专家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大胆提出将数据库技术与微表情结合起来,建立一个方便广大基层民警学习并使用微表情技术的现代化应用工具。人的面部有43块肌肉,而这些肌肉又被分为若干个运动单元,简称为AU,把每个运动单元——AU 数字(即其编号)作为数据库中微表情关系模型的键,由此可以高效快捷的找到相对应的表情及其可能的含义。另外,由于应用运动单元来查询过于困难和繁琐,我们在数据库中提供了通过面部器官的运动状态来查询的功能,即以面部器官的运动状态作为查询关系模型中的主键,AU编号作为其中的外键,连接资料与查询两张表,同时,为了让更多无基础的民警也可以享受这项技术的成果,我们也会编写一个可供使用者学习与测试的应用软件,使得广大基层人员通过系统地学习,即可完美地使用查询功能。
(二)数据库技术对微表情的推广及应用
目前,如上文所提,微表情测谎技术只能作为辅助调查方法应用于司法实践,仅能作为侦查人员侦查过程中的侦查导向。即便这样,测谎技术也能在司法实践中发挥不小的作用,比如在审查过程中,已有的证据证明力不足,可以将微表情测谎结果有限的使用于有效证据的发掘和判断上;再如,用来辅助考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陈述以及证人证言的可靠性;除此之外,对于近来越来越让人感到棘手的高智商犯罪的审查有巨大的作用,此类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本身的特殊性,犯罪分子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受过某种专业技能训练,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部分此类案件的調查中,此类犯罪分子严密的逻辑思维对于虚假证据的编造往往让办案人员无从下手,同时部分高智商犯罪分子对于诉讼过程的高度熟悉,更让其有空子可钻,给办案造成了困难。而微表情这种“稍纵即逝”难以控制的面部变化却能“出卖”犯罪分子的内心思想,给办案人员提供突破口。 虽然微表情技术有如此之多的应用,但与公安的技侦部门的专业技侦人员一样,微表情技术的应用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因此微表情技术局限于极少部分的专业技术人员才能有效准确地使用该技术,所以一个短期高效的培训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将数据库技术与微表情技术结合起来可以极大程度的改善这种现状。
以微表情及相关信息构建的数据库,并没有将高深的理论展示给使用者,而是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运用概率统计学,将各种微表情的含义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这不仅降低了微表情技术使用的难度,而且不容易造成错误的认识。因此,这种方法所具备的高效性,准确性是不可否认的,对于微表情技术使用的局限性也就迎刃而解。它不仅使专业技术人员更加方便快捷的运用微表情,更重要的是,让广大基层民警也能运用此技术,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四、构建以微表情数据库应用系统为基础的培训机制
在美国,测谎技术已经应用于司法实践当中,他们对于专业测谎人员的培训也是十分严格。据有关资料,美国的专业测谎人员必须在专门的测谎学校中接受六个月以上的专门培训,并且在测谎专家的指导下完成150个以上的测谎案例才能获得相关证书从事测谎工作。在另一个承认测谎结果为有效证据的国家—日本,则对测谎人员有着更加严格的学位要求,具有心理学硕士学位才能作为测谎人员的候选人,经过后续的一系列专业培训和实习才能成为正式的测谎人员。而我国没有一个成文的标准和实际的操作规范,因此对专业人员的培训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侦查、讯问的专业知识和微表情理论的学习与结合
由于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公安民警所应用的微表情理论和对象与其他学术研究机构研究的有所不同。因此在培训这方面人才时需要更加注重侦查、讯问相关专业知识和微表情理论知识相结合。对于侦查、讯问的相关知识笔者在此不多赘述,仅针对微表情理论知识的培训提一些看法。目前微表情测谎最为广泛且有效的训练方法便是由微表情“鼻祖”美国的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于2002年发布的“METT”(Micro Expression Training Tool)该工具包含前测、训练、练习、复习和后测五个部分,能够有效的测量未受训练的人的微表情识别能力,并且给予其适当的训练及复习。经研究“METT”提供的训练能在1.5小时内提高人识别微表情的能力,且训练效果能持续较长时间。经过“METT”的训练并拥有一定的微表情识别能力后再以“METT”配合该微表情数据库熟悉常见微表情的特征和其所代表的心理状态,能让受训人员在办案过程中针对各种微表情迅速了解嫌疑人的心理,并能以此制定下一步的讯问计划,寻找突破口。
(二)注重讯问提纲的制定和“刺激源”的合理选择与应用
真表情与假表情的关键区别就在于是思维控制的还是情绪引发的。现有的研究发现情绪的产生来自人们遇到的刺激与自己的主观预期(人类根据自己的思维对即将发生的事情的判断)不符。所以,侦查人员在制定讯问提纲时就需要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通过问题找到被讯问人的主观预期。在能够确定或者假设被讯问人的主观预期后,进而通过一些问题或者措施(播放相关视频录音,展示相关照片,甚至找体型相似的人佯装其共犯等等)制造刺激源引导他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微表情反应),通过”刺激源”与微表情反应的逻辑关系来验证侦查人员的推测。比如在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中,如果对犯罪嫌疑人展示某项证据后,犯罪嫌疑人的面部表情是眉毛上扬,眼睛瞪大,牙齿上下分离(典型的惊讶的表情特征),但是如果这三个反应持续了一秒以上,那就说明这个表情是犯罪嫌疑人故意伪装的,那么此项证据很有可能就是假的,此时侦查人员就可以进一步分析犯罪嫌疑人伪造这项证据的目的,找出犯罪嫌疑人想掩盖的犯罪事实。
(三)建立“应用 反馈”的培训模式
所谓“应用 反馈”的培训模式,就是在培训甚至实战应用中详细记录每一次的讯问提纲和被讯问人的微表情反应,整理后反馈给相关技术人员,筛选重要的数据加以分类然后扩充到现有的数据库中,该种模式有助于了解一些微表情的特定反应和含义。数据库技术与微表情结合在我国的侦查讯问中目前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然而我国地大物博,有56个民族,80种以上的语言,其中汉语的方言就分为七大种,數十小种,各地方的风俗习惯又有所不同,同时现在的犯罪呈现地域性强、跨地域性广的特点,因此在实战应用中建立“应用 反馈”的模式对于扩充针对的实战应用的数据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四)组织交流研讨并加大宣传
许多老民警在职多年,接触了众多形形色色的人和案子,早已无意识的积累了许多该方面的经验和方法,养成了十分“毒辣”的眼睛。因此,定期组织富有讯问经验和看人经验的老民警与从事微表情测谎的专业民警进行交流探讨,有利于专业民警的理论知识和公安实际应用相结合,并有利于对现有微表情数据库的补充和功能的拓展。
五、结论
将数据库技术与微表情的应用相结合,建立微表情数据库应用系统,不仅将微表情信息进行了规范统一,同时为公安司法工作人员全面系统掌握微表情技术提供了方便,可以有力地促进微表情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姜振宇.微表情——如何识别他人脸面真假.凤凰出版社.2012.
[2]李冬雪.测谎技术实践应用调查报告.辽宁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 微表情 数据库 侦查讯问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省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410329024y;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
作者简介:赵旭初、张驰、刘玥,江苏警官学院。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4-208-02
微表情,也叫面孔微反应,是指人们在受到有效刺激的二十五分之一秒到五分之一秒内,不由自主表现出的不受思维控制的瞬间真实反应。一个人,可能因为知识、阅历、能力的原因,能够在内心波涛汹涌的时候做到面不改色,他也许很会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但他无法控制自己的微表情。因为微表情是面部肌肉不充分收缩而产生的,它作为微反应的一种,是人类经过长期进化而遗传、继承下来的,是人类实现生存和繁衍的本能反应。将微表情应用到侦查审讯中,能够帮助我们判定他人说法与想法是否一致,从而使我们的判断更加准确有效,具有广泛的实际意义。
一、微表情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最近几年风靡全球的美剧《Lie to me》就是以研究微表情为题材,其灵感来源于行为学家Paul Ekma博士的真实研究。虽然微表情是一个积极有效的辅助判断工具,但由于一定的复杂性,其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却差距较大。
早在1872年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发表《人类与动物的表情》一书,在书中他第一次对人类表情进行了研究。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Ekman受此启发开始了对人类微表情的研究。之后,Ekman与Friesen围绕人的面部肌肉群对表情的控制进行研究,并进行了深入的技术开发,并于1978年发布了“面部行为代码系统Facs”,该系统在2002年进行升级后对表情的捕捉准确率高达90%。在美国,目前针对微表情的研究已经应用到国家安全、司法系统、医学临床和政治选举等领域。
虽然微表情在国外很早就有深入的研究并现已有广泛的应用,然而在中国,直到2009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长付小兰才在国内率先对微表情展开研究。近几年,中国政法大学的姜振宇老师针对心理应激微反应测试展开研究,并成立中国政法大学微反应研究小组。2012年8月20日,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检察院反贪局与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信息中心对双方合作开展的心理应激微反应研究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决定将研究按计划推进到第二阶段,即专家介入实战进行现场指导阶段。至此,微表情的研究应用才慢慢进入司法领域。
二、微表情在案件侦查中的实际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微表情测谎与cps多道心理测试的结果已有初步应用,可以作为侦查人员侦查过程中的侦查导向。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研制出第一台测谎仪之后。截至目前,我国已在北京,上海,云南等二十几个省市的司法机关配置了各种类型的心理测试仪100多台,总计办案达1000余起。在海关、大型活动安检等工作中,许多经验丰富的老民警已将微表情技术运用于其中,他们可以通过被检查人员的非常规言行举止来判断此人是否可疑。在侦查审讯中,大多数民警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直觉来对犯罪嫌疑人的言行做一个主观的判断,其实这也是潜意识里的微表情技术应用,只不过未经过专门训练的基层民警对微表情的运用不熟练、不系统、不够准确。
随着21世纪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形势越来越复杂,面对逐渐增多的高智商犯罪,所需基层办案民警的业务水平也不断提高。在侦查讯问、询问工作中,很多案件无法侦破并不是办案民警不尽力或专业素养不够,而是他们过多关注可以伪装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语言方面,却忽略了比这些更可靠的微表情研究。审讯的过程其实就是公安民警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心理博弈的过程,如何打破他们的心理防线,识破谎言,使他们自愿的说出真实情况,这是所有办案民警共同的难题。而正确使用微表情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解决这种问题。笔者认为,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如何将微表情技术应用到审讯中的关键点在于如何将其广泛的推广到基层公安工作中。
三、微表情应用到公安实际中的对策研究
(一) 数据库技术与微表情结合的创新思路
随着人们对微表情的认识逐渐深入,如何将微表情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基层公安工作中,已成为专家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大胆提出将数据库技术与微表情结合起来,建立一个方便广大基层民警学习并使用微表情技术的现代化应用工具。人的面部有43块肌肉,而这些肌肉又被分为若干个运动单元,简称为AU,把每个运动单元——AU 数字(即其编号)作为数据库中微表情关系模型的键,由此可以高效快捷的找到相对应的表情及其可能的含义。另外,由于应用运动单元来查询过于困难和繁琐,我们在数据库中提供了通过面部器官的运动状态来查询的功能,即以面部器官的运动状态作为查询关系模型中的主键,AU编号作为其中的外键,连接资料与查询两张表,同时,为了让更多无基础的民警也可以享受这项技术的成果,我们也会编写一个可供使用者学习与测试的应用软件,使得广大基层人员通过系统地学习,即可完美地使用查询功能。
(二)数据库技术对微表情的推广及应用
目前,如上文所提,微表情测谎技术只能作为辅助调查方法应用于司法实践,仅能作为侦查人员侦查过程中的侦查导向。即便这样,测谎技术也能在司法实践中发挥不小的作用,比如在审查过程中,已有的证据证明力不足,可以将微表情测谎结果有限的使用于有效证据的发掘和判断上;再如,用来辅助考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陈述以及证人证言的可靠性;除此之外,对于近来越来越让人感到棘手的高智商犯罪的审查有巨大的作用,此类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本身的特殊性,犯罪分子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受过某种专业技能训练,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部分此类案件的調查中,此类犯罪分子严密的逻辑思维对于虚假证据的编造往往让办案人员无从下手,同时部分高智商犯罪分子对于诉讼过程的高度熟悉,更让其有空子可钻,给办案造成了困难。而微表情这种“稍纵即逝”难以控制的面部变化却能“出卖”犯罪分子的内心思想,给办案人员提供突破口。 虽然微表情技术有如此之多的应用,但与公安的技侦部门的专业技侦人员一样,微表情技术的应用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因此微表情技术局限于极少部分的专业技术人员才能有效准确地使用该技术,所以一个短期高效的培训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将数据库技术与微表情技术结合起来可以极大程度的改善这种现状。
以微表情及相关信息构建的数据库,并没有将高深的理论展示给使用者,而是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运用概率统计学,将各种微表情的含义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这不仅降低了微表情技术使用的难度,而且不容易造成错误的认识。因此,这种方法所具备的高效性,准确性是不可否认的,对于微表情技术使用的局限性也就迎刃而解。它不仅使专业技术人员更加方便快捷的运用微表情,更重要的是,让广大基层民警也能运用此技术,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四、构建以微表情数据库应用系统为基础的培训机制
在美国,测谎技术已经应用于司法实践当中,他们对于专业测谎人员的培训也是十分严格。据有关资料,美国的专业测谎人员必须在专门的测谎学校中接受六个月以上的专门培训,并且在测谎专家的指导下完成150个以上的测谎案例才能获得相关证书从事测谎工作。在另一个承认测谎结果为有效证据的国家—日本,则对测谎人员有着更加严格的学位要求,具有心理学硕士学位才能作为测谎人员的候选人,经过后续的一系列专业培训和实习才能成为正式的测谎人员。而我国没有一个成文的标准和实际的操作规范,因此对专业人员的培训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侦查、讯问的专业知识和微表情理论的学习与结合
由于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公安民警所应用的微表情理论和对象与其他学术研究机构研究的有所不同。因此在培训这方面人才时需要更加注重侦查、讯问相关专业知识和微表情理论知识相结合。对于侦查、讯问的相关知识笔者在此不多赘述,仅针对微表情理论知识的培训提一些看法。目前微表情测谎最为广泛且有效的训练方法便是由微表情“鼻祖”美国的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于2002年发布的“METT”(Micro Expression Training Tool)该工具包含前测、训练、练习、复习和后测五个部分,能够有效的测量未受训练的人的微表情识别能力,并且给予其适当的训练及复习。经研究“METT”提供的训练能在1.5小时内提高人识别微表情的能力,且训练效果能持续较长时间。经过“METT”的训练并拥有一定的微表情识别能力后再以“METT”配合该微表情数据库熟悉常见微表情的特征和其所代表的心理状态,能让受训人员在办案过程中针对各种微表情迅速了解嫌疑人的心理,并能以此制定下一步的讯问计划,寻找突破口。
(二)注重讯问提纲的制定和“刺激源”的合理选择与应用
真表情与假表情的关键区别就在于是思维控制的还是情绪引发的。现有的研究发现情绪的产生来自人们遇到的刺激与自己的主观预期(人类根据自己的思维对即将发生的事情的判断)不符。所以,侦查人员在制定讯问提纲时就需要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通过问题找到被讯问人的主观预期。在能够确定或者假设被讯问人的主观预期后,进而通过一些问题或者措施(播放相关视频录音,展示相关照片,甚至找体型相似的人佯装其共犯等等)制造刺激源引导他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微表情反应),通过”刺激源”与微表情反应的逻辑关系来验证侦查人员的推测。比如在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中,如果对犯罪嫌疑人展示某项证据后,犯罪嫌疑人的面部表情是眉毛上扬,眼睛瞪大,牙齿上下分离(典型的惊讶的表情特征),但是如果这三个反应持续了一秒以上,那就说明这个表情是犯罪嫌疑人故意伪装的,那么此项证据很有可能就是假的,此时侦查人员就可以进一步分析犯罪嫌疑人伪造这项证据的目的,找出犯罪嫌疑人想掩盖的犯罪事实。
(三)建立“应用 反馈”的培训模式
所谓“应用 反馈”的培训模式,就是在培训甚至实战应用中详细记录每一次的讯问提纲和被讯问人的微表情反应,整理后反馈给相关技术人员,筛选重要的数据加以分类然后扩充到现有的数据库中,该种模式有助于了解一些微表情的特定反应和含义。数据库技术与微表情结合在我国的侦查讯问中目前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然而我国地大物博,有56个民族,80种以上的语言,其中汉语的方言就分为七大种,數十小种,各地方的风俗习惯又有所不同,同时现在的犯罪呈现地域性强、跨地域性广的特点,因此在实战应用中建立“应用 反馈”的模式对于扩充针对的实战应用的数据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四)组织交流研讨并加大宣传
许多老民警在职多年,接触了众多形形色色的人和案子,早已无意识的积累了许多该方面的经验和方法,养成了十分“毒辣”的眼睛。因此,定期组织富有讯问经验和看人经验的老民警与从事微表情测谎的专业民警进行交流探讨,有利于专业民警的理论知识和公安实际应用相结合,并有利于对现有微表情数据库的补充和功能的拓展。
五、结论
将数据库技术与微表情的应用相结合,建立微表情数据库应用系统,不仅将微表情信息进行了规范统一,同时为公安司法工作人员全面系统掌握微表情技术提供了方便,可以有力地促进微表情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姜振宇.微表情——如何识别他人脸面真假.凤凰出版社.2012.
[2]李冬雪.测谎技术实践应用调查报告.辽宁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