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恶性通货膨胀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纷纷裁员缩编,有的甚至破产倒闭,如何帮助我国中小企业度过寒冬,迎来健康发展的春天?集中力量推动中小企业产业升级是必由之路,这不仅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务,更需要中小企业自身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中小企业 产业升级 技术创新
0 引言
所谓中小企业,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1]。中小企业生产规模小,经营方式灵活,更加符合个性化需求,是大企业的有益补充。2010年末,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45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量超过99%,对GDP的贡献超过7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机会,提供了约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
然而自2008年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市场萎缩,国内市场低迷,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融资困难等诸多不利因素大大挤压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导致了我国大量中小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甚至倒闭的困境。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统计表明,仅2008年上半年全国就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2009年4月社科院报告称,中小企业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下40%已经倒闭,另外还有40%正在生死边缘挣扎[3]。国内外经济环境恶化,无疑是造成中小企业亏损倒闭的直接原因,而我国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也有其自身原因。我国经济高速发展30年,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在不断演进,以前依靠的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正在不断丧失,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却在不断加强,因此我国的产业结构必须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型升级,而经济转型的实质就是企业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集中力量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提高核心竞争力,也是目前应对金融危机的唯一出路。本文将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出发,分析中小企业产业升级面临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
1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1.1 产业分布结构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一般加工制造、批发零售等传统行业。从中小企业的数量上看,第三产业最多,其次是第二产业。然而从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来看,第二产业远远领先于第三产业。一般来说,第二产业技术与资本密集程度要高些,而第三产业劳动密集程度和知识密集程度要高些。根据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第三产业应该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占比最大的产业,因而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产业分布的结构水平仍然较低,应该逐步向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扩展,以适应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1.2 地区发展不平衡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中小企业分布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根据天也精准营销团队收集的5076178家在互联网上公开的B2B中小企业样本数据统计分析得出,按照经济地带划分,中小企业集中在东部,占全国总量的77.82%,中部占13.15%,西部仅占0.09%。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数量东部占69.5%,中西部地区占30.5%,东部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实现税金占全国总额的79.7%,中西部仅占20.3%[4]。
1.3 产业集聚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迅猛,全国280多个城市中有160个拥有不同程度的企业集群[5]。全国以中小企业集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达2000多个,50%的工业中小企业在各类集聚区发展[6]。不仅浙江、广东、江苏和福建等沿海省份的集群明显,中西部许多城市也发展起集群模式。但从整体上开,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还处于萌芽阶段,初具规模,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地区,而且以传统制造加工业居多,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来获取竞争优势。
1.4 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低端,研究开发能力弱,市场营销能力差,产品附加值低,同质性高,竞争激烈。知识型和高科技型企业比例很低。从第二产业的情况来看,表现为资源利用率低,生产效率低下;从第三产业(服务业)内部看,我国的中小企业绝大部分都集中于传统服务性行业,如经销批发、招商代理等行业,这些行业大多进入门槛低、技术要求不高,导致产品价值较低,缺乏竞争力。一些新型的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业、咨询业等)则发展缓慢。
1.5 局部地区围绕大企业呈卫星分布状
在具体地区,中小企业往往借大企业的优势来发展自己,像是围绕大企业这些“恒星”旋转的“卫星”。以大企业大集团为中心,中小企业通过为大企业生产上下游配套产品而生存。中小企业的经营好坏往往依附于大企业的发展,大企业的快速扩张能迅速带动周边中小企业的发展,而大企业经营困难也直接影响到中小企业的生存。
2 我国的中小企业产业升级的制约因素
2.1 劳动力因素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供给充足,但整体素质仍然偏低。2009年末,我国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劳动力为79.4%,高中程度为13.4%,高等教育程度仅为7.2%[7]。其次,我国目前对中小企业(尤其是一些集体和私营企业)的社会认识存在偏差,使得中小企业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新增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工作所需的技能训练。中小企业升级是将向着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方向升级,对具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尤其是复合型管理人员和高级技工需求较大,而我国这部分劳动力供给不足。另外,随着《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劳动力成本上升,增加了中小企业控制成本的难度,造成大批中小企业丧失成本优势。因而,我国目前劳动力供给状况与中小企业产业升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将影响着我国中小企业的顺利升级。
2.2 资金因素
我国中小企业创业初期主要依靠自行融资来开办和扩张,92%以上的初始资本来源于其主要的所有者、合伙发起人和家庭。但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规模的扩大,这部分资金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企业需要寻求外来的资金来源,而贷款难长期困扰中小企业。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外源性资金来源主要靠银行贷款,由于中小企业市场风险较大,倒闭率较高,财务制度不健全,缺乏贷款担保机构,银行基于经营安全的原则很少涉足中小企业贷款。2011年以来,受到人民币升值及持续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银行放贷门坎更高,中小企业融资难度更大。目前银行中小企业贷款是在基准利率基础之上再加30%至40%,年利率约在8.13%到9.18%间[8],而许多中小企业的平均利润只有5%左右,利息成本高于利润率。更为困难的是,规模较小的企业一般很难获得贷款,中小企业大概只有10%能够从正规银行体系得到贷款,一些地区有80%的小企业靠民间借贷,民间借贷的年利率高达120%,导致中小企业生存状态十分艰难[9]。资金紧张,融资困难成为当下影响中小企业产业升级最为关键的因素。
2.3 技术因素
我国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门槛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也较低。多数中小企业的设备技术陈旧落后,有很多是从大企业淘汰下来的,还有相当一部分仍处于较原始的手工操作阶段。由于自身资金和技术水平所限,中小企业只能依靠模仿大品牌产品或集中于成型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上,不能根据市场的状况和消费者的需求开发新产品,造成企业产品单一、样式陈旧,缺乏市场竞争力。中关村以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为主,但绝大多数都是从事技术贸易,靠组装和营销别人创新的产品维持企业的生存,核心技术和核心部件全靠国外引进。缺乏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制约中小企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
2.4 管理因素
我国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目前仍采取家族管理的模式,企业主集权管理,企业的关键职位由自己家人担任,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规范,管理手段原始,管理方式随意,缺乏内部控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无法调动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参与意识,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根据中国社科院2004年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在对736个民营企业进行的调查中,有72.6%为企业主及家族成员共同拥有的股权在90%以上;有455家(占样本企业总数61.82%)承认本企业本质上仍是家族企业[10]。管理方式粗糙、经营理念落后严重阻碍中小企业产业升级步伐。
3 我国中小企业产业升级的对策
针对中小企业产业升级过程中面临的制约因素,以下从政府和中小企业自身两个方面给出相关建议。
3.1 政府给予政策支持与引导
3.1.1 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产业升级的良好环境。制定保障中小企业利益的地区性法规,适当开放垄断行业,改善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规范行政执法,减少行政干预,维护市场秩序。落实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做强做大。结合地区特色和资源优势,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扶持政策和发展规划,建设产业园区,打造产业集群,聚集市场,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引领和支撑中小企业产业升级。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及时公开发布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动态等信息,建立中小企业市场监测、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降低中小企业系统风险,指导中小企业良性发展。
3.1.2 在政府机构中设立专门辅助中小企业的部门。向上传达中小企业的需求与愿望,向下则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结构调整、发展方向给予指引,并协调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协作关系,促进科研院所与中小企业合作,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中小企业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同时,组织和邀请高级专家学者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技术革新、宏观产业形势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专业技能培训提升中小企业从业人员水平。
3.1.3 在税收、融资、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帮助。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环保、土地、产业政策等手段,引导中小企业进入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中小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对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困难中小企业,研究税费减免政策。对于发展前景好但资金短缺的企业,协调银行帮助取得融资贷款。对于中小企中达到一定级别的技术创新项目,可以考虑给予相当程度的补贴。另外,政府还可以组织面向中小企业的国际国内交流或招商活动,为中小企业牵线搭桥。在政府采购方面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与大企业平等竞争的机会。
3.2 中小企业自身应提高核心竞争力
3.2.1 加强战略管理和产品规划。中小企业自身要根据产业发展政策和市场发展趋势,结合自己的实际寻找突破口和市场潜在需求,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对于没有竞争力,没有发展空间的产品,即使有一定的利润,也要坚决砍掉。对于目前虽然规模小,但有发展空间的产品,要积极投入,进行培育。除了核心产品,企业要进行产品更新和升级换代,缩短产品推向市场的周期,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处于主动地位。
3.2.2 推进技术与产品创新。一般来讲,R&D占销售额1%的企业就难以在竞争中生存,占销售额2%的企业可勉强在竞争中维持,占销售额5%的企业才有竞争力[11]。因此中小企业必须要注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技术改造相结合,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加强人才的培养,逐步实现创新——技改——创新的良性循环。积极同科研院所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向中小企业转移,促进产品升级、工艺升级和功能升级。引进开发市场前景广、技术含量高、产品效益好的新技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3.2.3 加强与大企业的分工与协作。众所周知,大企业和跨国企业拥有比较雄厚的资金和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拥有知名品牌和畅通渠道,中小企业可以利用大企业的销售网、技术力量和信用能力,集中做好大企业的产品配套,与大企业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形成森林经济的共赢局面。如杭州万向集团一心一意只做汽车所用的万向节等配套产品,20年来由一个小小的铁匠铺发展成为给福特、通用、一汽、上汽等提供配套的大型专业化汽车零部件配套集团,年销售额突破400多亿元。
3.2.4 重视金融工具的作用。随着金融全球化,金融已经渗透到全球经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金融市场与制造业、服务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传统的加工制造、配套服务产业模式逐步向“金融+制造”、“金融+服务”产业模式转变。中小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弱,因此必须有效使用金融工具进行产业链与价值链全流程的财务再造,形成中小企业的多元化风险化解体系。
3.2.5 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企业家应根据行业特点、企业规模大小,逐步改变狭隘的小生产意识,适当调整“家族式”管理模式,制订系统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实现中小企业管理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转变,完善内部治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建立人员考核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员工的潜力。加强财务管理,有效调配企业资金的使用,防范风险,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工具,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冲击能力。
参考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200
2-6-29.
[2]、[4]、[6] 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2011-9-23.
[3]孟庆海.社科院报告显示我国4成中小企业在生死线上挣扎[N].CCTV《经济半小时》,2009-6-28.
[5]郑瑛琨.如何发展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J].企业研究,2011(11).
[7]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劳动力变动趋势及判断》报告.2011-5-19.
[8]王凯蕾.年利率50%:警惕灰色民间借贷威胁国家金融安全[J].半月谈,2011(17).
[9]李兵.中小企业融资难,板子不能只打在银行身上[N].中国经济时报,2011-9-2.
[10]刘迎秋、徐志祥.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1.
[11]罗仲伟.加快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思路[J].中国社科院学报,2005(4).
作者简介:
刘晓玲(1982-),女,西安交通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陕西省信息中心经济师。
仲伟周(1968-),男,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关键词:中小企业 产业升级 技术创新
0 引言
所谓中小企业,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1]。中小企业生产规模小,经营方式灵活,更加符合个性化需求,是大企业的有益补充。2010年末,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45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量超过99%,对GDP的贡献超过7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机会,提供了约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
然而自2008年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市场萎缩,国内市场低迷,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融资困难等诸多不利因素大大挤压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导致了我国大量中小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甚至倒闭的困境。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统计表明,仅2008年上半年全国就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2009年4月社科院报告称,中小企业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下40%已经倒闭,另外还有40%正在生死边缘挣扎[3]。国内外经济环境恶化,无疑是造成中小企业亏损倒闭的直接原因,而我国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也有其自身原因。我国经济高速发展30年,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在不断演进,以前依靠的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正在不断丧失,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却在不断加强,因此我国的产业结构必须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型升级,而经济转型的实质就是企业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集中力量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提高核心竞争力,也是目前应对金融危机的唯一出路。本文将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出发,分析中小企业产业升级面临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
1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1.1 产业分布结构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一般加工制造、批发零售等传统行业。从中小企业的数量上看,第三产业最多,其次是第二产业。然而从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来看,第二产业远远领先于第三产业。一般来说,第二产业技术与资本密集程度要高些,而第三产业劳动密集程度和知识密集程度要高些。根据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第三产业应该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占比最大的产业,因而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产业分布的结构水平仍然较低,应该逐步向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扩展,以适应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1.2 地区发展不平衡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中小企业分布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根据天也精准营销团队收集的5076178家在互联网上公开的B2B中小企业样本数据统计分析得出,按照经济地带划分,中小企业集中在东部,占全国总量的77.82%,中部占13.15%,西部仅占0.09%。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数量东部占69.5%,中西部地区占30.5%,东部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实现税金占全国总额的79.7%,中西部仅占20.3%[4]。
1.3 产业集聚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迅猛,全国280多个城市中有160个拥有不同程度的企业集群[5]。全国以中小企业集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达2000多个,50%的工业中小企业在各类集聚区发展[6]。不仅浙江、广东、江苏和福建等沿海省份的集群明显,中西部许多城市也发展起集群模式。但从整体上开,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还处于萌芽阶段,初具规模,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地区,而且以传统制造加工业居多,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来获取竞争优势。
1.4 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低端,研究开发能力弱,市场营销能力差,产品附加值低,同质性高,竞争激烈。知识型和高科技型企业比例很低。从第二产业的情况来看,表现为资源利用率低,生产效率低下;从第三产业(服务业)内部看,我国的中小企业绝大部分都集中于传统服务性行业,如经销批发、招商代理等行业,这些行业大多进入门槛低、技术要求不高,导致产品价值较低,缺乏竞争力。一些新型的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业、咨询业等)则发展缓慢。
1.5 局部地区围绕大企业呈卫星分布状
在具体地区,中小企业往往借大企业的优势来发展自己,像是围绕大企业这些“恒星”旋转的“卫星”。以大企业大集团为中心,中小企业通过为大企业生产上下游配套产品而生存。中小企业的经营好坏往往依附于大企业的发展,大企业的快速扩张能迅速带动周边中小企业的发展,而大企业经营困难也直接影响到中小企业的生存。
2 我国的中小企业产业升级的制约因素
2.1 劳动力因素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供给充足,但整体素质仍然偏低。2009年末,我国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劳动力为79.4%,高中程度为13.4%,高等教育程度仅为7.2%[7]。其次,我国目前对中小企业(尤其是一些集体和私营企业)的社会认识存在偏差,使得中小企业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新增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工作所需的技能训练。中小企业升级是将向着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方向升级,对具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尤其是复合型管理人员和高级技工需求较大,而我国这部分劳动力供给不足。另外,随着《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劳动力成本上升,增加了中小企业控制成本的难度,造成大批中小企业丧失成本优势。因而,我国目前劳动力供给状况与中小企业产业升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将影响着我国中小企业的顺利升级。
2.2 资金因素
我国中小企业创业初期主要依靠自行融资来开办和扩张,92%以上的初始资本来源于其主要的所有者、合伙发起人和家庭。但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规模的扩大,这部分资金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企业需要寻求外来的资金来源,而贷款难长期困扰中小企业。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外源性资金来源主要靠银行贷款,由于中小企业市场风险较大,倒闭率较高,财务制度不健全,缺乏贷款担保机构,银行基于经营安全的原则很少涉足中小企业贷款。2011年以来,受到人民币升值及持续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银行放贷门坎更高,中小企业融资难度更大。目前银行中小企业贷款是在基准利率基础之上再加30%至40%,年利率约在8.13%到9.18%间[8],而许多中小企业的平均利润只有5%左右,利息成本高于利润率。更为困难的是,规模较小的企业一般很难获得贷款,中小企业大概只有10%能够从正规银行体系得到贷款,一些地区有80%的小企业靠民间借贷,民间借贷的年利率高达120%,导致中小企业生存状态十分艰难[9]。资金紧张,融资困难成为当下影响中小企业产业升级最为关键的因素。
2.3 技术因素
我国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门槛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也较低。多数中小企业的设备技术陈旧落后,有很多是从大企业淘汰下来的,还有相当一部分仍处于较原始的手工操作阶段。由于自身资金和技术水平所限,中小企业只能依靠模仿大品牌产品或集中于成型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上,不能根据市场的状况和消费者的需求开发新产品,造成企业产品单一、样式陈旧,缺乏市场竞争力。中关村以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为主,但绝大多数都是从事技术贸易,靠组装和营销别人创新的产品维持企业的生存,核心技术和核心部件全靠国外引进。缺乏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制约中小企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
2.4 管理因素
我国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目前仍采取家族管理的模式,企业主集权管理,企业的关键职位由自己家人担任,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规范,管理手段原始,管理方式随意,缺乏内部控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无法调动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参与意识,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根据中国社科院2004年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在对736个民营企业进行的调查中,有72.6%为企业主及家族成员共同拥有的股权在90%以上;有455家(占样本企业总数61.82%)承认本企业本质上仍是家族企业[10]。管理方式粗糙、经营理念落后严重阻碍中小企业产业升级步伐。
3 我国中小企业产业升级的对策
针对中小企业产业升级过程中面临的制约因素,以下从政府和中小企业自身两个方面给出相关建议。
3.1 政府给予政策支持与引导
3.1.1 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产业升级的良好环境。制定保障中小企业利益的地区性法规,适当开放垄断行业,改善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规范行政执法,减少行政干预,维护市场秩序。落实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做强做大。结合地区特色和资源优势,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扶持政策和发展规划,建设产业园区,打造产业集群,聚集市场,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引领和支撑中小企业产业升级。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及时公开发布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动态等信息,建立中小企业市场监测、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降低中小企业系统风险,指导中小企业良性发展。
3.1.2 在政府机构中设立专门辅助中小企业的部门。向上传达中小企业的需求与愿望,向下则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结构调整、发展方向给予指引,并协调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协作关系,促进科研院所与中小企业合作,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中小企业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同时,组织和邀请高级专家学者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技术革新、宏观产业形势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专业技能培训提升中小企业从业人员水平。
3.1.3 在税收、融资、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帮助。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环保、土地、产业政策等手段,引导中小企业进入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中小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对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困难中小企业,研究税费减免政策。对于发展前景好但资金短缺的企业,协调银行帮助取得融资贷款。对于中小企中达到一定级别的技术创新项目,可以考虑给予相当程度的补贴。另外,政府还可以组织面向中小企业的国际国内交流或招商活动,为中小企业牵线搭桥。在政府采购方面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与大企业平等竞争的机会。
3.2 中小企业自身应提高核心竞争力
3.2.1 加强战略管理和产品规划。中小企业自身要根据产业发展政策和市场发展趋势,结合自己的实际寻找突破口和市场潜在需求,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对于没有竞争力,没有发展空间的产品,即使有一定的利润,也要坚决砍掉。对于目前虽然规模小,但有发展空间的产品,要积极投入,进行培育。除了核心产品,企业要进行产品更新和升级换代,缩短产品推向市场的周期,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处于主动地位。
3.2.2 推进技术与产品创新。一般来讲,R&D占销售额1%的企业就难以在竞争中生存,占销售额2%的企业可勉强在竞争中维持,占销售额5%的企业才有竞争力[11]。因此中小企业必须要注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技术改造相结合,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加强人才的培养,逐步实现创新——技改——创新的良性循环。积极同科研院所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向中小企业转移,促进产品升级、工艺升级和功能升级。引进开发市场前景广、技术含量高、产品效益好的新技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3.2.3 加强与大企业的分工与协作。众所周知,大企业和跨国企业拥有比较雄厚的资金和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拥有知名品牌和畅通渠道,中小企业可以利用大企业的销售网、技术力量和信用能力,集中做好大企业的产品配套,与大企业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形成森林经济的共赢局面。如杭州万向集团一心一意只做汽车所用的万向节等配套产品,20年来由一个小小的铁匠铺发展成为给福特、通用、一汽、上汽等提供配套的大型专业化汽车零部件配套集团,年销售额突破400多亿元。
3.2.4 重视金融工具的作用。随着金融全球化,金融已经渗透到全球经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金融市场与制造业、服务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传统的加工制造、配套服务产业模式逐步向“金融+制造”、“金融+服务”产业模式转变。中小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弱,因此必须有效使用金融工具进行产业链与价值链全流程的财务再造,形成中小企业的多元化风险化解体系。
3.2.5 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企业家应根据行业特点、企业规模大小,逐步改变狭隘的小生产意识,适当调整“家族式”管理模式,制订系统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实现中小企业管理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转变,完善内部治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建立人员考核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员工的潜力。加强财务管理,有效调配企业资金的使用,防范风险,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工具,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冲击能力。
参考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200
2-6-29.
[2]、[4]、[6] 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2011-9-23.
[3]孟庆海.社科院报告显示我国4成中小企业在生死线上挣扎[N].CCTV《经济半小时》,2009-6-28.
[5]郑瑛琨.如何发展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J].企业研究,2011(11).
[7]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劳动力变动趋势及判断》报告.2011-5-19.
[8]王凯蕾.年利率50%:警惕灰色民间借贷威胁国家金融安全[J].半月谈,2011(17).
[9]李兵.中小企业融资难,板子不能只打在银行身上[N].中国经济时报,2011-9-2.
[10]刘迎秋、徐志祥.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1.
[11]罗仲伟.加快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思路[J].中国社科院学报,2005(4).
作者简介:
刘晓玲(1982-),女,西安交通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陕西省信息中心经济师。
仲伟周(1968-),男,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