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天,一位数学老师上课回来后,带来学生问他的一道数学题:“要求用三个‘5’和一个‘1’组成一个算式,结果等于‘24’”。同事们很感兴趣,纷纷试着做,有的说“做不出结果”,有的说“超出了小学生的能力”,最后倒是把式子列了出来,但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是门很抽象的学科。我们的教材运用大量的具体材料引导学生认识了“数”,认识了数量间的关系,限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我们还不能用逻辑方法阐明本质,但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
比如“相等”的概念,要让学生明白:等号两边的数或数量关系式从本质上说是一样的。
如:8+5=13
2+6+4+1=13
13=2×4+8-3
8+5=2×4+8-3
几个算式形式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13=13。就像我们农村人挑水,两桶水一样重,才能保持平衡。“一样重”是能挑水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形式上灵活一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体会出“形式背后的本质”来。
笔者在小学六年上数学复习课时,就曾有意识地做过一些尝试。
如复习关于“数”的概念,让学生搞清什么是“整数、小数、分数”,不仅知道它们的不同,还要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
如:3和3.0,3.000;
3和2■,1■;
这些数,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需要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通过这些练习是要让学生体会:变与不变的关系。
在复习“加法、乘法”定律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算式中,逐渐地理解抽象的涵意。
如:3+2=5;2+3=5;
a+b=c;b+a=c;
2×5=10;10=5×2;
a×b=c;c=b×a;
……
让学生逐渐从具体的数字算式中体会出:加法的交换律就是“加数之间不管怎么交换位子它们的和不变”;乘法的分配律就是“因数与几个加数相乘之和与因数与几个加数之和相乘,本质是一样的”(当然,随着学生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学习,对以上几个定律内涵的理解会更深)……
以上例子主要说明一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抓住数量与关系的本质,让学生从死记硬背具体的算式算法中解脱出来,用北航教授李尚志的话说就是“无招胜有招”,掌握了本质,就会“把具体的数字看成算式,把具体的算式看成某种数”,由一种形式演化出多种形式,将枯燥的数学演绎得五彩缤纷。
回过头来再看我们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求用三个‘5’和一个‘1’组成一个算式,结果等于‘24’”,如果我们就这四个数字反来复去试着“加、减、乘、除”,很难碰到一个符合要求的算式。但如果我们善于将数字变形,则很快就能找到解决办法。
显然,5×5-1=24,但这里缺少一个5,如果我们总是从整数这个思路考虑,就很难走出困境;换个思路,把1变形,变成5×■,这样算式就可以写成:5×5-5×■=24;这个式子有四个5,多了一个,但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得出:5×(5-■)=24,完全符合题目要求。
数学教学,教师的眼界一定要高,一定要有数学思想,高屋建瓴则势如破竹。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具体的问题中抽象出本质,在把握本质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想象、联想,展开变形,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责任编辑:李雪虹)
数学是门很抽象的学科。我们的教材运用大量的具体材料引导学生认识了“数”,认识了数量间的关系,限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我们还不能用逻辑方法阐明本质,但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
比如“相等”的概念,要让学生明白:等号两边的数或数量关系式从本质上说是一样的。
如:8+5=13
2+6+4+1=13
13=2×4+8-3
8+5=2×4+8-3
几个算式形式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13=13。就像我们农村人挑水,两桶水一样重,才能保持平衡。“一样重”是能挑水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形式上灵活一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体会出“形式背后的本质”来。
笔者在小学六年上数学复习课时,就曾有意识地做过一些尝试。
如复习关于“数”的概念,让学生搞清什么是“整数、小数、分数”,不仅知道它们的不同,还要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
如:3和3.0,3.000;
3和2■,1■;
这些数,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需要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通过这些练习是要让学生体会:变与不变的关系。
在复习“加法、乘法”定律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算式中,逐渐地理解抽象的涵意。
如:3+2=5;2+3=5;
a+b=c;b+a=c;
2×5=10;10=5×2;
a×b=c;c=b×a;
……
让学生逐渐从具体的数字算式中体会出:加法的交换律就是“加数之间不管怎么交换位子它们的和不变”;乘法的分配律就是“因数与几个加数相乘之和与因数与几个加数之和相乘,本质是一样的”(当然,随着学生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学习,对以上几个定律内涵的理解会更深)……
以上例子主要说明一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抓住数量与关系的本质,让学生从死记硬背具体的算式算法中解脱出来,用北航教授李尚志的话说就是“无招胜有招”,掌握了本质,就会“把具体的数字看成算式,把具体的算式看成某种数”,由一种形式演化出多种形式,将枯燥的数学演绎得五彩缤纷。
回过头来再看我们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求用三个‘5’和一个‘1’组成一个算式,结果等于‘24’”,如果我们就这四个数字反来复去试着“加、减、乘、除”,很难碰到一个符合要求的算式。但如果我们善于将数字变形,则很快就能找到解决办法。
显然,5×5-1=24,但这里缺少一个5,如果我们总是从整数这个思路考虑,就很难走出困境;换个思路,把1变形,变成5×■,这样算式就可以写成:5×5-5×■=24;这个式子有四个5,多了一个,但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得出:5×(5-■)=24,完全符合题目要求。
数学教学,教师的眼界一定要高,一定要有数学思想,高屋建瓴则势如破竹。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具体的问题中抽象出本质,在把握本质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想象、联想,展开变形,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