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隆县丰富的林果资源为果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成为县域产业。现状:积极引导规划园区建设;着重培植优势企业,起到龙头带动作用;以加工为龙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存在的问题: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缺少领军企业;业主本身及生产工艺使得市场竞争力弱,缺少培树品牌意识;企业融资困难,业主资金压力大。建议:培育领军企业;强化各项政策扶持;增强企业创新意识;培树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引导 培植 壮大 果品加工业
兴隆县是林果资源大县,各类果树栽植面积达到75万亩,果品产量35.8万吨,丰富的林果资源为果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果品加工业的发展有效解决了果品卖难问题,实现果品“产、加、销”一体化,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县域特色产业。
1 果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兴隆的果品加工业起步较早,在1958年就开始加工罐头、果脯、果酒等产品。改革开放以来,果品加工业发展迅猛,逐步发展成为与冶金建材、医药化工并驾齐驱的县域主导产业。一是规划建设园区,扩张产业规模。按照“小规模、大群体,集约化、专业化”的发展战略,规划建设了北区果品加工工业园区,目前园区占地400多亩,入驻企业64家,年加工山楂8万吨,产值4亿元,已发展成为以山楂加工、产品包装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集群。同时,以蓝旗营板栗专业市场为依托,规划建设了佟家沟板栗加工园区,着力打造华北最大的板栗及板栗制品集散地;结合潮河源农业综合开发区观光旅游开发,规划建设了六道河休闲食品、饮品工业园区。2008年,县政府制定出台《果品加工企业准入标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要求新建企业选址向园区集中,为壮大园区规模提供了政策支持。二是培育优势企业,推进产业升级。通过兼并重组、股分制改造等形式,整合资产、资金,壮大优势企业的实力,通过推进技术革新,不断增强骨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韩氏、怡达等加工龙头企业先后投资3.6亿元,引进饮料灌装、原浆加工、制罐等11条现代化生产线,提高综合加工能力,可生产山楂小食品、罐头、原浆、饮料、馅料等五大类近百种产品。目前,全县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其中省级两家、国家级一家,形成“南有齐鸣,北有北区、东有怡达、西有青松岭、中有兴伊和韩氏”,龙头带动,遍地开花的布局。2008年,果品加工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5亿元,出品贸易额369万美元。三是以加工为龙头,实现产业化经营。截止2008年年底,全县果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84家,年加工能力达20万吨,果品就地转化率56%,有力地推动了果品生产基地建设,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齐鸣公司采取“龙头+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租赁土地1500亩建设果品生产基地,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双赢”;绿源公司牵头组建“紫瑜珠”板栗合作社,制定了“紫瑜珠”板栗生产标准,以“紫瑜珠”板栗为唯一原料,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基地规模达到1115亩。加工业的发展,使兴隆成为果品生产强县和果品加工大县,全县农业产业化率达到67%,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县。
2 果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兴隆县的果品加工业规模不断壮大,实现优化升级,成为特色鲜明的县域优势产业,但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2.1 企业数量虽多,但企业规模较小。虽然目前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80多家,形成了遍地开花的产业格局,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还停留在较低的发展层次,特别是缺少在省内、国内知名的领军企业。全县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果品加工企业仅有兴伊、韩氏、齐鸣等9家,占全部入统企业总数的13.2%。2008年,规模以上果品加工企业实现工业产值7.04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的8.73%,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明显。
2.2 缺乏竞争实力,市场开拓能力弱。企业业主多是农民出身的先富群体,自主创新意识淡薄,大部分企业多由家庭作坊式的小厂做起,生产工艺落后,产品大多是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更新换代周期长,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缺少知名品牌,还没有形成以品牌价值带动产业发展的经营理念,省级品牌仅有齐鸣、燕山、澳然。一方面生产的产品从质量到外观包装,与名牌产品相比确实存在差距,另一方面企业缺乏品牌意识,不愿参加品牌评选活动,培树品牌。
2.3 企业融资困难,生产经营举步维艰。一些企业有限的资金全部投入到建厂房、买设备和扩能改造上,生产经营中流动资金不足,申请银行贷款需要办理担保等手续,且数额有限,而通过民间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条件尚不成熟,融资困难,陷入困境。以省级龙头企业栗源公司为例,每年秋季要收购2000-3000噸板栗,贮备加工原料,需要兑付货款2000-3000万元,保障正常生产经常的资金压力较大。
3 做大做强果品加工业的建议
为把果品加工业发展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半壁江山的支柱产业,建议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原则,从五个方面入手,把果品加工业做大做强。
3.1 扶优扶强,培育领军企业。果品加工企业发展的数量强势也突出反映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的劣势。县政府出台的《果品加工企业准入标准》,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将起到上大压小,遏制小加工发展的作用。但从长远着眼,还应引导现有的加工企业通过合作经营、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做减数量扩规模的文章,使有限的资金、资产聚集起来,组建省内知名、全国有影响的大型加工企业,发挥大企业的经营管理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
3.2 强化服务,扶持加工业发展。果品加工业不仅是重要的税源,同时在解决果品卖难、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企业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条件下,政府应该在降低税率、减免收费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使企业能够正常生产经营。同时,发挥恒信中小企业担保有限公司的职能作用,逐步完善担保服务体系,搭建有效的融资平台,切实解决加工企业融资难问题,使企业不因资金链断裂而停产破产。
3.3 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企业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增强生命力,提高经济效益,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方面加工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意识,投入必要的科研经费,重视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从产品的营养、口感、外包装等方面求突破、求创新,使更多的高科技元素融入到传统的生产工艺中;另一方面政府应发挥中介作用,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加强合作,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搭建平台。
3.4 培育品牌,以品牌开拓市场。实施品牌化经营战略,创品牌、育名牌,扭转加工产品贴牌、杂牌的现状。依托品牌提升加工产品市场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建立起广阔而稳定的销售市场,使品牌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北区果品加工园区可以制定一个科学规范的山楂小食品生产标准,入区企业生产遵照一个标准,产品共用一个品牌,真正组建成一个集团,既解决了贴牌销售的问题,也降低了企业的销售成本。同时,逐步探索引进国内知名企业“举旗当帅”的经营模式,县内企业作为它的生产车间,按照它的生产标准生产产品,利用它的品牌,销售我们的产品。
关键词:引导 培植 壮大 果品加工业
兴隆县是林果资源大县,各类果树栽植面积达到75万亩,果品产量35.8万吨,丰富的林果资源为果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果品加工业的发展有效解决了果品卖难问题,实现果品“产、加、销”一体化,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县域特色产业。
1 果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兴隆的果品加工业起步较早,在1958年就开始加工罐头、果脯、果酒等产品。改革开放以来,果品加工业发展迅猛,逐步发展成为与冶金建材、医药化工并驾齐驱的县域主导产业。一是规划建设园区,扩张产业规模。按照“小规模、大群体,集约化、专业化”的发展战略,规划建设了北区果品加工工业园区,目前园区占地400多亩,入驻企业64家,年加工山楂8万吨,产值4亿元,已发展成为以山楂加工、产品包装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集群。同时,以蓝旗营板栗专业市场为依托,规划建设了佟家沟板栗加工园区,着力打造华北最大的板栗及板栗制品集散地;结合潮河源农业综合开发区观光旅游开发,规划建设了六道河休闲食品、饮品工业园区。2008年,县政府制定出台《果品加工企业准入标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要求新建企业选址向园区集中,为壮大园区规模提供了政策支持。二是培育优势企业,推进产业升级。通过兼并重组、股分制改造等形式,整合资产、资金,壮大优势企业的实力,通过推进技术革新,不断增强骨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韩氏、怡达等加工龙头企业先后投资3.6亿元,引进饮料灌装、原浆加工、制罐等11条现代化生产线,提高综合加工能力,可生产山楂小食品、罐头、原浆、饮料、馅料等五大类近百种产品。目前,全县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其中省级两家、国家级一家,形成“南有齐鸣,北有北区、东有怡达、西有青松岭、中有兴伊和韩氏”,龙头带动,遍地开花的布局。2008年,果品加工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5亿元,出品贸易额369万美元。三是以加工为龙头,实现产业化经营。截止2008年年底,全县果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84家,年加工能力达20万吨,果品就地转化率56%,有力地推动了果品生产基地建设,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齐鸣公司采取“龙头+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租赁土地1500亩建设果品生产基地,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双赢”;绿源公司牵头组建“紫瑜珠”板栗合作社,制定了“紫瑜珠”板栗生产标准,以“紫瑜珠”板栗为唯一原料,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基地规模达到1115亩。加工业的发展,使兴隆成为果品生产强县和果品加工大县,全县农业产业化率达到67%,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县。
2 果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兴隆县的果品加工业规模不断壮大,实现优化升级,成为特色鲜明的县域优势产业,但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2.1 企业数量虽多,但企业规模较小。虽然目前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80多家,形成了遍地开花的产业格局,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还停留在较低的发展层次,特别是缺少在省内、国内知名的领军企业。全县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果品加工企业仅有兴伊、韩氏、齐鸣等9家,占全部入统企业总数的13.2%。2008年,规模以上果品加工企业实现工业产值7.04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的8.73%,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明显。
2.2 缺乏竞争实力,市场开拓能力弱。企业业主多是农民出身的先富群体,自主创新意识淡薄,大部分企业多由家庭作坊式的小厂做起,生产工艺落后,产品大多是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更新换代周期长,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缺少知名品牌,还没有形成以品牌价值带动产业发展的经营理念,省级品牌仅有齐鸣、燕山、澳然。一方面生产的产品从质量到外观包装,与名牌产品相比确实存在差距,另一方面企业缺乏品牌意识,不愿参加品牌评选活动,培树品牌。
2.3 企业融资困难,生产经营举步维艰。一些企业有限的资金全部投入到建厂房、买设备和扩能改造上,生产经营中流动资金不足,申请银行贷款需要办理担保等手续,且数额有限,而通过民间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条件尚不成熟,融资困难,陷入困境。以省级龙头企业栗源公司为例,每年秋季要收购2000-3000噸板栗,贮备加工原料,需要兑付货款2000-3000万元,保障正常生产经常的资金压力较大。
3 做大做强果品加工业的建议
为把果品加工业发展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半壁江山的支柱产业,建议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原则,从五个方面入手,把果品加工业做大做强。
3.1 扶优扶强,培育领军企业。果品加工企业发展的数量强势也突出反映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的劣势。县政府出台的《果品加工企业准入标准》,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将起到上大压小,遏制小加工发展的作用。但从长远着眼,还应引导现有的加工企业通过合作经营、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做减数量扩规模的文章,使有限的资金、资产聚集起来,组建省内知名、全国有影响的大型加工企业,发挥大企业的经营管理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
3.2 强化服务,扶持加工业发展。果品加工业不仅是重要的税源,同时在解决果品卖难、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企业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条件下,政府应该在降低税率、减免收费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使企业能够正常生产经营。同时,发挥恒信中小企业担保有限公司的职能作用,逐步完善担保服务体系,搭建有效的融资平台,切实解决加工企业融资难问题,使企业不因资金链断裂而停产破产。
3.3 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企业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增强生命力,提高经济效益,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方面加工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意识,投入必要的科研经费,重视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从产品的营养、口感、外包装等方面求突破、求创新,使更多的高科技元素融入到传统的生产工艺中;另一方面政府应发挥中介作用,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加强合作,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搭建平台。
3.4 培育品牌,以品牌开拓市场。实施品牌化经营战略,创品牌、育名牌,扭转加工产品贴牌、杂牌的现状。依托品牌提升加工产品市场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建立起广阔而稳定的销售市场,使品牌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北区果品加工园区可以制定一个科学规范的山楂小食品生产标准,入区企业生产遵照一个标准,产品共用一个品牌,真正组建成一个集团,既解决了贴牌销售的问题,也降低了企业的销售成本。同时,逐步探索引进国内知名企业“举旗当帅”的经营模式,县内企业作为它的生产车间,按照它的生产标准生产产品,利用它的品牌,销售我们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