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实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教学思想上仍是重方法,轻能力,重形式,轻内容,过分强调共性,忽略学生的差异,拘泥于“统一内容、要求,指导成文”等模式,造成学生习作通篇假话、空话、套话,以至于学生谈文色变,害怕习作,讨厌习作。那么,如何让学生不再对习作说难,让学生爱上习作、乐于作文、易于习作呢?
一、引导积累素材,学生能够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语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也要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积累体验。
1.引导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观察自然
应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引导学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记下来,加以分析,让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如把学生带出校门,观察附近的花坛,看看家乡的变化,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浏览山川景色,写写迷人风光,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观察感兴趣的实物,看样子,说特点,写出优美的状物作文。最大限度的让学生过饱“眼”福,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给学生提供了鲜活而丰富的习作素材,为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关注校园
校园生活是学生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在校园中感受着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友谊,集体的温暖,同时也感受着学习上的酸甜苦辣,交往中的悲欢离合,面对校园生活涌现出的大量信息资源,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激发他们内心的体验。如晨间活动、班队活动、举办故事会,在班中建立图书角,教会学生学习网上搜索,让学生大量阅读、广泛接触童话、儿歌、谜语、优秀作文、科普读物、民间故事,甚至是名家名篇,扩大自己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底蕴。这样,丰富的校园生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也为学生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
3.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关爱家庭
学生每天在家中生活,与家庭成员特别亲近,也只有在家庭中,学生的性格才会真实地展示出来。学生与家庭成员相处的快乐,参与家庭生活管理的快乐与困难,家庭成员间亲密的关怀以及从父母的工作、家务的劳碌中去体会生活的艰辛等等,这些都是习作的好素材,引导学生去用心感受,这些必将激发出学生真情地流露。
二、减少习作束缚,学生易于表达
每次命题都尽量多样化,让学生自由选择,给出命题范围,尽量减少习作内容、主题、方法对学生的束缚,多给学生自主与自由,鼓励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能写的话。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命题,为学生营造更广阔的创作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创作,自由发挥,选择感受最深、想迫切表达的生活体验写,这更利于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不断扩大选材范围,可以对课内作文的选材要求有限度放宽,可放宽至相似的题材课外练笔,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抒发感想,发表议论,或写突发异想都可以,要的是学生真情的流露,内心的表白。爱护他们想说想写、敢说敢写的热情、冲动和愿望,让他们逐渐知道写作是自我表达与人际交流的需要,是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需要。
三、开展各种活动,学生自觉表达
记得有人曾说过:“作家不是教室里培养出来的。”教师应有意识地组织各类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热心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去远足野炊,去考察寻访名人,去调查家乡的风俗人情……在诸多校园活动中,学生丰富了的习作素材,拓展了的视野,丰富了生活阅历,充实了内心体验,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吐。
1.开展与学科相关的活动
组织与学科相关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展现特长,张扬个性,学生都非常乐意参加。如结合班队会开展的手拉手、献爱心活动,艺术节活动,演奏、歌舞、写作、朗诵、演讲等,在活动中,学生倾注了全部的感情,或焦急、或喜悦、或激动、或轻松或紧张,由于是自己的亲身参与,习作中一般都能表达出真情实感。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游览、野外活动、专题研究、社会调查,采访社会各界先进人物,了解社会关注热点,也可引导学生观看身边现象、观看电视新闻、进行网上搜索,关注社会、了解世界,分清真善美,明辨假恶丑,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孩子们的实践活动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更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同时也为习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四、展现学生个性,学生自由表达
学生在习作中更喜欢发表自己的感想,他们心里有话藏不住,总想说出来。要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毫无保留说出来。由于心理、个性不同,知识背景、阅历不同,在语言表达上也体现不同的个性,各具个性的语言才是自由表达之果。
1.鼓励学生真实自由地写出心灵的感受
习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富有创意的表达,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有个性就有真情。如教学《藏羚羊》一文时,孩子们从藏羚羊的眼神中深深地读出了绝望与憎恨,读出了藏羚羊的抗议与无奈,此时,不禁拿起手中的笔,有的写倡议书,呼吁人们保护动物;有的写藏羚羊的自述,唤起人们的同情;有的给盗猎者写信,谴责他们的恶行……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写出了一篇篇情真意切、慷慨激昂的习作,他们深深地感到保护动物,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了孩子们心中最美好的愿望。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写生活笔记、写随感、随笔并养成习惯,题材不限,体裁不限,长短不论,让学生说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
2.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的作文语言,应该是打上孩子个性化的烙印的,符合孩子的个性。也许正是这种“不成熟”才能体现出一个“真”字。或许没有什么精彩的修辞和华丽的词藻,但却往往很生动,有些语句不够规范但很有创意,有些表达不够精确但足以表述他们的生活。
如一个男同学在一篇习作中这样写道:我的父母的脾气都特别大。吃过晚饭,我要出去玩一会儿步,妈妈就瞪着三角眼说:“玩什么,赶紧做作业!”星期五晚上,我要求看一会儿动画片,爸爸虽勉强同意了,但脸却拉得很长。正在我正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冷不丁地听到他们的一声吼:“还不赶快去睡觉!”吓了我一跳,看电视的兴趣便一下子消失了,躺在床上觉得自己就是一只关在笼子里的可怜的小鸟。读读孩子在日记中的许多写父母脾气、尊容的那些话语,如“瞪着三角眼”“脸却拉得很长”“一声吼”等,想想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孩子心里的委屈,这难道不是孩子真心话吗?即使有些话有点儿过头或有一些不妥,也应当得到老师、家长宽容和尊重。
一、引导积累素材,学生能够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语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也要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积累体验。
1.引导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观察自然
应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引导学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记下来,加以分析,让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如把学生带出校门,观察附近的花坛,看看家乡的变化,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浏览山川景色,写写迷人风光,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观察感兴趣的实物,看样子,说特点,写出优美的状物作文。最大限度的让学生过饱“眼”福,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给学生提供了鲜活而丰富的习作素材,为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关注校园
校园生活是学生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在校园中感受着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友谊,集体的温暖,同时也感受着学习上的酸甜苦辣,交往中的悲欢离合,面对校园生活涌现出的大量信息资源,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激发他们内心的体验。如晨间活动、班队活动、举办故事会,在班中建立图书角,教会学生学习网上搜索,让学生大量阅读、广泛接触童话、儿歌、谜语、优秀作文、科普读物、民间故事,甚至是名家名篇,扩大自己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底蕴。这样,丰富的校园生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也为学生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
3.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关爱家庭
学生每天在家中生活,与家庭成员特别亲近,也只有在家庭中,学生的性格才会真实地展示出来。学生与家庭成员相处的快乐,参与家庭生活管理的快乐与困难,家庭成员间亲密的关怀以及从父母的工作、家务的劳碌中去体会生活的艰辛等等,这些都是习作的好素材,引导学生去用心感受,这些必将激发出学生真情地流露。
二、减少习作束缚,学生易于表达
每次命题都尽量多样化,让学生自由选择,给出命题范围,尽量减少习作内容、主题、方法对学生的束缚,多给学生自主与自由,鼓励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能写的话。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命题,为学生营造更广阔的创作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创作,自由发挥,选择感受最深、想迫切表达的生活体验写,这更利于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不断扩大选材范围,可以对课内作文的选材要求有限度放宽,可放宽至相似的题材课外练笔,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抒发感想,发表议论,或写突发异想都可以,要的是学生真情的流露,内心的表白。爱护他们想说想写、敢说敢写的热情、冲动和愿望,让他们逐渐知道写作是自我表达与人际交流的需要,是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需要。
三、开展各种活动,学生自觉表达
记得有人曾说过:“作家不是教室里培养出来的。”教师应有意识地组织各类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热心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去远足野炊,去考察寻访名人,去调查家乡的风俗人情……在诸多校园活动中,学生丰富了的习作素材,拓展了的视野,丰富了生活阅历,充实了内心体验,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吐。
1.开展与学科相关的活动
组织与学科相关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展现特长,张扬个性,学生都非常乐意参加。如结合班队会开展的手拉手、献爱心活动,艺术节活动,演奏、歌舞、写作、朗诵、演讲等,在活动中,学生倾注了全部的感情,或焦急、或喜悦、或激动、或轻松或紧张,由于是自己的亲身参与,习作中一般都能表达出真情实感。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游览、野外活动、专题研究、社会调查,采访社会各界先进人物,了解社会关注热点,也可引导学生观看身边现象、观看电视新闻、进行网上搜索,关注社会、了解世界,分清真善美,明辨假恶丑,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孩子们的实践活动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更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同时也为习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四、展现学生个性,学生自由表达
学生在习作中更喜欢发表自己的感想,他们心里有话藏不住,总想说出来。要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毫无保留说出来。由于心理、个性不同,知识背景、阅历不同,在语言表达上也体现不同的个性,各具个性的语言才是自由表达之果。
1.鼓励学生真实自由地写出心灵的感受
习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富有创意的表达,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有个性就有真情。如教学《藏羚羊》一文时,孩子们从藏羚羊的眼神中深深地读出了绝望与憎恨,读出了藏羚羊的抗议与无奈,此时,不禁拿起手中的笔,有的写倡议书,呼吁人们保护动物;有的写藏羚羊的自述,唤起人们的同情;有的给盗猎者写信,谴责他们的恶行……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写出了一篇篇情真意切、慷慨激昂的习作,他们深深地感到保护动物,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了孩子们心中最美好的愿望。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写生活笔记、写随感、随笔并养成习惯,题材不限,体裁不限,长短不论,让学生说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
2.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的作文语言,应该是打上孩子个性化的烙印的,符合孩子的个性。也许正是这种“不成熟”才能体现出一个“真”字。或许没有什么精彩的修辞和华丽的词藻,但却往往很生动,有些语句不够规范但很有创意,有些表达不够精确但足以表述他们的生活。
如一个男同学在一篇习作中这样写道:我的父母的脾气都特别大。吃过晚饭,我要出去玩一会儿步,妈妈就瞪着三角眼说:“玩什么,赶紧做作业!”星期五晚上,我要求看一会儿动画片,爸爸虽勉强同意了,但脸却拉得很长。正在我正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冷不丁地听到他们的一声吼:“还不赶快去睡觉!”吓了我一跳,看电视的兴趣便一下子消失了,躺在床上觉得自己就是一只关在笼子里的可怜的小鸟。读读孩子在日记中的许多写父母脾气、尊容的那些话语,如“瞪着三角眼”“脸却拉得很长”“一声吼”等,想想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孩子心里的委屈,这难道不是孩子真心话吗?即使有些话有点儿过头或有一些不妥,也应当得到老师、家长宽容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