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被运用得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包含大量视觉元素的美术课堂上,信息技术手段已经成为其教学的重要辅助技术。但是,如果信息技术手段用得过多过泛,就会如同一堆泡沫,看似好看,实质上没有解决任何教学问题,甚至成为学习的干扰。
怎样在美术课堂上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直观、可操作的特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结合湘美版教材“透视”知识的教学实践,谈一谈信息技术手段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海量信息提供,强化直观感受
“透视”这一内容,在湘美版教材第十二册第2课《俯仰之间》、第3课《遥远的地平线》中出现,该知识点即使被安排在小学高年级,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有难度的。
由于“平视”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视觉角度,因此在教学《遥远的地平线》这一课的开始,我选择了生活场景中常见的几组图片作为课堂的切入点,辅以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透视关系。在导入环节,我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了一组图片(如图1,2):一张是最常见的街景,一张是铁轨。通过提问“这两张照片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点?”引导学生观察到“近大远小”这一透视的基本现象,让学生初步感受透视现象,然后再大量切入生活场景中其他体现透视现象的图片,进一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透视是怎样的视觉角度。
切入生活场景的图片,使得原本有些抽象、模糊的“透视”变得亲切起来,让学生意识到,“透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为后阶段学生理解“透视”知识中的专业术语打下良好的基础,拉近学生们与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
二、直观呈现辅助线,让抽象的知识内容具象化
在透视关系中,消失点、视平线并非真实存在的,那么如何让学生直观认识和理解呢?信息技术手段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运用PPT,展示一张平视的街景照片(如图3)。首先,在照片上找到与视平面平行的虚拟线,即“视平线”。在这个基础上,引出“平视”“仰视”“俯视”三种基本视角,让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视觉角度。再根据画面上主要的街道、建筑外沿做延长线,并使延长线与视平线相交于一点,让学生们直观感受透视中的“视平线”“延长线”和“消失点”等相关概念。最后,通过寻找与视平线垂直的线,让学生在直观演示中了解在透视空间中的立体形是怎样的视觉效果。
以上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依次出现辅助线,让抽象的知识点逐渐地明朗清晰。将实景去繁为简,成为具象可触的立方体,也为后面学生的课堂创作练习打下了伏笔。
三、运用实物仪,让练习过程更有效、更高效
在体现室内场景的透视创作中,为了让学生在画面中既能表现出透视场景,又能表现出场景中相关景物的层次,我设计了几个有梯度的小练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实践体验。
在第一个小练习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半成品的画面(如图4)。在画面上,有视平线、消失点和一个长方形,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提示,添画出一个立方体。让学生先自行尝试,然后我通过课堂巡视,找出最具典型性的作业,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并提问:“哪张正确?”“哪张还有问题?”“问题在哪?”“我们应该怎么修改?”在这样集体商讨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了及时的反馈。通过以上课程,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透视的表现,从而解决了“从平面到立体”的认知过渡。
在第二个小练习中,要求学生在上一个立方体的后面,接着添画另一个立方体,让学生感受两个立方体的前后遮挡关系,进而明白空间的纵深是怎样的视觉效果。完成之后再提出以下几个设疑:怎样给画面主体分层,如何添加细节、背景,如何完善等;并通过学生尝试、集体讨论修改、教师小结等步骤,结合实物投影仪中的学生习作示范展示,使学生再次巩固认识透视的具体表现。
通过这样连续的小练习,将重难点以梯度形式递进呈现,化整为零,将生硬的知识点以通俗的形式、可触的方式,让学生可以直接感知、体验。让学生敢于画、乐于画,亲身感受原来“我也能画出来”“这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难”“哇,我也能画得这么好”“嗯,我还可以画得更好”。在逐步提升难度的练习中,完成教学目标。这些都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为美术课堂教学带来的强有力的基础支持来完成的。
以往的美术课堂中,类似的练习、示范过程往往是教师在黑板上直接画图或者张贴纸张示范,这样的示范不但占用大量课堂时间,降低教学效率,还存在不够准确等弊端。由于学生的个体认知是存在一定距离的,因此示范效果并不佳;而学生的课堂小练习,往往被局限在一张小小的作业纸上,不利于展示交流。实物投影仪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教师的示范可直接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并能及时将学生习作展示、修改,及时与学生进行学习的交流和反馈,让教师的示范、学生练习的批改都变得更直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活用幻灯片,增强学习过程的可控性
運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时,幻灯片和其中的演示画面都能随意地反复播放,还可以将学习过程按学习需要进行及时的调整,这样使得整个美术课堂学习过程更加具有可控性。
如在课堂最后的作业阶段,讲述作业步骤时,通过倒放,让辅助线依次出现,第一步是通过视平线确定视角,第二步是确定消失点,并以此作出主要的延长线,再通过依次添画垂直线、其他延长线,丰富画面。这样的演示过程,可以重复多次,让学生再次复习其中的知识点,如果学生对某一环节不太理解时,还能单独演示讲解。通过活用幻灯片,不仅发挥了教学媒体的最大能效,还能在美术课堂上照顾到更多层次的学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在美术的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通过巧妙地、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便能让信息技术手段成为教学中有力的辅助方式,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使抽象的学习内容更加具象化,让知识点化难为易,更好地为我们的美术教学服务。
怎样在美术课堂上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直观、可操作的特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结合湘美版教材“透视”知识的教学实践,谈一谈信息技术手段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海量信息提供,强化直观感受
“透视”这一内容,在湘美版教材第十二册第2课《俯仰之间》、第3课《遥远的地平线》中出现,该知识点即使被安排在小学高年级,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有难度的。
由于“平视”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视觉角度,因此在教学《遥远的地平线》这一课的开始,我选择了生活场景中常见的几组图片作为课堂的切入点,辅以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透视关系。在导入环节,我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了一组图片(如图1,2):一张是最常见的街景,一张是铁轨。通过提问“这两张照片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点?”引导学生观察到“近大远小”这一透视的基本现象,让学生初步感受透视现象,然后再大量切入生活场景中其他体现透视现象的图片,进一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透视是怎样的视觉角度。
切入生活场景的图片,使得原本有些抽象、模糊的“透视”变得亲切起来,让学生意识到,“透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为后阶段学生理解“透视”知识中的专业术语打下良好的基础,拉近学生们与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
二、直观呈现辅助线,让抽象的知识内容具象化
在透视关系中,消失点、视平线并非真实存在的,那么如何让学生直观认识和理解呢?信息技术手段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运用PPT,展示一张平视的街景照片(如图3)。首先,在照片上找到与视平面平行的虚拟线,即“视平线”。在这个基础上,引出“平视”“仰视”“俯视”三种基本视角,让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视觉角度。再根据画面上主要的街道、建筑外沿做延长线,并使延长线与视平线相交于一点,让学生们直观感受透视中的“视平线”“延长线”和“消失点”等相关概念。最后,通过寻找与视平线垂直的线,让学生在直观演示中了解在透视空间中的立体形是怎样的视觉效果。
以上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依次出现辅助线,让抽象的知识点逐渐地明朗清晰。将实景去繁为简,成为具象可触的立方体,也为后面学生的课堂创作练习打下了伏笔。
三、运用实物仪,让练习过程更有效、更高效
在体现室内场景的透视创作中,为了让学生在画面中既能表现出透视场景,又能表现出场景中相关景物的层次,我设计了几个有梯度的小练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实践体验。
在第一个小练习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半成品的画面(如图4)。在画面上,有视平线、消失点和一个长方形,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提示,添画出一个立方体。让学生先自行尝试,然后我通过课堂巡视,找出最具典型性的作业,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并提问:“哪张正确?”“哪张还有问题?”“问题在哪?”“我们应该怎么修改?”在这样集体商讨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了及时的反馈。通过以上课程,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透视的表现,从而解决了“从平面到立体”的认知过渡。
在第二个小练习中,要求学生在上一个立方体的后面,接着添画另一个立方体,让学生感受两个立方体的前后遮挡关系,进而明白空间的纵深是怎样的视觉效果。完成之后再提出以下几个设疑:怎样给画面主体分层,如何添加细节、背景,如何完善等;并通过学生尝试、集体讨论修改、教师小结等步骤,结合实物投影仪中的学生习作示范展示,使学生再次巩固认识透视的具体表现。
通过这样连续的小练习,将重难点以梯度形式递进呈现,化整为零,将生硬的知识点以通俗的形式、可触的方式,让学生可以直接感知、体验。让学生敢于画、乐于画,亲身感受原来“我也能画出来”“这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难”“哇,我也能画得这么好”“嗯,我还可以画得更好”。在逐步提升难度的练习中,完成教学目标。这些都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为美术课堂教学带来的强有力的基础支持来完成的。
以往的美术课堂中,类似的练习、示范过程往往是教师在黑板上直接画图或者张贴纸张示范,这样的示范不但占用大量课堂时间,降低教学效率,还存在不够准确等弊端。由于学生的个体认知是存在一定距离的,因此示范效果并不佳;而学生的课堂小练习,往往被局限在一张小小的作业纸上,不利于展示交流。实物投影仪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教师的示范可直接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并能及时将学生习作展示、修改,及时与学生进行学习的交流和反馈,让教师的示范、学生练习的批改都变得更直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活用幻灯片,增强学习过程的可控性
運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时,幻灯片和其中的演示画面都能随意地反复播放,还可以将学习过程按学习需要进行及时的调整,这样使得整个美术课堂学习过程更加具有可控性。
如在课堂最后的作业阶段,讲述作业步骤时,通过倒放,让辅助线依次出现,第一步是通过视平线确定视角,第二步是确定消失点,并以此作出主要的延长线,再通过依次添画垂直线、其他延长线,丰富画面。这样的演示过程,可以重复多次,让学生再次复习其中的知识点,如果学生对某一环节不太理解时,还能单独演示讲解。通过活用幻灯片,不仅发挥了教学媒体的最大能效,还能在美术课堂上照顾到更多层次的学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在美术的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通过巧妙地、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便能让信息技术手段成为教学中有力的辅助方式,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使抽象的学习内容更加具象化,让知识点化难为易,更好地为我们的美术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