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实践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了出现了这样那样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存在的问题 对策研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历史任务。目前各地的新农村建设进行得红红火火,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实践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了出现了这样那样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
1.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1 重眼前建设,轻科学规划。有些乡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知识了解甚少,他们往往错误地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通路通水、建设新村树新貌,不考虑本乡村的经济实力和农民的意愿,盲目地、一味地搞建设,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急于求成,顾此失彼。有的地方为了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脱离实际做规划,大拆大建搞新村庄建设,欠下了很多债,给农民增加了负担。相反,一乡一村的产业发展规划、社会建设发展规划却与此脱节,缺乏整体规划和长远打算,造成了新农村建设中重点错位的现象。
1.2 重基础建设,轻生产发展。一些地方干部对于新农村建设存在模糊认识,思想上希望立竿见影、早见实效,指望两三年工夫就能建成新农村,甚至一年半载要出成效。因此,普遍对修马路、建小区、搞广场、抓设施等硬件建设和“三清五改”、栽花种草、粉刷墙体、改换门庭、硬化入户路等环境整治这样立竿见影的工作感兴趣,而对生产发展这样管长远、基础性的工作抓得不够,以致面貌变了,走的路宽了,产业发展却滞后了,农民增收渠道不宽,收入增长依然缓慢。
1.3 重表面文章,轻社会发展。各地普遍存在对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等看得见的,短期能收到明显成效的工作重视、抓得紧、投入大。而对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村教育和卫生事业、开展精神文明创建等社会发展事业重视不够,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1.4 重政府主导,轻群众主体。政府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愿望强,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非常高,但是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有效措施,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调动不够,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群众主体意识不强,依赖思想严重,致使新农村建设在个别地方遭遇了“政府热、农民冷;上面热、下面冷”的不正常现象。
2.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根源
2.1 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对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理解不深不透。有些农村干部和群众把新农村建设片面简单理解成新村建设,把主要精力和财力放在村庄建设上,对生产发展这个对于新农村具有基础性、关键性的问题重视不够,用心不足。有些农村干部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尤其是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缺乏立足实际,长期规划,缺乏统筹考虑,兼顾平衡。
2.2 考核机制上的问题。当前对各级领导干部和新农村建设的考核机制中存在的重显绩、轻实功,重表现、轻实质的问题也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主要原因。现在各级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是一年一个点,一年一考核,年年要出亮点。这种工作机制,导致了基层干部在抓新农村建设中不得不对硬件建设、环境整治等立竿见影的工作全力以赴,而对发展生产、民风培育、社会发展等基础性、长远性,一时看不出成绩的隐绩重视不够,落实不力。
2.3 资金保障上的问题。资金保障的不足现实和当前新农村建设贪多求快的思想之间的矛盾也是当前问题的一个原因。现在,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资金主要来源是省财政专项资金、市县配套资金和农林水等部门统筹资金。其他口的资金难于整合,难以形成合力。从而导致一些试点村对环境整治投入小、容易看到成效的工作感兴趣,甚至于有的试点村出现通村公路还没有硬化,却开展了入户路硬化这样的怪事。
2.4 组织协调上的问题。党委政府在政策引导、协调关系、整合资源上作用发挥不够。特别是对新农村建设配套政策的指制定和实施、涉农部门之间协调、涉农资金和人力资源整合不够。造成扶持政策不配套、部门之间“各吹各的号”,形成不了合力,资金和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参与新农村建设不够。
3.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问题的对策
3.1 深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一是强化对生产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民致富了,才能有条件建设新农村,也只有产业发展,农民致富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二是强化对生活宽裕这个新农村建设核心目标的认识。让农民群众过上宽裕的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是我们开展新农村建设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三是强化协调发展意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但不是全部内容,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但不是全部目标。新农村建设是经济、整治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建设,还应包括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目标的乡风文明建设,以改善农民生存状态的村容整洁要求,以管理民主为目标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建设。只有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
3.2 把握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牵涉到经济、社会和政治建设方方面面,要想在各个试点村在所有方面都全面发展,齐头并进,是不可能的,要想在各个试点村都以一种模式开展新农村建设,也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区分各试点村的实际,把握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找准突破口,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一是规划工作必须先行。规划是新农村的初始环节,也是关键环节。规划搞得好坏,关系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规划主要应包括产业发展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社会发展规划。规划工作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要充分考虑试村点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域位置、产业优势,要充分考虑县、镇的总体规划,要认真咨询相关专家,要充分听取和尊重群众意见,以保证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 二是产业发展必须放在首位。这是我们在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但也是最难抓的、最不易出成效的内容,因而也是最容易在实践中被“讲在口上,放在手边”的内容。要着力树立重基础,抓长远的观念,直正把生产放在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造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竟争力。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农业,以现代农业的大发展,促推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我国幅员辽阔,广大农村的区域位置、发展速度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我们要区分建设村的实际,在工作的切入点上,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施重点突破。总体来说,贫困地区要把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发展和培育新农民放在首位。要加强贫困地区农村道路、饮水、沼气、电网、通信,特别是农村道路和通信等基础设施,逐步改善贫困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贫困地区加快脱贫致富。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发展劳务经济。发展中地区要把提高产业层次,提高经济发展集约水平放在工作的首位。
3.3 建立健全考核考评机制。
一是要键全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机制。政绩考核机制,是领导干部取得政绩的导向,是各级领导干部工作的指挥棒。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考核机制,就有什么样抓工作的领导干部。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的量化的政绩评价体系,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评价,只凭印象,缺少科学依据,只重表象,不究实质,只看“显绩”,忽视“潜绩”,导致部分领导干部只重花架子,不重实质。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创新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机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起既坚持经济指标,又要看到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看到现实发展,又看到长远发展;既看到经济总量增长,又看到百姓的实际收入;既看到群众的所得实惠,又要看到社会稳定;既要看到主观努力,又要看到客观条件的科学的政绩考核机制。
二是要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工作绩效评估机制。各级政府都在面临着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新农村建设的工作绩效如何评估?”如果没有绩效评估,一些县乡政府可能为了搞政绩而走形式,而实干的工作绩效却难以彰显,工作策略中是否存在问题也难以揭示,地区间的绩效也难以比较。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科学评价、简便可行的基本原则建立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3.4 建立和完善资金筹措和保障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钱从哪里来。
一是要继续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预算内农业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有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比重。
二是大幅增加地方政府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政府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应在完善财政体制的基础上,明晰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同时,在政策上明确地方政府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更大的比例用于新农村建设。
三是发挥农村社区集体组织和农民的作用。推进新农村建设,政府不能大包大揽。特别是在村庄一级,政府的投入只起到引导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农村社区集体组织和农民在投入中的应用作用。
3.5 强化组织协调机制。
一是要健全农村工作的协调机制,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力。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负有责任。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工作协调机制。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应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识,积极转变职能,将工作职能向农村延伸。要建立和完善党委政府统筹抓总、协调务方的工作机制,健全“三农”工作的协调机制。
二是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应把完善经济和社会管理机制,尽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措施来抓。
三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要通过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把农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村干部,大力开发农村实用人才,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者和示范者。四是发挥农村自治组织作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通过建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形式,使之成为农民代表自己意愿的组织,不断激发和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挥其聚集发挥农民的聪明才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一切积极力量作用,调动农民群众真正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存在的问题 对策研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历史任务。目前各地的新农村建设进行得红红火火,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实践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了出现了这样那样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
1.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1 重眼前建设,轻科学规划。有些乡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知识了解甚少,他们往往错误地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通路通水、建设新村树新貌,不考虑本乡村的经济实力和农民的意愿,盲目地、一味地搞建设,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急于求成,顾此失彼。有的地方为了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脱离实际做规划,大拆大建搞新村庄建设,欠下了很多债,给农民增加了负担。相反,一乡一村的产业发展规划、社会建设发展规划却与此脱节,缺乏整体规划和长远打算,造成了新农村建设中重点错位的现象。
1.2 重基础建设,轻生产发展。一些地方干部对于新农村建设存在模糊认识,思想上希望立竿见影、早见实效,指望两三年工夫就能建成新农村,甚至一年半载要出成效。因此,普遍对修马路、建小区、搞广场、抓设施等硬件建设和“三清五改”、栽花种草、粉刷墙体、改换门庭、硬化入户路等环境整治这样立竿见影的工作感兴趣,而对生产发展这样管长远、基础性的工作抓得不够,以致面貌变了,走的路宽了,产业发展却滞后了,农民增收渠道不宽,收入增长依然缓慢。
1.3 重表面文章,轻社会发展。各地普遍存在对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等看得见的,短期能收到明显成效的工作重视、抓得紧、投入大。而对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村教育和卫生事业、开展精神文明创建等社会发展事业重视不够,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1.4 重政府主导,轻群众主体。政府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愿望强,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非常高,但是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有效措施,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调动不够,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群众主体意识不强,依赖思想严重,致使新农村建设在个别地方遭遇了“政府热、农民冷;上面热、下面冷”的不正常现象。
2.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根源
2.1 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对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理解不深不透。有些农村干部和群众把新农村建设片面简单理解成新村建设,把主要精力和财力放在村庄建设上,对生产发展这个对于新农村具有基础性、关键性的问题重视不够,用心不足。有些农村干部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尤其是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缺乏立足实际,长期规划,缺乏统筹考虑,兼顾平衡。
2.2 考核机制上的问题。当前对各级领导干部和新农村建设的考核机制中存在的重显绩、轻实功,重表现、轻实质的问题也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主要原因。现在各级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是一年一个点,一年一考核,年年要出亮点。这种工作机制,导致了基层干部在抓新农村建设中不得不对硬件建设、环境整治等立竿见影的工作全力以赴,而对发展生产、民风培育、社会发展等基础性、长远性,一时看不出成绩的隐绩重视不够,落实不力。
2.3 资金保障上的问题。资金保障的不足现实和当前新农村建设贪多求快的思想之间的矛盾也是当前问题的一个原因。现在,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资金主要来源是省财政专项资金、市县配套资金和农林水等部门统筹资金。其他口的资金难于整合,难以形成合力。从而导致一些试点村对环境整治投入小、容易看到成效的工作感兴趣,甚至于有的试点村出现通村公路还没有硬化,却开展了入户路硬化这样的怪事。
2.4 组织协调上的问题。党委政府在政策引导、协调关系、整合资源上作用发挥不够。特别是对新农村建设配套政策的指制定和实施、涉农部门之间协调、涉农资金和人力资源整合不够。造成扶持政策不配套、部门之间“各吹各的号”,形成不了合力,资金和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参与新农村建设不够。
3.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问题的对策
3.1 深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一是强化对生产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民致富了,才能有条件建设新农村,也只有产业发展,农民致富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二是强化对生活宽裕这个新农村建设核心目标的认识。让农民群众过上宽裕的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是我们开展新农村建设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三是强化协调发展意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但不是全部内容,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但不是全部目标。新农村建设是经济、整治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建设,还应包括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目标的乡风文明建设,以改善农民生存状态的村容整洁要求,以管理民主为目标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建设。只有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
3.2 把握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牵涉到经济、社会和政治建设方方面面,要想在各个试点村在所有方面都全面发展,齐头并进,是不可能的,要想在各个试点村都以一种模式开展新农村建设,也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区分各试点村的实际,把握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找准突破口,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一是规划工作必须先行。规划是新农村的初始环节,也是关键环节。规划搞得好坏,关系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规划主要应包括产业发展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社会发展规划。规划工作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要充分考虑试村点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域位置、产业优势,要充分考虑县、镇的总体规划,要认真咨询相关专家,要充分听取和尊重群众意见,以保证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 二是产业发展必须放在首位。这是我们在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但也是最难抓的、最不易出成效的内容,因而也是最容易在实践中被“讲在口上,放在手边”的内容。要着力树立重基础,抓长远的观念,直正把生产放在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造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竟争力。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农业,以现代农业的大发展,促推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我国幅员辽阔,广大农村的区域位置、发展速度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我们要区分建设村的实际,在工作的切入点上,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施重点突破。总体来说,贫困地区要把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发展和培育新农民放在首位。要加强贫困地区农村道路、饮水、沼气、电网、通信,特别是农村道路和通信等基础设施,逐步改善贫困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贫困地区加快脱贫致富。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发展劳务经济。发展中地区要把提高产业层次,提高经济发展集约水平放在工作的首位。
3.3 建立健全考核考评机制。
一是要键全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机制。政绩考核机制,是领导干部取得政绩的导向,是各级领导干部工作的指挥棒。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考核机制,就有什么样抓工作的领导干部。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的量化的政绩评价体系,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评价,只凭印象,缺少科学依据,只重表象,不究实质,只看“显绩”,忽视“潜绩”,导致部分领导干部只重花架子,不重实质。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创新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机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起既坚持经济指标,又要看到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看到现实发展,又看到长远发展;既看到经济总量增长,又看到百姓的实际收入;既看到群众的所得实惠,又要看到社会稳定;既要看到主观努力,又要看到客观条件的科学的政绩考核机制。
二是要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工作绩效评估机制。各级政府都在面临着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新农村建设的工作绩效如何评估?”如果没有绩效评估,一些县乡政府可能为了搞政绩而走形式,而实干的工作绩效却难以彰显,工作策略中是否存在问题也难以揭示,地区间的绩效也难以比较。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科学评价、简便可行的基本原则建立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3.4 建立和完善资金筹措和保障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钱从哪里来。
一是要继续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预算内农业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有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比重。
二是大幅增加地方政府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政府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应在完善财政体制的基础上,明晰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同时,在政策上明确地方政府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更大的比例用于新农村建设。
三是发挥农村社区集体组织和农民的作用。推进新农村建设,政府不能大包大揽。特别是在村庄一级,政府的投入只起到引导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农村社区集体组织和农民在投入中的应用作用。
3.5 强化组织协调机制。
一是要健全农村工作的协调机制,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力。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负有责任。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工作协调机制。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应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识,积极转变职能,将工作职能向农村延伸。要建立和完善党委政府统筹抓总、协调务方的工作机制,健全“三农”工作的协调机制。
二是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应把完善经济和社会管理机制,尽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措施来抓。
三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要通过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把农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村干部,大力开发农村实用人才,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者和示范者。四是发挥农村自治组织作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通过建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形式,使之成为农民代表自己意愿的组织,不断激发和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挥其聚集发挥农民的聪明才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一切积极力量作用,调动农民群众真正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