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人看待校园招聘(以下简称“校招”)的视角的确不太一样。在高校就业指导老师看来,如何筛选最高层次的用人单位进场招聘,为学生在就业、择业上提供最畅通的就业渠道,是校招中最头痛的问题;在企业HR看来,校招则是整个人力资源部下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从校园海选中瞄准“未来员工”,永远都是校招要破解的一大难题。
一位高校的就业办主任说,校方已经通过“就业课”教会了学生如何制作简历、如何着装、如何回答面试官的问题……几乎所有能在求职过程中使用的技巧全都传授给了学生,却又偏偏遇到“最难就业季”,没想到几年前“毕业即失业”的笑谈竟真成为了现实。
一位企业负责校园招聘的人力资源总监说,企业在校招的投入逐年递增,学生却越来越难招。早已把各类面试问答背得滚瓜烂熟的毕业生用严谨的程式化回答,使企业考官觉得每个人都是最合适的人选,但实际用起来却远不是那么回事儿。最可气的就属那些“脚踩几条船”的毕业生,有的毕业生甚至手拿五六份OFFER跟企业谈工资、谈待遇,刚刚签好合同没多久,却跳槽走人了。
然而,来自“人人校招”的一组调查数据,却能让这些频频抱怨的校方和企业瞬间哑火。数据显示,有46.2%的应届生在秋季求职中未参与校园宣讲会,52.9%的应届生在求职中投递简历数量在10份以上;多数应届生会针对不同企业及职位修改简历;与求职目标相匹配的职位及丰厚的待遇是吸引应届生投递简历的最重要因素……看到这里,或许企业HR会感觉越来越读不懂这些“未来员工”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网络已经改变了世界,自然也在改变着HR熟悉的校招。如今毕业生早已深藏不露地把应对面试的“面经”倒背如流,传统的面试形式和测评技术的效度正在逐年递减,企业急需新工具和新理念重新掌控校招高地。
“未来员工”在哪里?或许这是坐在校招展台前的HR们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但当大多数企业置身校园、亲历校园招聘之时,行业龙头企业却早已提前俘获了“未来员工”的心,看似火爆的校园宣讲和海量的求职简历背后,充满了水分,在心有所属的毕业生面前,“迟到者”充其量只是个“备胎”。
回到本期话题——校园招聘:始于何时,止于何处。这的确是个值得HR探讨和付诸实践的话题。如今的校招,早已不能单靠校园宣讲就能让毕业生心服口服,微软、IBM等“行业大佬”,早在毕业生在读期间就开始为其提供实习岗位,通过组织文化的力量,抓住“未来员工”的心,拴住“未来员工”的腿。
未来的校招或许会是这样:越来越多的大学新生出现在宣讲会上,企业为学生提供的也不仅仅是未来的就业岗位,传递给他们更多的是公司的组织文化、价值取向、用人理念,提供给他们的将是了解社会、参与实践、丰富阅历的机会。那时候,企业HR或许不会再抱怨参与校招的疲惫不堪,他们将在校园结识更多的朋友,这些新朋友,或许正是企业最需要的“未来员工”。
一位高校的就业办主任说,校方已经通过“就业课”教会了学生如何制作简历、如何着装、如何回答面试官的问题……几乎所有能在求职过程中使用的技巧全都传授给了学生,却又偏偏遇到“最难就业季”,没想到几年前“毕业即失业”的笑谈竟真成为了现实。
一位企业负责校园招聘的人力资源总监说,企业在校招的投入逐年递增,学生却越来越难招。早已把各类面试问答背得滚瓜烂熟的毕业生用严谨的程式化回答,使企业考官觉得每个人都是最合适的人选,但实际用起来却远不是那么回事儿。最可气的就属那些“脚踩几条船”的毕业生,有的毕业生甚至手拿五六份OFFER跟企业谈工资、谈待遇,刚刚签好合同没多久,却跳槽走人了。
然而,来自“人人校招”的一组调查数据,却能让这些频频抱怨的校方和企业瞬间哑火。数据显示,有46.2%的应届生在秋季求职中未参与校园宣讲会,52.9%的应届生在求职中投递简历数量在10份以上;多数应届生会针对不同企业及职位修改简历;与求职目标相匹配的职位及丰厚的待遇是吸引应届生投递简历的最重要因素……看到这里,或许企业HR会感觉越来越读不懂这些“未来员工”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网络已经改变了世界,自然也在改变着HR熟悉的校招。如今毕业生早已深藏不露地把应对面试的“面经”倒背如流,传统的面试形式和测评技术的效度正在逐年递减,企业急需新工具和新理念重新掌控校招高地。
“未来员工”在哪里?或许这是坐在校招展台前的HR们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但当大多数企业置身校园、亲历校园招聘之时,行业龙头企业却早已提前俘获了“未来员工”的心,看似火爆的校园宣讲和海量的求职简历背后,充满了水分,在心有所属的毕业生面前,“迟到者”充其量只是个“备胎”。
回到本期话题——校园招聘:始于何时,止于何处。这的确是个值得HR探讨和付诸实践的话题。如今的校招,早已不能单靠校园宣讲就能让毕业生心服口服,微软、IBM等“行业大佬”,早在毕业生在读期间就开始为其提供实习岗位,通过组织文化的力量,抓住“未来员工”的心,拴住“未来员工”的腿。
未来的校招或许会是这样:越来越多的大学新生出现在宣讲会上,企业为学生提供的也不仅仅是未来的就业岗位,传递给他们更多的是公司的组织文化、价值取向、用人理念,提供给他们的将是了解社会、参与实践、丰富阅历的机会。那时候,企业HR或许不会再抱怨参与校招的疲惫不堪,他们将在校园结识更多的朋友,这些新朋友,或许正是企业最需要的“未来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