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能够在工作实践中解决关键技术和操作难题的人员,他们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路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
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技能人才却被长期搁置在“社会遗忘的角落”,尽管近几年他们在薪资待遇上有所提高,但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徘徊在主流社会之外。所谓“薪资很丰满,地位很骨感”,正是对蓝领阶层最真实,也是最尴尬的写照。那么,社会如何让这一庞大的群体有自信、有尊严,如何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尊重呢?
“蓝领”成为稀缺资源
可以说,技能人才是一个“青黄不接”的群体,一方面因“稀缺”而被“重”用,另一方面又因社会地位不高而被人忽视。年年上演的“技工荒”正是“蓝领”资源稀缺的表现。事实上,随着对技术工人需求的剧增,用工单位的焦虑感也在不断被放大,越来越多的企业难填技工缺口,国内职业教育的供应已经远远追不上市场的需求。
在长三角和珠三角,越来越多的企业即使开出高额月薪也无法招到足够的高级技工。为找到一名“称心如意”的汽车维修工,杭州一家汽车销售公司曾开出了“月薪上万”的优厚条件,但前来应聘的求职者却寥寥无几。倒是有几个刚毕业的本科生被吸引过来,但由于他们不懂汽车维修,最后还是悻悻离去。
强烈的市场需求和人才供应严重不足的矛盾,反映出中国蓝领的“青黄不接”已到相当严重的程度——第三代农民工正成为新一代蓝领的主体,却由于各级职业教育的滞后而显得后劲不足。
如今,广东省技工缺口已在全国“遥遥领先”,仅中山市的缺口就达30万。而据上海市的一项调查,上海平均每位高级技工有7.33个岗位可供选择,普通技工月薪3000-6000元,高级技工月薪则达一两万元。
在广州、深圳、珠海甚至更多的城市,十几万、几十万高薪聘一名技工的招聘信息频频见诸报端。大学生“回炉”中专学手艺、深圳高级技工工资高于研究生的报道也不乏其例。
根据英才网联的调查数据,蓝领技术工人在制造业比较集中的长三角、珠三角、华北、华中等地区的缺口特别巨大。由于人才日益稀缺,许多企业对从事技术性工作的技工不断提升待遇,薪酬标准明显比白领要高得多,即使这样,许多地方仍难招到充足的一线技术工人。
“艰难”中的选择
“做白领,还是做蓝领?”每到毕业季,这都是即将走向职场的毕业生面临的一个困惑,更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在这个被称为“最难就业季”的当口,这种选择显得尤为急迫。
然而,这个看似艰难的选择,却几乎有着过多雷同的答案。相关调查表明,尽管目前各类数据均显示蓝领待遇普遍上升,而且职业发展空间较大,但大部分高校毕业生们并不认同这一现
实,在就业职位的选择上,他们宁可拿低薪也要争当白领,而对薪酬待遇不菲的蓝领职位却不屑一顾。那么,后者的职业特征是否真就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地位低微、工作环境不佳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随着社会进步以及机械化、自动化等高新技术的发展,蓝领行业的就业范围也在不断拓宽。高级猎头专家张成钢认为,目前蓝领行业已经进行了细划,大致分为“普蓝”、“深蓝”以及“锐蓝”。也就是说,只有“普蓝”才是传统意义上所指的从事劳动强度大的技术工人,而“深蓝”、“锐蓝”都是具备熟练专业技能的技术人才,这部分人才的缺口也是最大的。正因为如此,近两年来,一些职业技术学院的“深蓝”、“锐蓝”毕业生都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态势。
在此背景下,一些高校也瞄准了这一人才缺口。石家庄科技信息职业学院开设了中德合作办学的两个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机电一体化技术),学生毕业后大多对口就业至河北长征汽车、天津伊利等知名企业,因此就业率都非常高。
就业率高,就业范围更宽,这只是蓝领相比于白领的表象优势,而从长远的职业规划及发展来看,蓝领还具有白领无法比拟的上升空间。
由于专业性技术人才短缺的现象日益严重,目前一些企业招聘高级蓝领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相关的福利待遇也随之日渐提升。与此同时,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累积,许多蓝领日后都将发展成为其行业生产一线的中坚力量。可以说,具有统一的生产技能和职业规范的现代蓝领,已经成为各个产业当中不可或缺的核心人才。相对于白领而言,蓝领因为其职业空间广阔、实践性较强的工作性质,能够成为具有娴熟技术及管理能力的职场人,在竞争中也更容易胜出。
顶层设计缺失
在高就业率的促进下,一些高等院校也纷纷涉足职业教育领域。在江西师范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袁讯青看来,高校应该像职业院校一样,更多地培养蓝领人才。
袁讯青认为,高校培养蓝领人才的优势非常明显。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订单培养”,所聘请的教师也要不拘一格,对学生则更注重实践技能培养。“如果你获得八级钳工证书却只有初中文化,我们照样请你上台授课。”虽然“校企合作”正成为一种新的职业教育模式,但只有少数高等院校能接纳这种教育模式,设置专门的职业院系培养“蓝领”。
有专家认为,高校不愿向“蓝领教育”低头是因为“重点学校能争取到更多的研究项目,也就意味着能拿到更多钱”。国家教育部并不主张高等教育“蓝领化”。一些专家也担心,在“蓝领化”以后,高等教育会变成“压缩饼干”。而袁讯青则认为,如果要变革,就要对整个教育体系进行改革。
南昌理工学院副院长周文波建议,中国的“蓝领教育”要向德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学习,建立相对完善的职教体系。学校也要推行“按需培养”的终身教育方式,想学一技之长者随时可以到大学深造。比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根据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重新开发、设计课程,整合教学内容,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针对性。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孙诚一语中的地指出,技工短缺的深层原因是中国教育结构的失衡。目前,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发展不协调,突出的问题是高中阶段教育中普通高中发展远远优于中等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比例差距太大。 的确,与学历教育相比,政府财政对职业教育支持明显乏力。数据显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支出占教育总经费支出的比例自1998年起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2006年才开始逐渐回升。相比2006年,2009年的比例有所提高,但仍比1998年低了近5个百分点。即使与中职教育发展处于低潮期的2002年相比,2009年也仍然相差0.7个百分点。
不仅如此,从管理体制来说,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都在管理职业教育,各部门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思路各不相同,这种多头管理导致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难以理顺。现在只有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比较明确,即由政府来投入,而职业教育该由谁投入,目前尚无定论。政府部门也有人提出,希望由企业为职业教育买单。但孙诚认为,职业教育属于公共事业,应该由政府来买单。当然,在坚持职业教育公益性的基础上,可以引进多元化的投资模式。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管理都是出于一个基本认识:职业教育是完全不同于普通教育的一个独立的教育体系。而我
们国家过去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套用普教模式来搞职业教育,学校仅仅是换了一块牌子,从教育政策到教学观念和手段仍然是老一套,这样岂能培养出市场所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
价值认同是关键一步
不久前,上海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的人愿意当工人。言外之意,绝大部分人不愿意当工人。这在社会上引起一片哗然。令人奇怪的是,从网媒到社会舆情,几乎都在盘点着人们不愿当工人的种种理由,从工人“无权、无势、无地位”的整体分析,到“下岗、失业、生活苦”的个案描述,把当工人的哀叹与无奈、对蓝领阶层的轻视和鄙夷宣泄得淋漓尽致,甚至发出“明天,谁还来当工人”的呐喊。在这样的一个语境中,工人——这支中国庞大的队伍,竟被定位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一句“咱们工人没力量”成了蓝领阶层的一种自我解嘲。
调查显示,蓝领最关注的是“工作的稳定性”。国企改制带来的工人分流、农民工进城及大学生就业难都在不同层面加剧了蓝领的生存难度。接受调查的蓝领中,关注职业稳定性的占37.2%,认为目前“工作不稳定”的则占到总数的41%。“职业稳定”和“社保”是蓝领工人首先考虑的问题,其后才是“待遇”。
更有一些潜在原因很少被外界注意到。不少人认为,普通工人收入和社会地位都很低,而他们培养孩子的成本很高,如果他们的子女找不到一份好工作就会“没出路,没前途”,更会被人看不起。一项调查表明,超过30%的蓝领认为其社会地位有所下降,他们的工作不像公务员、商务人士那么体面。正如一些人所说,“你做得再好,终究还是‘工人’的身份。”
对于这种认知偏差,中国人才交流协会副会长、人才学专家孟庆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技术工人是创造与制造时代精品的践行者,是完成高新产品最后一道工序的实现者。这个群体的社会地位、社会认知度等一系列关键性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孟庆伟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职业认识由过去的含混模糊逐渐变清晰,这是经历了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引领等一系列转变的结果。未来蓝领阶层社会地位的提高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稀缺性的逐步增加,社会对蓝领阶层的认知度和认可程度越来越高。
2.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急需能工巧匠和具有一技之长、身怀绝技的操作者和实践者。
3.在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排行榜中,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基本上是常年居高不下,这一系列的市场信号表明了我们国家在下一步发展过程中,高技能、高技术人才和操作性人才将成为社会长期的热宠。
目前,各级政府也对高技能人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如国家在评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的专家时,允许和提倡技术人才参加评比。沈阳鼓风机厂的徐强和杨占华,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享受国务院专家待遇的典型。这在很大程度上向社会传递出重视技术工人的正能量,是对蓝领在社会地位上充分认可的一种无形的推进。
孟庆伟大胆预测,在未来较短的一段时间内,家庭和社会对教育的投资会发生较大转变,青年人的职业选择已经开始逐步走向多元化,由过去的千军万马都走高等教育的“独木桥”,转变成进入职场前进行多渠道人力资本投资,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必将会成为人力资本回报率较高的一种投资方式。
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技能人才却被长期搁置在“社会遗忘的角落”,尽管近几年他们在薪资待遇上有所提高,但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徘徊在主流社会之外。所谓“薪资很丰满,地位很骨感”,正是对蓝领阶层最真实,也是最尴尬的写照。那么,社会如何让这一庞大的群体有自信、有尊严,如何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尊重呢?
“蓝领”成为稀缺资源
可以说,技能人才是一个“青黄不接”的群体,一方面因“稀缺”而被“重”用,另一方面又因社会地位不高而被人忽视。年年上演的“技工荒”正是“蓝领”资源稀缺的表现。事实上,随着对技术工人需求的剧增,用工单位的焦虑感也在不断被放大,越来越多的企业难填技工缺口,国内职业教育的供应已经远远追不上市场的需求。
在长三角和珠三角,越来越多的企业即使开出高额月薪也无法招到足够的高级技工。为找到一名“称心如意”的汽车维修工,杭州一家汽车销售公司曾开出了“月薪上万”的优厚条件,但前来应聘的求职者却寥寥无几。倒是有几个刚毕业的本科生被吸引过来,但由于他们不懂汽车维修,最后还是悻悻离去。
强烈的市场需求和人才供应严重不足的矛盾,反映出中国蓝领的“青黄不接”已到相当严重的程度——第三代农民工正成为新一代蓝领的主体,却由于各级职业教育的滞后而显得后劲不足。
如今,广东省技工缺口已在全国“遥遥领先”,仅中山市的缺口就达30万。而据上海市的一项调查,上海平均每位高级技工有7.33个岗位可供选择,普通技工月薪3000-6000元,高级技工月薪则达一两万元。
在广州、深圳、珠海甚至更多的城市,十几万、几十万高薪聘一名技工的招聘信息频频见诸报端。大学生“回炉”中专学手艺、深圳高级技工工资高于研究生的报道也不乏其例。
根据英才网联的调查数据,蓝领技术工人在制造业比较集中的长三角、珠三角、华北、华中等地区的缺口特别巨大。由于人才日益稀缺,许多企业对从事技术性工作的技工不断提升待遇,薪酬标准明显比白领要高得多,即使这样,许多地方仍难招到充足的一线技术工人。
“艰难”中的选择
“做白领,还是做蓝领?”每到毕业季,这都是即将走向职场的毕业生面临的一个困惑,更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在这个被称为“最难就业季”的当口,这种选择显得尤为急迫。
然而,这个看似艰难的选择,却几乎有着过多雷同的答案。相关调查表明,尽管目前各类数据均显示蓝领待遇普遍上升,而且职业发展空间较大,但大部分高校毕业生们并不认同这一现
实,在就业职位的选择上,他们宁可拿低薪也要争当白领,而对薪酬待遇不菲的蓝领职位却不屑一顾。那么,后者的职业特征是否真就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地位低微、工作环境不佳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随着社会进步以及机械化、自动化等高新技术的发展,蓝领行业的就业范围也在不断拓宽。高级猎头专家张成钢认为,目前蓝领行业已经进行了细划,大致分为“普蓝”、“深蓝”以及“锐蓝”。也就是说,只有“普蓝”才是传统意义上所指的从事劳动强度大的技术工人,而“深蓝”、“锐蓝”都是具备熟练专业技能的技术人才,这部分人才的缺口也是最大的。正因为如此,近两年来,一些职业技术学院的“深蓝”、“锐蓝”毕业生都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态势。
在此背景下,一些高校也瞄准了这一人才缺口。石家庄科技信息职业学院开设了中德合作办学的两个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机电一体化技术),学生毕业后大多对口就业至河北长征汽车、天津伊利等知名企业,因此就业率都非常高。
就业率高,就业范围更宽,这只是蓝领相比于白领的表象优势,而从长远的职业规划及发展来看,蓝领还具有白领无法比拟的上升空间。
由于专业性技术人才短缺的现象日益严重,目前一些企业招聘高级蓝领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相关的福利待遇也随之日渐提升。与此同时,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累积,许多蓝领日后都将发展成为其行业生产一线的中坚力量。可以说,具有统一的生产技能和职业规范的现代蓝领,已经成为各个产业当中不可或缺的核心人才。相对于白领而言,蓝领因为其职业空间广阔、实践性较强的工作性质,能够成为具有娴熟技术及管理能力的职场人,在竞争中也更容易胜出。
顶层设计缺失
在高就业率的促进下,一些高等院校也纷纷涉足职业教育领域。在江西师范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袁讯青看来,高校应该像职业院校一样,更多地培养蓝领人才。
袁讯青认为,高校培养蓝领人才的优势非常明显。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订单培养”,所聘请的教师也要不拘一格,对学生则更注重实践技能培养。“如果你获得八级钳工证书却只有初中文化,我们照样请你上台授课。”虽然“校企合作”正成为一种新的职业教育模式,但只有少数高等院校能接纳这种教育模式,设置专门的职业院系培养“蓝领”。
有专家认为,高校不愿向“蓝领教育”低头是因为“重点学校能争取到更多的研究项目,也就意味着能拿到更多钱”。国家教育部并不主张高等教育“蓝领化”。一些专家也担心,在“蓝领化”以后,高等教育会变成“压缩饼干”。而袁讯青则认为,如果要变革,就要对整个教育体系进行改革。
南昌理工学院副院长周文波建议,中国的“蓝领教育”要向德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学习,建立相对完善的职教体系。学校也要推行“按需培养”的终身教育方式,想学一技之长者随时可以到大学深造。比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根据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重新开发、设计课程,整合教学内容,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针对性。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孙诚一语中的地指出,技工短缺的深层原因是中国教育结构的失衡。目前,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发展不协调,突出的问题是高中阶段教育中普通高中发展远远优于中等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比例差距太大。 的确,与学历教育相比,政府财政对职业教育支持明显乏力。数据显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支出占教育总经费支出的比例自1998年起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2006年才开始逐渐回升。相比2006年,2009年的比例有所提高,但仍比1998年低了近5个百分点。即使与中职教育发展处于低潮期的2002年相比,2009年也仍然相差0.7个百分点。
不仅如此,从管理体制来说,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都在管理职业教育,各部门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思路各不相同,这种多头管理导致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难以理顺。现在只有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比较明确,即由政府来投入,而职业教育该由谁投入,目前尚无定论。政府部门也有人提出,希望由企业为职业教育买单。但孙诚认为,职业教育属于公共事业,应该由政府来买单。当然,在坚持职业教育公益性的基础上,可以引进多元化的投资模式。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管理都是出于一个基本认识:职业教育是完全不同于普通教育的一个独立的教育体系。而我
们国家过去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套用普教模式来搞职业教育,学校仅仅是换了一块牌子,从教育政策到教学观念和手段仍然是老一套,这样岂能培养出市场所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
价值认同是关键一步
不久前,上海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的人愿意当工人。言外之意,绝大部分人不愿意当工人。这在社会上引起一片哗然。令人奇怪的是,从网媒到社会舆情,几乎都在盘点着人们不愿当工人的种种理由,从工人“无权、无势、无地位”的整体分析,到“下岗、失业、生活苦”的个案描述,把当工人的哀叹与无奈、对蓝领阶层的轻视和鄙夷宣泄得淋漓尽致,甚至发出“明天,谁还来当工人”的呐喊。在这样的一个语境中,工人——这支中国庞大的队伍,竟被定位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一句“咱们工人没力量”成了蓝领阶层的一种自我解嘲。
调查显示,蓝领最关注的是“工作的稳定性”。国企改制带来的工人分流、农民工进城及大学生就业难都在不同层面加剧了蓝领的生存难度。接受调查的蓝领中,关注职业稳定性的占37.2%,认为目前“工作不稳定”的则占到总数的41%。“职业稳定”和“社保”是蓝领工人首先考虑的问题,其后才是“待遇”。
更有一些潜在原因很少被外界注意到。不少人认为,普通工人收入和社会地位都很低,而他们培养孩子的成本很高,如果他们的子女找不到一份好工作就会“没出路,没前途”,更会被人看不起。一项调查表明,超过30%的蓝领认为其社会地位有所下降,他们的工作不像公务员、商务人士那么体面。正如一些人所说,“你做得再好,终究还是‘工人’的身份。”
对于这种认知偏差,中国人才交流协会副会长、人才学专家孟庆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技术工人是创造与制造时代精品的践行者,是完成高新产品最后一道工序的实现者。这个群体的社会地位、社会认知度等一系列关键性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孟庆伟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职业认识由过去的含混模糊逐渐变清晰,这是经历了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引领等一系列转变的结果。未来蓝领阶层社会地位的提高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稀缺性的逐步增加,社会对蓝领阶层的认知度和认可程度越来越高。
2.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急需能工巧匠和具有一技之长、身怀绝技的操作者和实践者。
3.在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排行榜中,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基本上是常年居高不下,这一系列的市场信号表明了我们国家在下一步发展过程中,高技能、高技术人才和操作性人才将成为社会长期的热宠。
目前,各级政府也对高技能人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如国家在评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的专家时,允许和提倡技术人才参加评比。沈阳鼓风机厂的徐强和杨占华,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享受国务院专家待遇的典型。这在很大程度上向社会传递出重视技术工人的正能量,是对蓝领在社会地位上充分认可的一种无形的推进。
孟庆伟大胆预测,在未来较短的一段时间内,家庭和社会对教育的投资会发生较大转变,青年人的职业选择已经开始逐步走向多元化,由过去的千军万马都走高等教育的“独木桥”,转变成进入职场前进行多渠道人力资本投资,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必将会成为人力资本回报率较高的一种投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