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ying1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进行自主地阅读,获取丰富的知识呢?我认为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重要阵地,要注重朗读引导、加强师生互动、加强审美教育,注重反思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主体地位 提高阅读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定要得到很好的体现,让学生在探索中去阅读,并能真正地进行自主地阅读,从而来获取丰富的知识。那么怎样来实现这个目标呢?经过我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和经验,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应该注重朗读引导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性的指导学生朗读、诵读,要给学生讲一些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办法。通过朗读让学生先读懂文字,从而更好的懂得课文。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到作者的思想,让学生体味其中的乐趣,获得极美的感受。从而通过阅读让学生养成一个自由的、立体的、充满文化气息的氛围。让学生享受文化的熏陶从而发挥环境对阅读主体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浓厚的读书气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学生在读文章时,要在读的过程中去感受词句章法、风格情调、意蕴理趣。古人就非常重视朗读。欧阳修经常把精彩的篇目贴在墙上,早晚吟诵,乐此不疲。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练习,逐渐掌握文章的语言、句式、格调、节奏,才能充分体会作品的意境和思想。如朱自清的《春》一课,老师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地朗读课文,正确处理抒情、描写、叙述的恰当之处,并注意文章的停顿、重音、语调、速度以及高昂抒情、舒缓等不同的语气变化,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被文章优美的语言带到那江南诗情画意的境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春的美、嫩、绿及作者文化底蕴的深、厚、久。
  语文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但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的时间很少。只靠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是万万不能够满足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需求的。所以,应该多鼓励学生要多读一些课外文学名著,多读一些优美的、抒情的经典作品。让学生把人类的进步文化多加消化、吸收,从而丰富学生们的人生经历和知识,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 应该加强师生互动
  从如今的课堂教学现状来看,很多教师设计了很多琐碎的问题,从而一点点引导学生讲出板书的内容。这样的阅读形式,师生间的互动活动少,老师应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出一个中心议题,不过这个问题必须起统领全文的作用,包容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要给学生提供思维探索的广阔空间,提供自主的阅读能力。比如,我在讲授《爱莲说》时,曾这样提问:谁能把文章中作者对莲花议论的评价找出来?并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们就会找出来"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然后顺着问题继续思考:莲具有什么品质呢?为什么要称赞它呢?作者是如何写的呢?想要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样一来,这种形式就比以板书为中心的问题好的多,同时也把师与生之间的相互活动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体现师生互动的同时,也要利用中心问题实现学生由"答"到"问"的转变。古人的"学则须疑"就是学会思考问题。读书时动脑思考是必不可少的,离开了思考再去读书就谈不上什么收获。古人朱熹说的好:"思考譬如穿井,不懈便得清水。先亦须是浊,渐渐刮将去,却会自清。"我们所要提倡的阅读要创新,就要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的能力。教师应在教学中敢于发表有创新的见解,要有新的创意,来活跃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敢于质疑;所以尽可能减少统一的标准,解除学生的思维束缚,告诉学生答案不是唯一的,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现阶段的教学情况来看,阅读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需要一种改革精神,一种胆识。
  三、 应该加强审美教育
  美,在自然中无处不在。生活中,只要我们深入文章中去,就能处处发现美、感受美。文章中的山水草木、花鸟虫鱼以及人文景观,或大或小,或动或静,都蕴藏着无限的大自然的美。课本中也有很多优美的诗歌、散文等,这时教师就可以发挥现代化的教学方式的优势,运用多媒体展示合适的意境,让学生体味汉语的优美之处。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欣赏文中的自然美,关注自然,感悟自然,从多方面去培养学生的素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审美的目的。使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文章过程中,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接受知识、接受语言。培养美的感受,发现美的存在,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人生的价值,端正生活的态度,陶冶学生的性情,为以后的审美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 应该注重反思教学
  在语文阅读过程中进行反思评价,教师要指导学生积极的反思。还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写反思日记的方法找出问题的所在。对要发现的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总结。还可以要求学生对这一时期以来发现的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通过集体的力量强化问题意识和提高探索能力。
  总之,语文阅读是读者与语文之间产生交流、碰撞、共鸣的过程,是一种心灵对话的过程。每当我们在阅读文章时,一方面要从个体不同的需求去主动选择阅读的内容,满足自身的阅读需求,实现个性化阅读;另一方面要从侧面去探索文章意义的生成过程,从而展开对文章的感想与感受。要从对语言的细细品味、好好感知入手阅读。所以,综上所述,我认为阅读教学应当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活动。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重要阵地,注意朗读引导,加强师生互动,加强审美教育,注重反思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有的学生把语文打入"冷宫";有的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只是应付老师,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那么,如何改变现状,增加学生的学语文兴趣,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语文的成绩呢?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
期刊
在初中,一个教学班里爱写作文和作文写得好的学生总是寥寥无几。很多学生把作文当作沉重的负担,有的学生更是哀叹"作文难,难以上青天。"但是,为了完成任务,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写,东拉西扯,七拼八凑,所得之文假不忍睹,空不堪读。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们的作文教学长期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所造成。  我们认为作文是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应该是活泼自然、生动有趣、色彩斑澜、血肉饱
期刊
【摘要】作文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让颇令老师和学生头疼的话题,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发现这样的一个问题,老师在讲台上认真教学,精心指导.然而台下学生有的眉头紧皱,面色苦恼,有的窃窃私语,唉声叹气,有的紧咬笔头无从下手,甚至有的已经昏昏欲睡......种种表情,叫人哭笑不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我认为,主要是学生对于作文的恐惧,由于害怕作文,学生会有很大的抵触心理.不敢涉足这一领域.长期下去,必
期刊
目的:观察背俞穴刺络拔罐加中药倒膜治疗肺胃湿热型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疗效,比较与单纯的中药倒膜法的临床优点,为临床推广使用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本研究采用两组对照法,纳入
【摘 要】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已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语文研究专题,独立地开展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下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着自已的智能结构,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着丰富的感受、体验。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创造性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显现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小学语文教育 
期刊
拼音是小学教学的第一道难关。也是小学教学中最枯燥乏味的课程之一。拼音的教学对象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这就使得本就不吸引人的拼音教学难上加难。如何把枯燥的教学法内容,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来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圆满地解决好这个难题,首先就要从了解一年级新生的认知特点入手。  从儿童的心理上看,一年级新生正处于从幼儿向儿童的时期过渡。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理解能力差,记忆全
期刊
摘要:要使学生在更短的时间里学到更加全面的知识,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完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关键词:多媒体 思维能力 个性品质 教学效果  随着对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推广,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引用越来越广泛了,大有取代传统教育技术的趋势。笔者在多年的多媒体教学中,也在这方面积累了一点经验和体会,现拿出来与大家交流。现代社会对学生的知识要求更加全面
期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式指在课程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整合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使其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的态度与能力。在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更能凸现其独特的优势与作用。  一、 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
期刊
摘要:朗读是进行语文训练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内容的感知和理解,情感的感悟和表达,意蕴的品位和赏析,语言的运用和积累,都是以读为重要手段。要保证语言文字训练到位,务必以读为本,充分发挥读的多重功能。在语文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进行指导: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朗读情感;二、读准读好,教给学生朗读方法;三、基础训练,形成学生朗读习惯;四、参与点评,实现学生朗读目标;五、合理想象,激发学生朗读热情。  关键词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