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媒介类型与惯例看中美新闻文化的异同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_hua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美媒体文化的相互渗透以及文化比较的发展与流行,对中美新闻报道的对比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是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的高质量报纸,因而也就成为国内新闻界与外语学者作为对比分析的有效语料资源。
  随着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及其影响,对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也译为媒介认知能力)的探讨和教育应运而生。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媒介素养主要是指对媒介机构、媒介类型与惯例、媒介技术、媒介语言、媒介受众和媒介表达等方面的认识、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其中,媒介类型和惯例认知成为学者对媒介素养的研究重点之一。
  基于以上观察,本文尝试从媒介类型与惯例这一角度出发,同时从《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选取与中美两国无直接利害关系的国际突发事件,对比研究中美硬新闻报道的异同。
  可以说,中美双方在新闻类型及惯例的基本层面上遵守着一般的规律,但也具有一定的差异。下面,我们通过具体事例来看看《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在硬新闻报道上所体现的文化异同。
  1.媒介类型与惯例。
  大众媒体(mass media)一般包括书籍、报纸、杂志、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类型(media genres)不仅可以指上述媒体,还可以指这些不同媒体表达内容时的分类,比如电影这一大众媒体可分为恐怖片、西部片、动作片、爱情片等类型;电视可以有新闻报道、新闻调查、人物访谈、综艺节目、电视剧等类型。每一种分类都具有一些突出的标准化的风格特点,也就是这种类型的惯例(conventions,也译为规约)①。比如,报纸的惯例,主要包括排序质量、排版布局以及印刷版面式样与图片说明之间的关系;电视晚间新闻的惯例就包括一段较短的新闻简介以及坐在播音桌前的形象端庄的主持人。
  由于对信息的传播内容以及报道方法上的不同,新闻报道这一类型可分为两大类型,硬新闻(hard news)和软新闻(soft news)。对于硬新闻和软新闻的定义,国内外教科书都有不同的描述,本文根据张威教授的总结②,认为硬新闻具有以下特点:是一种强调时间性和重大性的动态新闻形式,重在迅速传递消息,几乎不带有记者的主观评价;报道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诸如政治事件、军事冲突、外事活动、经济动态、自然灾害、各种事故等;这类事件有的是突发性的,有的是事物发展进程的飞跃阶段,具有明显的突变特征,所以也叫突发新闻(breaking news),也称现场新闻(spot news)或直接新闻(straight news);通常采用倒金字塔结构的惯例。软新闻是一种注重引起读者兴趣的新闻形式,重在引起受众的情感呼应,比如愉悦或深思等,更多地强调人类兴趣,该类新闻除了对事件进行描述性报道外,往往带有作者的主观分析和评价。其文体比较自由,结构上一般不采用倒金字塔形式,它们几乎总是以间接或延缓式的导语开头。
  2.《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硬新闻对比分析。
  2006年2月3日发生了历史性海难:埃及客轮红海沉船事件。我们很容易地在两份报纸上找到了对该海难的报道。
  从版面来说,《人民日报》由于是中国的政党报纸,因此该报的头版都是关于本国和本政府的重大、严肃性新闻事件,几乎没有任何国际时事报道。对于国际新闻,《人民日报》专门开辟《国际新闻》版进行报道。与《人民日报》不同,《纽约时报》尽管也有国际新闻版,但其头版也会视事件的重大程度而给国际新闻以一定的空间。由于《纽约时报》对该事件的报道花了较大的笔墨,因此共24段的报道在第一版开始几段之后在第五版继续进行。
  从版面位置来说,《人民日报》不会把国际新闻安排在头版,但也把该报道放在了国际新闻版的左上部,《纽约时报》则直接放在了第一版的第一栏,并使用了三层标题。可以看出,两份报纸都给予了该新闻最大的重视程度。这正像著名传播学者巴伦所指出的那样,对报纸这一媒体来说,以“硬新闻”类型所报道的重大新闻事件及图片说明经常被放在头版位置,更重要的文章习惯地被放在“中线之上”靠左的版面上,这是报纸新闻排版的惯例之一,也是报纸影响公众舆论和媒介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③。当然,由于《人民日报》国际新闻版的版面所限,在报道篇幅上远远少于《纽约时报》。
  从新闻报道文字本身和结构来说,在上述新闻事件中,中文仅提供了最重要的几条信息,只有六个自然段,而英语报道却在重要信息之外提供了更详细的细节,共有24个自然段,表面上看差异是明显的,不过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两个报道的叙事结构,我们便会发现两者在信息的提供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中括号表示段落,横线表示形式结构,小括号表示话语语义):
  中文:标题——〔1〕导语(Summary lead,总结式导语)——〔2〕重复主要事件——〔3〕后果(幸存者和遇难者)——〔4〕反应(救援和调查)——〔5〕反应(伤员救治)——〔6〕背景(客轮和天气情况)——〔7〕反应(进一步救援)
  英文:标题——〔1〕导语(Summary lead,总结式导语)——〔2〕后果(幸存者)——〔3-4〕反应(调查和疑问)——〔5〕背景(客轮年限和旅客构成)——〔6-7〕后果(幸存者)——〔8-16〕背景(目击者描述;航行计划;天气情况;客轮载客量)——〔17-18〕反应(国内外救援)——〔19-20〕背景(类似事故)——〔21〕后果(更多幸存者被发现)——〔22〕背景(人们乘船目的)——〔23-24〕结尾(家属评价)
  可以看出,两个报道的主干基本上都是沿着标题——导语——后果——反应——背景这样一个顺序。如果《纽约时报》就此停止笔墨,也仍然是一个完整的新闻报道,但是由于这种重大灾难性事件可以占用较多版面,所以记者就可以在此主干基础之上添加更多的细节,进行着顺序相似但又极富节奏感的新闻叙述:后果——背景——反应——背景——后果——背景——结尾。从信息的重要程度来说,两者都是沿着从最重要信息到重要信息再到次要信息这一倒金字塔结构呈现新闻信息的。
  但是,我们在新闻报道的文字语言运用中也看到了一些差异,比如,《纽约时报》在新闻叙事中多次使用直接引语,尤其是故事的最后两段引用一个遇难者亲人的话,表面看只是在讲述他和遇难者在事故之前的联系,但我们还是从这看似平淡的讲述中体会到了其心中的无奈和辛酸,记者以一个具有人情味的结尾巧妙地结束了全篇的报道。而《人民日报》没有一个直接引语,新闻报道是一种客观的呈现,但人情味和叙事艺术感有所降低,这种表现体现出了文化的差异性。
  图片的使用是使新闻报道更加形象、更加真实的手段。尽管《人民日报》也使用图片,但不如《纽约时报》丰富。必须承认,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印刷媒体的传播符号具有相似性,比如,印刷媒体的从字母到字母、从单词到单词、从段落到段落、从页码到页码、从版面到版面的直线发展形式,以及在版面设计上对对称性、比例、平衡性、对比度、动感,以及字体、标题、图片和说明等各个方面的考虑④。但是,如何具体运用这些传播符号,不同媒体都有各自的考虑,因此我们说,在对国际新闻的版面安排和图片提供这一点上,两份报纸具有较大的差异。
  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对比了两份报纸对本年度几个重大国际新闻事件的报道,如“米洛舍维奇在海牙去世”(美:Autopsy Shows Milosevic Died of Heart Attack,Tribunal Says),“法国新劳工法案引发抗议”(美:French Students Step Up Protests Against New Job Law)等,结果发现:《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同一国际重大突发新闻事件在版面安排、新闻图片、报道篇幅等方面有比较明显的差异,但在新闻叙事的结构上有相同之处,一些重要叙事元素如标题、导语、事件、后果、背景、反应等尽管在数量和篇幅上不尽相同,但在形式结构和主题语义的连贯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传达同一种内容,每种媒介都有独特的语言形式和惯例,亦即美学形式与表面逻辑:音乐通过乐音符号的运动形式;新闻作品通过文字符号、声音符号或画面符号表征某种意义和实在。麦克卢汉也曾指出,每一种媒介都有自己的文本建构规则,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梳理和呈现事实⑤。这正是我们本文所探讨的同一媒介类型中惯例的相同与差异。从媒介类型和惯例这一角度对中美两国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两者的新闻文化差异,同时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从总体上把握两者的共性。
  
  注释:
  ①③Baran,S.J. Introduction to Mass Communication:Media Literacy and Culture〔M〕.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2001.
  ②张威.对国内有关“硬新闻”和“软新闻”界定的质疑〔J〕.国际新闻界.1998(4)。
  ④Hiebert,R.E,Ungurait,D.F.& Bohn,T.W…Mass Media VI…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Communication〔M〕.Longman,1991.
  ⑤McLuhan,M.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M〕.MIT Press,1994.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
  编校:杨彩霞
其他文献
2006年7月以来,襄城县阳光社会福利院院长牛志远成了河南省的又一个名牌,他的名字他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国内各大媒体上,央视《新闻会客厅》央视《共同关注》新浪网新华网搜狐网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南卫视凤凰卫视上海卫视等媒体都给予了极大关注。然而,引起他们关注的线索都来源于《河南日报·农村版》2006年6月28日一版的两篇报道,一篇是消息《襄城县阳光福利院17个孤儿考上大学》,一
期刊
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生活类时尚专刊作为新闻媒体的一部分,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它不仅能够指导我们提升生活质量,而且能够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和谐,所以探讨如何办好生活类时尚专刊显得非常迫切。  关于生活类时尚专刊,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根据其不同的性质,生活类时尚专刊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的针对消费群体的有自己的刊号的自负盈亏的综合类时尚刊物,如《时尚芭莎》《瑞丽》《男人装》等。另一类则是栖身于
期刊
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评选结束后仅10余天的时间,经济与科技类金奖获奖作品《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就被质疑为合成照,最终被取消了参赛和金奖获奖资格。其原因是,该获奖结果公布后引起网友的强烈质疑,认为获奖者用电脑软件对照片上的内容进行了结构性剪贴,并在网上登出了当时《深圳特区报》、《晶报》、《南方日报》和作者在《深圳商报》上发表的照片,以及与获奖照片所作的比较。这个消息立即引起了同
期刊
编者按:  1月11日,湖南省郴州市转发市委宣传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新闻媒体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到设立舆论监督奖专门奖励记者。此意见一出,立即在各媒体引起了热议,有质疑的,有支持的。现将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章选摘如下,以飨读者。    (1)对丑恶现象加以披露也是重大贡献    1月11日,湖南省郴州市转发了市委宣传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新闻媒体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到设立“舆论监督奖”。据1月13日《新京报
期刊
2006年11月30日上午10时45分许,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杨波同志致电文汇报党委书记吴谷平同志,转达温家宝总理对本报11月28日一篇报道的好评。温家宝总理29日打电话给杨波同志,说他28日夜里阅读文汇报时,在第五版“新闻点击”看到《信任是最强的凝聚剂——杨福家教授以亲身经历谈国家领导人对知识分子的信任》,称赞这篇报道写得好。报纸记者从中央台新闻节目获取信息后再进行深入采访,也说明在目前电视媒体
期刊
2006年11月10日,几乎所有的美国报纸都在头版以图片新闻的方式报道了一位新闻工作者去世的消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60分钟》(60 Minutes)的主持人布莱德利(Ed Bradley)因患白血病在纽约曼哈顿西奈山医院(Mount Sinai Hospital)去世,终年65岁。“以报道天下新闻为己任”的《纽约时报》也在头版右下角用较大篇幅加以报道。《华盛顿邮报》头版还加边框突出了这
期刊
1964年夏天,中国举行了首次大型的国际会议——北京科学讨论会。  这次讨论会将在北京西郊新建成的科学会堂举行。为了做好这次讨论会的宣传报道工作,新华社组成了由十几位记者参加的报道组。因为这是在我负责的科学领域里首次举行的大型的国际盛会,因此,编辑部要我负责采写每天的大会综合新闻。除此之外,还要我访问几位中国当代著名的科学家,其中有著名建筑史学家梁思成。  接受采访任务之后,我一面紧张地做准备工作
期刊
7月1日,正值建党85周年来临之际,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的《政府在线》节目也迎来了3周年纪念日。  从2003年7月1日开播到2005年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奖,从第一期新闻热线直播节目的精彩开播到2006年6月底第1095期节目的成功播出,《政府在线》一路走来、一路收获:做客直播间的领导称它为“政策直通车”,更多的听众说它是群众的“连心桥”……这一路收获又带来一路的思索:一个普通的广播节目为什么既能
期刊
江苏省淮北地区,是我国农村实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后,新崛起的商品粮基地,著名的“粮仓”。可就是这个新兴“粮仓”所在的四个市——徐州连云港盐城和淮阴(现为淮安和宿迁)的广大农村,1989年春天,却发生了人们难以想像的“春荒”,200多万农民缺粮断炊,没有饭吃,不得不转而靠政府发放救济粮,糊口度日。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年3月下旬,我与我的同事孙参一起,对淮北农村所发生的这场“春荒”作了为期近10天
期刊
2004年2月由湖南卫视首次推出的《超级女声》,作为大众声乐文化活动通过电视通信等现代科技和现代媒介迅速走红,如今《超级女声》的喧闹声在比赛结果水落石出后逐渐远去,可是当初与“超女”等一起“暴发”的“PK”一词却在媒体上丝毫不减火爆,成为2005年流行语,我们只要稍稍留意一下报纸杂志网站等各类媒体,就会立即感觉到“PK”的运用之广作用之大。    一“PK”溯源    关于“PK”一词的来源,大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