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儿童的认知标准,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生的思维方向,提升学生的思维质量。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就如何在新课时设置问题情境谈一些浅薄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
【案例一】教学“千克的认识”时的导入
准备工作:讲台上摆放两个袋子,一大一小,大轻小重(肉眼看不出)。
师:讲台上有两个袋子,看一看,你能感觉到哪个袋子重,哪个袋子轻吗?
生1:一样重。
生2:大的重,小的轻。
生3:大的轻,小的重。
师:大家的意见不统一。看来通过看一看不能让我们感受物体的重量,那你有办法说出谁重谁轻吗?
生:掂一掂。
师:那就请你上来掂一掂,并且把你的感受大声地告诉大家(指名2~3人)。
……
师:通过掂一掂我们可以感受到谁重谁轻,如果我们想确切地知道这个袋子到底有多重,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忙?
生:秤。
【反思】“千克的认识”这一课与“认数”“观察物体”等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让学生像学习物理和化学一样,用在课堂内做实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使抽象的相互学具有可操作性。“认数”有一个数数的过程;“观察物体”有一个观察的过程;“千克的认识”则有一个“称”的过程。在这里涉及“数”“观察”“称”等一系列行为动词,学生在行为投入的过程中,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认知水平和情感水平得到了发展。
在这一课的导入中,我试图通过“看一看”“掂一掂”两个活动设计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入“称一称”活动,并希望经由这三个活动设计能够使学生发展并形成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有观察是不能够认识物体的重量,必要时我们需要亲身体验甚至借助于仪器。实际操作下来,我发现学生对于经过“看一看”到“掂一掂”的转折很是自然,而由“掂一掂”进入“称一称”未免显得差强人意。而原因则在于教师的问题情境设计还不到位。在数学课的导入问题情境设置时,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一个现场的实际操作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系列真实的任务,并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实际操作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案例二】教学“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片段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羽毛球吗?今天老师去买了许多羽毛球,但遇到了一些小麻烦,你们能帮忙吗?(多媒体出示情景图)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了数学问题还列出了算式!你会用竖式来计算吗?试一试!
学生刚开始信心百倍,但经过实验以后发现有困难便提出:不怎么会!
师:遇到困难了是吗?别着急,试着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活动中去……
【反思】在学习案例二之前,学生已经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首位不能整除、有余数的除法),并且一直是经过摆小棒活动,首先形成表象,进而根据表象在脑中抽象出竖式模型,形成数学抽象思考,发展数学思维。经过这一系列的学习,在解决问题时已经初步具有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由于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的限制,他们并不能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知识掌握水平,往往会产生骄傲、自满的心态,因而对于数学问题内在美丽的感受性往往比较迟钝。教师在导入情境的设置时就必须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冲突,提出旧知识不能解决或解释的现实问题,置旧知识于一种新的任务环境中,进而发现新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去解决这些新的数学问题。
数学结果表明,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后的解决效果会更有效。因而在这类数学课的导入问题情境设置时,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一个旧知与新知能形成矛盾冲突的思维碰撞过程,让学生在对元认知的运用与反思中发现新的数学问题并解决它。
【思考】问题情境的引入仅仅是问题情境服务于课堂教学、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部分,仅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契机,并不是它的全部。中国有句古话“先入为主”,因而,好的导入问题情境的创设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一个引子,能快速激活学生的元认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快速投入到新的学习任务中。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思想、情感、认知和行为的交流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去“做数学”,反思自己的学习,在“做”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数学问题,引起认知结构上的冲突,能够有所思、有所悟,从而明确新的学习任务。教师应该根据自己所授课的特点,尽可能创设有效的导入问题情境,真正使问题情境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契机,成为促进学生更深入思考的一个转折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
【案例一】教学“千克的认识”时的导入
准备工作:讲台上摆放两个袋子,一大一小,大轻小重(肉眼看不出)。
师:讲台上有两个袋子,看一看,你能感觉到哪个袋子重,哪个袋子轻吗?
生1:一样重。
生2:大的重,小的轻。
生3:大的轻,小的重。
师:大家的意见不统一。看来通过看一看不能让我们感受物体的重量,那你有办法说出谁重谁轻吗?
生:掂一掂。
师:那就请你上来掂一掂,并且把你的感受大声地告诉大家(指名2~3人)。
……
师:通过掂一掂我们可以感受到谁重谁轻,如果我们想确切地知道这个袋子到底有多重,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忙?
生:秤。
【反思】“千克的认识”这一课与“认数”“观察物体”等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让学生像学习物理和化学一样,用在课堂内做实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使抽象的相互学具有可操作性。“认数”有一个数数的过程;“观察物体”有一个观察的过程;“千克的认识”则有一个“称”的过程。在这里涉及“数”“观察”“称”等一系列行为动词,学生在行为投入的过程中,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认知水平和情感水平得到了发展。
在这一课的导入中,我试图通过“看一看”“掂一掂”两个活动设计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入“称一称”活动,并希望经由这三个活动设计能够使学生发展并形成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有观察是不能够认识物体的重量,必要时我们需要亲身体验甚至借助于仪器。实际操作下来,我发现学生对于经过“看一看”到“掂一掂”的转折很是自然,而由“掂一掂”进入“称一称”未免显得差强人意。而原因则在于教师的问题情境设计还不到位。在数学课的导入问题情境设置时,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一个现场的实际操作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系列真实的任务,并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实际操作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案例二】教学“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片段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羽毛球吗?今天老师去买了许多羽毛球,但遇到了一些小麻烦,你们能帮忙吗?(多媒体出示情景图)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了数学问题还列出了算式!你会用竖式来计算吗?试一试!
学生刚开始信心百倍,但经过实验以后发现有困难便提出:不怎么会!
师:遇到困难了是吗?别着急,试着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活动中去……
【反思】在学习案例二之前,学生已经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首位不能整除、有余数的除法),并且一直是经过摆小棒活动,首先形成表象,进而根据表象在脑中抽象出竖式模型,形成数学抽象思考,发展数学思维。经过这一系列的学习,在解决问题时已经初步具有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由于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的限制,他们并不能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知识掌握水平,往往会产生骄傲、自满的心态,因而对于数学问题内在美丽的感受性往往比较迟钝。教师在导入情境的设置时就必须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冲突,提出旧知识不能解决或解释的现实问题,置旧知识于一种新的任务环境中,进而发现新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去解决这些新的数学问题。
数学结果表明,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后的解决效果会更有效。因而在这类数学课的导入问题情境设置时,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一个旧知与新知能形成矛盾冲突的思维碰撞过程,让学生在对元认知的运用与反思中发现新的数学问题并解决它。
【思考】问题情境的引入仅仅是问题情境服务于课堂教学、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部分,仅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契机,并不是它的全部。中国有句古话“先入为主”,因而,好的导入问题情境的创设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一个引子,能快速激活学生的元认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快速投入到新的学习任务中。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思想、情感、认知和行为的交流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去“做数学”,反思自己的学习,在“做”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数学问题,引起认知结构上的冲突,能够有所思、有所悟,从而明确新的学习任务。教师应该根据自己所授课的特点,尽可能创设有效的导入问题情境,真正使问题情境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契机,成为促进学生更深入思考的一个转折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