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先秦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

来源 :财经问题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t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出发,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源头——先秦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从中归纳出先秦之世,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已初步形成,对其进行挖掘整理,可以更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服务。
  关键词:先秦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1)02-0090-05
  
  一、引言
  
  社会保障是社会对其成员提供一定的经济资助、物质帮助或服务,以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综合性事业,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医疗保障等组成。它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稳定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安全网”和“减震器”的功能。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已建立了水平各异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是现代社会较之以前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各国在建立自己的社会保障的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带有共性的规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一国(或地区)的社会保障需要借鉴他国的经验,但真正起作用的还是本国的国情;他国的实践即使是已经被证明了的成功经验,也要接受本国的检验才能确定是否可以借鉴。放眼全球,在经济、社会日趋走向国际化的今天,社会保障却仍是一种无法国际化的事业。不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有各的做法,同为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同西欧、北欧国家之间在社会保障上差异很大;同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在社会保障上亦各有千秋。即便是正在走向一体化的欧盟,其成员国在社会保障上的差异仍很大。凡此种种,充分说明当代世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社会保障模式可供参考,各国建立社会保障的首要立足点还是本国的国情。
  中国正处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经济、社会的很多领域越来越融入国际社会,和国际接轨,而在社会保障领域,如上所述,还是应当以中国的国情为基本出发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此,必需重视对国情的研究,把国情作为社会保障建设的基础。
  关于中国国情的研究,主要应围绕社会制度、人口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传统、民族文化等来进行。目前的研究在社会制度、人口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民族文化等方面已取得长足进步,而在历史传统的研究上则远远不够。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国当代研究社会保障的学者们追根溯源时,往往言必称西方,忽视对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的研究;二是前辈学者们的研究大都集中于“荒政”。勿庸置疑,“荒政”在古代社会保障中占据重要地位,但“荒政”不等同于社会保障,古代社会保障领域还有“荒政”以外的其他丰富内容需要发掘整理。本文拟对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的初步形成——先秦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做一简要论述。
  
  二、先秦时期对社会保障必要性的认识
  
  1 维护统治的需要
  国家建立以后,统治者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对内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对外要图存争胜,而民心向背则是政权兴亡、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社会保障的根本目的是给人民以基本的生存条件。因此,实行社会保障以争取民心是安内攘外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先秦时期的王朝兴废显示:凡是重视社会保障的则国家兴;忽视社会保障的则政权亡。这给了统治者以强烈的警示。
  周文王时,采取惠民、保民之策,“怀保小民,惠鲜鳏寡”(《尚书·无逸》),得到民众拥护。周朝建立后,周公曾提出,欲“万年为王”,须“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梓材》)。既然要“保民”,则社会保障当为题中应有之义。进入春秋、战国以后,周室衰微,群雄并起,弱肉强食。有为的统治者纷纷改革内外政策,争取人心,实行社会保障就是其中重要的举措。齐国能成春秋首霸,与管仲施行“致民”、“安邦”的社会保障措施有密切关系。楚庄王即位后改革内政,实行“老有加惠,旅有施舍”(《左传·宣公十二年》),并告诫臣下:“元德以及远方,莫如惠恤其民,而善用之。”(《左传·成公元年》)庄王能称霸,社会保障当功不可没。岂止桓公、庄王,当时取得霸业的国家无不如此,在此不一一赘述。
  凡此种种,充分说明了先秦时期有作为的统治者们已充分认识到社会保障的必要性,并把它作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
  
  2 教化治乱的需要
  《管子·牧民》指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社会保障是教化治乱的关键,人们只有解决了基本生活需要,衣食有着落,才会人心思安,人心向善,才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这当然也符合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治乱循环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先秦的人们对此已有深刻认识。墨子说:“故时年岁善则民仁且良,时年岁凶则民吝且恶。”(《墨子·七患》)孟子说:“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类似的说法在先秦时还有很多。
  
  3 体恤民生的需要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政见歧出,但有识之士对“民生之多艰”大都有深刻认识,同情民众疾苦,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体恤民生。当时很多思想家都有自己的仁政蓝图,既然是仁政,其中必有社会保障。孔子的仁政理想是“大同社会”,大同社会里的社会保障应当是“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王制》)。孟子认为仁政的最高境界是井田制,在井田制里,孟子的社会保障理想发挥到很高的水平,所谓“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其他的思想家们也提出了很多关于社会报保障的设想。在先秦的社会发展水平下,这些往往都流之于空想,无实现之可能。
  
  三、先秦时期对实行社会保障的政策主张
  
  关于如何实行社会保障,先秦时期的人们提出了丰富的政策主张,这些政策主张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保障实践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而且一直为后世继承和发扬,很多政策主张对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亦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现分别论述如下:
  
  1 积储防饥的政策主张——社会保险的原始形式
  积储防饥就是建立粮食储藏以备凶荒并赈济贫民。它是社会保险的原始形式,属积极的风险防范政策,一直为后世所重视,迄今仍对社会保障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在长期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人们渐渐认识到消极应付不能拯救自己于水旱灾荒,只有先行储备才能防患于未然。《逸周书·文传》中说:“天有四殃,水旱饥荒,其至无时,非务积聚,何以备之?”《墨子·七患》说:“故备者,国之重也。”并引用《周书》的积储思想:“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谓国备。”
  
  2 社会救助的政策主张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或者人为原因,总会有一部分成员面临生存危机,如何 样予以过问,如《管子·问》:“问死事之寡,其饩廪何如?”至于孤独,政府在国、都设“掌孤”一职,使不能独立生活的孤儿,“属之其乡党知识故人,养一孤者一子无征,养二孤者二子无征,养三孤者尽家无征”,并派“掌孤数行问之”,了解孤儿的生活情况。关于废疾之人的社会福利,《管子·入国》也有专门论述:“所谓养疾者,凡国,都皆有掌养疾,聋、盲、喑哑、跛蹙、偏枯、握递,不奈自生者,上收而养之疾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后之。”即政府供给残疾人衣食直到死为止,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其二,安老怀少,养生丧死。
  安老怀少,养生丧死是专门针对老人和孩子的社会福利,是《管子》社会福利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可算作当代从摇篮到坟墓福利思想的早期雏形。此种思想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在氏族社会里,由于老年人阅历丰富,所以倍受尊崇;孩子是氏族的希望,所以倍受呵护。随着社会进步,尊老爱幼成为社会伦理规范,安老怀少、养生丧死成为政府职责,人民生得其养,死得其葬成为有识之士之士的共识。
  为保障老人的身体健康,管子主张要做好“问疾”工作,在国、都设掌病一职,专门负责慰问病人,据《管子·入国》记述:“九十以上,日一问;八十以上,二日一问;七十以上,三日一问;众庶五日一问”。为防治瘟疫,《管子·度地》规定:“令之家起火为温,其田及宫中皆盖井,勿令毒下及食器,将饮伤人。”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政府免除其家属的征役,并给予一定的实物补助。《管子·人国》记述:“年七十以上,一子无征,三月有馈肉;八十以上,二子无征,月有馈肉;九十以上,尽家无征,日有酒肉。死,上供棺椁。”为动员家庭的力量参与社会福利,管子主张应大力提倡孝道,对仁孝者予以奖励,可以被选拔做官,当然,对于不孝子孙亦应予以惩治,如《管子·大匡》记述:“不应父兄,承事不敬,而违老治危,行此三者,有罪无赦”。
  对于家有幼儿者也应给予特别照顾,《管子·人国》在这一方面亦有详细论述:“所谓慈幼者,凡国、都皆有掌幼,士民有子,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有三幼者无妇征,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保姆),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此之谓慈幼。”《管子·霸形》还主张对老人和孩子应享有一定的刑事豁免权,所谓“孤幼不刑”,“老弱勿刑,参宥而后弊”,体现了对老人和未成年人的保护。
  
  4 优抚的政策主张
  优抚思想伴随着军队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军事制度的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的。中国是优抚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进入春秋战国以后,诸侯国之间战争频仍,为提高军队的士气以取得战争的胜利,优抚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提高。军事家吴起相楚时:“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史记·吴起列传》)墨子、韩非、商鞅、荀子等均对优抚问题有过专门议论。有的甚至上升为法律,如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县发掘出土的睡虎地竹简就记载了秦国的《军爵律》《司空律》等,其中有封爵、免除奴隶身份等优抚措施。
  
  四、对先秦社会保障思想的评价
  
  1 内容丰富,影响深远
  内容丰富是先秦社会保障思想的基本特征。从本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先秦的社会保障思想自成体系,包括对社会保障必要性的认识,对实施社会保障的一系列政策主张,等等。内容之丰富不仅在当时世界各国中元出其右,就是同今天的社会保障相比,也基本上涵盖了社会保障的主要方面。所以,终先秦之世,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已初步形成。
  先秦创立的社会保障思想意义非常深远,其提出的社会保障的基本理念和政策主张一直为后世所传承和发扬,时至今日,加强对对古代传统社会保障思想的研究,从中吸取有益成分,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应该有事倍功半之效。
  
  2 鲜明的时代特色
  社会保障作为一项综合性社会事业,是不能超越其所处时代的社会发展水平的。先秦也不例外,其社会保障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为社会保障的人治化,即将社会保障寄希望于统治者发善心、行仁政,而统治者即便发了善心,亦不过是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手段而已,且往往人亡政息,始终没有将社会保障制度化。此外,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局限,先秦社会保障思想中有很多非科学的成分,甚至有一些宗教迷信思想,在此不作论述。
  
  五、结语
  
  鉴于上述分析,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在先秦时已初步形成,内容十分丰富。虽然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对后世直至当今均有重大影响,我们在研究中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服务。
  
  参考文献:
  [1]叶世昌,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邓云特,中国救荒史[M],上海:三联书店,1958
  [3]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先秦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4]张国辉,李飞,中国金融通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5]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孟耀)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农户借贷行为备受关注,本文以河南省两个市县的农户调查资料为例,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视角,分析了当前农户融资现状和影响农户金融需求的因素,以及文化程度、土地规模、农户类型和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并给予制度性建议,以期农户能将如愿获取的信贷资金用于发展农业,助推该地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户融资行为;金融需求  中图分类号:F3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美国已故著名经济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Alexander Gerschenkron)的论经济发展的经典之作——《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中译本,已于200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是格申克龙的一本论文集(哈佛大学出版社1962年出版),收录了作者有关欧洲经济史以及前苏联问题研究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它也是国际上在有关经济史、经济增长与发展等领域受到广泛重视并且被大量引用的经典文献。全书除导言、结束语以及
期刊
摘 要:本文利用外部经济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国际贸易中环境壁垒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分析了环境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制约我国食品出口的主要原因;环保意识的增强使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及环境指标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贸易保护主义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提出了积极推进标准化认证,转变生产模式及观念,及时掌握国外新的法律法规等中国农产品突破国外环境壁垒的对策。  关键词:环境壁垒;食品出
期刊
摘要:人力资源问题是引致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突破辽西北战略的关键环节。本文以大连市及其帮扶对象朝阳市为例,从数量和质量两个视角对两市的人力资源状况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朝阳市等辽西北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存在人口流出严重、人力资源增长速度慢、就业人数甚至呈现负增长的问题;在质量上存在就业者受教育水平低、就业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本存量增幅过小的问题;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与人力
期刊
摘 要:来自河北省首批18个“新农保”试点县(市)的调查显示,农民具有较高的参保率,但是选择了很低的缴费档次,农民表现出适中的满意率,目前的养老金待遇与农民的期望值还有很大的差距。未来政策调整的重点是:突出政府在制度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缴费责任,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和农民的养老金待遇,规范基层组织行为等方面。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  中图分类号:F840.62文献
期刊
摘要:2010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增速减缓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央行作为宏观调控部门,针对目前国内的宏观形势,频繁地公开发表了多项政策调研报告。本文结合目前的宏观形势及央行的政策报告,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宏观形势,探讨了中国宏观经济下滑的内外部决定因素,对下半年是否会探底进行初判,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复苏;二次探底;宏观经济指标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谁来养活中国、怎样养活中国是当前国内外学界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本文以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粮食安全、粮食供给和粮食增产的因素分析,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粮食安全和粮食增产途径并不源于耕地、粮食播种面积及国际贸易,而是源于技术和生产条件。前者主要是复种指数提高和良种的推广,后者主要是化肥的施用。粮食安全则主要依赖于种子技术改革和中低产田的改造,其次是提高复种指数和化肥施用水平。  关键词:粮食安全;
期刊
摘要:中国从世界制造大国发展成为世界制造强国必须实行先进制造模式。而在造船领域,总装化造船则是一种先进制造模式。本文以新增长理论为基础,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论述了专业化分工协作的造船体制等制度创新因素对提高造船效率的影响;建立某船厂造船量增长模型,并分析了造船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人力资本创新等因素在造船量增长中的贡献率。测算表明,作为一种先进制造模式,造船模式的创新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
期刊
作者简介:黄少安(1962-),男,湖南洞口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产权理论、中国产权制度改革、制度经济学和农村经济等方面的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  摘要:笔者曾经从融资成本角度论证了股权融资偏好形成的直接原因,本文首先在辨析资本成本和融资成本等概念的基础上对针对作者观点提出质疑的其他学者的观点做了评析,其次对股权融资中
期刊
近些年,中国煤矿事故频发势头遏而不止。据统计,中国煤矿死亡率居世界之首,几乎是美国的100倍,南非的40倍,印度的10倍,如何降低煤矿工人的伤亡率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肖兴志教授长期从事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究,建树颇丰。他一直关注着煤矿生产安全这一和谐社会乐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