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家地方国有企业,中环股份从半导体转入光伏领域,并在行业低谷之时逆市发布新产品,难免让人想起2009年公司出现上市以来的第一次业绩亏损。此次光伏寒冬又至,手握技术却缺少资金的中环股份能独善其身吗?1月5日,《投资者报》记者在中环股份天津办公区采访了公司副总兼董秘安艳清。
《投资者报》:尽管公司认为从半导体转入光伏领域是由于两者技术共通,但有投资者认为公司要么是盲目跟风,要么是原来的半导体产业做得不好了,你认为公司是被迫转型还是顺势而为?
安艳清:公司转型看上去很突然,但背后的逻辑是,IC半导体材料和光伏硅材料同属半导体材料,是同种物质的两种用途存在方式。公司1988年就已经开始从事太阳能级半导体材料的生产制造,因此公司只是将光伏领域的太阳能半导体材料实施了放大。而且,由于用于芯片的IC半导体材料在技术方面的要求远高于用于太阳能电池的硅材料,因此在光伏领域有着技术方面的先天优势。
另外,公司专注于半导体硅材料的研发、生产和制造,是公司的主业,IC半导体材料不但没有做不下去,而且做得非常好。在全球范围内我们的区熔单晶硅(FZ)综合实力排名前三,2010年我们的市场份额为12%至18%,2011年底我们占全球区熔单晶硅(FZ)市场份额约为20%。
《投资者报》:国内做半导体的企业不少,为何是中环率先掌握最领先的技术,你认为中环技术上的优势主要来自于哪些方面?
安艳清:一方面来自公司这些年在半导体材料领域上的技术积淀。早在2002年,环欧公司在国内率先采用多线切割技术切割半导体及太阳能硅片。2007年至2009年期间,环欧公司采用国内领先的晶体生长模拟技术开始研发新一代的太阳能晶体生长技术及设备。
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公司总经理沈浩平和技术团队多年的潜心研究。沈总1983年物理系毕业时,毕业论文就是关于薄膜电池的研究,并在重量级学术刊物上刊载,此后沈总一直在中环旗下全资子公司环欧公司从事技术研发,即便后来担任环欧公司副总经理,他也一直在一线工作,坚持在一线工作19年。并带出一大批技术骨干,形成了有着核心竞争力的团队,这才是中环技术不断创新和升级的最重要源泉。
《投资者报》:目前光伏行业一片惨淡,中环股份受到的冲击有多大?你如何看待这次光伏行业调整?
安艳清:这个行业前期是一窝蜂式涌入的跟风行业,只要有资金,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进入,不管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大家都能赚到钱。在这样的时候,像我们这样拥有技术优势但规模不太大的企业是体现不出优势的,只有那些大规模生产的企业才有优势。但这样一个人人参与人人赚钱的行业一定是不正常的,调整和洗牌是必然的。
现在中环一半的利润贡献来自光伏,当然不可能不受影响,但我们主要做单晶硅,而且是品质较高的高端产品,影响相对较小。2011年下半年,30%的企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70%的处于产闭状态。但我们目前一直处于满产状态。
《投资者报》:公司受影响小的原因是什么?
安艳清:我们受影响小的原因是这个行业经历一轮疯狂发展后,下游客户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前两年是需求大供方少,上游厂商生产什么样的产品都有市场,但现在下游客户变得理性了,也变得挑剔了,需求开始向高端发展,那些产品品质好的、有信誉的而高端需求在向高端企业靠拢,我们这种有长久技术实力,有市场资源和和管理资源的企业才会胜出。
但在这个洗牌过程中,无论是资本市场的人,还是行业外的人,分不清哪个是真李逵哪个是假李逵,在这种情况下,对我们公司有质疑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也希望通过我们的业绩说话,通过市场表现说话。
《投资者报》:一项新技术的应用过程比较复杂,得先试生产,再小批量生产,最后才能达到工业生产里面的大规模生产。公司直拉区熔技术正式应用到光伏领域并转化为规模生产?对公司业绩的贡献有多少?
安艳清:公司CFZ技术的大规模生产不存在任何的瓶颈,因为CFZ产品技术是公司CZ技术和FZ技术两种技术的融合,而且公司CZ和FZ的规模化生产历史超过20年。
我们不会担心市场,公司的产品都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事实上,是因为当前时点已经有了客户资源,我们才宣布要规模化生产的。对公司的业绩会有大的贡献。
《投资者报》:是因为资金有限还是担心行业低谷产品市场受限?
安艳清:目前公司CFZ没有实现大规模化生产的真正瓶颈来自于资金,我们的计划不是一次性投资之后一次性投产,而是循序渐进,一边增加投入一边扩大产能。
关于行业低谷产品市场受限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如同手机市场中的苹果,没有人能阻挡苹果手机的市场。
《投资者报》:从2009年开始,中环股份的管理层也作了调整理,现在看来,新的管理层为公司带来了哪些变化?
安艳清:2009年我们七个高管中新上任四个,而且来自不同的行业,我认为对公司经营和管理注入了一些活力,这些人不仅仅追求稳定,也属于“折腾型”的高管,喜欢多做些事。从业务层面看,一方面依托公司此前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将半导体材料产业规模放大了,通过中环领先项目实现了从材料到器件的枢纽,也布局了新能源项目,这三年里产业转型与布局基本完成,并步入一个良性的发展通道。
《投资者报》:在经营层面和市值管理方面,公司有何近期和中长期的战略规划?
安艳清:目标是至2015年力争实现过百亿的规模,市值达到五百亿至一千亿。
《投资者报》:你认为中环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安艳清:随着公司扩产,我想过几年会面临产能和管理方面的瓶颈吧,这是一个公司发展中必然出现的。当然也有可能出现技术和产品被模仿的风险。
《投资者报》:尽管公司认为从半导体转入光伏领域是由于两者技术共通,但有投资者认为公司要么是盲目跟风,要么是原来的半导体产业做得不好了,你认为公司是被迫转型还是顺势而为?
安艳清:公司转型看上去很突然,但背后的逻辑是,IC半导体材料和光伏硅材料同属半导体材料,是同种物质的两种用途存在方式。公司1988年就已经开始从事太阳能级半导体材料的生产制造,因此公司只是将光伏领域的太阳能半导体材料实施了放大。而且,由于用于芯片的IC半导体材料在技术方面的要求远高于用于太阳能电池的硅材料,因此在光伏领域有着技术方面的先天优势。
另外,公司专注于半导体硅材料的研发、生产和制造,是公司的主业,IC半导体材料不但没有做不下去,而且做得非常好。在全球范围内我们的区熔单晶硅(FZ)综合实力排名前三,2010年我们的市场份额为12%至18%,2011年底我们占全球区熔单晶硅(FZ)市场份额约为20%。
《投资者报》:国内做半导体的企业不少,为何是中环率先掌握最领先的技术,你认为中环技术上的优势主要来自于哪些方面?
安艳清:一方面来自公司这些年在半导体材料领域上的技术积淀。早在2002年,环欧公司在国内率先采用多线切割技术切割半导体及太阳能硅片。2007年至2009年期间,环欧公司采用国内领先的晶体生长模拟技术开始研发新一代的太阳能晶体生长技术及设备。
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公司总经理沈浩平和技术团队多年的潜心研究。沈总1983年物理系毕业时,毕业论文就是关于薄膜电池的研究,并在重量级学术刊物上刊载,此后沈总一直在中环旗下全资子公司环欧公司从事技术研发,即便后来担任环欧公司副总经理,他也一直在一线工作,坚持在一线工作19年。并带出一大批技术骨干,形成了有着核心竞争力的团队,这才是中环技术不断创新和升级的最重要源泉。
《投资者报》:目前光伏行业一片惨淡,中环股份受到的冲击有多大?你如何看待这次光伏行业调整?
安艳清:这个行业前期是一窝蜂式涌入的跟风行业,只要有资金,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进入,不管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大家都能赚到钱。在这样的时候,像我们这样拥有技术优势但规模不太大的企业是体现不出优势的,只有那些大规模生产的企业才有优势。但这样一个人人参与人人赚钱的行业一定是不正常的,调整和洗牌是必然的。
现在中环一半的利润贡献来自光伏,当然不可能不受影响,但我们主要做单晶硅,而且是品质较高的高端产品,影响相对较小。2011年下半年,30%的企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70%的处于产闭状态。但我们目前一直处于满产状态。
《投资者报》:公司受影响小的原因是什么?
安艳清:我们受影响小的原因是这个行业经历一轮疯狂发展后,下游客户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前两年是需求大供方少,上游厂商生产什么样的产品都有市场,但现在下游客户变得理性了,也变得挑剔了,需求开始向高端发展,那些产品品质好的、有信誉的而高端需求在向高端企业靠拢,我们这种有长久技术实力,有市场资源和和管理资源的企业才会胜出。
但在这个洗牌过程中,无论是资本市场的人,还是行业外的人,分不清哪个是真李逵哪个是假李逵,在这种情况下,对我们公司有质疑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也希望通过我们的业绩说话,通过市场表现说话。
《投资者报》:一项新技术的应用过程比较复杂,得先试生产,再小批量生产,最后才能达到工业生产里面的大规模生产。公司直拉区熔技术正式应用到光伏领域并转化为规模生产?对公司业绩的贡献有多少?
安艳清:公司CFZ技术的大规模生产不存在任何的瓶颈,因为CFZ产品技术是公司CZ技术和FZ技术两种技术的融合,而且公司CZ和FZ的规模化生产历史超过20年。
我们不会担心市场,公司的产品都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事实上,是因为当前时点已经有了客户资源,我们才宣布要规模化生产的。对公司的业绩会有大的贡献。
《投资者报》:是因为资金有限还是担心行业低谷产品市场受限?
安艳清:目前公司CFZ没有实现大规模化生产的真正瓶颈来自于资金,我们的计划不是一次性投资之后一次性投产,而是循序渐进,一边增加投入一边扩大产能。
关于行业低谷产品市场受限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如同手机市场中的苹果,没有人能阻挡苹果手机的市场。
《投资者报》:从2009年开始,中环股份的管理层也作了调整理,现在看来,新的管理层为公司带来了哪些变化?
安艳清:2009年我们七个高管中新上任四个,而且来自不同的行业,我认为对公司经营和管理注入了一些活力,这些人不仅仅追求稳定,也属于“折腾型”的高管,喜欢多做些事。从业务层面看,一方面依托公司此前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将半导体材料产业规模放大了,通过中环领先项目实现了从材料到器件的枢纽,也布局了新能源项目,这三年里产业转型与布局基本完成,并步入一个良性的发展通道。
《投资者报》:在经营层面和市值管理方面,公司有何近期和中长期的战略规划?
安艳清:目标是至2015年力争实现过百亿的规模,市值达到五百亿至一千亿。
《投资者报》:你认为中环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安艳清:随着公司扩产,我想过几年会面临产能和管理方面的瓶颈吧,这是一个公司发展中必然出现的。当然也有可能出现技术和产品被模仿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