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注意听讲!”老师一边大声训斥,一边用板擦把讲桌敲打的“啪啪”作响。这是我们儿时课堂上经常会遇到的事情,现实中仍时有发生。说起来有人认为是笑谈,其实这恰恰是老师对无意注意规律的一种典型运用。大声训斥和“啪啪”的响声形成了强烈的刺激瞬时引起了学生的无意注意,把学生已经驰骋千里的思维之缰拉回到方寸之间,使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产生有意注意。但是,选择这种运用方式是被动的、无奈的,当然是低效的,其结果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没过多久,课堂又复归喧闹。并且,运用多了,既影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还达不到预期的课堂效果。
心理学认为,无意注意是人们在某种刺激的直接影响下,感受器官自然而然地转向这些刺激物的探究定向反射。它不受意识所控制,事先没有预定目的,是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政治生活远离同学们生活实际,那么怎样提高同学们对政治学科的兴趣,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呢?我认为,一味地要求学生自身保持专注,对学生既不公平,也不现实,如果老师能在课堂上自觉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则会使教学活动变得有趣味,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稳定,实现“无意”插柳柳成荫的和谐的教学境界。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提高认识,增强对无意注意规律的重视
一般认为,老师的职责是教,学生的任务是学,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都是一味的要求学生课堂要集中注意力,认为学生上课跑神纯粹是学生的意志品质的问题,实际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认识是偏颇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一般青少年的注意力持续集中只有10――30分钟左右。也就是说,走神并不都是学生的错,这是规律使然。
政治学科理论性、教育性较强,面对高考,不少老师和学生都以为学好政治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讲讲划划背背记记,试想按这种方法,一节课下来学生自然会感觉到很枯燥,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对政治学科的学习提不起兴趣。而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能引起学生注意的视频、图片、热点,给学生较为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自然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提高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整节课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必须潜心研究学生心理,重视心理学规律在课堂上的运用。
二.遵循规律,把握无意注意的运用技巧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无意注意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当依据无意注意的特征、规律,科学安排教学活动,充分利用那些有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积极因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改进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
心理学研究证明,刺激物强度、大小、颜色、声音高低方面的变化,都能引起无意注意。如果长时间地用同一种方法进行单调的活动,会引起人的大脑皮层的疲劳而使神经活动的兴奋性降低。政治学科理论性教强,如果不注重方法的运用,难免陷入空洞的理论说教。因此,我们组织政治课教学时,方法一定要讲究灵活性、多样性和启发性,要努力使课堂教学中呈现的刺激物具有新颖、强烈,多变的特点。要加强直观教学,使用的教具,图表要特点突出,尽量防止单调呆板,这样,才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以激发学生对教学过程本身的兴趣。如,高一《经济生活》第六课《投资的选择》中商业保险这一知识点,对于那些没有参加或经历过商业保险经验的同学,对商业保险的相关知识,如:保险合同签订的内容、原则以及商业保险的功能等理解起来可能会比较困难。但是,如果我们改进教学方法,比如:安排学生课前走访保险公司,课堂上请一些参加过或获得过保险理赔的同学谈谈自己的体会,在课堂上展示各种保险单,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学生对这部分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兴趣就会更强,学得会更加轻松,保险意识也会随之增强。
2.创新内容设计,增强理论说服力
教师上课要力求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前后联系紧密,做到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生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如果讲得太深,学生无法理解,自然难以保持注意;相反,内容太浅,学生一听就懂,也容易使学生分心。如:高一《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关于商品的基本属性这一内容,很多老师在介绍这一内容时总想把它讲深讲透,但由于高一学生刚接触《经济生活》,有些理论如“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等知识比较晦涩难懂,讲多了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学生不理解还会减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应该压缩知识要点,大胆舍弃,同时可以创造性地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知道二者是商品的基本属性即可。
3.讲究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感染力
教育心理学认为,情绪会影响人们注意的选择方向。引起惊讶、赞扬和喜悦的客体可长时间地吸引人的无意注意。如果在课堂上有效利用这些刺激就能很好的唤起学生的情绪反应,使学生屏气凝神,提高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
政治理论相对抽象,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要使教学内容切实地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获得较为真实的生活体验,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高的驾驭教材、课堂的能力以及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教师能做到深入浅出、言简意赅、风趣幽默,并辅以适度的表情和手势,就会增强讲授内容的情绪感染色彩,就会引起学生对这些教材的无意注意。
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意选取能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素材来组织教学。如:我在讲授《经济生活》中《影响消费的因素》这一框题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究“电动自行车为什么会获得大众的青睐”,给学生这么一段话:“自行车太累、小轿车太贵、公交车太挤、摩托车太费。”,要求学生分析,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学生们看过后都会心的笑了,讨论的非常热烈,总结的也相对到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消费心理和绿色环保的消费观念。学生不仅对该理论的印象非常深刻,我给的那段话也成了学生课后津津乐道的口头禅。
三.因势利导,实现无意与有意间的自然转化 1.巧妙穿插,让“无意”稳定“有意”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可以相互交替或转化。学生学习活动主要是处于有意注意状态下。但是,在教学中,过分要求学生依赖有意注意来学习,易引起疲劳和注意的涣散。为了做好教学工作,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注意状态,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必须考虑到使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或一节课内)呈有节奏的轮换和交替,即当学生长时间的有意注意下疲劳了,注意要分散时,利用一些可以诱发无意注意的学习材料,唤起学生对学习的无意注意使学生心理活动保持在连续学习的水平上。如,我在讲到《政治生活》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第一框中维护民族团结这一原则的重要性时,在强调教材理论的同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新疆7.5严重打砸抢烧事件的一些触目惊心的视频、图片,以及9月2日和3日在乌鲁木齐发生的大约2-3万汉、回等族群众走上街头抗议前些天连续发生的歹徒在街头用针刺无辜路人事件的图片,使同学们清晰地看到骚乱给各族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发展带来严重危害,使同学们非常直观的认识到民族团结是福,民族分裂是祸,我们决不能做那些让仇者快、亲者痛的事,增强了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从而轻松的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教学目标。
2.因势利导,让“无意”生发“有意”
利用注意转化规律,适当地在学生的有意学习中串插一些无意注意的内容,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但是无意注意必竟不是学生获取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所依赖的心理状态,因而教学中仍需注重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根据注意转化规律,利用无意注意的目的是要诱发和加强有意的学习。如:多媒体课件中,丰富的影像图片材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关注度,教师一定要因势利导,设置与课堂教学紧密相关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有意注意。我在介绍《经济生活》第五课第一框中《公司的经营与发展》这一目时,展示了三鹿集团成长、发展、危机到破产的几组图片,形象的图片使同学们清晰地看到一个明星企业由辉煌到陨落的轨迹,并表现出几多愤慨和几分惋惜。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企业经营成功的决定因素是什么?企业破产有什么经济意义?通过图片与设问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自觉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诚信经营和风险意识自然会深印在同学们心中。
3.趋利避害,巧用“无意注意”
当然,在课堂上导致学生无意注意的因素并不都是与学习相关的,有些刺激会妨碍学生的学习。上课时,常常发生一些没有预料到的偶发事件引起学生的分心。教师应该针对具体情况,善于运用注意的规律机智地处理,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如:我在介绍《哲学生活》对立统一规律时,一位学生的手机铃声突然响了起来,全班同学齐刷刷的把目光投向了他,然后又转向了我,看我如何处理。我灵机一动:“同学们,什么是对立统一?手机铃声的动和我们课堂的静就形成了对立统一关系,这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啊!”同学们开怀大笑,一场课堂危机瞬时灰飞烟灭。课后,这位同学主动把手机交我保存,并保证以后再也不把手机带进课堂。巧妙利用规律,教育教学相得益彰!
“有心栽花花不发”,如果我们一味的单方面要求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注意力,学生的学习一定会比较疲劳,效果也不好;如果我们能认真研究教育心理学中的无意注意规律并自觉在课堂中运用,就一定会达到“无意”插柳柳成荫的良好效果。
心理学认为,无意注意是人们在某种刺激的直接影响下,感受器官自然而然地转向这些刺激物的探究定向反射。它不受意识所控制,事先没有预定目的,是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政治生活远离同学们生活实际,那么怎样提高同学们对政治学科的兴趣,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呢?我认为,一味地要求学生自身保持专注,对学生既不公平,也不现实,如果老师能在课堂上自觉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则会使教学活动变得有趣味,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稳定,实现“无意”插柳柳成荫的和谐的教学境界。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提高认识,增强对无意注意规律的重视
一般认为,老师的职责是教,学生的任务是学,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都是一味的要求学生课堂要集中注意力,认为学生上课跑神纯粹是学生的意志品质的问题,实际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认识是偏颇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一般青少年的注意力持续集中只有10――30分钟左右。也就是说,走神并不都是学生的错,这是规律使然。
政治学科理论性、教育性较强,面对高考,不少老师和学生都以为学好政治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讲讲划划背背记记,试想按这种方法,一节课下来学生自然会感觉到很枯燥,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对政治学科的学习提不起兴趣。而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能引起学生注意的视频、图片、热点,给学生较为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自然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提高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整节课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必须潜心研究学生心理,重视心理学规律在课堂上的运用。
二.遵循规律,把握无意注意的运用技巧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无意注意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当依据无意注意的特征、规律,科学安排教学活动,充分利用那些有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积极因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改进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
心理学研究证明,刺激物强度、大小、颜色、声音高低方面的变化,都能引起无意注意。如果长时间地用同一种方法进行单调的活动,会引起人的大脑皮层的疲劳而使神经活动的兴奋性降低。政治学科理论性教强,如果不注重方法的运用,难免陷入空洞的理论说教。因此,我们组织政治课教学时,方法一定要讲究灵活性、多样性和启发性,要努力使课堂教学中呈现的刺激物具有新颖、强烈,多变的特点。要加强直观教学,使用的教具,图表要特点突出,尽量防止单调呆板,这样,才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以激发学生对教学过程本身的兴趣。如,高一《经济生活》第六课《投资的选择》中商业保险这一知识点,对于那些没有参加或经历过商业保险经验的同学,对商业保险的相关知识,如:保险合同签订的内容、原则以及商业保险的功能等理解起来可能会比较困难。但是,如果我们改进教学方法,比如:安排学生课前走访保险公司,课堂上请一些参加过或获得过保险理赔的同学谈谈自己的体会,在课堂上展示各种保险单,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学生对这部分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兴趣就会更强,学得会更加轻松,保险意识也会随之增强。
2.创新内容设计,增强理论说服力
教师上课要力求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前后联系紧密,做到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生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如果讲得太深,学生无法理解,自然难以保持注意;相反,内容太浅,学生一听就懂,也容易使学生分心。如:高一《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关于商品的基本属性这一内容,很多老师在介绍这一内容时总想把它讲深讲透,但由于高一学生刚接触《经济生活》,有些理论如“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等知识比较晦涩难懂,讲多了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学生不理解还会减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应该压缩知识要点,大胆舍弃,同时可以创造性地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知道二者是商品的基本属性即可。
3.讲究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感染力
教育心理学认为,情绪会影响人们注意的选择方向。引起惊讶、赞扬和喜悦的客体可长时间地吸引人的无意注意。如果在课堂上有效利用这些刺激就能很好的唤起学生的情绪反应,使学生屏气凝神,提高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
政治理论相对抽象,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要使教学内容切实地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获得较为真实的生活体验,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高的驾驭教材、课堂的能力以及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教师能做到深入浅出、言简意赅、风趣幽默,并辅以适度的表情和手势,就会增强讲授内容的情绪感染色彩,就会引起学生对这些教材的无意注意。
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意选取能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素材来组织教学。如:我在讲授《经济生活》中《影响消费的因素》这一框题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究“电动自行车为什么会获得大众的青睐”,给学生这么一段话:“自行车太累、小轿车太贵、公交车太挤、摩托车太费。”,要求学生分析,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学生们看过后都会心的笑了,讨论的非常热烈,总结的也相对到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消费心理和绿色环保的消费观念。学生不仅对该理论的印象非常深刻,我给的那段话也成了学生课后津津乐道的口头禅。
三.因势利导,实现无意与有意间的自然转化 1.巧妙穿插,让“无意”稳定“有意”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可以相互交替或转化。学生学习活动主要是处于有意注意状态下。但是,在教学中,过分要求学生依赖有意注意来学习,易引起疲劳和注意的涣散。为了做好教学工作,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注意状态,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必须考虑到使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或一节课内)呈有节奏的轮换和交替,即当学生长时间的有意注意下疲劳了,注意要分散时,利用一些可以诱发无意注意的学习材料,唤起学生对学习的无意注意使学生心理活动保持在连续学习的水平上。如,我在讲到《政治生活》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第一框中维护民族团结这一原则的重要性时,在强调教材理论的同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新疆7.5严重打砸抢烧事件的一些触目惊心的视频、图片,以及9月2日和3日在乌鲁木齐发生的大约2-3万汉、回等族群众走上街头抗议前些天连续发生的歹徒在街头用针刺无辜路人事件的图片,使同学们清晰地看到骚乱给各族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发展带来严重危害,使同学们非常直观的认识到民族团结是福,民族分裂是祸,我们决不能做那些让仇者快、亲者痛的事,增强了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从而轻松的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教学目标。
2.因势利导,让“无意”生发“有意”
利用注意转化规律,适当地在学生的有意学习中串插一些无意注意的内容,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但是无意注意必竟不是学生获取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所依赖的心理状态,因而教学中仍需注重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根据注意转化规律,利用无意注意的目的是要诱发和加强有意的学习。如:多媒体课件中,丰富的影像图片材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关注度,教师一定要因势利导,设置与课堂教学紧密相关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有意注意。我在介绍《经济生活》第五课第一框中《公司的经营与发展》这一目时,展示了三鹿集团成长、发展、危机到破产的几组图片,形象的图片使同学们清晰地看到一个明星企业由辉煌到陨落的轨迹,并表现出几多愤慨和几分惋惜。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企业经营成功的决定因素是什么?企业破产有什么经济意义?通过图片与设问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自觉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诚信经营和风险意识自然会深印在同学们心中。
3.趋利避害,巧用“无意注意”
当然,在课堂上导致学生无意注意的因素并不都是与学习相关的,有些刺激会妨碍学生的学习。上课时,常常发生一些没有预料到的偶发事件引起学生的分心。教师应该针对具体情况,善于运用注意的规律机智地处理,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如:我在介绍《哲学生活》对立统一规律时,一位学生的手机铃声突然响了起来,全班同学齐刷刷的把目光投向了他,然后又转向了我,看我如何处理。我灵机一动:“同学们,什么是对立统一?手机铃声的动和我们课堂的静就形成了对立统一关系,这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啊!”同学们开怀大笑,一场课堂危机瞬时灰飞烟灭。课后,这位同学主动把手机交我保存,并保证以后再也不把手机带进课堂。巧妙利用规律,教育教学相得益彰!
“有心栽花花不发”,如果我们一味的单方面要求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注意力,学生的学习一定会比较疲劳,效果也不好;如果我们能认真研究教育心理学中的无意注意规律并自觉在课堂中运用,就一定会达到“无意”插柳柳成荫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