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插柳柳成荫——浅谈无意注意规律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j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注意听讲!”老师一边大声训斥,一边用板擦把讲桌敲打的“啪啪”作响。这是我们儿时课堂上经常会遇到的事情,现实中仍时有发生。说起来有人认为是笑谈,其实这恰恰是老师对无意注意规律的一种典型运用。大声训斥和“啪啪”的响声形成了强烈的刺激瞬时引起了学生的无意注意,把学生已经驰骋千里的思维之缰拉回到方寸之间,使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产生有意注意。但是,选择这种运用方式是被动的、无奈的,当然是低效的,其结果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没过多久,课堂又复归喧闹。并且,运用多了,既影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还达不到预期的课堂效果。
  心理学认为,无意注意是人们在某种刺激的直接影响下,感受器官自然而然地转向这些刺激物的探究定向反射。它不受意识所控制,事先没有预定目的,是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政治生活远离同学们生活实际,那么怎样提高同学们对政治学科的兴趣,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呢?我认为,一味地要求学生自身保持专注,对学生既不公平,也不现实,如果老师能在课堂上自觉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则会使教学活动变得有趣味,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稳定,实现“无意”插柳柳成荫的和谐的教学境界。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提高认识,增强对无意注意规律的重视
  一般认为,老师的职责是教,学生的任务是学,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都是一味的要求学生课堂要集中注意力,认为学生上课跑神纯粹是学生的意志品质的问题,实际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认识是偏颇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一般青少年的注意力持续集中只有10――30分钟左右。也就是说,走神并不都是学生的错,这是规律使然。
  政治学科理论性、教育性较强,面对高考,不少老师和学生都以为学好政治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讲讲划划背背记记,试想按这种方法,一节课下来学生自然会感觉到很枯燥,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对政治学科的学习提不起兴趣。而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能引起学生注意的视频、图片、热点,给学生较为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自然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提高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整节课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必须潜心研究学生心理,重视心理学规律在课堂上的运用。
  二.遵循规律,把握无意注意的运用技巧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无意注意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当依据无意注意的特征、规律,科学安排教学活动,充分利用那些有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积极因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改进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
  心理学研究证明,刺激物强度、大小、颜色、声音高低方面的变化,都能引起无意注意。如果长时间地用同一种方法进行单调的活动,会引起人的大脑皮层的疲劳而使神经活动的兴奋性降低。政治学科理论性教强,如果不注重方法的运用,难免陷入空洞的理论说教。因此,我们组织政治课教学时,方法一定要讲究灵活性、多样性和启发性,要努力使课堂教学中呈现的刺激物具有新颖、强烈,多变的特点。要加强直观教学,使用的教具,图表要特点突出,尽量防止单调呆板,这样,才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以激发学生对教学过程本身的兴趣。如,高一《经济生活》第六课《投资的选择》中商业保险这一知识点,对于那些没有参加或经历过商业保险经验的同学,对商业保险的相关知识,如:保险合同签订的内容、原则以及商业保险的功能等理解起来可能会比较困难。但是,如果我们改进教学方法,比如:安排学生课前走访保险公司,课堂上请一些参加过或获得过保险理赔的同学谈谈自己的体会,在课堂上展示各种保险单,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学生对这部分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兴趣就会更强,学得会更加轻松,保险意识也会随之增强。
  2.创新内容设计,增强理论说服力
  教师上课要力求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前后联系紧密,做到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生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如果讲得太深,学生无法理解,自然难以保持注意;相反,内容太浅,学生一听就懂,也容易使学生分心。如:高一《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关于商品的基本属性这一内容,很多老师在介绍这一内容时总想把它讲深讲透,但由于高一学生刚接触《经济生活》,有些理论如“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等知识比较晦涩难懂,讲多了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学生不理解还会减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应该压缩知识要点,大胆舍弃,同时可以创造性地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知道二者是商品的基本属性即可。
  3.讲究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感染力
  教育心理学认为,情绪会影响人们注意的选择方向。引起惊讶、赞扬和喜悦的客体可长时间地吸引人的无意注意。如果在课堂上有效利用这些刺激就能很好的唤起学生的情绪反应,使学生屏气凝神,提高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
  政治理论相对抽象,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要使教学内容切实地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获得较为真实的生活体验,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高的驾驭教材、课堂的能力以及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教师能做到深入浅出、言简意赅、风趣幽默,并辅以适度的表情和手势,就会增强讲授内容的情绪感染色彩,就会引起学生对这些教材的无意注意。
  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意选取能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素材来组织教学。如:我在讲授《经济生活》中《影响消费的因素》这一框题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究“电动自行车为什么会获得大众的青睐”,给学生这么一段话:“自行车太累、小轿车太贵、公交车太挤、摩托车太费。”,要求学生分析,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学生们看过后都会心的笑了,讨论的非常热烈,总结的也相对到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消费心理和绿色环保的消费观念。学生不仅对该理论的印象非常深刻,我给的那段话也成了学生课后津津乐道的口头禅。
  三.因势利导,实现无意与有意间的自然转化   1.巧妙穿插,让“无意”稳定“有意”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可以相互交替或转化。学生学习活动主要是处于有意注意状态下。但是,在教学中,过分要求学生依赖有意注意来学习,易引起疲劳和注意的涣散。为了做好教学工作,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注意状态,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必须考虑到使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或一节课内)呈有节奏的轮换和交替,即当学生长时间的有意注意下疲劳了,注意要分散时,利用一些可以诱发无意注意的学习材料,唤起学生对学习的无意注意使学生心理活动保持在连续学习的水平上。如,我在讲到《政治生活》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第一框中维护民族团结这一原则的重要性时,在强调教材理论的同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新疆7.5严重打砸抢烧事件的一些触目惊心的视频、图片,以及9月2日和3日在乌鲁木齐发生的大约2-3万汉、回等族群众走上街头抗议前些天连续发生的歹徒在街头用针刺无辜路人事件的图片,使同学们清晰地看到骚乱给各族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发展带来严重危害,使同学们非常直观的认识到民族团结是福,民族分裂是祸,我们决不能做那些让仇者快、亲者痛的事,增强了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从而轻松的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教学目标。
  2.因势利导,让“无意”生发“有意”
  利用注意转化规律,适当地在学生的有意学习中串插一些无意注意的内容,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但是无意注意必竟不是学生获取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所依赖的心理状态,因而教学中仍需注重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根据注意转化规律,利用无意注意的目的是要诱发和加强有意的学习。如:多媒体课件中,丰富的影像图片材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关注度,教师一定要因势利导,设置与课堂教学紧密相关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有意注意。我在介绍《经济生活》第五课第一框中《公司的经营与发展》这一目时,展示了三鹿集团成长、发展、危机到破产的几组图片,形象的图片使同学们清晰地看到一个明星企业由辉煌到陨落的轨迹,并表现出几多愤慨和几分惋惜。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企业经营成功的决定因素是什么?企业破产有什么经济意义?通过图片与设问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自觉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诚信经营和风险意识自然会深印在同学们心中。
  3.趋利避害,巧用“无意注意”
  当然,在课堂上导致学生无意注意的因素并不都是与学习相关的,有些刺激会妨碍学生的学习。上课时,常常发生一些没有预料到的偶发事件引起学生的分心。教师应该针对具体情况,善于运用注意的规律机智地处理,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如:我在介绍《哲学生活》对立统一规律时,一位学生的手机铃声突然响了起来,全班同学齐刷刷的把目光投向了他,然后又转向了我,看我如何处理。我灵机一动:“同学们,什么是对立统一?手机铃声的动和我们课堂的静就形成了对立统一关系,这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啊!”同学们开怀大笑,一场课堂危机瞬时灰飞烟灭。课后,这位同学主动把手机交我保存,并保证以后再也不把手机带进课堂。巧妙利用规律,教育教学相得益彰!
  “有心栽花花不发”,如果我们一味的单方面要求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注意力,学生的学习一定会比较疲劳,效果也不好;如果我们能认真研究教育心理学中的无意注意规律并自觉在课堂中运用,就一定会达到“无意”插柳柳成荫的良好效果。
其他文献
由于个体的差异,在学生群体中难免会出现“随班就读”生,他们表现为缺乏自信、学习被动,对完成学习任务有很大的困难。帮助他们脱“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扬起前进的风帆。  一、用“责任”关注。  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
中国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英语这门全球化的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此,英语教学也日益成为教育领域中的焦点。而课堂,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了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现在我根据近几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优化教学内容     初中英语新教材的编排贴近学生
【摘 要】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老师通过创设生态、自然的环境,和幼儿共同参与收集和布置,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并注重环境的开放性,体现了合作、互动的交互式环境。除此之外,园所的精神环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一个轻松、和谐、互助的工作环境,能激发老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环境创设 艺术 生态    马克思说:“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健康丰富的园所环境,对满足孩子运动、交往
【摘要】本文从期待效应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期待效应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方法、期待效应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原则等方面探讨“期待效应”对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影响。  【关键词】期待效应 教育 学生 积极 消极    期待效应在心理学上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它源于一个传说: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一个热爱雕塑的人物,他对着自己雕出的美女雕像饱含热情,期待不已,逐渐产生了爱慕之心,美女雕像在他持之以恒的感召下最终变成
电脑已越来越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学习和生活工具,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互联网上的资料不仅丰富,而且查起来方便快捷。目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面对老师写在黑板上的作文题。学生常感到腹内空空。即使勉强成篇,也是言之无物,胡编乱造,没有真实感情。周而复始,作文成了学生的最“怕”。这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象,与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于是,我尝试凭借现代技术的手段,利用
摘要: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合作能力方面已显出极大的优势。文章以合作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合作学习组织策略为指导,阐述了在高中美术新课程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和操作。  关键词:高中美术;新课程;合作学习     一、高中美术新课程概述     新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力求体现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鼓励学生在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
【摘 要】美文教育是我园的特色教育。近年来,作为我园美文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不仅能让幼儿接触到大量优秀的中外文学名著,培养起对美的欣赏和感受能力,还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起对阅读的浓厚兴趣。  【关键词】美文 教育 阅读    随着幼儿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幼儿园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幼儿早期阅读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国际阅读学会基于多年的研究指出:“阅读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挥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效率。教师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引导者,要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创设探究情境,巧妙点拨引导,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与探究思维,教给学生探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教师;语文阅读教学    一、尊重学生;激发探究兴趣 
开放,创新是课改的灵魂。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建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而课堂要想活起来,学生必须动起来,只有动起来,学生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的发展。动起来,更精彩。不妨把新式课堂粗浅的概括为“三动”,让学生在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  一、心动——开启童心童趣,让学生在情境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求知的兴趣
【摘 要】让智障孩子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才算是成功的教育,也就是和生活有关的,在生活中用得上的数学知识。(一)教数数,(二)教计算,(三)计算器的应用。  【关键词】智障儿童 生活数学 计算器    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我的教学对象是智力障碍儿童。他们的特点是记忆力差,思维能力差,特别是抽象思维能力更差。课堂教学中让他们自主学习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能,数数和计算对他们而言,更是困难。智障儿童缺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