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yudeis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不同利益主体在价值取向上的不同选择,集体主义思想有被淡化甚至被否定的趋势,有人认为提倡集体主义会压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集体主义教育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怎样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教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当前集体主义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
  
  1、利益主体多元化。市场经济是以承认商品生产经营者的特殊利益为前提的,追求个体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由于市场经济确立了商品生产经营者的特殊利益,个人、集体、国家就成为平等的利益主体,个体利益从从属地位上升为主体地位,导致一部分人无所顾忌地追逐个人利益,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损人利己,损公肥私。
  2、价值取向多元化。与市场经济体制相伴而来的如效益观念、竞争观念等一整套价值观体系,一方面给我们的思想和经济生活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另一方面像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也影响着人们的利益观,使人们对自身利益及利益关系的看法和态度呈现多元化,造成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集体主义教育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和冲击。
  3、利益分配多样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决定了利益分配形式的多样化,个人利益的获得不再仅仅依赖于国家、集体,更多的依赖于个人的才干、机遇。那种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天然一致性受到了破坏,人们对国家和集体的依附性有所减弱,因而集体主义观念也自然有所减弱。另外,由于过去的集体主义教育忽视了社会主义集体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内在一致性,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对于集体利益的服从,对正当合理的个人利益保护强调不够,使人们误认为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就不讲个人利益,也不保护个人利益,从而导致人们在心理上产生防御机制,自觉不自觉地抵制集体主义教育。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教育的对策思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有效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之内化为受教育者稳固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并把它作为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呢?
  1、正确理解集体主义的内涵,是集体主义教育取得实效的基础。集体主义原则并不反对个人利益,它强调集体利益的目的正是为了个人利益都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实现。集体主义认为,在一定条件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必要时甚至要牺牲个人利益,但集体主义最终所追求的乃是保障集体利益基础上的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和谐共生,是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三者兼顾。可以说,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前提和保障,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辩证统一的。但以往的集体主义教育有意无意地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对立起来,片面强调个人对集体的无条件服从和牺牲,致使受教育者误认为集体主义是反对个人利益的,因而阻碍了人们对集体主义思想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接受。因此,确立个人利益的合法性,鼓励人们对合理的个人利益的追求,完整理解集体主义的内涵,是集体主义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础。还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认个人利益的合法性并不等于把个人利益置于社会集体之上,对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否定和批判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完整地理解集体主义的内涵,更加有利于集体主义教育。
  2、从实际出发,分层次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是增强教育效果的关键。集体主义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最高境界是大公无私、公而忘私;中间层次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最低要求是公私兼顾,但不得因私损公、损人利己。以往的集体主义教育脱离社会现实,不顾受教育主体的多样性及道德水平的层次性,只用大公无私的最高目标来要求受教育者,造成集体主义教育的“假大空”,缺乏实效。而后两种层次的目标恰恰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基本适应的。因此,集体主义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后两个层次上,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较低层次逐步向最高层次推进,才能不断提高集体主义教育的实效。
  3、改革教育方法,建立多管齐下的思想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立体教育”,是不断增强集体主义教育效果的保证。以往的集体主义教育只向受教育者灌输概念而忽视情感培养,这种教育方法显然不能收到实效。作为教育者,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从实际出发,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集体主义行为规范,使受教育者有章可循;另外,还必须多方动员,各部分紧密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同时,集体主义教育还要注意与社会主义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互相渗透,对学生进行“立体教育”。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教育并不矛盾和对立,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各种力量,改革教育方法,认真研究新问题、新矛盾,做好新时期的集体主义教育工作,使集体主义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重新绽放光彩。
其他文献
教研组是学校实施教学管理、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是发挥教师集体力量、开展教学研究和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组织形式。教研组作为学校的教学业务管理基层组织,承担着本组的教师管理、教学管理的职责。我们化学组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目标,建立共同愿景,创造性地开展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积极探索具有化学学科特点的教研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完善教师培养制度,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根
期刊
国外有学者提炼出“经验+反思=成长”的公式。我国众多优秀教师、教改先行者的成长历程启示我们:要由知识传递型教师成长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反思是必经之路。教学反思也正是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校本教研的一种重要手段。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对过去的教育教学经验的一种回忆、思索、评价的过程。它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思,同时又是做出新计划和行动的依据,以达到提高教
期刊
现代战争不光是武器的较量,而且是军人的思想素质、技术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较量,以上四种素质构成战斗力的结构,相互联系,互为促进。实践表明,心理素质不能全部通过思想教育、技术训练和体育训练而自然养成,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一些科目和内容,使心理训练贯穿于整个军事训练过程的始终。只有这样,军人的心理素质才能得到培养和锻炼。    一、提高军人智力的训练    这一点就是培养军人顺利使用
期刊
中国历史教学要完成三项任务:传授历史知识;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智能。要完成上述任务,必须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  目前,各地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做了许多探索,大家采用的教学方法虽不尽同,但各有千秋。究竟哪一种方法为好?我认为方法不应强求一律,而应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包括师资力量、学生情况及教学设备等)来确定。现将我在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尝试汇报如下:  我们是市属非重点中学,教学设备比较差
期刊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素质教育”的解释是: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促进个体德智体美的发展,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以发展个性为目标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概念,在最初的时候是针对理工科院校学生缺乏人文知识训练而提出的。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也对素质教育作出完整的定义,他说,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的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
期刊
幼儿教育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妇女们的解放,传统文化、观念的变迁和更新,教育和科学的发展,社区与家庭结构的改变,人们对幼儿教育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人类社会的形成、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在我们的祖先开始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的时候,为了维系社会生存和延续的需要,年长的一代必须把生产劳动和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从儿童时代起就逐步传授给他们。在生产力
期刊
当前,以能源安全、节能为主要内容的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人们谈论的重要话题之一,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国家倡导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实现万元GDP比2005年下降20%,并作为有约束力的硬性指标来完成。要实现节能降耗,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其中,人们节能意识的树立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应该在全社会广泛开展节能降耗的
期刊
新课改提出了新要求,身处教育第一线的教师要面对更大的现实挑战,教师的职业压力问题日益凸显。    一、教师职业压力的来源    1、社会压力带来的焦虑感、紧张感  自古以来,人们对教育都抱有过高的期望值。进入21世纪,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整个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希望教师花更多的时间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课程素养,成为专家型、研究型教师。这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压力,使教师疲于奔命。
期刊
课堂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两主”不可偏废。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表述,指点学习方法,控制与调整学生学习活动。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培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首要条件。数学教学不单纯是一个认识过程,还是一种情感过程。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卢姆曾指出:“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
期刊
1957年中央曾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的方针。前苏联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生产劳动教育能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理论。这个理论被过去苍溪中学组织学生参加校办园艺场的生产劳动教育实践所证明:1、在德育方面,学生通过生产劳动锻炼的深刻教育,养成了劳动习惯,懂得了劳动光荣,产生了热爱劳动和尊敬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增强了事业心、责
期刊